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from qzone] 读书笔记 爱是一种选择

  因为自己的事情,今晚上会格外的颠簸,暂时就不去体会丰子恺诗一般的语言了,偷个懒,写点自己擅长的。
 
  话说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把愿意跟我深入交流的人变成我的心理咨询对象。时间久了就喜欢分析点什么,比方说每个人的心理倾向的成因,或者为什么总是喜欢轻视别人或者自己。不过这种行为经常受到我家mm的批评,一方面说我不专业,另外一方面说我总是分析别人不分析分析自己。确实,看到别人的毛病总是比承认自己的问题要容易,就让我能随着这本《爱是一种选择》,找找自己内心的缺失,挖掘挖掘自己内心深处那些常常让自己纠结,又看不到抓不住的东西。
 
   爱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有人说爱是心理作用加荷尔蒙冲动,有人说,爱是两个人在一起甜甜蜜,也有人说爱是一种毒药,能毒死自己但还是想吃。倒是在作者的角度上,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强迫的义务。也就是说爱应当如同空气一般,被爱的人则在空气中自由的呼吸。不得不说,作者把爱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标准。至少把单纯的荷尔蒙冲动完全摒弃。再看看我们身边,这种爱几乎不存在。无论是夫妻之间,父母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在我们得到来自外界的付出时往往会感觉到一份义务,我们在得到一份感情的时候往往会得到一个束缚。我们的爱和我们和我们爱的人之间的关系似乎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完美,或者说健康。而这本书就是解释为什么越是和我们亲近的人我们要求的越多,为什么在对方眼中我们总是做的不够好,为什么我们会想方设法的去讨好别人。最后提出一个可能可行的解决方案,让我们一点一点的走出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在开始分析之前,先介绍下书中的另一个主角,既然有爱,就东西有污染和妨碍爱的存在。作者称之为拖累症。之所以称之为拖累我觉得有点像拉着月球的地球引力,限制你内心飞翔的自由,让你的自由意志戴上一道无形的枷锁,让你的爱在孕育,成长和释放的时候走形,病态甚至死亡。听上去是不是很像电视剧中这么一句台词"从爱上你的开始就是一个错误"?虽不完全如此但也差不太多。有没有感觉到你和你的另一半总是因为某一件事争吵?或者你总是想把自己的事情丢给你的另一半去做?(比如吵架的时候永远觉得是他/她的错)或者反过来无条件的迎合另一半的内心需求?(比如以牺牲自我感受为代价做出迎合的姿态)这些事情看上去有时候像是无所谓的事情,有时候被当作是单方面应该被鼓励的付出。但实际上无论哪种情况有一方都显得很强迫,也就是说不自由。这种不自由的感觉如影随形,我们在家里一个人的时候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感到自由,因为我们可能会把父母的感受考虑在第一位同时压抑自己。在和同学聚会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不带上自己的另一半,因为如果他在场你在开口之前总得想想这句话是不是符合他的口味。为了得到温暖我们选择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而为了得到自由我们选择和自己爱的人保持距离,赤裸裸的围城啊。所以问题不在于你是在围城之中还是围城之外,问题在于围城本不该存在,或者说这个围城至少得有几个靠谱的城门方便人进出不是? 
 
  本书的作用就如同拆迁工程师,详细的分析了围城的设计,建造过程和入门级别的拆除方法。只凭借一本书就解问题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能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存在,再或者是当我们想吵架和发火的时候有那么一个瞬间会想一想,这是不是我的错?
 
