排序算法
排序算法简介
1. 冒泡排序
2. 选择排序
3. 插入排序
4. 希尔排序
5. 快速排序
6. 归并排序
排序算法简介
排序算法(英语:Sorting algorithm)是一种能将一串数据依照特定顺序进行排列的一种算法。
排序算法的稳定性
稳定性:稳定排序算法会让原本有相等键值的纪录维持其相对次序。也就是如果一个排序算法是稳定的,当有两个相等键值的纪录 R 和 S,且在原本的列表中 R 出现在 S 之前,在排序过的列表中 R 也将会是在 S 之前。
当相等的元素是无法分辨的,比如像是整数,稳定性并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假设以下的数对将要以他们的第一个数字来排序。
(4, 1) (3, 1) (3, 7) (5, 6)
在这个状况下,有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是让相等键值的纪录维持相对的次序,而另外一个则没有:
(3, 1) (3, 7) (4, 1) (5, 6) (维持次序)
(3, 7) (3, 1) (4, 1) (5, 6) (次序被改变)
不稳定排序算法可能会在相等的键值中改变纪录的相对次序,但是稳定排序算法从来不会如此。
不稳定排序算法可以被特别地实现为稳定,做这件事情的一个方式是人工扩充键值的比较,如此在其他方面相同键值的两个对象间之比较(比如上面的比较中加入第二个标准:第二个键值的大小),就会被决定使用在原先数据次序中的条目,当作一个同分决赛。然而,要记住这种次序通常牵涉到额外的空间负担。
常见算法效率比较
性能从优到劣:
1. 冒泡排序
介绍
冒泡排序(英语:Bubble Sort)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通过不断地交换“大数”的位置达到排序的目的。因为不断出现“大数”类似于水泡不断出现,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冒泡排序算法。
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大小顺序有误则把它们交换过来。遍历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元素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冒泡排序算法的运作如下:
-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升序),就交换他们两个。
-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步做完后,最后的元素会是最大的数。
-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元素需要比较。
时间复杂度
- 最优时间复杂度:O(n)(表示第一次遍历发现没有任何可以交换的元素,则排序结束)
-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 稳定性:稳定
交换过程图示(第一次遍历)
那么我们需要进行n-1次冒泡过程,每次对应的比较次数如下图所示:
代码实现
Python 版:
1 def bubble_sort(alist): 2 "冒泡排序" 3 n = len(alist) 4 for j in range(n-1): # 控制轮数(图示中的Pass) 5 count = 0 # 记录每轮中的比较次数 6 for i in range(n-1-j): # 每轮遍历中的元素比较次数,逐渐减少(图示中的Comparisons);也可以使用 for i in range(n-1, 0, -1); for j in range(i): 7 if alist[i] > alist[i+1]: 8 alist[i], alist[i+1] = alist[i+1], alist[i] 9 count += 1 10 # 优化时间复杂度,若该轮没有交换元素,即代表列表已是有序,则无需再进行下一轮比较 11 # 即可直接退出 12 if count == 0: 13 return 14 15 16 # j: 0 i: range(n-1-0) = n-1 17 # j: 1 i: range(n-1-1) = n-2 18 # j: 2 i: range(n-1-2) = n-3 19 # ... 20 # j: n-2 i: range(n-1-(n-2)) = 1 21 22 23 if __name__ == "__main__": 24 li = [1, 21, 4, 2, 56, 2, 34, 67] 25 bubble_sort(li) 26 print(li) # [1, 2, 2, 4, 21, 34, 56, 67]
Java 版:
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2 int[] input = {12, 34, 65, 23, 54, 12, 34, 54}; 3 bubbleSort(input); 4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input)); 5 } 6 7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 8 int length = arr.length; 9 for (int i=0; i<length-1; i++) { 10 int changeCount = 0; 11 for (int j=0; j<(length-1-i); j++) { 12 if (arr[j]>arr[j+1]) { 13 int temp = arr[j]; 14 arr[j] = arr[j+1]; 15 arr[j+1] = temp; 16 changeCount ++; 17 } 18 } 19 if (changeCount==0) { 20 return; 21 } 22 } 23 }
2.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的算法算是枚举法的应用,就是反复从未排序的数列中取出最小(大)的元素,加入到另一个数列中,最后的结果即为已排序的数列。它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 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
- 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 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选择排序的主要优点与数据移动有关。如果某个元素位于正确的最终位置上,则它不会被移动。选择排序每次交换一对元素,它们当中至少有一个将被移到其最终位置上,因此对 n 个元素的数列进行排序总共进行至多 n-1 次交换。在所有的完全依靠交换去移动元素的排序方法中,选择排序属于非常好的一种。
时间复杂度
- 最优时间复杂度:O(n2)
