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知识点总结

Spark简介

Spark 是一种基于内存的快速、通用、可扩展的大数据分析计算引擎。

Spark架构

 

Driver

Spark 驱动器节点,用于执行 Spark 任务中的 main 方法,负责实际代码的执行工作。

Driver 在 Spark 作业执行时主要负责:

➢ 将用户程序转化为作业(job)

➢ 在 Executor 之间调度任务(task)

➢ 跟踪 Executor 的执行情况

➢ 通过 UI 展示查询运行情况

实际上,我们无法准确地描述 Driver 的定义,因为在整个的编程过程中没有看到任何有关 Driver 的字眼。所以简单理解,所谓的 Driver 就是驱使整个应用运行起来的程序,也称之为 Driver 类。

Executor

Spark Executor 是集群中工作节点(Worker)中的一个 JVM 进程,负责在 Spark 作业 中运行具体任务(Task),任务彼此之间相互独立。Spark 应用启动时,Executor 节点被同时启动,并且始终伴随着整个 Spark 应用的生命周期而存在。如果有 Executor 节点发生了 故障或崩溃,Spark 应用也可以继续执行,会将出错节点上的任务调度到其他 Executor 节点 上继续运行。

Executor 有两个核心功能:

➢ 负责运行组成 Spark 应用的任务,并将结果返回给驱动器进程

➢ 它们通过自身的块管理器(Block Manager)为用户程序中要求缓存的 RDD 提供内存 式存储。RDD 是直接缓存在 Executor 进程内的,因此任务可以在运行时充分利用缓存 数据加速运算。

Master & Worker

Spark 集群的独立部署环境中,不需要依赖其他的资源调度框架,自身就实现了资源调 度的功能,所以环境中还有其他两个核心组件:Master 和 Worker,这里的 Master 是一个进 程,主要负责资源的调度和分配,并进行集群的监控等职责,类似于 Yarn 环境中的 RM, 而 Worker 呢,也是进程,一个 Worker 运行在集群中的一台服务器上,由 Master 分配资源对 数据进行并行的处理和计算,类似于 Yarn 环境中 NM。

ApplicationMaster

Hadoop 用户向 YARN 集群提交应用程序时,提交程序中应该包含 ApplicationMaster,用 于向资源调度器申请执行任务的资源容器 Container,运行用户自己的程序任务 job,监控整 个任务的执行,跟踪整个任务的状态,处理任务失败等异常情况。 说的简单点就是,ResourceManager(资源)和 Driver(计算)之间的解耦合靠的就是 ApplicationMaster。

Spark作业提交流程

Spark 应用程序提交到 Yarn 环境中执行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部署执行的方式:Client 和 Cluster。两种模式主要区别在于:Driver 程序的运行节点位置。

Client 模式将用于监控和调度的 Driver 模块在客户端执行,而不是在 Yarn 中,所以一 般用于测试。

Cluster 模式将用于监控和调度的 Driver 模块启动在 Yarn 集群资源中执行。一般应用于 实际生产环境。

 

➢ 在 YARN Cluster 模式下,任务提交后会和 ResourceManager 通讯申请启动 ApplicationMaster。

➢ 随后 ResourceManager 分配 container,在合适的 NodeManager 上启动 ApplicationMaster, 此时的 ApplicationMaster 根据参数启动Driver线程并初始化SparkContext。

➢ Driver 启动后 ApplicationMaster 通过 YarnRMClient 向 ResourceManager 注册并申请 Executor 内存,ResourceManager 接到 ApplicationMaster 的资源申请后会分配 container,然后在合适的 NodeManager 上启动 Executor 进程

➢ Executor 进程启动后会向 Driver 反向注册,Executor 全部注册完成后 Driver 开始执行 main 函数,

➢ 之后执行到 Action 算子时,触发一个 Job,并根据宽依赖开始划分 stage,每个 stage 生 成对应的 TaskSet,之后将 task 分发到各个 Executor 上执行。

Spark提交作业参数

master——MASTER_URL, 可以是spark://host:port, mesos://host:port, yarn,  yarn-cluster,yarn-client, local

deploy-mode——DEPLOY_MODE, Driver程序运行的地方,client或者cluster,默认是client。

executor-cores —— 每个executor使用的内核数,默认为1,官方建议2-5个

num-executors —— 启动executors的数量,默认为2

executor-memory —— executor内存大小,默认1G

driver-cores —— driver使用内核数,默认为1

driver-memory —— driver内存大小,默认512M

SparkCore

RDD五大属性

➢ 分区列表

数据结构中存在分区列表,用于执行任务时并行计算,是实现分布式计算的重要属性。

➢ 分区计算函数

Spark 在计算时,是使用分区函数对每一个分区进行计算

➢ RDD 之间的依赖关系

RDD 是计算模型的封装,当需求中需要将多个计算模型进行组合时,就需要将多个 RDD 建 立依赖关系

➢ 分区器(可选)