-------------------------
 
  爱和被爱都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需要。这句话听上去十分的鸡汤?那我就用一种不那么鸡汤的方式解释解释,比方在工作用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时候对于你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是项目奖金和工作绩效,而不是他人的肯定和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但实际上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都会很在乎来自外界的非经济肯定和问题本身的意义。也就是说除了挣更多的钱,买房子和获得更大的竞争能力之外,我们或多或少会在乎其他的东西。这里所谓其他的东西里肯定有爱和被爱,而作者认为之所以有的富人钱人品看上去也不错但日子过的出奇的惨,是出了一种叫做拖累症的心理问题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也不知道如何接收别人的爱。他们尝试用爱以外的东西填充自己的内心对于爱的缺失,结果发现非但没有得到安慰和满足反而加剧了内心的饥渴。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多数人并不是处理心理问题的专家,所以不能判断自己的心是渴了还是饿了着实很难,心如同小宝宝一样,你只知道他在哭,你不知道他是饿了还是要拉便便或者想妈妈了。也就是说,自己渴了还不停的给自己喂盐吃的傻事很多人都在朝夕不舍的干。所以真正开始认清自己的内心是成功治愈的第一步。看看自己到底是渴了饿了还是缺觉了。反过来说,治愈路上最大的问题是不承认自己的问题,甚至不承认问题存在的可能性。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这样的因为某种原因习惯于自我欺骗,他们只有不停的美化自己内心的认知才能让自己撑住。首先声明这并不是一种错,因为现实的悲哀和苦难让人不得不这么做才能挺过最难熬的日子。比方说我是一个北漂,我很清楚北京的机会即使再丰富,土壤再肥沃也必然会有很大的一批人变成炮灰,变成其他人的垫脚石,而上帝没有理由一定让我站在胜利的终点。所以让自己天天干劲十足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告诉自己明天是美好的,我肯定是有希望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欺骗但并不完全是有害的,也就是说我并不会因为自己这么骗了自己就把爸妈的房子卖了然后在通州贷款100万给自己买一套连自己都不够住的小房子。但是某些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成长的自我欺骗则足以把自我虐待的伤痕累累。最普遍的一个例子是很多孩子会美化自己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即使从小被不正确对待长大了之后也坚信爸爸妈妈在任何时候都是爱自己的。这种自我欺骗会把自己陷入一种不断自责的境地,因为被不正确对待所留下的伤痕并不会自动消失 ,而既然有问题存在那就必然有责任人,不能责备完美的父母就只能怨恨自己了,总不能怨恨一直在注视着这一切的上帝吧?简而言之,如果你的目标是想治愈自我,那么停止自我欺骗并且承认事实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
 
  神马叫做催熟呢?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喂激素,增加过量养分等方式促进其过速成长,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看上去很不错的势头,然后形成难以逆转的畸形成长。但这和我们的书有神马关系呢? 这里我想指出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很多人会误以为孩子在人生的过早就开始承受远远超过其年龄的责任和义务是一件值得被肯定和称赞的事情。比方说照顾家里重病的亲属,比方说在自家店铺中充当店员,比方说提前工作补贴家用。这个时候,家里的大人和社会的舆论会普遍的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者“看人家的孩子年纪小小就承担重任”的观点来看待“孩子并没有被照顾好”这么一个事实( 这也是为什么穷人的孩子一般还是穷人 )被催熟的果子不甜,那被催熟的孩子呢?他们在承担着过量的义务的过程中他们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自由的玩耍,他们在模仿大人行为和无条件接受大人的思考方式的过程中逐渐的抹杀了自我。当这样的孩子慢慢长大之后,不仅受到的伤害会被隐藏,并且会继续自己模仿和自我抹杀的习惯,然后逐渐耗尽内心的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顺便成为一个拖累症患者。这一切其实很容易理解,人内心的成长和植物的成长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周期需要不同的营养和不同的阳光和雨露,过多过少都会对未来的最终结果造成伤害。不可否认,一些成功人士都有悲惨的童年,但是相信我绝大多数的成功人士从小都收到的良好的教育,之所以大家记住是因为”例子的反常“和”我也可以“的侥幸。我觉得即使成功了长大也了也过不好, 君不见,国内前一段时间被毒品坑死的明星用手指已经数不过来了。随着催熟一同形成的病症如同一个寄生体,宿主的外在能力直接滋养了其成长。这似乎也就是“挣钱越多内心越空虚”的来源,其实真正的错并不是钱,而是人内心的病痛,钱只是尽自己的本分具体化了这一份痛苦。所以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要说钱的不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才有机会找到问题的源头。
 
