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一封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网上有一些说法认为,猴子想要得到“人的自由(理想状态)”,并将之作为一种出路,但它又并不以之为乐,只是单纯地效仿人的行为罢了。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一直给人想象,发人深思的卡夫卡的作品。所以个人认为上述说法略显不足,可以稍加补充。
第一层关系是猴子与“自然中的自由”
小说开始部分,猴子自述被捕之初时,谈到其萌生了逃跑念头时的心理挣扎。同卡夫卡其他的很多小说一样,此部分挣扎描写给人其独特的绝望无力压迫之感,令人难以呼吸,意念要被碾碎的感觉。纵观卡夫卡的其他小说,带有这种张力的描写一般用于主人公向理想道路挣扎的过程,所以我认为自然中的自由才是指理想中的状态。这是纯粹的理想状态,拨开异化,好比是人际关系中没有虚伪面纱,坦诚相待的状态,是抛开世俗最崇高的状态。而猴子,正是在思考如何追求这种状态(逃跑以得自由)时,发现了这个过程是荆棘密布,难如登天的,才会放弃这个念头,进入下一个层次。
第二层关系是猴子与“人的自由”
猴子既然不能逃走寻找真正的自由,只好留下了观察。它发现人也有一种自由,虽然与自然中的自由相去甚远(猴子鄙薄马戏表演者),但人可以在笼子外自由移动。所以猴子效仿人,努力让自己从笼子中被放出去。猴子做到了,可以说,它已经抛弃了猴子的本性,成为“人”了,但他其实仍然不屑于这种自由,他有助手,有红酒,有母猩猩,他仍是人的玩物。“人的自由”,实则是为了达到某种世俗的念头而选择的道路,也是一种违背本心,去做一些难以见人之事的状态。小说中对人的描写也印证了这种自由并不是理想状态的观点:人的神态痴呆麻木,喝着让猴子无比恶心的白酒,可见人正是在这种麻木的状态下前行。且文中也明说“出路”不是“自由”,“人的自由”只是出路。但这条路至少是可行的,只要通过努力,就像猴子,也可以取得所谓成就,只不过到头来还是人的玩物罢了。
第三层则是猴子和母猩猩了
猴子对它并无尊敬与好感,反而是讨厌。母猩猩只是猴子发泄性欲的工具,它不知何为自由,是没有野性的愚蠢动物,呆滞的目光令猴子恶心。至于其褪去异化后的象征意义,互联网上也无需多言,仁者见仁,反正这两只都是悲惨的动物罢了,与卡夫卡无异,与我们无异。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奥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