当数据为 KV 类型数据时,可以通过设定分区器自定义数据的分区

➢ 首选位置(可选)

计算数据时,可以根据计算节点的状态选择不同的节点位置进行计算

Spark的transformation算子

1)单Value

  (1)map

  (2)mapPartitions

  (3)mapPartitionsWithIndex

  (4)flatMap

  (5)glom

  (6)groupBy

  (7)filter

  (8)sample

  (9)distinct

  (10)coalesce

  (11)repartition

  (12)sortBy

  (13)pipe

2)双vlaue

       (1)intersection

       (2)union

       (3)subtract

       (4)zip

3)Key-Value

       (1)partitionBy

       (2)reduceByKey

       (3)groupByKey

       (4)aggregateByKey

       (5)foldByKey

       (6)combineByKey

       (7)sortByKey

       (8)mapValues

       (9)join

       (10)cogroup

Spark的action算子

Driver执行程序时,先进行懒执行,执行到action算子时触发job、进行stage的划分、创建taskSet,将task分发给指定的Executor

(1)reduce

(2)collect

(3)count

(4)first

(5)take

(6)takeOrdered

(7)aggregate

(8)fold

(9)countByKey

(10)save

(11)foreach

Spark中的Suffle

在Spark的源码中,负责shuffle过程的执行、计算和处理的组件主要就是ShuffleManager。在Spark 1.2以前,默认的shuffle计算引擎是HashShuffleManager。

在Spark 1.2以后的版本中,默认的ShuffleManager改成了SortShuffleManager(不同条件会有不同Manager)

普通SortShuffe

在该模式下,数据会先写入一个内存数据结构中,此时根据不同的shuffle算子,可以选用不同的数据结构。

如果是由聚合操作的shuffle算子,就是用map的数据结构(边聚合边写入内存),如果是join的算子,就使用array的数据结构(直接写入内存)。等到内存容量到了临界值就准备溢写到磁盘。

在溢写到磁盘文件之前,会先根据key对内存数据结构中已有的数据进行排序,排序之后,会分批将数据写入磁盘文件,每批次默认1万条数据。

此时task往磁盘溢写,会产生多个临时文件,最后会将所有的临时文件都进行合并,合并成一个大文件。最终只剩下两个文件,一个是合并之后的数据文件,一个是索引文件,标识了下游各个task的数据在文件中的start offset与end offset。

下游的task根据索引文件读取相应的数据文件。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说的两个文件,是指上游一个task生成两个文件,而非所有的task最终只有两个文件。

bypass SortShuffle

bypass 运行机制的触发条件如下:

1) shuffle reduce task 数量小于等于 spark.shuffle.sort.bypassMergeThreshold 参数的值,默认 为 200。

2) 不是聚合类的 shuffle 算子(比如 reduceByKey)。

此时 task 会为每个 reduce 端的 task 都创建一个临时磁盘文件,并将数据按 key 进行 hash 然后根据 key 的 hash 值,将 key 写入对应的磁盘文件之中。当然,写入磁盘文件时也是先写入内存缓冲,缓冲写满之后再溢写到磁盘文件的。最后,同样会将所有临时磁盘文件 都合并成一个磁盘文件,并创建一个单独的索引文件。

该过程的磁盘写机制其实跟未经优化的 HashShuffleManager 是一模一样的,因为都要 创建数量惊人的磁盘文件,只是在最后会做一个磁盘文件的合并而已。因此少量的最终磁盘 文件,也让该机制相对未经优化的 HashShuffleManager 来说,shuffle read 的性能会更好。

而该机制与普通 SortShuffleManager 运行机制的不同在于:不会进行排序。也就是说, 启用该机制的最大好处在于,shuffle write 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数据的排序操作,也就节省 掉了这部分的性能开销。

Spark中的Suffle算子

1、重分区:coalesce,repartition 

2、Bykey:distinct,reduceByKey,groupBy,groupByKey,aggregateByKey,combineByKey,sortByKey,sortBy

3:、连接:intersection,subtract,subtractByKey,join,leftOuterJoin

改变并行度/分区

1)spark.defalut.parallelism 默认是没有值的,如果设置了值比如说10,是在shuffle的过程才会起作用

2)在构建 RDD 时指定并行度

3)大部分shuffe算子可以自定义分区器,指定并行度

4)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 //spark sql中shuffle过程中partitions的数量

map和mapPartitions区别

➢ 数据处理角度

Map 算子是分区内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执行,类似于串行操作。而 mapPartitions 算子 是以分区为单位进行批处理操作。