  当人被催熟之后,能不能通过内心的治疗重新找到那一段被遗失的童年,然后补全自己的成长历程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的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人的成长期就那么几年,时间上的不可倒流以及生命体的成熟过程导致我们再也无法成为完美的自我。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无可努力,即使无法变得完美,我们仍旧有很大机会变得健康。和完美相比,健康可能不那么有吸引力,但这已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好比让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穷人变成富甲一方的地主是实打实的天方夜谭,但是通过一定的努力和奋斗之后能令其自给自足不仅可行而且很有意义。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内心的问题时都可以用这个态度来激励自己, 因为内心的自我治疗已经一个很难, 同时要求得到一个很高的分数无异于自断生路。而且,承认自己对于某件事情无能为力也很重要,其不仅停止了对于精力的浪费,同时也是对于过去某种形式的告别,送我们走向新的旅程
 
-------------------------
 
  如果一个人来自于问题家庭,在自由选择配偶的时候很容易建立一个类似的问题家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的人在婚姻中会慢慢发现对方身上看到了有父母的影子。结果发现自己不是找了一个恋人,而是找了个”老爹“或者”老妈“,随之陷入新一轮的心理问题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父母是孩子从小接触的时间最长的人,也就是说是最熟悉的人。而当我们选择伴侣的时,除了会选择考虑外貌,年龄之外,还十分在乎这个和自己相处是否习惯。在问题家庭长大的孩子会习惯于和有问题的父母待在一起,随时准备着应付和处理问题的发生。这些孩子在长大之后,会自然而然的觉得和有问题的人待在一起是很’习惯’的,然后从此从一个问题家庭走向另一个问题家庭。这份“习惯“所带来的温暖并不会持续太久,而被这种痛苦折磨的人通常也不会轻易的离开这样的家庭,因为他从小被“训练”处理这种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处理这样的问题虽然很麻烦,而且很痛苦,但也会给他带来成就感,而这里培养出的成就感也是阻碍他离开问题的一道枷锁。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超出常理?但事实确实如此,我们会习惯于不正常的人际关机所带来痛苦和不幸,并觉得理所应当。不正常关系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会不习惯,并且重新建立起另一个不健康的人际关系。换言之我们会习惯于扮演某个角色。记得肖申克的救赎有这么一段经典对白,Red对着监狱的墙对众人说:开始的时候你憎恶它,慢慢的你开始习惯它,最后你开始依赖它。 

 

-------------------------

 

  和很多其他心理疾病类似,拖累症的治疗过程也是伴随着痛苦的。不知道为什么,心理治疗领域始终没有像青霉素一样的特效药,能让人在无声无息之间摆脱病痛。或许是因为我们不能篡改记忆和自己的内心认知,不然那和洗脑又有什么分别?当器官被移植之后我们不会觉得这个人不是原先的那个人,但是如果思想中出现了明显的异物,那我们就很容易觉得,某个人已经不是原先的某个人了。

 
  拖累症治疗的第一步是梳理自己从小到大的记忆,然后分拣出那些仍旧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的部分。这个过程需要相当的精细和慎重,越发久远的记忆越是零碎,而越是零碎的记忆越容易让人随手丢弃。而且,由于大多数拖累症患者习惯于否认和忽视,以至于越发痛苦和记忆也越容易被掩盖。有时候因为记忆过于痛苦,以至于我们选择直接忘记。这一步非常需要勇气,很多人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意回望曾经地狱一般的生活,这也可以解释真正开始向外界寻求帮助的人基本都处于崩溃的边缘,此时他们觉得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更彻底的崩溃,要么痛苦的面对过去。我也曾尝试面对那个在角落里泣不成声的自己,也是在那时我才发现内心的那个我从未停止哭泣。很多细节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就好比我们对幼儿园的同学没几个能记起来,但是幼儿园经常吃的几道菜却永远也忘不了,相信那个时候做饭的师傅直接培养了我们最初对美食的品味。在梳理完成之后,我们需要把这些讲给值得信任的人听,之所以要如此我觉得跟我现在写读书笔记是异曲同工之法,很多事情自己明白和自己能清晰的表达是两回事。如果你找不到专业的治疗人员或者值得信任的聆听者,那么同样可以以书信的方式写给自己。话说,现在能找到一个愿意听自己说话的人和一个自己愿意去倾诉的人,都相当不容易。即使找到了,我们也很难做到无所保留,特别是我们在有意无意的维护值得外在形象的时候。美好的外在形象帮助我们作为社会人和外界互动,但需要倾诉的时候却又成了无形的牢笼。所以还是先对自己说吧,毕竟自己的事情自己都知道。慢慢的你会发现,在反复的自我梳理过程中,虽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是你已经开始面对真实的情况了,也就是说不再忽略和否认。这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
 
