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 阅读的原则、方法、工具

0 概述

数据 => 信息 => 知识 => 智慧

1 读书的目的 : 先寻求真理,而后实践 => 先博学,而后守约(读透) & 先泛读/速读,再精读 / 知行合一

年轻人读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做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可是离开真理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简单模仿。---- Mao澤东(青年时期)

教员读了那么多书,但从没丢过个人的【立场】和【初心】。

而真正的读书立志,首先是寻求真理,然后按它去做。
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若终身未得,则终身无志。---- Mao澤东(青年时期)

MZD一声阅读所涉猎的领域众多、广博到无法想象,所珍藏的书籍亦达十万册以上

徐中远(MZD图书管理员)

读书需要不断地累积,才能达到不断地博学通识融会贯通
且读书到了一定程度,非得讲究守约。---- Mao澤东

  • 1,谨慎地选择你所读的书目
  • 2,要把一类书、一本书读透、读通、读好
读书守约,是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之一。
曾国藩在家书、家训中反复地强调:读书要守约

速读/泛读

参考文献

  • 尽量不要默读

Minimize Subvocatlization.

减少默读比例
许多读者在阅读时会在脑子里默读单词,这被称为“半出声”。研究表明,它实际上阻碍了你的阅读速度。正常来说,我们的说话速度大约是每分钟200个单词,若你在阅读时默念,你永远达不到你的阅读潜力,你不需要在脑子里默读每个单词从而理解你所读的内容。
Try to minimize subvacalization, go faster than you normally read.尽量减少“半出声”,会比你平时读得快;这样你的大脑就没有机会进行默念
阅读时听乐器,也有助于停止默念。

  • 减少眼停、提高眼睛转速

你的眼睛不是按直线阅读的,而是在单词上跳跃和停留。

眼停是当你的视线停留在文字上。
一项研究表明,更有经验的读者,停眼次数少,眼停持续时间短。

你需要减少眼停的次数,通过训练你的周边视力,你的视觉范围一次可以达到1.5英寸,这覆盖了一页上4-5个单词。
不要一次只看一个词,试着扩大你的视线,确保你的眼睛一瞥即获取一群单词

  • 消除回读

Eliminate Regression

消声阅读,不要回读
不要重复读你已经读过的文字。这会妨碍你更快地阅读,这会干扰你对材料的理解。
研究人员发现,好的读者不会回视。
这里有一个打破这个坏习惯的最简单方法:用笔或者手指,让你的眼睛跟着它,不要停下来或者回读。既然你知道无法回读,你就更有可能提高阅读时的注意力。

  • 泛读

Read Extensively

这需要大量的阅读,需要每周、每月每年阅读大量的书籍、材料。

  • 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读;整句整句地读;整行整行地读

2 不动笔墨不读书

  • 做笔记、做批注:
  • 才能真正帮助理解、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
  • 提升个人的表达力、专注力/独立思考能力;
  • 便于个人的温故/回顾、总结;

MZD:(概其深受徐特立老师————读书必须动笔墨的思想的影响)

  • 在读书时:喜欢动笔墨、写批注;
  • 读完书以后:做读书的笔记;
MZD最长读、一生反复阅读的二十四史,仅批注就多达9000多字

MZD一生反复读的,包括但不限于:
  二十四史
  马列主义
  水浒传
  红楼梦

3 读书(有字之书)与实践(无字之书)相结合

  •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要经历两次飞跃,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不断探索、永无止境)

  • 过程的反复性
  • 发展的无限性
  • 历史的、具体的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要经历两次飞跃,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 认识过程的第1次(能动)飞跃: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 理性认识的条件:
  1)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实际的感性材料
  2) 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运用辩证思维)
  • 认识过程的第2次(能动)飞跃:(理性)认识到(再)实践
(理性)认识 --> (再)实践 的【原因】:
  1)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能量,真正实践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 --> (再)实践 的【条件】:
  1)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2)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为群众所掌握
  3)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要经过方针、路线、政策等【中介】
  4)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 实践 : 无字之书
什么叫读 “`无字之书`”呢?
就是深入社会实际、深入自然界、深入到万事万物中去观察、考察、认识、了解真实的社会实际和真实的自然界,
认识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下真功夫调查、研究,把握自然界之实际,社会万事万物之实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成为革命者绘制革命、斗争、建设、发展之蓝图,
制定革命、斗争、建设、发展之战略战术、方针、政策、实施方案等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依据。 

这个读 “无字之书”的过程,就是接触实际、认识实际、研究实际、把握实际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这种读书观念,在青年时代的MZD的头脑里就已经萌生。
1913年,他在湖南第四师范读书时整理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 (广泛的很远很多的实际——笔者注),遍游四宇尚已。”

MZD从青年时代就很重视读 “无字之书”。
1917年夏,他邀同学萧子昇,利用暑假,以游学方式,游历了湖南长沙、宁乡、益阳、沅江、安乡五县农村,广泛了解农村农民生活。
1918年夏,又和蔡和森到湖南益阳、沅江、岳阳、汉寿等县农村进行了半个多月的社会考察。
MZD没有走出国门、壮游世界,相反,当许多人都在国外住洋房、吃面包时,他却走向了中国的穷乡僻壤,走向了社会的最底层,住茅屋,吃南瓜。
通过调查了解中国社会问题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从读 “无字之书”中获得了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

1920年,MZD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更加注意经常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走进工农群众之中。
他把社会实际和奇妙无限的自然界作为学无止境的人生大课堂。
后来,他还在许多讲话和谈话中,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反复说明一个道理:
  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
他认为这是最丰富最生动最有用的、人生永远学不完的知识。

纵观MZD青少年时代的读书实践,就是读 “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的有机结合。
读 “有字之书”,MZD下了很大的功夫,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写下了大量的读书批注,读 “有字之书”达数万卷 (据我们不完全的统计,MZD生前中南海住地的存书就近十万册)。

读 “无字之书”,MZD一生中也下了很多的功夫,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走遍了大江南北,踏遍了千山万水,行走数万公里,
深入机关、工厂、学校,深入部队、连队,深入农村、农民家中,
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学到哪里,
留下了很多的读 “无字之书”的实践、感想、感言和逸闻、佳话、趣事,
写下了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高水平的调查研究文稿。
读 “无字之书”,他“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青年时代立下的志向,躬行一生,坚持不懈。

几十年里,他把读 “有字之书”之外的时间总是十分用心地用来读 “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这部天大的 “无字之书”,一生下功夫,一生不倦,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读 “有字之书”,MZD是中国GCD人的楷模。读“无字之书”,MZD也堪称全体中国GCD人的楷模。
---- 《MZD读书生活十二讲》

4 一边阅读,一边【辩证批判】

  •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这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任务 ---- MZD

对于中国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批判地利用;我们要善于分析、有批判地汲取。 ---- MZD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 MZD

  • 尽信书,不如无书

切忌读死书、死读书

5 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

T 阅读工具

豆瓣(著作的客观评价/著作的优劣筛选)

RSS : 主题式/专题式阅读工具

微信读书(APP)

藏书馆(APP)

各自媒体平台(略):易于分心,建议卸载

补充: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 - 博客园/千千寰宇

Y 大家的读书方法

Y1 MZD

《MZD读书生活十二讲》

MZD/政治与社会、李小龙/艺术

Y2 俞敏洪

挑重点 + 反复阅读

Y3 罗翔

X 参考文献

posted @ 2023-03-05 10:45  千千寰宇  阅读(2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