➢ 功能的角度

Map 算子主要目的将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转换和改变。但是不会减少或增多数据。 MapPartitions 算子需要传递一个迭代器,返回一个迭代器,没有要求的元素的个数保持不变, 所以可以增加或减少数据

➢ 性能的角度

Map 算子因为类似于串行操作,所以性能比较低,而是 mapPartitions 算子类似于批处 理,所以性能较高。但是 mapPartitions 算子会长时间占用内存,那么这样会导致内存可能 不够用,出现内存溢出的错误。所以在内存有限的情况下,不推荐使用。使用 map 操作。

Repartition和Coalesce区别

1)关系:

两者都是用来改变RDD的partition数量的,repartition底层调用的就是coalesce方法:coalesce(numPartitions, shuffle = true)

2)区别:

repartition一定会发生shuffle,coalesce根据传入的参数来判断是否发生shuffle

一般情况下增大rdd的partition数量使用repartition,减少partition数量时使用coalesce

reduceByKey与groupByKey的区别

从 shuffle 的角度:

  reduceByKey 和 groupByKey 都存在 shuffle 的操作,但是 reduceByKey 可以在 shuffle 前对分区内相同 key 的数据进行预聚合(combine)功能,这样会减少落盘的 数据量,而 groupByKey 只是进行分组,不存在数据量减少的问题,reduceByKey 性能比较高。

从功能的角度:

  reduceByKey 其实包含分组和聚合的功能。GroupByKey 只能分组,不能聚合,所以在分组聚合的场合下,推荐使用 reduceByKey,如果仅仅是分组而不需要聚合。那么还是只能使用 groupByKey

reduceByKey、foldByKey、aggregateByKey、combineByKey区别

ReduceByKey 没有初始值 分区内和分区间逻辑相同
foldByKey 有初始值 分区内和分区间逻辑相同
aggregateByKey 有初始值 分区内和分区间逻辑可以不同
combineByKey 初始值可以变化结构 分区内和分区间逻辑不同

 

RDD序列化

1) 闭包检查

从计算的角度, 算子以外的代码都是在 Driver 端执行, 算子里面的代码都是在 Executor 端执行。那么在 scala 的函数式编程中,就会导致算子内经常会用到算子外的数据,这样就 形成了闭包的效果,如果使用的算子外的数据无法序列化,就意味着无法传值给 Executor 端执行,就会发生错误,所以需要在执行任务计算前,检测闭包内的对象是否可以进行序列 化,这个操作我们称之为闭包检测。

2) 序列化方法和属性

3) Kryo 序列化框架

Kryo序列化比Java序列化更快更紧凑,但Spark默认的序列化是Java序列化并不是Spark序列化,因为Spark并不支持所有序列化类型,而且每次使用都必须进行注册。注册只针对于RDD。在DataFrames和DataSet当中自动实现了Kryo序列化。

RDD 依赖关系

1) RDD 血缘关系

RDD 只支持粗粒度转换,即在大量记录上执行的单个操作。将创建 RDD 的一系列 Lineage (血统)记录下来,以便恢复丢失的分区。RDD 的 Lineage 会记录 RDD 的元数据信息和转换行为,当该 RDD 的部分分区数据丢失时,它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重新运算和恢复丢失的 数据分区。

2) RDD 依赖关系

这里所谓的依赖关系,其实就是两个相邻 RDD 之间的关系

3) RDD 窄依赖(OneToOneDependency)

窄依赖表示每一个父(上游)RDD 的 Partition 最多被子(下游)RDD 的一个 Partition 使用, 窄依赖我们形象的比喻为独生子女。

4) RDD 宽依赖(ShuffleDependency)

宽依赖表示同一个父(上游)RDD 的 Partition 被多个子(下游)RDD 的 Partition 依赖,会 引起 Shuffle,总结:宽依赖我们形象的比喻为多生。

5) RDD 阶段划分

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有向无环图是由点和线组成的拓扑图形,该图形具有方向, 不会闭环。例如,DAG 记录了 RDD 的转换过程和任务的阶段。

spark中对于stage,划分了两个种类,除了最后一个stage称为resultStage,其余stage均称为ShuffleMapStage。

ResultStage 基本上对应代码中的 action 算子,即将一个函数应用在 RDD 的各个 partition 的数据集上,意味着一个 job 的运行结束。而ShuffleMapStage 的结束伴随着 shuffle 文件的写磁盘