  拖累症的第二步是梳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这一步的主要内容是发现自己和他人建立关系的规律,比如选择朋友,恋人的规律。从这些规律中比较容易找到自己沉溺的是什么。例如,有的人习惯于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这么做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可以让自己成长更快,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寻求庇护。有的人习惯和比自己弱势的人交往。这么做可能习惯于去主动提供帮助和庇护,为了得到随着感谢而产生的成就感。并不是说怎么做是对的或者怎么做是不对的,而是如果自己把自己和外界的交往死死限制在某个方面或者某种方式,其原因就很值得考察。比方说我从小到大都很擅长和倾向处理好跟某个愿意帮助自己的老师的关系:小学的数学老师,初中的班主任,高中的计算机老师,计算机系中支持acm的老师。从拖累症的角度上来讲,这是一种对于和权威形成亲近关系的一种沉溺,很有可能与我小时候不能得到来自家长的安全感有关。因为自己曾经缺乏安全感的恐慌没有被安抚,每每遇到新环境中愿意庇护自己的“权威”都会不由自主的去接近。虽然看上去无伤大雅,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很多环境中是没有”权威“存在的(比如婚姻关系)或者没有愿意庇护自己的权威(比如某些自己看不上的公司和学校)。当我需要面对这样的环境时,不安定感会时不时的对我折磨。再比如我所选择的恋爱对象都是学姐,而且学习成绩都不是一般的好。我想这和我小时候经常和自己的几个堂姐相处有关系,而且当时的堂姐们不是平均考95分就是97分。这些不断重现人际关系模式一次又一次的把我们拉回过去,阻止我们成长。不过规律性的重现也给了我们寻找问题的线索。让我们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便对症下药。梳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记忆的不同点在于关注那些自己那些有意无意的重复。就好像有的事情发生了一次可以被看作是偶然,两次那就很值得怀疑,三次或者更多的话就是必然的。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总是过不去的坎儿?而且他们往往都长得很像!收集起来,分析一下,然后再回顾一下自身,相信你会发现到底是什么在真正阻止你成长。
 
-------------------------
 
  梳理过自己的过去和人际关系之后,我们需要直面并打断自己的沉溺行为。这一步的感受不会比前几步好多少,除了痛苦之外,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挫败感。人都习惯于把自己想像成无所不能,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轻易的败北是最常见的情形。而且,即使有了专业的指导,能够在短时间内比较彻底的达成目标基本上也是天方夜谭。君不见,清华北大那样的地方天天那么努力培养学生,真正能成为世界一流人才的也是少数。更不要说我们这种大多数时间依靠自身努力的人了。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对于自己的鼓励和宽容致至关重要。同时,对于自己的各种过分的完美要求也是促成拖累症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作为心智并非一流的普通人,学会看淡自己的挫败感我觉得也是在另一个方面对自己的照顾。在没有进步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并没有退步也是很重要的能力。
  
  不过鼓励不代表妥协,宽容也不代表放弃底线。 人不能一边酗酒一边戒除自己对于酒精的心理依赖,同样,人不能一边随意释放自己的怒火一边让自己学会心平气和。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我称之为“物理隔离”,有点的人称之为”自我绑架“。简单的说就是让自己和诱发自己沉溺的源头保持足够的距离。这种策略是基于这么一个原理:人不能在100%的时候保持清醒,那就让自己清醒的时候把自己扔到一个隔离区,等自己不清醒的时候再把自己放出来好了。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做治标不治本。确实,不过这至少让自己的沉溺可控,既然可控才会有机会完全摆脱。这有点像软件工程和投资的核心思想。软件工程的核心思想是让复杂度变得可控, 而投资的核心思想是让风险变得可控。在可控的前提下我们才有机会一点一点逼近成功,逼近完美,逼近康复。
 
