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作者简介

阮一峰

IT技术作家,长期写作个人技术博客。当过高校教师,也当过阿里巴巴集团软件工程师。曾出版译著《黑客与画家》《软件随想录》,技术专著《ES6标准入门》。(厉害,原来《黑客与画家是他译的》)

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最终将淘汰人类。(淘汰的不是人类,是工作,结果可预见性的工作)

世界正在猛烈变化,旧的模式完全行不通了。(机会只会越来越少)

现实篇

世界会走向哪里?

《华盛顿邮报》做过一个统计,1978年到2011年,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只增长了6%, CEO的平均收入增长了727%。这就是说,计算机革命出现后,穷人的收入根本不增长,而富人正变得越来越有钱。

虽说人类历史一直是等级制社会,但是工业革命以后,多多少少变成了一个“彩票社会”。如果你碰巧是那个幸运儿,抽到了命运的彩票,就有机会出人头地、翻转人生。这种希望虽然渺茫,但是让底层人民有了期待,愿意遵守秩序。这种希望一旦消失了,向上爬的梯子断掉了,抽中彩票的机会等于零,社会秩序也就瓦解了吧。

技术虽然带来了收入不平等,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等,主要是在享受技术成果方面。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几乎都体现在非技术方面,比如收入、地位、住宅等。

技术高度发达,机器比人更能干,大部分人终将无所事事。他们可能必须要找到一种嗜好(比如打游戏),用来消磨时间,否则就只能依靠药物,解决难以排遣的空虚。(空虚感带来的反作用)

人类社会究竟走向哪里:忍受现实的不平等,还是在虚拟中重构平等?未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扑朔迷离,令人琢磨不透。(这也代表我们现在还有机会)

白领岗位的消亡

厉以宁教授最近说,将来没有白领和蓝领之分。(存疑,白领和蓝领的区分是工种的区分。“未来”一词的时间跨度十分大,基本就是瞎说)

作家吴晓波把难以被机器替代的能力,称为“柔软的能力”。目前看上去,有三种能力,机器不大可能实现。

(1)人性化和人格魅力。

(2)创意。

(3)决策和领导力(即企业家能力)。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说过,生产力增加的主要原因,除了资本和劳动力,就是企业家能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以团结所有资源,创造出超额利润,最典型的就是乔布斯那样的人物。(资源整合)

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工作?

只要进了大公司,职业生涯就安全了,这已经成了一种幻想,而且是很危险的幻想。不要说一辈子,一家公司能存续10年以上,都是少数的情况。

一个人的人生,能经受得起多少次从零开始呢?(很少)(所以我们应该培养一些可以终身受用的技能或者获取不会过时的知识)(例如企业家技能,历史的知识,经济学观念等)

“终身学习”这个词完全没错,但是想通过“终身学习”保持职业竞争力,我觉得不太可能。

越接近应用层,技术的升级换代就越快。

“互联网+”从某个方面说,就是使用互联网技术取代一部分人力,更便宜地服务更多的顾客。

人类社会的就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终生职业”越来越少了。每个人都应该尽早打算,如果明天你的职业消失了,你该怎么办?(寻找另一份工作,跳到较底层的职业中)

那些无用的人

如果智人的历史确实即将谢幕,我们这些最后一代的智人,或许该花点时间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不变成什么,只变成自己)(人类历史上,人类并不是不断地变成什么东西,而是想要做什么东西)

赫拉利认为,人类可能灭绝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高速发展。(存疑,人类死亡率与以前相比大大下降)

有人说,技术会创造新工作,只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就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淘汰。这对一部分人也许可以,但对大部分人这样要求是不现实的。

世界经济论坛统计,目前的小学生长大后,65%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孩子们在中学或者大学学到的大多数东西,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可能都会变得无足轻重。如果他们还希望继续保住工作,那就得不断地改造自己,而且频率得越来越快才行。

保持就业竞争力所要求的那种“终身学习”,根本不是业余时间看看书、听听讲座的学习强度,而是远超这个,需要你全部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学到筋疲力尽的那种。你要求一个人离开学校以后,比在学校里面还要勤奋、还要努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怎么可能!

