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论文在仿真和模拟两个词之间纠缠了很久,论文自己定义的一个传播的模型,不知是用“仿真”传播过程好,还是用“模拟”传播过程好。
搜了下在百度文库看见有人总结了下,觉得不错,所以摘了下来。源地址
长期以来,很多媒体,都经常使用“模拟仿真”或“仿真模拟”这种词语。媒体包括人民 日报(海外版)、人民网、解放军报、科技日报„„等。实际上这种用法是很不恰当的。本人是从事“仿真”(或者称为“模拟”)的专业人员,对“仿真”和“模拟”一词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现在将其发表,以供大家参考。
“模拟”的含义
模拟,其基本意思是模仿、仿效。它是我国军队及航空等部门一直使用和习惯使用的一个词。如模拟器、模拟训练、模拟飞行、计算机模拟、作战模拟系统„„等。 在《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模拟”一词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人使用现了。
在《高级汉语大词典》中,“模拟”的解释是:模仿,仿效。其对应的英语词是“imitate;simulate”(名词形式为imitation,simulation)。
在国家军用标准GJB 1849-93《飞行模拟器术语》中,“模拟”一词是这样描述的: “模拟(仿真)simulation 用一个系统模仿另一个真实系统的过程。它通过操作人员与模拟系统和工作环境等的相互配合,复现出真实系统的各种特性。例如,把某一系统的操纵装置、控制开关与计算机相连接,利用计算机解算真实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将解算结果输给显示系统等。”
在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学院根据苏联国防部1976-1980年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的航空与航天部分,翻译出版了《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航空与航天》。其中有“模拟”、“模拟练习器材”和“模型仿真活动”三个词条,但没有单独的“仿真”词条。
另外,在“电子技术”这门学科中,“模拟”一词还有“连续变化”的意思。它是与“离散、数字”相比较的。“模拟”对应的英文是“analog”。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模拟量、数字量„„等。英文的“analog simulation”,即模拟(式)仿真, 或连续(式)仿真;“analog digital simulation”即模(拟)-数(字)混合仿真。这些例子中的“模拟”,就不是“模仿”的意思了。
“仿真”的含义
仿真,其基本意思也是模仿、仿效,对应的英文词也是“simulation”。
这个词出现得比较晚,较早使用这个词的是我国航天等部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航空及军队等部门才逐渐也使用了这个词,但直至现在,仍旧以使用“模拟”为多。在比较多的专著中,“仿真”,其解释基本上都是“建立相应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解算的过程。”可以看出,对中国人来说,“仿真”似乎仅局限于在计算机上进行。这可能是早期的一种理解,或是说一种狭义的解释。慢慢地,这种局限也消失了。给人们的感觉是,“仿真”一词好像只是更时髦一些。
在《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中,“simulation”一词的解释是:“n.假装; 模拟; 装病, 装疯;【生】拟态, 拟色; 仿真”,并举例: computer simulation 计算机模拟;digital simulation 数字仿真;dynamic simulation 动态仿真;real-time simulation 实时仿真;system simulation 系统模拟„„等。
结 论
可见,从模仿的涵义来说,“模拟”与“仿真”只是汉语中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因此,在《飞行模拟器术语》中,它们是同一词条。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互换使用的。
不过,“模拟”与“仿真”,在汉语中的所具有的词性略有不同。“模拟”,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作形容词,还可作动词。例如,“物理模拟、飞行过程的模拟”,其中的“模拟”是名词;“发动机模拟系统,某一装备的模拟设备”,其中的“模拟”是形容词,在“模拟”一词之后可加“的”字,只是常将“的”字省略而已;“模拟一个系统,或模拟一个过程”,其中的“模拟”是动词。“仿真”,当然可以作名词,也可作形容词,但似乎不宜作动词。因为“仿真”实际上是一个“动宾”词组(动词+宾语),“仿” 即模仿,是动词;“真”即真实事物,是宾语。因此,如果说“仿真一个系统,或仿真一个过程”,就成了“动词+宾语+宾语”,重叠使用宾语,总显得有些别扭。
在仿真专业(或是说模拟专业),“仿真”与“模拟”这两个词的使用有时出现了一些混乱。例如,在有的文章中,一会儿是“仿真”,一会儿是“模拟”,不见两者有什么区别,其实是一个意思。在有的报刊(甚至大报)或上级的文件中,有时还将两个词重叠使用。例如,在某军报的头版,曾经出现过“„„××××训练实现全程仿真模拟”,“„„××××将仿真模拟作为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填补了我国××××仿真模拟训练装备的空白”等字句。这就好像“老师”与“先生”这两个词,对于学生来说,它们都是一个意思,可以互换,但不能重叠使用。如果在文章中或口头上说“张老师先生,或李先生老师”,就显得滑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