-------------------------
 
  小时候很多人都有离家出走的冲动,或者是因为父母的打骂,或者是因为家庭的冷漠,那个时候的孩子都会尝试逃离,但都因为无处可去再次返家。我们长大之后虽然有了离开家的能力,但是往往又依恋于家的熟悉止步不前。不多对于决心治愈自己的人来说,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或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真正独立的里程碑。之前作者要求患者停止拖累行为,其实这也是为了离开家做准备。不过离开家并不是单纯性质的逃离或者叛离,而是一种独立的尝试。让自己内心的支撑和留恋从家抽离。当人尝试逃离或者叛离某个环境的时候,往往会再次把再次送入另一个环境,进入一个新的轮回。但如果是尝试自我的独立,那么就是摆脱原先的桎梏并把自己向自我引导,并在自我的再次成长中,治愈拖累症。
 
  不同的人离开家的时候的感觉多种多样。对于早已准备好的人来说,离开家的那一天仿佛就是一个节日,开始向外界郑重宣布自己的自由从那一刻开始。对于那些不得不走的人来手,离开家的时候仿佛仿佛就是自己的末日,因为外面的生活似乎布满荆棘陷阱。对于那些在家里被折磨的七荤八素的人来说,离开家的那天必被眼泪洗刷,以痛诉自己受到的囚犯待遇。不过无论什么样的离开都需要一个真正的仪式。作者的推荐是很自己的家长真正的面对面的交谈,但是我觉得作为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和孩子都很难接受这样的方式,毕竟中国文化更多的鼓励有序传承而不是自立门派。个人觉得还是用以给自己内心的父母写信的方式相对靠谱,一方面来说,你不需要太多在乎父母的感受,可以尽情的宣泄积压的感情, 另一方面,你可以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把信件寄出去,这样也不会引家庭成员的过度反应。而且,对于任何人来说约父母谈话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人不是每时每刻都处在“我特别想治愈自己的问题”的亢奋中。但是寄不出去的信你可以一封接着一封的写,一直写到你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彻底而完全的和过去的家说再见。
 
-------------------------

 

  当你已经俩开家,带着自己满是伤痕的心和自己已经养成的不良交往习惯,应该开始做什么的?我觉得最好的选择有二,一是找个没人的地方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另一个是买一辆报废的二手车和一个大锤,一下下的把车砸成废铁。作者称之“为过去悲伤”。哭是悲伤的外放,愤怒也是悲伤的外放。在外方的过程中,你内心积压的毒素被大量的排出。这么做不仅清除了内心的杂物,同时也给“好习惯”和“正确的自我认知”腾出了地方。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很多时候,拖累症已经缠住了人太久,内心积压的愤怒已经变成了深入骨髓的抑郁和绝望,否认和忽视的习惯也会让人错过内心释放的时机。没有时机,就要努力创造时机,报废的二手车不是人人都买的起,沙包,拳击手套,海绵垫,海绵球棒,运动软垫却也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实在找不到趁手的东西就拿起家里的枕头对着墙努力的砸吧,把墙当作是背叛你的男友,把床当作是不断责备你的父母,在努力的砸下去时候将力量集中于手臂,想像着自己获得了盘古开天辟地的力量。等什么时候精疲力竭了在坐下来休息,是不是会觉得好一点,或许愤怒会变成沮丧,或许愤怒会小时,但只要是充满感情的砸下去,就有机会打开你保护自己的硬壳,让里面的痛苦完全泄漏出来。

 