不是每个人都善于学习,更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意愿。大多数人只希望生活舒适,不愿意动脑筋,去搞懂那些抽象的公式。而且,要求四五十岁的人跟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拼搏,也不现实。如果终生学习是唯一的就业出路,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没有出路。(阿姨,我想通了)

未来,人类可能会分化为两个主要的等级:一个全新的更先进的精英阶级,很聪明,很富有,有更好的基因和更长的寿命;还有一个全新的一无用处的无产阶级,他们将越来越穷地等待死亡,可能变成没有工作、没有目标、戴着VR头盔消磨时光的乌合之众。

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会有更多的人被挤出就业市场。没人知道大学该学什么,因为没人知道20岁的时候学的东西到了40岁还有没有用。等你知道的时候,已经有数十亿人变得一点用都没有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现在断言人类在未来几百年里要灭亡,或许还太早。但是,人类社会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变化已经开始了,我们这代人就会亲历这场变化。它也许是人类最后一次的技术革命,希望你能够成为这场革命的幸存者。

穷忙的人生

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那些没条件读书的人。穷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变成有钱人。在強弱悬殊的情况下,只有弱者越弱,越來越慘!

没有学历、技术的人,为了活下去,不是住笼屋就是要工作到半夜,对于他们,最重要的事情是下一顿吃什么,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怎么发展?来来去去都在死胡同!

上面的数字就是说,如果你是穷人,80%的概率以后你还是穷人;如果你是富人,84%的概率以后你还是富人。

那种奴隶化的生活(长时间工作,却仅能勉强满足温饱)才是历史的常态。过去30年社会阶层的大幅流动,是历史的不正常,现在开始回归常态。99%的我们,都面临着这种大趋势的吞噬:你的工资不变,但房价和物价却越来越高,于是你必须花更多时间来挣钱,甚至一天做两份工,最后成为没有自己时间的奴隶。

下流老人(底层老人)的根源就是,钱花光了,人还没死。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可是工作又积累不了财富,于是,“清贫青年,流沙中年,下流老人”就成了大多数人必然的命运归宿。(工作可以累计财富的,需要严格的计划和自律)

为什么你可以不读大学

当代的大学起源于欧洲修道院的模式。学生要经过多年的苦修,经过考核,才能毕业。如果想成为高级僧侣,就必须再多熬几年。另外,还有导师作为监督人,防止你学到歪门邪说。

这种模式的两大弊端,演变到今天,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一个是传授的知识老化,另一个是极其浪费学生的时间。(完完全全很多课就是水课)

四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在任何领域成为资深业者,甚至专家。

18岁是人生最有热情和精力投入一项事业的时候,但是,大学将你一连四年关在教室和图书馆里,把考试和绩点伪装成你奋斗的目标,人为将你与真实世界隔离,引导你去关注那些对未来人生毫不重要的事情。经过这样四年的歧途,等你真正走进社会、要跟全世界竞争的时候,你的竞争力不是变强了,而是变弱了。换句话说,四年制大学很可能是削弱你,而不是让你变得更强。(错误观点,大学课程的学习并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应该学会自己怎样去自学,在大学里自己学会更多的东西)

注意,我不是说知识无用,而是说知识(尤其是非学术的知识)不一定要通过大学获得,通过互联网一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更高效和便宜。

大学课程是为了那些不知道学什么的人设计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找不到方向,而被这些课程“画地为牢”限制住。你要主动去接触和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引用一个网友的话,“你要做的就是自主、跨界、终身学习”。

职业篇

为什么雇用制度对工人不利?

我们不应该把现在的雇用制度,视为理所当然。它不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唯一模式,过去不是,将来也未必是。

雇用制度的真正问题是劳资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做出决策的总是资方,劳方只有被动接受资方决策的命。也就是说,老板说什么,你就必须做什么,这才是问题。考虑到老板可以从你的损失中获利,就更显出这个制度的缺陷了。

公司发现,他们不能太依赖人才,而应该让人才依赖公司。管理层的最终作用,就是让谁离开了都无所谓,公司都能正常运作。所以,大公司把各个部门划分得很细很细,每个人负责的东西很单一。这样一来,每个员工“术业有专攻”,效率上去了,经验积累了,而且公司的运作就会流程化。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离开这个制度的。而且,在这个制度中,还是有可能成功的,从劳方摇身一变成为资方。因此,建议是如果你在大公司工作,就一定要有个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要以为进大公司就前途一片光明。如果在大公司里面,想要技术上有造诣,工作经验的积累只是一方面,真正的突破要靠自己业余深造!不然,路就会越走越窄,公司迟早会让你来承担成本,甚至通过摆脱你来降低成本。

