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经历变成经验

记得和某HR聊起招聘,HR说,好多工作N年的人,工作能力还不如刚毕业的学生。

最后总结说,他们只有经历,没有经验。

多么痛的领悟!

 

1. 一万个小时 vs 刻意练习

一万个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异类》)

 

一万个小时定律在现实中的应用: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一万个小时的不足:一万个小时只提出了练习的时长,并没有解决练习的方式差和效率低的问题。如果一万个小时都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练习,练习的东西都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并不会因为量变产生质变,只有跳出舒适区,刻意训练自己没有掌握的东西,才会让自己有实质性的提高。

 

例如上学的时候,大家在学校都是一样的时间,有些人只做自己会的题,恐惧并回避自己不会的题;而有的人准备好错题集,刻意攻克自己不会的题,几年之后,后者的成绩会大大高于前者。

需要注意的是,刻意跳出舒适区的高度也要适度,因为如果跳的太高,可能达不到既定目标,带来的挫败感会大大损伤接下来练习的积极性。先定小目标,再耗费一些心力去达到,会增强信心,如此良性循环,通过小积累,完成大飞跃。

 

刻意练习: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一万个小时理论的补充和深化,而不是否定。因为
无论怎样的刻意,怎样的高效,还是需要一定量的时间,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2. 深度工作法 vs 切换环境工作法
深度工作法的精髓在于一段时间只专心做一件事情,这样才会高效。类似于计算机多线程切换会加大系统资源的消耗,而任务的效率就降低了。番茄时间工作法的缺点在于确定的一段时间太短,而且到了时间必须停止,无论大脑的状态是否正充分活跃,这样会浪费正在活跃的大脑,之后重新达到这种状态还是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深度工作法更有效。

切换环境工作法,在不同的环境中去做事,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有一定的心理学原理,我认为是大脑在一个环境中呆久了,会产生疲劳,换个环境能刺激大脑的活跃。交叉工作法,因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一种技能要想更好的运用于某种环境,就需要把多种环境都经历一下,这样会有参照物,会更精确的达到目标。


3. 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前三个是经历,最后一个才是经验。

 

发现问题,可以分为主动发现和被动发现。

当肚子饿了,服务器报警了,这是被动发现问题,问题自己跳出来了。

当通过code review,发现代码有问题,就是主动发现问题。

 

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绝大部分是通过主动发现问题产生的。

 

很多问题,可以跳过分析这一步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前人的经验,不需要重复思考,直接使用现成的解决方法就行,因此也养成了很多思维捷径(《影响力》)。

 

 

4. 总结
一万个小时里刻意练习是道,是理论和原则;深度工作法和切换环境工作法是术,是实践中的操作方法。有道无术,理论就无法落地,无法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创造真实的价值;有术无道,就无法理解背后的原理,无法举一反三,在已知环境应用自如,换个环境就会茫然无措。道术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印证和促进,才是最有效的进步之道。

 

经一事,长一智。智就是经验。

经万事,不长智,空有经历,一无所得。

 

posted @ 2021-11-22 13:55  牧云文仔  阅读(20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