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软件开发云评测
之前不小心听到了栋哥的剧透,本来是满心期待评测作业的,但是看到作业的那一刻,我……
不过木已成舟,所以结果还是很是不情愿的完成这次作业,等最后面再慢慢吐槽,先把作业的内容呈现一下。
灵狐先认怂
关于作业第一部分调研和评测,老实说调研我没做,无从下手,认个怂。的确认识的朋友中有人需要类似的app,但是他们github用的挺开心的啊,突然间说要体验一下这个app,根本没办法认真的拿一个要开发的项目来体验开发的过程。只能是自己随便玩玩这个app,然后说一下用户体验,这样达不到调研的效果,浪费了时间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还不如自己慢慢玩,所以我放弃了这个部分,如果真要说采访,那采访的对象就是自己吧,反正我认怂。毕竟我觉得这个作业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最后再说。下面先讲讲自己的评测结果。
灵狐来找茬
今天天气晴朗,适合玩手机(小米,MIUI5.5.1.0稳定版)。就把这个app拿起来玩弄,下面简单描述一下过程。
打开app,首先当然是要注册了。注册的时候我觉得用户名那边应该要加上用户名格式的说明,像我这种喜欢奇奇怪怪的用户名的就只能改了好几次用户名才注册成功。然后是登录,登录的时候,发现还有个子用户登录,就很奇怪,子用户是什么?传说中的小号?就点了进去,但是没看到注册的地方,我以为是在最开始的那个注册里面,所以就退出去,又点了注册,以为能注册子用户什么的,但是找了半天还是没找到,我又以为大概登录上去后才能注册子用户吧,所以就很愉快的登录了,结果还是没找到。也就是说这个不能用app注册,我跑到web端去看,用web能注册子用户,然后我就没注册。
退出登录后,总不能就这么再登录上去吧,就在登录界面稍微逗留了一会,发现用户名首尾加了空格也可以登录,觉得很奇怪。退出去,又跑到注册那边,在用户名首尾加了空格,也能注册,就以为首尾的空格是允许的。然后就兽性大发,打算注册一个前面5个空格后面一个a的账号,突然发现并不是首尾允许空格,而是它偷偷把首尾的空格删除了。没有任何的toast提示,就把首尾空格删除了,如果不是这次空格比较多,删除空格比较明显,我还真看不出来,所以我觉得最好还是加上提示吧。万一有谁注册了首尾各一个空格的账号,然后不知道,每次登录的时候都要按两个并不存在的空格,这就很不好了。
三进三出,终于是要开始尝试其他功能了。出于习惯,我在登录每一个app后,第一件事都是先换一个头像。点进用户界面,看着那个大绿色的默认头像,心里就想着:哼,小样,我马上把你换掉。但是我快把头像的框框点破了还是不能更换,原来是没有这个功能,我看着那个头像,就感觉它在嘲笑我:哼,小样,你换啊。出于个人的喜好,觉得不能换头像要给差评。本来想着说不定web能换,就跑的web上去,果然能换,但是再次登录还是那个大绿色的嚣张头像,彻底绝望了。除了不能修改头像,还不能修改用户名和密码,一开始的用户名密码是随便填的,主要是为了测试能不能注册成功,一不小心就成功了,注册了一个很不好记得密码和一个一点也不好听的名字,想改又改不了,只能找回密码,但是用户名就……这都可以忍,主要是头像啊,头像,大绿色的头像,实在不想看到它,赶紧切到别的界面。
然后就尝试了新建项目和新建项目中的各种工作项,精简版和scrum版都试了,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再次点进Scrum版的项目,查看feature、story、task和bug里的子项,发现task下面什么都没有。而刚才在task里面新建的子项莫名其妙的出现在了story里面。又试了一遍,这回跑到bug下面去了,task还是什么都没有。问题在哪呢?原来是新建工作项的类型选项里面没有task的选项,也就是说不能新建task工作项。之前新建feature和story子项的时候,是在对应子项里面点击新建,所以会自动默认选择对应的类型,但是到了task中,由于没有task选项,就会默认选中上一次新建的子项类型,所以会出现上面所说的一次出现在story里面,一次在bug里面。不知道是开发者本意就是不能新建task工作项还是漏了,但是既然有这个版块,自然应该是要能够新建task子项的,这应该算一个bug吧。