母鸡与前端工程师

现在那么多人一窝蜂学习互联网开发,肯定有人将来会后悔。

首先,你应该热爱编程。

其次,编程本身虽然是一种智力活动,但是中国的现实却更像一种体力劳动。

最后,这个行业的新陈代谢很快。

如果你不喜欢编程,体会不到代码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是为了一份好的薪水,就跑来做程序员,那就是很糟糕的选择。想一想如果十年前,你听说国际贸易很兴旺,高考志愿就填了国际贸易,今天会怎样呢?

你应该选择那些让你产生最大兴趣和热情的职业。因为未来所有行业,低端的、低技能的岗位都会被机器取代,只有技能最强、最有创造性的人不会被淘汰。兴趣,也只有兴趣,才会让你产生不倦的热情,钻研下去,变得更优秀。

你的命运不是一头骡子

骡子只是施工队的工具,跟锄头或者扁担没有本质区别。但你不是他人的工具,你活着不是为了被动地被他人使用,而是应该要有自己的价值。我觉得,人应该过一种有乐趣、有追求、自己做主的生活,而不能像骡子那样被推着走。

从日本70岁退休谈起……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养老金存在缺口,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日本只是问题最严重而已。

只要管控好支出,提前退休在财务上是完全可行的。如果你很早就开始提前规划,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如果你对自己的消费有严格的纪律,就完全有可能做到。

普通人的生存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养老金和退休这样的字眼,正在离你越来越远,全世界皆是如此。你必须为自己早做打算,而在我看来,如果规划得当,你的人生至少可以不是那么悲惨,要熬到70岁油干灯尽才能退休。

45岁以后的人生

IT公司缺少老员工的原因:

\1. IT行业是一个年轻人的行业。

\2. 这个行业变化太快了,老员工没优势。

马云在湖畔大学给企业家上课,第一课就说:“小公司的成败在于你聘请什么样的人,大公司的成败在于你开除什么样的人。大公司里有很多老白兔,不干活,并且慢慢会传染更多的人。”可见最成功的企业家早就认可这种做法。

我估计,34岁之前晋升到中级,45岁之前晋升到高管,否则强制退休,会成为IT行业的惯例。随着其他行业正在日益变成“互联网 +”,这种做法还有向其他行业扩展的可能。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你的雇主如果没有你,是不是就会有重大损失?一个新人或更基层的员工接手你的岗位,他能不能上手,而他要求的报酬又会是多少?(大概率不会;然后报酬比我要低)

技术的进步让人类活得更长、更健康,但也让我们变得不那么有用了。将来也许每个人都要选择两次自己的人生:一次是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另一次是45岁没有工作时。

你的B计划在哪里?

对于人生来说,你现在的职业就是A计划,应该努力追求职业成功。但是,也要做好两手准备,万一A计划失败,还需要一个B计划,对自己的退路有所安排。

真正的B计划是用来救命的,是一旦现在的生活崩溃,你用来逃生的计划。B计划有点像酒店的消防通道。酒店每个房间都有《消防通道示意图》,就贴在醒目之处,唯恐你看不见。你平时坐电梯,不会去用它,只有在紧急时才走这条路。

B计划就是你的消防通道,万一人生发生火灾,你知道该往哪里走,避免乱跑乱撞,被大火困住。

本质上,B计划是人生的一种风险控制。你也许见过各种商业计划书,其中必不可少的几个章节是《备用方案》《应急预案》《风险控制》……如果你尝试给自己写一份人生计划书,这些章节的内容就是B计划。你可能永远不会用到这些章节,但是它们的存在,会让你的人生少一些风险,生活得更加安心。

因为B计划实施起来非常艰苦,所以你最好去做那些你喜欢的事。

一旦有了B计划,我建议,最好立刻动手做一些准备。不一定为了真的实施,但至少让它从一个很模糊的设想,变得稍微具体一点。千万不要只是想想而已,人生缺少的就是行动,只有迈出第一步,才有后面的旅程。

方法篇

为什么创业?

