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 22.9.25[6]
闲话
调全体T4
六点改出来了,但大样例不认为我改出来了
于是又花了两个小时修改不存在的错误
最近在做这题
[JRKSJ R4] risrqnis
想做主要是因为上琴糖
但是做着做着发现很神 而且我不会
请大家都来切一下(
所以写了珂朵莉树。
主要是因为复杂度的证明
和这题一样神奇
命は綺麗なわけじゃない
美しい人生なんてない
呼吸が上手く出来ないのは
生きてる証拠だ
关于颜色段均摊
又名珂朵莉树。
总而言之是一种通过均摊证出来的正确算法。特用于维护类似于区间改成一个值(或可以快速确定值)的操作。
具体有以下两种:
- 四种及以下操作,其中一个是 \([l,r]\) 赋值为 \(v\)。保证数据完全随机。
- 操作是 \([l,r]\) 赋值为 \(v\)。
先说1的做法。我们使用一个 set,其中每个元素记录 \(v\) 相同的区间 \([l, r]\)。set 的小于就按 \(l\) 小于重载,毕竟你得保证这里面的区间并是 \([1,n]\) 并且没有交。
#define IT set<node>::iterator
struct node {
mutable int l, r, val;
node(int lf, int rt, int v) : l(lf), r(rt), val(v) {}
bool operator < (const node & b) const
{ return l < b.l; }
};
set<node> s;
就这么写一下。set 的元素操作一般带一个 const
修饰,为了进行接下来的操作我们需要给元素上一个 mutable
保证能改值。记得把迭代器定义成好写的名字,因为一会儿得用很多次。
珂朵莉树的核心操作是分裂区间,即 \(split(pos)\) 函数。它会把 \(pos\) 所在区间 \([l,r]\) 分裂成 \([l,pos-1]\) 和 \([pos,r]\) 然后返回后一段。直接在 set 里查一下再处理就行。
inline IT split(int pos) {
IT it = s.lower_bound(node(pos, 0, 0));
if (it != s.end() and it->l == pos) return it;
it--; if (it->r < pos) return s.end();
int l = it->l, r = it->r, val = it->val;
s.erase(it);
s.insert(node(l,pos-1,val));
return s.insert(node(pos,r,val)).first; // insert返回一个 <iterator,bool> 的 pair
}
然后有了分裂就得有合并,即区间赋值函数 \(assign(l,r,v)\)。@brief This does what you think it does.
inline void assign_val(int l, int r, ll val) {
IT itr = split(r+1);
IT itl = split(l);
s.erase(itl, itr);
s.insert(node(l,r,val));
}
记得先 split 右边再 split 左边。因为左边 split 出来的迭代器可能会被右边 erase 掉,它可能指向一个非法地址。
然后有了区间赋值操作,剩下的东西就直接暴力就好。拿板子题CF896C说。show you the code:
区间加:
inline void add(int l, int r, ll val) {
IT itr = split(r+1);
IT itl = split(l);
while (itl != itr) itl->val += val, itl++;
}
区间 \(k\) 小:
struct rnks {
int num, cnt;
bool operator < (const rnks & b) const
{ return num < b.num; }
rnks(int nm, int ct) : num(nm), cnt(ct) {}
};
inline ll rnk(int l, int r, ll k) {
vector <rnks> vp;
IT itr = split(r+1);
IT itl = split(l);
vp.clear();
while(itl != itr) {
vp.push_back(rnks(itl->val, itl->r - itl->l + 1));
itl++;
} sort(vp.begin(), vp.end());
int pos;
for (pos = 0; pos < vp.size(); ++pos) {
if (k > vp[pos].cnt) k -= vp[pos].cnt;
else break;
} return vp[pos].num;
}
区间 \(p\) 次方和:
inline ll sum(int l, int r, int pw, int p) {
IT itr = split(r+1);
IT itl = split(l);
ll ret = 0;
while (itl != itr) {
ret = (ret + (itl->r - itl->l + 1) * qp(itl->val, pw, p)) % p, itl++;
} return ret;
}
然后证一下复杂度:
引理:在长度为1的区间内随机撒两个点,它们的间距为 \(\frac 13\)。
证:考虑积分。我们发现这个玩意的答案是
其中 \(D\) 为 \(x = 0, x = 1, y = 0, y = 1\) 围成的范围。然后进行一些初等的积分。
因此由于数据随机,区间长度大致是 \(\frac n3\) 的(实际上期望是 \(\frac {n-1} 3\) 但需要一些离散和式的操作 麻烦不写)
定理:当有 \(\frac 14\) 的操作为区间赋值时,珂朵莉树内维护的区间数量的确界为 \(\Theta(\log n)\)。
不证,因为不会。
lxl说当有 \(\frac 13\) 的操作为赋值时有上界 \(O(\log\log n)\)。
也不会证。
例题:Willem, Chtholly and Seniorious
对于2情况,我们发现每个区间扔进珂朵莉树时只会增加 \(O(1)\) 个区间。每个区间花费 \(O(\log n)\) 的复杂度维护(split + assign),摊完复杂度是 \(O(n \log n)\) 的。因此直接维护就行,这里的复杂度一般不是瓶颈。
eazy round 真就 eazy 题 希望大家都能去切一下水题(
直接用珂朵莉树维护颜色段就行,每次加入删除连续段时对应地修改贡献,这部分的总复杂度是 \(O(n \log n)\) 的。
以下是博客签名,与正文无关。
请按如下方式引用此页:
本文作者 joke3579,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joke3579/p/chitchat220925.html。
遵循 CC BY-NC-SA 4.0 协议。
请读者尽量不要在评论区发布与博客内文完全无关的评论,视情况可能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