  当内心积压的不良情绪被释放掉一部分之后,通常来说人会变得很沮丧,不过这种沮丧和失败或者分手带来的沮丧不同,而且伴随着一种虚脱感。确实,无论是嚎哭还是愤怒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其中包含的情绪完全成正比。我的建议是马上去洗个热水澡然后美美的睡一觉。这样做不仅能适当的恢复体力,同时沮丧的感觉会自己溜走。睡醒之后好好的吃一顿同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没有力气不仅很难减肥,同时很难让人集中心力治疗自我。作者也提到,如果你在“为过去悲伤之后”只能沉浸在沮丧之中,那么可以从治疗的第一步(搜集自我经历)重新开始,不过不太明白这是为什么,或许是因为在搜集自我经历和梳理自己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忽略了某些关键的点,让人在愤怒和悲伤之后仍旧孕育着新的愤怒和悲伤,或者真正的的负面情绪仍旧压在心底,未曾动摇。

 
-------------------------

 

  在治疗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痛苦的过程是饶恕,饶恕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其实开始的时候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要饶恕那些伤害过我的人,我的理解是要对于过去更彻底的放下,这样才能彻底摆平其对于自身的影响。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还恨某个人,说明你还对某个人念念不忘,也就是说还有旧情复燃的可能。如果对于过去的态度是不是淡然而是一种深深的愤恨,那么你仍旧无法拜托其对于你的束缚。在面对新的生活和新的人际关系时,这种影响仍旧可以以旧的方式对你造危害。另外一个必须饶恕的原因是,不饶恕过去的伤痛对于现在的你是没有任何好处的,除了时不时的提醒你自己曾经有一个悲惨的过去,或者让你陷入更新的拖累症之中,没有其他任何积极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执法人员,而且家庭中各种形式的事故和虐待也很难用法律来衡量并且制裁。所以内心企图对伤害你的人求得赔偿或者令其受到惩罚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幻想。当然,影视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的复仇方式足以让人兴奋不已。但如果你牺牲自己为了过去去惩罚某人,很多时候是不是得不偿失呢?这时候一个本该继续成为自己的人没有成为自己,一个犯过错的人反而可能被救赎。

   

  饶恕是一件容易说不容易做的事情。诚恳的说,大多数时候我完全做不好。因为总会觉得自己遭受了各种不公正待遇,总会觉得有人对不起自己,总会觉得作为一流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作者生活在美国,所以很容易从基督教的角度疏导人的对于对于伤害的痛苦和反抗情绪。在中国,佛教对于过去的放下也有很多理论和技术,不过影响远没有基督教在美国来的深远。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促使自己原谅过去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有这么几件事情可以做,首先,尝试让自己用更深层次的思考,来看到那个时候的自己和那个伤害过自己的人。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很多未成年人的收到的伤害来自于没有教育能力的父母。但是如果孩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觉得:“父母也不是万能的,也是有局限性”的时候,就不太容易怨恨当年那个对自己没有照顾好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了。但是能这么想对于一个人说,必须让思考进入某种层次,不然会执着于类似”父母就应该是全能的“的想法中。其次,让自己的对于过去的观察添加若干角度,作为一个受害者,我们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这样不仅容易放大伤害的严重程度,同样会激发自己对对方的的仇恨。当你尝试从对方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甚至从对方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时候,事情可能不完全是你认为的那个样子。最后是建立自己对于天道的信任,现在这么说可能比较玄,但是天道确实存在。有言,天道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该受到惩罚的人终究会受到惩罚,该得到奖励的人终究会受到奖励,所以你不用担心自己的原谅会让那些原来应该应该被惩罚的人逃脱,你只是帮助自己离开那个一直缠绕着自己的过去。

 