世界已经变了,旧的路走不通了。与其苦苦地在旧模式之中寻找一线生机,不如就此转头,走自己的路。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状况,又看不到希望,创业是一条可以考虑的路。

以前创业很昂贵,你不得不找到投资人才能创业。而现在,唯一的门槛就是勇气。(看是创什么业罢了)

那么,什么时候创业呢?现在不是经济的高峰期,你也许会想,等到景气好一点的时候再动手。Paul Graham说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旧事物衰败的时候,就是新事物崛起的良机。对于那些注定要发生的变革,宏观经济不景气正是最好的机会。

很多人对你说他们希望创业,其实他们真正想的只是一夜暴富,这样的人发现融资困难,就不会来创业。

经济不景气其实是个好时机,因为任何东西都便宜了,包括你想雇用的人才。公司运营成本越低,死亡的可能性就越小。

宏观经济的变化对创业能否成功影响不大。创业公司能否成功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宏观经济肯定有一些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创业者。

真正重要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何时动手。如果你本人的素质过硬,在经济危机中你也能成功。如果你本人的素质不行,即使经济一片繁荣,也救不了你。

有一位创业家(Adam Smith)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个人的项目,应该有四分之一会失败,否则就说明你的冒险精神不够。”失败完全可以理解成积极进取的结果,只有生命力充沛的人,才可能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味地恐惧失败,只会让自己畏首畏尾,丧失进取心。

丘吉尔说过:“所谓成功,就是不停地经历失败,并且始终保持热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是你的勇气和进取心的最好证明。它们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把你和那些决心放弃的人拉开差距。所以,不要害怕被拒绝,这其实是对你的肯定和褒扬。

如何确定创业方向?

第一,创业的核心问题是你能为你的客户做什么。你的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只要有人需要你的产品,你就能活下去;越多的人需要,创业就越可能成功。

第二,你要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你跟别人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就很难吸引顾客,你只能诉诸于低价。真正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创造了不一样的东西,苹果公司的口号就是Think Different(与众不同)。

第三,不要好高骛远。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今天能生存下来,然后生存一个月,接下来一个季度,然后全年,然后担心来年的事情。

第四,你要注重细节,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许多成功的创业者,都对各自行业的技术和生意具有巨大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都是沉浸在这个领域的细节之中的人。对于那些只想“捞一把”的人,细节看起来太琐碎了,很难令他们产生兴趣,或者感到兴奋。

第五,如果你的公司不能产生利润,就不要去借钱。过去,太多的企业采用投资驱动的模式,借钱运作,赚取差价,比如那些杠杆收购。它们只有尽可能多地借钱,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这种方式最终必然会崩溃。

第六,你要保持热情。创业将是一次困难的历险,所以最好是你自己真的想去做它,但也不要头脑发热,冲动行事。

简单说,选择或开发创业产品时,记得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它有用吗?(Is it useful?)

2. 它易用吗?(Is it easy to use?)

3. 它用起来令人愉悦吗?(Is it delightful to use?)

确定创业方向的时候,有一些常见的错误,是你需要避免的。

(1)不要因为某种企业容易开办,就去开办这种企业。容易复制的经营模式往往不是成功的经营模式。

(2)不要因为某种企业很有趣,就去开办这种企业。有趣并不代表它会成功,而经营一个失败的企业,肯定是非常无趣的。事实是,经营很乏味的企业,反而容易生存下去。

(3)你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属于自由职业者,还是属于企业家。自由职业者喜欢创业的自由,而不愿意承担太大的风险,更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企业管理的琐事拖累。企业家的目标是创造一项赚钱的事业(business),他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愿意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管理之中,哪怕每周工作60个小时也无所谓。

(4)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发明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实际上,世界上赚钱的方式就那么几种,想要发明一种全新的赚钱方法是很难的,你更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他人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经营模式。因为既然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可能成功,所以你不至于走入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而且你还可以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快速行动,破除陈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保持专注,持续发布。(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不要在功能上竞争

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易用性(usability)——简单,美观,容易上手。它们通常不是功能最强大的,但往往是最好用的。

如果你的产品的核心概念行不通,那就重新定位这个产品,而不是为它添加新功能。你必须牢记在心,创造一个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不要着眼于它的功能比别人多,而要着眼于它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做出差异化)

下面是开发新产品时几点可行的做法。

(1)你不是做一个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而是做一个“不同”的产品。

(2)你只提供部分功能,但是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3)如果新产品的市场反响不好,增加新功能并不能解决问题。你应该重新定位你的产品,想想它能向消费者提供哪些不同的价值。

