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再读<<诫子书>>  原文链接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好些年前曾读过诸葛亮的<<诫子书>>,于其中的道理亦是是懂非懂,更确切的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近来终于有得闲暇,不得不已的闲暇想起了这篇著名的家书。想想我们,曾几何时,有几多空闲留给自己来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生命?更多的是被这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无休止的工作,拼命的充电埋葬了自己的人生。少则得,多则惑。正如汉武大帝里窦太后说的那样,这世间的道理就那么几条,不论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其中的道理无不是相通的。只是我们没能更深刻的理解罢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礼崩乐坏、拜金主义、笑贫不笑娼,高房价、潲水油,一天一斤奶,越喝越结石的年代,太多的诱惑、太多的现象、太多的欲望,我们迷失了,迷惘了。扪心自问,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呢?你是否还是依然乐不知疲,为之劳力、劳心、劳命为之那样义无反顾呢?
 
言归正传,说诫子书。原文开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历来为有德者之尊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该句统贯全篇,乃是全文的总纲。此一句阐明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精髓。这正和大学里的章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遥相呼应,如出一辙。看看道家学派“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持重、沉稳是轻率的根本,守静是浮躁的主宰。即是重制约轻,静能主宰躁。再看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使虚达到极致,完全确实的守住静,则万物蓬勃生机,回归本源。虚静到极致,即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至高境界。如同佛家的入定之境界,由戒而定,由定而慧之三无漏学。佛家所谓的禅定即是静虑。静即止,虑即观。念念归一为止,了了分明为观。金刚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即是从念头上着手,照顾好自己的起心动念。当妄念不再,则清静自来,当清静至极,即可得定。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一体。由此种种观之,静是遵循世间万物运作之根本,是成就一切之基石。可见诸葛孔明是深谙其中之理,不愧是将儒雅风范发挥到极致的一代儒将。
 
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句历来为世人之座右铭。以前自己的理解是既然要淡泊明志,视功名如浮云流水,何来诸葛一山野村夫而到位居丞相之职。而今看来则不尽然。功名利禄,生不可来,死不可随。事事为名为利,时时逐财逐禄,何以确立人生之志向,不清净安定何以让身心之高远?这也正应了老子的“恬淡为止,胜而不美”的至高境界。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阐明了为学之道,同样是不离静。作者提出了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学习,必须确立大志,而志向的培养最终又回归到静,回归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不断在心性上下功夫,不断在学问上下功夫,不断在志向是明辨是非,才堪称广才,堪称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该句则是对前面所述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轻慢、懈怠则难以精进,急躁、草率则难以陶冶性情。此句与第一句的守静、养德遥相呼应,再次论述了求学问道的根本。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最后的这几句则是前面所阐述的结果。年华随着岁月消逝,意志逐日消磨,有如枯落之草木,难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只能守着穷舍自我叹息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如同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通观全文,乃是一代儒将儒雅风范之人生的真实写照。诸葛孔明抱经世之学,终未曾空老于林泉之下,而我们又从中悟出了什么呢?
posted @ 2013-05-30 23:20  jlxuqiang  阅读(29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