6) RDD 任务划分

RDD 任务切分中间分为:Application、Job、Stage 和 Task

⚫ Application:初始化一个 SparkContext 即生成一个 Application;

⚫ Job:一个 Action 算子就会生成一个 Job;

⚫ Stage:Stage 等于宽依赖(ShuffleDependency)的个数加 1;

⚫ Task:一个 Stage 阶段中,最后一个 RDD 的分区个数就是 Task 的个数。

注意:Application->Job->Stage->Task 每一层都是 1 对n 的关系。

RDD 持久化

1) RDD Cache 缓存

RDD 通过 Cache 或者 Persist 方法将前面的计算结果缓存,默认情况下会把数据以缓存 在 JVM 的堆内存中。但是并不是这两个方法被调用时立即缓存,而是触发后面的 action 算子时,该 RDD 将会被缓存在计算节点的内存中,并供后面重用。

2) RDD CheckPoint 检查点

所谓的检查点其实就是通过将 RDD 中间结果写入磁盘 由于血缘依赖过长会造成容错成本过高,这样就不如在中间阶段做检查点容错,如果检查点 之后有节点出现问题,可以从检查点开始重做血缘,减少了开销。 对 RDD 进行 checkpoint 操作并不会马上被执行,必须执行 Action 操作才能触发。

3) 缓存和检查点区别

1)Cache 缓存只是将数据保存起来,不切断血缘依赖。Checkpoint 检查点切断血缘依赖。

2)Cache 缓存的数据通常存储在磁盘、内存等地方,可靠性低。Checkpoint 的数据通常存 储在 HDFS 等容错、高可用的文件系统,可靠性高。

3)建议对 checkpoint()的 RDD 使用 Cache 缓存,这样 checkpoint 的 job 只需从 Cache 缓存 中读取数据即可,否则需要再从头计算一次 RDD

RDD 分区器

分区器直接决定了 RDD 中分区的个数、RDD 中每条数据经过 Shuffle 后进入哪个分 区,进而决定了 Reduce 的个数。

➢ 只有 Key-Value 类型的 RDD 才有分区器,非 Key-Value 类型的 RDD 分区的值是 None

➢ 每个 RDD 的分区 ID 范围:0 ~ (numPartitions - 1),决定这个值是属于那个分区的。

1)默认采用Hash分区

  对于给定的 key,计算其 hashCode,并除以分区个数取余

       缺点:可能导致每个分区中数据量的不均匀,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某些分区拥有RDD的全部数据。

2)Ranger分区

  将一定范围内的数据映射到一个分区中,尽量保证每个分区数据均匀,而 且分区间有序

       要求RDD中的KEY类型必须可以排序。

3)自定义分区

       根据需求,自定义分区。

RDD 文件读取与保存

Spark 的数据读取及数据保存可以从两个维度来作区分:文件格式以及文件系统。

文件格式分为:text 文件、csv 文件、sequence 文件以及 Object 文件;

文件系统分为:本地文件系统、HDFS、HBASE 以及数据库。

Spark累加器

累加器用来把 Executor 端变量信息聚合到 Driver 端。在 Driver 程序中定义的变量,在 Executor 端的每个 Task 都会得到这个变量的一份新的副本,每个 task 更新这些副本的值后, 传回 Driver 端进行 merge。

 

Spark广播变量

广播变量用来高效分发较大的对象。向所有工作节点发送一个较大的只读值,以供一个 或多个 Spark 操作使用。比如,如果你的应用需要向所有节点发送一个较大的只读查询表, 广播变量用起来都很顺手。在多个并行操作中使用同一个变量,但是 Spark 会为每个任务 分别发送。

SparkSQL

SparkSQL执行流程

SQL到RDD中间经过了一个Catalyst(优化器),它就是Spark SQL的核心,是针对Spark SQL语句执行过程中的查询优化框架

Catalyst的工作流程:

Parser模块:将SparkSql字符串解析为一个抽象语法树/AST。

Analyzer模块:该模块会遍历整个AST,并对AST上的每个节点进行数据类型的绑定以及函数绑定,然后根据元数据信息Catalog对数据表中的字段进行解析(逻辑计划)。

Optimizer模块:该模块是Catalyst的核心,主要分为RBO和CBO两种优化策略,其中RBO是基于规则优化,CBO是基于代价优化。

SparkPlanner模块:优化后的逻辑执行计划OptimizedLogicalPlan依然是逻辑的,并不能被Spark系统理解,此时需要将OptimizedLogicalPlan转换成physical plan(物理计划) 。

CostModel模块:主要根据过去的性能统计数据,选择最佳的物理执行计划。这个过程的优化就是CBO(基于代价优化)。

优化后,执行最优的物理执行计划,生成java字节码,将SQL转化为DAG,以RDD形式进行操作。

SparkSQL中RDD、DataFrame、DataSet三者的转换

 