(4)在产品设计和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都突出它的不同定位。

大坑和小铲子

你唯一的策略,就是认定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往下挖,直到挖成。你很可能还是不会找到金子,但是在往下挖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找到其他有用的矿物。而且,由于长期地在这个领域奋斗,你会对周围一切极其熟悉,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附近的人遇到各种问题,也会来找你征求意见。

最后,如果你想人生中留下一些东西,那么就挖一个大坑,人们会记得你。这就是你留下的痕迹。

富爸爸,穷爸爸

你不能为了“某个职业安全或有利可图便去选择它”,那样的话,你就掉入了泥潭。

真正的资产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不需我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我拥有它们,但由别人经营和管理。如果我必须在那儿工作,那它就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职业了。

(2)股票。

(3)债券。

(4)共同基金。

(5)产生收入的房地产。

(6)票据(借据)。

(7)专利权如音乐、手稿、专利。

(8)任何其他有价值、可产生收入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的流通市场的东西。

Dan计划:重新定义人生的10000个小时

Benjamin Bloom教授发现,所有被调查的精英人物,无一不是投入大量时间,刻苦练习。成就越大的人,似乎越勤奋,钻研业务的时间也越长。

他最后的观点就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他概念化了原始论文的结论,宣称存在一个“10000小时规则”(10000 hour rule),即成功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走红之前,甲壳虫乐队在酒吧中演出过10000个小时。创立微软公司之前,比尔·盖茨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画家毕加索、音乐家莫扎特、篮球运动员乔丹,都有超过10000小时的训练。

他想证明“10000小时规则”背后的思想: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成功的秘密,根本不是秘密,那就是不停地做。如果你真的努力了,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要优秀得多。

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建议

兴趣:因为只有兴趣才能使你乐在其中,乐在其中你才会产生热情,充满热情才能使你做到卓越。

认知:认知影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EQ(情商)

学技术要掌握本质

刻苦修炼内功:在技术追求方面也一样,我们有时候会太热心于学习业界的新技术,每一样都想沾一点。其实不必太急,基本功的东西更重要,研究得扎实一些,招术就比较容易创造了。

不要别人点什么,就做什么

推销自己:即使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别人都不知道也没用。做一个在角落里静静编码的工程师,并不可取。你的主管会支持你,但是他没法替你宣传。公司的其他人需要明白你的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别人你做了什么。一封简单的Email, “嗨,我完成了×××,欢迎将你的想法告诉我”,就很管用。

学会带领团队

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你的整个生活。它们不是真正的问题,只是工作上的问题。真正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工作以外。我回到家,家里人正在等我,这才重要啊。工作并不是你的整个生活。它们不是真正的问题,只是工作上的问题。真正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工作以外。我回到家,家里人正在等我,这才重要啊。

自己找到道路

把自己当成主人:只参加那些需要他参加的会议。

为什么起床后不能收邮件?

(起床就是不要使用通讯软件)

案例篇

个性也是一种竞争力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技术时代”,特征就是技术无处不在,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不再具有使用门槛,一个人就可以运作一家企业或一家媒体。以前创业是比技术、比功能,今后创业可能就是比特色、比个性。

当个性变成了产品的一部分,就成了一种竞争力。

以后,你需要两样东西帮助你成功。一样是你的能力,还有一样是你的个性。它们互相配合,造就出独一无二的产品,令其难以被其他产品或技术取代。考虑到人的能力很难大幅超出其他人,那么个性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个性是一种稀缺品。个性普通的人到处都是,个性独特的人非常少见。如果你非常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还能受到广泛欢迎,那么你本人就是一种稀缺品。

技术在消灭差异、拉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加大消费者对个性的重视。

要聊天,先付费

人需要社交,我们需要有机会接触其他人。面对面地交谈是一种社交方式,互联网聊天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软件可以提供或营造一个高质量的社交渠道,当然可以收费。真实世界中,高档会所的会员费高达十万甚至几十万,还不是照样有不少人加入,他们是为了享受会所的服务吗,恐怕更多的还是看中会所提供的社交圈。

我现在的认识是,社交需求是一个极大的市场,网络社交才刚刚起步,潜力无限,现有软件根本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收费的聊天群,只是一个非常初级的应用,各方面都还很简陋。将来付费的网络社交将是常态,那些高质量社交群的会员费,一定是很贵的。