-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 稳定性:不稳定(考虑升序每次选择最大的情况)
Python版的选择排序:
理论上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O(n2),但在 Python 中较为特殊,因为在 Python 列表中寻找最小的那个数不需要逐个比较,使用 min() 就可以一步到位地得到最小的数,所以使用 Python 版的选择排序,时间复杂度是 O(n)。因此理论上 Python 版本的排序算法中选择排序算法是最快的。
排序过程图示
代码实现:
Python 常规版
1 def selected_sort(alist): 2 n = len(alist) 3 # 需要进行n-1次选择操作 4 for i in range(n-1): 5 # 记录最小位置 6 min_index = i 7 # 从i+1位置到末尾,选择出最小的元素 8 for j in range(i+1, n): 9 if alist[j] < alist[min_index]: 10 min_index = j 11 # 如果选择出的元素不在正确位置,进行交换 12 if min_index != i: 13 alist[i], alist[min_index] = alist[min_index], alist[i] 14 15 16 alist = [54, 226, 93, 17, 77, 31, 44, 55, 20] 17 selected_sort(alist) 18 print(alist)
python 内置的 min():
1 import random 2 import timeit 3 4 def random_list(n): 5 return [random.randint(0, 100) for i in range(n)] 6 7 def selection_sort(i_list): 8 if len(i_list) <= 1: 9 return i_list 10 # 一个长度为n的数列需要排序n-1轮 11 for i in range(0, len(i_list)-1): 12 if i_list[i] != min(i_list[i:]): 13 # 使用min()找到列表剩余元素中的最小值 14 min_index = i_list.index(min(i_list[i:]), i) 15 i_list[i], i_list[min_index] = i_list[min_index], i_list[i] 16 # print("第%s轮的排序结果:%s" % (i+1, i_list)) 17 return i_list 18 19 if __name__ == "__main__": 20 i_list = random_list(20) 21 print(i_list) 22 print(selection_sort(i_list)) 23 print(timeit.timeit("selection_sort(i_list)", "from __main__ import selection_sort, i_list", number=100))
Java 版:
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2 int[] input = {12, 34, 65, 23, 54, 12, 34, 54}; 3 selectSort(input); 4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input)); 5 } 6 7 public static void selectSort(int[] arr) { 8 int length = arr.length; 9 for (int i=0; i<length-1; i++) { 10 int tmpMin = arr[i]; 11 for (int j=i+1; j<length; j++) { 12 if (arr[j]<tmpMin) { 13 tmpMin = arr[j]; 14 arr[j] = arr[i]; 15 arr[i] = tmpMin; 16 } 17 } 18 } 19 }
3.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可能是最好理解的排序了。插入排序方法与打扑克取牌的排序很相似,在打扑克时,每取一张新牌,都会与手上已有的牌进行比较,将新牌插入到比自己小的牌后面。等取完所有的牌后,手上已有的牌就是各有序的序列。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插入排序在实现上,在从后向前扫描过程中,需要反复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后挪位,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间。
当原始序列的元素大部分已排好序的情况下,插入排序会非常有效率,因为它不需要执行太多的数据搬移操作。
时间复杂度
- 最优时间复杂度:O(n)(升序排序时,序列已经处于升序状态)
-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 稳定性:稳定
排序过程图示
演示效果
代码实现
Python 版:
1 def insertion_sort(data): 2 for i in range(1, len(data)): 3 tmp = data[i] # 暂存数据 4 count = i 5 while i >= 1 and tmp < data[i-1]: # 遍历与前一个元素比较 6 data[i] = data[i-1] # 把所有元素往后移一位 7 i -= 1 8 data[i] = tmp # 若当前元素大于等于前一个元素,则当前位置放入暂存数据 9 print("第%d次排序结果:%s" % (count, data)) 10 return data 11 12 13 data = [12, 11, 23, 4, 1, 5, 12, 31, 4] 14 insertion_sort(data)
执行结果:
第1次排序结果:[11, 12, 23, 4, 1, 5, 12, 31, 4] 第2次排序结果:[11, 12, 23, 4, 1, 5, 12, 31, 4] 第3次排序结果:[4, 11, 12, 23, 1, 5, 12, 31, 4] 第4次排序结果:[1, 4, 11, 12, 23, 5, 12, 31, 4] 第5次排序结果:[1, 4, 5, 11, 12, 23, 12, 31, 4] 第6次排序结果:[1, 4, 5, 11, 12, 12, 23, 31, 4] 第7次排序结果:[1, 4, 5, 11, 12, 12, 23, 31, 4] 第8次排序结果:[1, 4, 4, 5, 11, 12, 12, 23, 31]
Java 版:
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2 int[] input = {12, 34, 65, 23, 54, 12, 34, 54, 17}; 3 insertSort(input); 4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input)); 5 } 6 7 public static void insertSort(int[] arr) { 8 for (int i=1; i<arr.length; i++) { 9 int tmp = arr[i]; 10 for (int j=i; j>0; j--) { 11 if (tmp<arr[j-1]) { 12 arr[j]=arr[j-1]; 13 } else { 14 arr[j] = tmp; 15 break; 16 } 17 } 18 } 19 }
4. 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Shell Sort)是插入排序算法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该方法因 DL.Shell 于 1959 年提出而得名。
希尔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数组列在一个表中,并对每一列进行插入排序,重复这过程,不过每次用更长的列(步长更长了,列数更少了)来进行,最后整个表就只有一列了。将数组转换至表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算法,算法本身还是使用数组进行排序。
时间复杂度
- 最优时间复杂度:根据步长序列的不同而不同
-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 稳定性:不稳定
希尔排序过程
例如,假设有这样一组数 [13 14 94 33 82 25 59 94 65 23 45 27 73 25 39 10],如果我们以步长为 5 开始进行排序,我们可以通过将这列表放在有 5 列的表中来更好地描述算法,这样他们就应该看起来是这样(竖着的元素是步长组成):
13 14 94 33 82 25 59 94 65 23 45 27 73 25 39 10
然后我们对每列进行排序: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将上述四行数字,依序接在一起时我们得到:[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这时 10 已经移至正确位置了,然后再以 3 为步长进行排序: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排序之后变为:
10 14 13 25 23 33 27 25 59 39 65 73 45 94 82 94
最后以 1 步长进行排序(此时就是简单的插入排序了)。
示例分析
代码实现
1 # 希尔排序 2 def shell_sort(alist): 3 count = 1 # 打印排序次数 4 n = len(alist) 5 gap = n // 2 # 步长需通过数学计算,质数最好。为了算法方便,习惯选2 6 # gap变化到0前,子序列插入算法执行的次数 7 while gap > 0: 8 # 子序列的插入算法,与普通插入算法区别在于gap步长 9 for i in range(gap, n): 10 tmp = alist[i] 11 while i >= gap and tmp < alist[i-gap]: # 每组子序列中,当前元素与前gap个元素比较 12 alist[i] = alist[i-gap] 13 i -= gap 14 alist[i] = tmp 15 print("gap=%d, 第%d次排序的结果:%s" % (gap, count, alist)) 16 # 每轮排序对半缩短gap 17 gap //= 2 18 count += 1 19 20 21 alist = [63, 92, 27, 36, 45, 71, 58, 7] 22 shell_sort(alist)
执行结果:
gap=4, 第1次排序的结果:[45, 71, 27, 7, 63, 92, 58, 36] gap=2, 第2次排序的结果:[27, 7, 45, 36, 58, 71, 63, 92] gap=1, 第3次排序的结果:[7, 27, 36, 45, 58, 63, 71, 92]
5.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英语:Quicksort),又称划分交换排序(partition-exchange sort),是目前公认最佳的排序法。它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步骤为:
-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基准”(pivot)。
-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结束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 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递归的最底部情形,是数列的大小是零或一,也就是永远都已经被排序好了。虽然一直递归下去,但是这个算法总会结束,因为在每次的迭代(iteration)中,它至少会把一个元素摆到它最后的位置去。
时间复杂度
- 最优时间复杂度:O(nlogn)
-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 稳定性:不稳定
排序过程图示
代码实现
Python 版:
1 def quick_sort(alist, start, end): 2 # 递归的退出条件 3 if start >= end: 4 return 5 # 设定起始元素为要寻找位置的基准元素 6 mid_value = alist[start] 7 # low为从左往右的游标 8 low = start 9 # high为从右往左的游标 10 high = end 11 # 当low与high未重合 12 while low < high: 13 # 当low与high未重合时,若high指向的元素不比基准元素小,则high向左移动一位 14 while low < high and alist[high] >= mid_value: 15 high -= 1 16 # 若high指向的元素比基准元素小,则退出循环,交换元素位置 17 alist[low] = alist[high] 18 # 当low与high未重合时,若low指向的元素比基准元素小,则low向右移动一位 19 while low < high and alist[low] < mid_value: 20 low += 1 21 # 若low指向的元素比基准元素大,则推出循环,交换元素位置 22 alist[high] = alist[low] 23 # 当low与high重合,退出循环,此时所指位置为基准元素的正确位置 24 # 将基准元素放到该位置 25 alist[low] = mid_value 26 # 对基准元素左边的子序列进行递归快速排序 27 quick_sort(alist, start, low-1) 28 # 对基准元素右边的子序列进行递归快速排序 29 quick_sort(alist, low+1, end) 30 31 32 alist = [54, 226, 93, 17, 77, 31, 44, 55, 20] 33 quick_sort(alist, 0, len(alist)-1) 34 print(alist)