DataFrame 一行记录中没有指定特定的数据类型

Dataset 一行记录中每个对象有明确类型

DataFrame是DataSet的子集

SparkStreaming

Spark Streaming是将流式计算分解成一系列短小的批处理作业。这里的批处理引擎是Spark Core,也就是把Spark Streaming的输入数据按照batch size(如1秒)分成一段一段的数据(Discretized Stream),每一段数据都转换成Spark中的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然后将Spark Streaming中对DStream的Transformation操作变为针对Spark中对RDD的Transformation操作,将RDD经过操作变成中间结果保存在内存中。整个流式计算根据业务的需求可以对中间的结果进行叠加或者存储到外部设备。

Kafka 数据源

ReceiverAPI:需要一个专门的 Executor 去接收数据,然后发送给其他的 Executor 做计算。存在 的问题,接收数据的 Executor 和计算的 Executor 速度会有所不同,特别在接收数据的 Executor 速度大于计算的 Executor 速度,会导致计算数据的节点内存溢出。早期版本中提供此方式,当 前版本不适用

DirectAPI:是由计算的 Executor 来主动消费 Kafka 的数据,速度由自身控制。

Kafka 0-10 Direct

//1.创建 SparkConf
val sparkConf: SparkConf = new 
SparkConf().setAppName("ReceiverWordCount").setMaster("local[*]")
//2.创建 StreamingContext
val ssc = new StreamingContext(sparkConf, Seconds(3))
//3.定义 Kafka 参数
val kafkaPara: Map[String, Object] = Map[String, Object](
    ConsumerConfig.BOOTSTRAP_SERVERS_CONFIG ->"linux1:9092,linux2:9092,linux3:9092",
    ConsumerConfig.GROUP_ID_CONFIG -> "atguigu",
    "key.deserializer" ->"org.apache.kafka.common.serialization.StringDeserializer",
    "value.deserializer" ->"org.apache.kafka.common.serialization.StringDeserializer"
)
//4.读取 Kafka 数据创建 DStream
val kafkaDStream: InputDStream[ConsumerRecord[String, String]] =KafkaUtils.createDirectStream[String, String](ssc,
    LocationStrategies.PreferConsistent,
    ConsumerStrategies.Subscribe[String, String](Set("atguigu"), kafkaPara))
//5.取出数据
val valueDStream: DStream[String] = kafkaDStream.map(record => record.value()

Spark 通讯架构

 ➢ RpcEndpoint:RPC 通信终端。Spark 针对每个节点(Client/Master/Worker)都称之为一 个 RPC 终端,且都实现 RpcEndpoint 接口,内部根据不同端点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消 息和不同的业务处理,如果需要发送(询问)则调用 Dispatcher。在 Spark 中,所有的 终端都存在生命周期:

⚫ Constructor

⚫ onStart

⚫ receive*

⚫ onStop

➢ RpcEnv:RPC 上下文环境,每个 RPC 终端运行时依赖的上下文环境称为 RpcEnv;在 把当前 Spark 版本中使用的 NettyRpcEnv ➢ Dispatcher:消息调度(分发)器,针对于 RPC 终端需要发送远程消息或者从远程 RPC 接收到的消息,分发至对应的指令收件箱(发件箱)。如果指令接收方是自己则存入收 件箱,如果指令接收方不是自己,则放入发件箱;

➢ Inbox:指令消息收件箱。一个本地 RpcEndpoint 对应一个收件箱,Dispatcher 在每次向 Inbox 存入消息时,都将对应 EndpointData 加入内部 ReceiverQueue 中,另外 Dispatcher 创建时会启动一个单独线程进行轮询 ReceiverQueue,进行收件箱消息消费;

➢ RpcEndpointRef:RpcEndpointRef 是对远程 RpcEndpoint 的一个引用。当我们需要向一 个具体的 RpcEndpoint 发送消息时,一般我们需要获取到该 RpcEndpoint 的引用,然后 通过该应用发送消息。

➢ OutBox:指令消息发件箱。对于当前 RpcEndpoint 来说,一个目标 RpcEndpoint 对应一 个发件箱,如果向多个目标RpcEndpoint发送信息,则有多个OutBox。当消息放入Outbox 后,紧接着通过 TransportClient 将消息发送出去。消息放入发件箱以及发送过程是在同 一个线程中进行;

➢ RpcAddress:表示远程的 RpcEndpointRef 的地址,Host + Port。

➢ TransportClient:Netty 通信客户端,一个 OutBox 对应一个 TransportClient,TransportClient 不断轮询 OutBox,根据 OutBox 消息的 receiver 信息,请求对应的远程 TransportServer;