  即使做不到也是可以的,据我所知饿,能宽容众生一切罪恶的只有地藏王菩萨。所以说没有必要对自己强求,而且我觉得这件事情是强求不得的。甚至是不太好找找到自己的努力的方向的。退而求其次,我们可以尝试让我们首先让自己从内部和自己外部统一起来。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不一统而引入新的问题,比方说我们嘴上原谅了某件事情,但是内心对于其仍旧念念不忘;或者内心已经放下某个伤痛,但是在嘴上仍旧反复提及。这样的不统一犹如些疯狂追寻理想而脱离现实的人。现实和理想只有在高度统一的前提下才有其价值,你的内心也只有在统一之后才能被彻底的治愈。而且治疗过程中很忌讳留下某些模糊区域,就是你不确定这里到底是有问题的还是没有问题的。在统一之后,你可以清楚的告诉自己,对于某件事情你或者已经原谅,或者无法原谅。已经原谅的坦然放下,没有原谅的在过后的时光中慢慢想办法。也就是说,在这一步骤,你至少可以做到的是清除内心中那些看上去原谅了又没有原谅的部分。给他们适当的归类消除未来自我疗愈中的隐患。

 

-------------------------
 
  现在,你可能已经将身体内的负面能能量大大清除,并且远离那些影响你的干扰源。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建立自我认知。这个是建立新的自我认知最好的时候,那些被清除掉的能量必须由新的能量填充才能让灵魂的肌体健康运转。而且,如果你对于那些已经清理出来的空间置之不理,那么曾经被清理掉的垃圾会自动再次将其填满。有这么一个说法,改正一个坏习惯的最好方法是养成一个好习惯。现在是你的坏习惯最虚弱的时候,正是用好习惯将其消灭的最佳时机。

 

  对于我的认知应该是哲学里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我是谁或者说什么是可谓哲学讨论的不竭话题。而且,如果让一个人直接回答“我是谁”这种抽象问题并不容易。既然抽象的问题不好回答,我们就尝试将其具体化。比方说回答“我认为男人都是…”,或者“女人都是….”,或者”我父亲是......”,你可以放松心情,然后在一页纸上写对这些问题尽量写下自己的观点。认真的你可能已经发现,我这里的列举的具体化问题并不是“我是谁”,而是“我眼中的别人是谁“。不过,反观你的答案,很容易发现你所描述的人是你自己。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批评别人总比批评自己难,观察别人也比观察自己容易。然而每个人最熟悉的人终究是自己,所以人在观察别人的时候最容易看到别人和自己相同的地方。在这份评价中,你会看到自己过去的生活给自我认知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就是那些你离开的过去在你身上所留下的残影。这个时候对于自我的观察有助于发现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并把问题和问题的源头联系起来。之所以不在一开始就制作这么一个清单是因为在人严重的陷入拖累症时,很难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知。其模糊的内心界限以及日常痛苦无时不刻的干扰着判断,这个时候的你或许虚弱,但确十足清醒。

 

  下一个任务是给自己充分的正面评价,简单的说就是不遗余力的表扬自己。这么做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不容易,在小时候连偶尔考试好一点都要被家长教育的不能骄傲的我们实在太容易把自己的优点置若罔闻。中国的拖累症患者做这点肯定就更难了,肿瘤已被取出,干扰源已经远离,但是新的习惯到目前为止还是遥遥无期。自我积压和自我忽视仍旧是内心最拿手的计量。既然自己不擅长夸自己那就找个人夸自己好了。找几个要好的朋友,请他们吃顿饭,然后提出这个轻松的请求。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会答应的。而且你还有机会过一把当语文老师的瘾,既然饭都吃了,那么这就以”我的朋友有点多“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以上。在看到自己各种被忽视的种种优点之后,那些内心的空虚被自信的成长正在慢慢充盈。当然,清理工作无论怎么做都不会彻底,新的自我认知也不足以完全消灭自己过去的观念。不过这不要紧,邪恶和善良永远存在,让邪恶无限制的枯萎,足已。

 