Java 版:
1 import java.util.Arrays; 2 3 public class Demo { 4 5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6 int[] arr = new int[]{21,13,4,16,7,39,4,10}; 7 quickSort(arr, 0, arr.length-1); 8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 // [4, 4, 7, 10, 13, 16, 21, 39] 9 } 10 11 // 快排 12 public static 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start, int end) { 13 if (start>=end) { 14 return; 15 } 16 int standard = arr[start]; 17 int left = start; 18 int right = end; 19 while (left<right) { 20 while (left < right && arr[right] >= standard) { 21 right--; 22 } 23 arr[left] = arr[right]; 24 while (left < right && arr[left] < standard) { 25 left++; 26 } 27 arr[right] = arr[left]; 28 } 29 arr[left] = standard; 30 quickSort(arr, start, left-1); 31 quickSort(arr, left+1, end); 32 } 33 }
时间复杂度 O(nlogn) 分析:
- 在最好的情况下,每次运算一次分区,我们会把一个数列分为两个几近相等的片段。这个意思就是每次递归调用处理一半大小的数列。因此,在到达大小为一的数列前,我们只要作 logn 次嵌套的调用,这个意思就是调用树的深度是 O(logn)。
- 同时,在同一层次结构的左右两个递归调用中,不会处理到原来数列的相同部分。因此,程序调用的每一层次结构总共全部仅需要 O(n) 的时间(每次调用会有某些共同的额外耗费,但是因为在每一层次结构仅仅只有 O(n) 个调用,这些被归纳在 O(n) 系数中)。
6.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是采用分治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归并排序的思想就是先递归分解数组,再合并数组。
将数组分解最小之后,然后合并两个有序数组,基本思路是比较两个数组的最前面的数,谁小就先取谁,取了后相应的指针就往后移一位。然后再比较,直至一个数组为空,最后把另一个数组的剩余部分复制过来即可。
时间复杂度
- 最优时间复杂度:O(nlogn)
- 最坏时间复杂度:O(nlogn)
- 稳定性:稳定
归并排序的分析
代码实现:版本一
1 def merge_sort(alist): 2 """归并排序""" 3 n = len(alist) 4 if n <= 1: 5 return alist 6 mid = n // 2 7 # left 采用归并排序后形成的有序的新的列表 8 left_li = merge_sort(alist[:mid]) 9 # right 采用归并排序后形成的有序的新的列表 10 right_li = merge_sort(alist[mid:]) 11 12 # 将两个有序的子序列合并为一个新的整体 13 # merge(left, right) 14 left_pointer, right_pointer = 0, 0 15 result = [] 16 17 while left_pointer < len(left_li) and right_pointer < len(right_li): 18 if left_li[left_pointer] <= right_li[right_pointer]: 19 result.append(left_li[left_pointer]) 20 left_pointer += 1 21 else: 22 result.append(right_li[right_pointer]) 23 right_pointer += 1 24 25 result += left_li[left_pointer:] 26 result += right_li[right_pointer:] 27 return result 28 29 30 if __name__ == "__main__": 31 li = [54, 26, 93, 17, 77, 31, 44, 55, 20] 32 print(li) 33 sorted_li = merge_sort(li) 34 print(li) 35 print(sorted_li)
版本二
1 import random 2 import timeit 3 4 def random_list(n): 5 return [random.randint(0, 100) for i in range(n)] 6 7 def merge_sort(i_list): 8 if len(i_list) <= 1: 9 return i_list 10 mid = len(i_list) // 2 11 left, right = i_list[:mid], i_list[mid:] 12 # 将左右子数列再拆分成左右子子子……数列 13 return merge_list(merge_sort(left), merge_sort(right)) 14 15 # 将左右两个有序数列进行合并 16 def merge_list(left, right): 17 result_list = [] 18 while left and right: 19 if left[0] >= right[0]: 20 result_list.append(right.pop(0)) 21 else: 22 result_list.append(left.pop(0)) 23 result_list.extend(left) 24 result_list.extend(right) 25 return result_list 26 27 if __name__ == "__main__": 28 i_list = random_list(20) 29 print(i_list) 30 print(merge_sort(i_list)) 31 print(timeit.timeit("merge_sort(i_list)", "from __main__ import merge_sort, i_list", number=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