➢ TransportServer:Netty 通信服务端,一个 RpcEndpoint 对应一个 TransportServer,接受 远程消息后调用 Dispatcher 分发消息至对应收发件箱;

Spark数据倾斜

Spark中的数据倾斜表现主要有下面几种:

Executor lost,OOM,Shuffle过程出错;

Driver OOM;

单个Executor执行时间特别久,整体任务卡在某个阶段不能结束;

正常运行的任务突然失败;

一、使用Hive ETL预处理数据

适用场景

导致数据倾斜的是Hive表。如果该Hive表中的数据本身很不均匀(比如某个key对应了100万数据,其他key才对应了10条数据),而且业务场景需要频繁使用Spark对Hive表执行某个分析操作,那么比较适合使用这种技术方案。

实现思路

此时可以评估一下,是否可以通过Hive来进行数据预处理(即通过Hive ETL预先对数据按照key进行聚合,或者是预先和其他表进行join),然后在Spark作业中针对的数据源就不是原来的Hive表了,而是预处理后的Hive表。此时由于数据已经预先进行过聚合或join操作了,那么在Spark作业中也就不需要使用原先的shuffle类算子执行这类操作了。

方案实现原理

这种方案从根源上解决了数据倾斜,因为彻底避免了在Spark中执行shuffle类算子,那么肯定就不会有数据倾斜的问题了。但是这里也要提醒一下大家,这种方式属于治标不治本。因为毕竟数据本身就存在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所以Hive ETL中进行group by或者join等shuffle操作时,还是会出现数据倾斜,导致Hive ETL的速度很慢。我们只是把数据倾斜的发生提前到了Hive ETL中,避免Spark程序发生数据倾斜而已。

方案优缺点

优点:实现起来简单便捷,效果还非常好,完全规避掉了数据倾斜,Spark作业的性能会大幅度提升。

缺点:治标不治本,Hive ETL中还是会发生数据倾斜。

方案实践经验

在一些Java系统与Spark结合使用的项目中,会出现Java代码频繁调用Spark作业的场景,而且对Spark作业的执行性能要求很高,就比较适合使用这种方案。将数据倾斜提前到上游的Hive ETL,每天仅执行一次,只有那一次是比较慢的,而之后每次Java调用Spark作业时,执行速度都会很快,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项目实践经验

在美团·点评的交互式用户行为分析系统中使用了这种方案,该系统主要是允许用户通过Java Web系统提交数据分析统计任务,后端通过Java提交Spark作业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要求Spark作业速度必须要快,尽量在10分钟以内,否则速度太慢,用户体验会很差。所以我们将有些Spark作业的shuffle操作提前到了Hive ETL中,从而让Spark直接使用预处理的Hive中间表,尽可能地减少Spark的shuffle操作,大幅度提升了性能,将部分作业的性能提升了6倍以上。

二、过滤少数导致倾斜的key

适用场景

如果发现导致倾斜的key就少数几个,而且对计算本身的影响并不大的话,那么很适合使用这种方案。比如99%的key就对应10条数据,但是只有一个key对应了100万数据,从而导致了数据倾斜。

实现思路

如果我们判断那少数几个数据量特别多的key,对作业的执行和计算结果不是特别重要的话,那么干脆就直接过滤掉那少数几个key。

比如,在Spark SQL中可以使用where子句过滤掉这些key或者在Spark Core中对RDD执行filter算子过滤掉这些key。

如果需要每次作业执行时,动态判定哪些key的数据量最多然后再进行过滤,那么可以使用sample算子对RDD进行采样,然后计算出每个key的数量,取数据量最多的key过滤掉即可。

方案实现原理

将导致数据倾斜的key给过滤掉之后,这些key就不会参与计算了,自然不可能产生数据倾斜。

方案优缺点

优点:实现简单,而且效果也很好,可以完全规避掉数据倾斜。

缺点:适用场景不多,大多数情况下,导致倾斜的key还是很多的,并不是只有少数几个。

方案实践经验

在项目中我们也采用过这种方案解决数据倾斜。有一次发现某一天Spark作业在运行的时候突然OOM了,追查之后发现,是Hive表中的某一个key在那天数据异常,导致数据量暴增。因此就采取每次执行前先进行采样,计算出样本中数据量最大的几个key之后,直接在程序中将那些key给过滤掉。