即将来临的卖文时代

那些最优秀的作者将是最大的赢家,互联网不但扩宽了他们的影响力,还将为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下一个JK.罗琳应该会在互联网上诞生。

微媒体时代

以前的媒体生态是“中央集中式”,现在是“网状分布式”,媒体分子化了。

微媒体的时代,你必须学会如何把自己传播出去。

未来的娱乐业

任何一种活动,可以让普通人参与进来的门槛越低、程度越深,就越会大受欢迎。迪斯尼乐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营原则就是:“如果娱乐节目少一些被动性和纯观赏性,多一些亲身参与,游客就会停留得久一些。”(就像快手、抖音)

马云说,十年以后中国最大的两个产业,是健康产业(Health)和文娱产业(Happy),简称“双H产业”。前者让人民更健康,后者让人民更快乐。

技术教育的兴起

马克思的名言“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

只有技术,才有可能让你翻身。

我有一种悲观的预感。未来只有两种途径可以改变人生,一种是学习技术,另一种是购买彩票。(一种是本事,一种是运气)

未来篇

高级人类的崛起

(谈到基因编辑对社会造成人种割裂,富人拥有更好的基因)

(现在各国处于禁止状态,中国有一例修改艾滋病基因的案例,但是被法律严惩)

换头术

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抗排异药物的完善、人造器官的出现,可以想象,未来的器官移植终将像拔牙那样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展望未来,几乎可以肯定,人类将不再是纯自然的产物,很可能一部分器官和肢体是自然的,另一部分是人工合成材料。这既是为了替换坏掉的器官,也可能是为了追求更强的功能,比如安装电动的碳纤维假肢,老年人就可以健步如飞,登高山如履平地。

你的鞋都比你聪明

你的鞋一天天变得更加智能,由于不用决策了,你本人的智能高低也就不重要了,你的自我意识也会变得淡漠,因为发展个性的结果,无非就是变成你的鞋预测你将会成为的样子。最终来说,人工智能不仅取代了一部分人的智能,还将使得人们缺乏个人意识,不知道自己主张什么,想要什么,因为软件都替你安排好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可能也不必要了,因为一人一票的公民投票有一个前提:每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觉得未来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未来,科技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的边界

当代社会就像一座机器组成的监狱,学会技术可以摆脱牢房。(不恰当的比喻,学会技术不是摆脱牢房,而是追求自己,也并不存在牢房)

我们其实已经生活在一个魔法世界里面,享受着各种技术发明,它们的神奇程度是最大胆的想象力都没有预测到的。

我们已经不懂了,技术如何达成这一切。我们只是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方式,像傻瓜一样地使用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技术已经成了一种魔法。我们使用技术,然后像看魔法一样,看着机器变出神奇的结果。由于熟视无睹,我们都不感到惊奇了。

我们的社会已经如此依赖技术,为了适应外界,你至少要知道如何使用它。糟糕的是,技术已经变得如此复杂,没有人能够全部搞懂。系统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已经不可能从头到尾掌握整个系统了。

小说《冰与火之歌》里面,寒冷的北方有一道绝境长城。外面就是危险地带,任何人不得跨越。我最近常想,技术有没有边界呢?一旦接近“绝境长城”,我们会自觉停在那里,不再往下发展吗?

目前来看,技术完全是野蛮生长,没有办法遏制它的发展。哪怕某种技术最终给人类带来毁灭性影响,我们也无能为力。只要技术有能力做到的事情,最终都会做到。人类(严格地说是某些人)最终将拥有可怕的力量。

现在的技术发展,好比随意地往花盆里面扔种子。原意是种花,但是长出来的可能是一棵树,完全超过了花盆的容量。我们能做的,就是看着它长啊长。一旦植物长得太大,超过了花盆所能承受的重量,整个花盆就将倾覆。

一个依赖技术的高科技、高度自动化的社会,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社会。有人说,一旦出现危机(比如全球变暖或战争),人类就会减缓(甚至冻结)技术发展的速度。错!危机只会进一步加速技术发展,而不会减缓。技术的危机只能用更好的技术解决,否则人类社会就有立刻崩溃的危险。但是,高速公路上不能刹车,意味着什么?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一句名言:“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自身的规模。”我觉得,技术可能也是如此,高速发展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最终将把人类社会带到难以预测的脆弱状态。

