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移动社交应用的一些想法
最近一直在研究移动社交的产品和移动社交趋势,也看了不少文章。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似乎关于社交产品的融资没有什么声响,我想主要是被O2O的浪潮冲下去了,而且投资者对社交产品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热衷。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只针对国内):
首先,移动社交应用已经有微信、qq、陌陌这样的大象出现,并且这三个产品用户体验已经很好,所以很难再出现平台级的社交产品与之抗衡。
其次,既然与之抗衡的产品已经不可能再出现,那么就需要寻找空隙,并不直接与之对抗。淘宝作为一个平台,里面有千千万万种商品,并且质量参差不齐,由此出现了垂直电商;由于淘宝假货横行,用户在里面难辨真假,由此给了京东的可乘之机。同理,微信这样的平台类社交应用并不能兼顾所有方面,于是出现了各种垂直类社交软件,简单来说就是把用户分类:基于用户身份的分类出现了职场社交软件、同性社交软件,代表产品分别有脉脉、领英(赤兔)和Blued、Zank等;基于用户猎奇心理、窥伺欲的产品,代表产品有无秘、秘密等匿名社交产品和snapchat、Blink等瞬时社交产品;基于语音的匿名社交产品,例如比邻;还有其他一些以创新的交友方式吸引用户的产品,比如探探等。但垂直社交软件与垂直电商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即很难抓住用户的真正需求,因此很难产生用户黏性。而且,现在并没有理想的盈利模式,这些产品就像当初垂直电商刚诞生时一样,一切都在摸索之中,不过社交产品的摸索期限要更长,但由此又产生的一个问题是:用户的需求和喜好是不断变化的。
再者,社交产品中的"无效社交"太多。这是我在读虎嗅上一片文章中看到的一个词。简单的说,人们因为孤独寂寞而进入社交应用,使用之后却并没有解决自己的孤独感,甚至更寂寞,这是生活在大城市尤其普遍的现象。而避免无效社交的一个根本方法就是提高用户匹配度。让用户快速找到对的人,彼此愿意分享内容,这样才能让用户有收获。但目前的产品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看来社交产品真是问题多多,但可以总结为"社交产品再无春天"吗?
显然不是的。就目前的产品而言,虽然各家产品都积极否认自己的产品是约炮产品,但却不能遮盖这个事实,比如匿名社交的代表无秘,里面的很多UGC都是与性和约炮有关的,也只有这一项可以产生持久的话题。因为这些产品本身的功能就是一个很暧昧模糊的定位,这也是吸引众多用户的地方。由此可见,一个产品能吸引什么样的用户,与产品本身的定位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知乎不强调自己是"专业知识社区"的属性,可能早就沦为了另一个百度百科、讨论性和八卦、发表黄色小段子的平台了。
因此,在我看来,社交产品的出路也在于找好定位,并找好目标用户,必须做到"小而精"才有成功的希望。首先:做"任务型"社交产品更容易成功。所谓"任务型社交产品",即把社交产品按某种功能属性定位,让用户带着使用该功能的目的进入产品,这样就可以解决无效社交的问题,同样可以快速匹配用户。比如一款针对驴友的产品,让驴友可以快速匹配到行程合适的用户等。第二:筛选用户,比如采用一些机制过滤掉底层的穷屌丝,主要针对社会中层男用户和所有女用户,减少"无效社交"的出现。第三:保护好女用户的权利,这一点探探做的很好,男女互相筛选,只有互相通过才可以发消息,这样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女用户的骚扰(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男用户多)。
所以在我看来,社交应用还有市场,投资看衰是因为你的故事没搞清怎么盈利,也没有增加用户黏性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