三、提高shuffle操作的并行度

适用场景

如果我们必须要对数据倾斜迎难而上,那么建议优先使用这种方案,因为这是处理数据倾斜最简单的一种方案。

实现思路

在对RDD执行shuffle算子时,给shuffle算子传入一个参数,比如reduceByKey(1000),该参数就设置了这个shuffle算子执行时shuffle read task的数量,即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该参数代表了shuffle read task的并行度,默认是200,对于很多场景来说都有点过小。

方案实现原理

增加shuffle read task的数量,可以让原本分配给一个task的多个key分配给多个task,从而让每个task处理比原来更少的数据。举例来说,如果原本有5个key,每个key对应10条数据,这5个key都是分配给一个task的,那么这个task就要处理50条数据。

而增加了shuffle read task以后,每个task就分配到一个key,即每个task就处理10条数据,那么自然每个task的执行时间都会变短了。

方案优缺点

优点: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可以有效缓解和减轻数据倾斜的影响。

缺点:只是缓解了数据倾斜而已,没有彻底根除问题,根据实践经验来看,其效果有限。

方案实践经验

该方案通常无法彻底解决数据倾斜,因为如果出现一些极端情况,比如某个key对应的数据量有100万,那么无论你的task数量增加到多少,这个对应着100万数据的key肯定还是会分配到一个task中去处理,因此注定还是会发生数据倾斜的。所以这种方案只能说是在发现数据倾斜时尝试使用的第一种手段,尝试去用最简单的方法缓解数据倾斜而已,或者是和其他方案结合起来使用。

四、两阶段聚合(局部聚合+全局聚合)

适用场景

对RDD执行reduceByKey等聚合类shuffle算子或者在Spark SQL中使用group by语句进行分组聚合时,比较适用这种方案。

实现思路

这个方案的核心实现思路就是进行两阶段聚合:

第一次是局部聚合,先给每个key都打上一个随机数,比如10以内的随机数,此时原先一样的key就变成不一样的了,比如(hello, 1) (hello, 1) (hello, 1) (hello, 1),就会变成(1_hello, 1) (1_hello, 1) (2_hello, 1) (2_hello, 1)。

接着对打上随机数后的数据,执行reduceByKey等聚合操作,进行局部聚合,那么局部聚合结果,就会变成了(1_hello, 2) (2_hello, 2)。

然后将各个key的前缀给去掉,就会变成(hello,2)(hello,2),再次进行全局聚合操作,就可以得到最终结果了,比如(hello, 4)。

方案实现原理

将原本相同的key通过附加随机前缀的方式,变成多个不同的key,就可以让原本被一个task处理的数据分散到多个task上去做局部聚合,进而解决单个task处理数据量过多的问题。接着去除掉随机前缀,再次进行全局聚合,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

方案优缺点

优点:对于聚合类的shuffle操作导致的数据倾斜,效果是非常不错的。通常都可以解决掉数据倾斜,或者至少是大幅度缓解数据倾斜,将Spark作业的性能提升数倍以上。

缺点:仅仅适用于聚合类的shuffle操作,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如果是join类的shuffle操作,还得用其他的解决方案。

五、将reduce join转为map join

适用场景

在对RDD使用join类操作,或者是在Spark SQL中使用join语句时,而且join操作中的一个RDD或表的数据量比较小(比如几百M或者一两G),比较适用此方案。

实现思路

不使用join算子进行连接操作,而使用Broadcast变量与map类算子实现join操作,进而完全规避掉shuffle类的操作,彻底避免数据倾斜的发生和出现。将较小RDD中的数据直接通过collect算子拉取到Driver端的内存中来,然后对其创建一个Broadcast变量,广播给其他Executor节点;

接着对另外一个RDD执行map类算子,在算子函数内,从Broadcast变量中获取较小RDD的全量数据,与当前RDD的每一条数据按照连接key进行比对,如果连接key相同的话,那么就将两个RDD的数据用你需要的方式连接起来。

方案实现原理

普通的join是会走shuffle过程的,而一旦shuffle,就相当于会将相同key的数据拉取到一个shuffle read task中再进行join,此时就是reduce join。

但是如果一个RDD是比较小的,则可以采用广播小RDD全量数据+map算子来实现与join同样的效果,也就是map join,此时就不会发生shuffle操作,也就不会发生数据倾斜。

方案优缺点

优点:对join操作导致的数据倾斜,效果非常好,因为根本就不会发生shuffle,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数据倾斜。

缺点:适用场景较少,因为这个方案只适用于一个大表和一个小表的情况。毕竟我们需要将小表进行广播,此时会比较消耗内存资源,driver和每个Executor内存中都会驻留一份小RDD的全量数据。如果我们广播出去的RDD数据比较大,比如10G以上,那么就可能发生内存溢出了。因此并不适合两个都是大表的情况。