熵:宇宙的终极规则

能量转换会让系统的混乱度增加,熵就是系统的混乱度。

熵让我理解了一件事,如果不施加外力影响,事物永远向着更混乱的状态发展。

人类社会并非一定会变得更进步、更文明。相反地,人类如同宇宙的其他事物一样,常态和最终命运一定是变得更混乱和无序。(存疑,社会不是物质的,但是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

迄今为止,人类一直能够找到足够的能量,解决熵带来的混乱。但是,这种解决方式正变得捉襟见肘。如果我们继续像现在这样加速发展,那么终有一天会出现能量缺口,地球上的能量不足以解决熵,那时一切就会发生逆转,仿佛细小的裂缝演变成巨大的雪崩,秩序开始崩塌,世界走向混乱。

技术决定历史

政治人物只是舞台上的演员,剧情走向早由经济因素决定了。

在黄仁宇看来,明朝十六世纪的财税困境,在于低下的税收管理水平无法适应其极度复杂的税收结构,导致了财政系统全国范围内的混乱局面。而“奉行成例”的僵化思维又使任何有效的改革无法实行,从而使政府税收长期不足,公共行政能力十分低下,无法有效地行使政府职能,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长期来看,政治和经济都不太重要,影响不了趋势,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技术。政治和经济只能改变资源的分配和价格,只有技术才能创造出新东西。政治和经济只能使人类在平面上移动,只有技术才能使得人类向上提升,进入下一个阶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的每一次大发展,都是技术推动的。

重大的新技术一旦出现,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管主动或被动——最终都会为之重构,让这项技术的威力发挥到最大。这就是为什么技术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演变。(所以未来的科技发达了以后,所有人都可能不用工作,进行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进入共产主义)

今天,我们正身处最新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技术进步的速度日新月异,而且还在加速,这就注定了目前的人类社会也会随之大变。

新技术创造了财富,财富也在流向技术。

时代已经变了,新人和新公司每天都在崛起,旧的公司和制度每天都在没落。技术正在加速重塑人类社会。

在技术面前,普通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错误观点,普通人对社会也会有推动作用,这是忽视了个体的作用)

卡辛斯基的警告

工业社会要想正常运作,必须遵循一整套严格的规则,这导致“现代人都被一张规则之网所笼罩,在所有重要方面,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服从这些规则”。这导致所有人在本质上都高度类似。

技术完全控制地球上的一切,人类自由基本上将不复存在,因为个人无法对抗用超级技术武装起来的大型组织。只有极少数人握有真正的权力,但甚至就连他们的自由也是十分有限的,因为他们的行为也是受到管制的(存异,理由:我觉得未来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未来,科技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类可能会轻易地让自己沦落到一个完全依赖机器的位置,沦落到不能做出任何实际选择,只能接受机器的所有决策的地步。(就像机器测量你的身体状况后,建议你每天健身、食物等事项,然后慢慢依赖机器)

随着社会及其面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人们会让机器替他们做更多的决策。仅仅是因为机器做出的决策会比人的决策带来更好的结果。最后,维持体系运行所必需的决策已变得如此之复杂,以至于人类已无能力明智地进行决策。在这一阶段,机器实质上已处于控制地位。人们已不能把机器关上,因为我们已如此地依赖于机器,关上它们就等于自杀。

精英集团的权力欲,或使他们的权力欲“升华”为无害的癖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机器接管了大部分具有真正重要性的工作以后,留给人类的(或者说普通人有能力从事的)都是一些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工作。(存疑,机器拥有不确定性)

卡辛斯基的结论就是,未来要么人类无法幸存下来,要么个人空前地依赖大型组织,空前地“社会化”,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是设计和改造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的产物。

一项新技术被引入社会时,将会引发一长串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之中的大部分是不可预见的。

抗生素的目的是消灭细菌,但是大量使用后却产生了难以杀死的超级细菌,人们不得不限制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新的药物对付新的细菌,高速公路上不可能停车)

我的总结

本书感情基调比较悲观,一般人努力工作能够到社会的中产阶级上。

技术的发展可能不是毁灭,黑暗森林法则说明人类之间毁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未来的主题还是发展和和平。

创业的本质是做出有吸引力的差异化产品。

posted @ 2022-02-17 14:47  护发师兄  阅读(21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