-------------------------

 
  在完成自己的内在重建后,我们就要开始重塑自己的外在关系。你的亲人,朋友,同事可能已经发现了你的改变,但是他们仍旧以以前的方式对待现在的你。这不仅会妨碍你的进一步恢复,而且这样做对你是十分不公平的,既然已经发生了改变,理应得到更好的对待嘛。所以积极主动的重新的外在关系是你下一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议和形成亲密关系的父母或者恋人展开一场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谈判。这场谈判的内在价值是重新建立你和他们的清晰而且健康的心灵界限,过度的责任和过少的责任都会让重塑过的心灵感受到不适。显然,新的界限不可能仅仅通过一场谈话就完美的树立起来,但是在下一次冲突和解的时候,谈话内容将会成为很好的导向。除此之外,还可以有针对的在自己之前的问题上努力。如果你无法信任他人,那么就尝试信任。如果你对孩子严苛,那么就尝试宽容,如果你不自信,那么就尝试在团体面前讲话。简单的说就是尝试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在这些尝试中你会学到很多新的经验,并且锻炼自己之前对自己正面的重新认知。不过这样的尝试应当认真设计并且最好有专业人士指导的,刚刚的发芽的嫩叶容易摧折,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也需要格外小心的照顾。贸然的尝试不仅会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会给自己带来新的伤害。一般来说尝试要从简单的开始,如果你要尝试信任他人,直接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出去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不曾信任别人的你很难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够承担如此的托付。相比之下小额借款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尝试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如果你很擅长新领域的学习,相信这对你来说不是一件难事。

 

  在重塑自我关系的过程中,可以慎重的给自己的选择一个新的父母,指导自己在康复过程中的行为,并且通过陪伴和建议,将自己的爱分享给你。他可以在你尝试建立新关系的时候给你帮助和指导,在遇到问题的组里的时候给你打气加油,在你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你心灵的庇护。这个人是可以是专业的指导人员,也可以是你的朋友。他需要有良好的品格和坚定的自我认知,内心完整并拥有健康的价值导向,足够成为你的生活榜样。而且这样的人最好不是恋人或者异性朋友。不能是前者的原因是拖累症患者的另一半也是拖累症患者,两个人之间不清晰关系会让你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不能是后者的原因是,纯洁的异性友情很容易变成就纯洁的男女关系。到最后不仅起不到帮助你的作用,反而会吧两个人都拖入到新的麻烦当中。如果找不到就努力照顾好自己吧,有的时候找不到靠谱的外援,不如不找,自己一个人静静的也挺好。

 
-------------------------
 
  在家,母亲大人负责维护家里的干净和整洁,每隔两三天把屋子里位置不对的东西放整齐是她的必修课。时间长了,我便养成了东西乱丢的习惯。等开始一个人住的时候,屋子便从有序走向无节制的混乱。当屋子乱到一定成都之后,我也会从新将屋子整理一新,把所有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这当然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我想如果我养成了像母亲大人一样每天整理一点的习惯,不仅我的屋子不会陷入完全的混乱,同时也能每天享受房间整齐给自己带来的便捷。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即使内心已经被修复健康,我们仍旧需要每天对内心进行保养。佛家讲求的早晚课也是类似的道理。每天我们都有机会面对许多不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事情,在这个过车中如果不对内心进行保养,任其被影响和染污,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像我的屋子一般陷入难以整理的境地。最终只能通过重新进行一遍痛苦的疗程才可以重新使内心康复。而且,每天维护一点的成本最低,同时有助于你的心灵从健康走向强健。你可以选择每天早晚面对自己,看看自己之前的目标是否被接近。你也可以选择和自己的代理父母聊天,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爱和支持。你同样可以让自己从新走一遍自我治疗的过程,这时候你不仅发现自己会更健康,同时发现面对自己的缺憾不那么痛苦。

  

  到此为止,对于《爱是一种选择》的系列要结束了。除了书中一个关于储爱槽的模型之外,基本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自己的文字应该最多算是自己看得懂的读书笔记的阶段,很多东西表述的并不十分准确,如果你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那么可以考虑买一本书进行自我指导,或者寻求专业人士进行心理治疗。虽然东西写的很没有水准,但是对于自己还是很有帮助。特别是在帮助别人分析心理问题的时候,用自己写下的感受尤其顺手。而且,重新读,重新写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自我治疗的过程。不仅看到了身边很多朋友的问题,而且看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觉得作为一个个体在面对自我的时候仍旧需要一种谦卑,以告诫自己内心还未圆满,自我仍须修行    

  
posted @ 2016-08-17 18:21  好好发心1.4+  阅读(2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