六、采样倾斜key并分拆join操作

适用场景

两个RDD/Hive表进行join的时候,如果数据量都比较大,无法采用“解决方案五”,那么此时可以看一下两个RDD/Hive表中的key分布情况。

如果出现数据倾斜,是因为其中某一个RDD/Hive表中的少数几个key的数据量过大,而另一个RDD/Hive表中的所有key都分布比较均匀,那么采用这个解决方案是比较合适的。

实现思路

对包含少数几个数据量过大的key的那个RDD,通过sample算子采样出一份样本来,然后统计一下每个key的数量,计算出来数据量最大的是哪几个key。

然后将这几个key对应的数据从原来的RDD中拆分出来,形成一个单独的RDD,并给每个key都打上n以内的随机数作为前缀;

而不会导致倾斜的大部分key形成另外一个RDD。

接着将需要join的另一个RDD,也过滤出来那几个倾斜key对应的数据并形成一个单独的RDD,将每条数据膨胀成n条数据,这n条数据都按顺序附加一个0~n的前缀;

不会导致倾斜的大部分key也形成另外一个RDD。

再将附加了随机前缀的独立RDD与另一个膨胀n倍的独立RDD进行join,此时就可以将原先相同的key打散成n份,分散到多个task中去进行join了。

而另外两个普通的RDD就照常join即可。

最后将两次join的结果使用union算子合并起来即可,就是最终的join结果。

方案实现原理

对于join导致的数据倾斜,如果只是某几个key导致了倾斜,可以将少数几个key分拆成独立RDD,并附加随机前缀打散成n份去进行join,此时这几个key对应的数据就不会集中在少数几个task上,而是分散到多个task进行join了。

方案优缺点

优点:对于join导致的数据倾斜,如果只是某几个key导致了倾斜,采用该方式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打散key进行join。而且只需要针对少数倾斜key对应的数据进行扩容n倍,不需要对全量数据进行扩容。避免了占用过多内存。

缺点:如果导致倾斜的key特别多的话,比如成千上万个key都导致数据倾斜,那么这种方式也不适合。

七、使用随机前缀和扩容RDD进行join

适用场景

如果在进行join操作时,RDD中有大量的key导致数据倾斜,那么进行分拆key也没什么意义,此时就只能使用最后一种方案来解决问题了。

实现思路

该方案的实现思路基本和“解决方案六”类似,首先查看RDD/Hive表中的数据分布情况,找到那个造成数据倾斜的RDD/Hive表,比如有多个key都对应了超过1万条数据。

然后将该RDD的每条数据都打上一个n以内的随机前缀。

同时对另外一个正常的RDD进行扩容,将每条数据都扩容成n条数据,扩容出来的每条数据都依次打上一个0~n的前缀。

最后将两个处理后的RDD进行join即可。

方案实现原理

将原先一样的key通过附加随机前缀变成不一样的key,然后就可以将这些处理后的“不同key”分散到多个task中去处理,而不是让一个task处理大量的相同key。

该方案与“解决方案六”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上一种方案是尽量只对少数倾斜key对应的数据进行特殊处理,由于处理过程需要扩容RDD,因此上一种方案扩容RDD后对内存的占用并不大;

而这一种方案是针对有大量倾斜key的情况,没法将部分key拆分出来进行单独处理,因此只能对整个RDD进行数据扩容,对内存资源要求很高。

方案优缺点

优点:对join类型的数据倾斜基本都可以处理,而且效果也相对比较显著,性能提升效果非常不错。

缺点:该方案更多的是缓解数据倾斜,而不是彻底避免数据倾斜。而且需要对整个RDD进行扩容,对内存资源要求很高。

八、多种方案组合使用

在实践中发现,很多情况下,如果只是处理较为简单的数据倾斜场景,那么使用上述方案中的某一种基本就可以解决。但是如果要处理一个较为复杂的数据倾斜场景,那么可能需要将多种方案组合起来使用。

比如说,我们针对出现了多个数据倾斜环节的Spark作业,可以先运用解决方案一HiveETL预处理和过滤少数导致倾斜的k,预处理一部分数据,并过滤一部分数据来缓解;

其次可以对某些shuffle操作提升并行度,优化其性能;

最后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聚合或join操作,选择一种方案来优化其性能。

Spark 内存管理

 统一内存管理

Spark1.6 之后引入的统一内存管理机制,与静态内存管理的区别在于存储内存和执行 内存共享同一块空间,可以动态占用对方的空闲区域,统一内存管理的堆内内存结构如图所示:

 

 统一内存管理的堆外内存结构如下图所示:

 

posted @ 2022-04-26 16:04  1243741754  阅读(28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