新建项目之后,我就保存了项目的二维码,这个地方要表扬一下,就是同一张二维码不会被保存两次,这个很好。但是,不要骄傲,还是有问题的。在app的项目界面有一个扫描二维码的图标,点击后能够扫描二维码。但是,它不能从手机的相册里面选取二维码来扫描,只能直接扫描,那么保存二维码的意义何在?分享给别人,也要有两部手机才能扫描……后来,我就直接用浏览器扫描二维码然后调用app打开了项目,不管怎样,还是打开了。但是,打开后的项目,什么都没有。feature、story和bug下面什么都没有。点击新建子项,toast提示新建成功,但还是什么都没有。点击返回键后,回到项目主页,再点进项目,才能看到刚才的子项。不能选取相册的图片进行扫描是做的不好的地方,但扫描后要点击返回键再点进项目才能看到内容显然是个bug。
好吧,我们继续。点进刚才新建的工作项查看工作项详情。试了一下上传附件和删除附件,都很正常。可是退出去后再进来,图片附件需要点击后才能开始加载,不然是看不到图片的。虽然这样避免了不必要的加载,但是,如果想要查看某一张图片,但是不知道是哪一张,还是要一张张点击才能查看,还是要一张张都加载下来。个人觉得那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全部加载,或者弄个缓存什么的,省的每一次都要点击图片。关于上传附件,还有一个问题是,在新建工作项的时候可以录制语音上传,但是之后在工作详情里面想要补充上传附件是不能录制语音的,既然新建的时候可以,那这里还是要加一下的好。另外,上传附件除了语音和图片,剩下的都包含在了其他文件里面,但是对于其他文件,是直接调用内部存储设备,也就是手机里面点开都是文件夹的那个地方,这样找一个文件是很费劲的。一般来说,要添加某个文件,要么是刚刚从别的地方获取的,还是新的,这个时候如果按时间排序,能够马上找到这个文件,显然更方便;要么就是我知道我手机里面有这么个文件,但具体在哪个文件夹下面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文件时间有点久,其实哪怕是刚刚保存的文件,都不一定知道在哪个文件夹下。所以,建议是不要直接简单除暴的把storage里面的文件夹给出,最好是能够按时间排序或者是进行一定的分类什么的。就像小米手机,它的文件管理里面是可以很快找到我想找的文件的,但是要我从一个个文件夹下面去找,我真找不到。工作详情最下面允许评论,但是那个小键盘是不能点击的,那就没有任何的作用,还会造成别人想要去点击的冲动,还不如删除。
最后再提一点疑惑:就是为什么“帮助”里面的内容不是关于如何使用这个app而是一些对于使用app没有任何帮助的内容。而且在帮助里面切换成英文版,内容和中文版显示的内容还不是对应的,就是说我在中文版的a板块切换成英文版,显示的内容不是英文版的a内容,而是b内容。切换回中文,又跑到了c内容,这……
好啦,我的移动端评测就是这些。下面简单说说web端的体验。对于web端,只是简单的体验了一下。用浏览器(Google Chrome,版本 62.0.3202.94(正式版本) (64 位))打开web端,web端比移动端好太多太多了。首先是整体的UI,反正我是很喜欢,更重要的是终于可以不用看到那个大绿色的头像了。功能上,可以说是非常的完整了,开发过程使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有,从文档到代码,从规划到实施到测试再到发布,基本全部囊括了。而且还有各种详尽清晰地数据图表分析,功能上可以说是很强大了。特别赞的是测试中的移动应用测试提供了各种手机机型及系统,做app兼容性测试非常方便。整体的功能并没有发现问题,但没有实用具体的项目去体验,至于在真正投入到开发的使用中会不会出现一些问题就不好说了。此外,有一点觉得很难受的地方,就是不同功能,不同页面之间的跳转过程太惊心动魄了。切换一个页面,会有非常大的跳动,先是原有的界面瞬间消失,然后持续一片白,又突然就出现一个过渡界面,最后又突然跳到下一个界面,反正就是一直在跳来跳去,非常不好。
总结对软件开发云的评价,web端推荐使用,android移动端不推荐。如果我们团队要开发这样一套系统,架构、部署运维、微服务这些方面自然是要考虑的,但是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这套系统各个功能之间的互相联系,包括关联数据的同步更新、相关数据的冲突,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独立性;各个用户之间的相互联系,包括同一项目成员的关联性与独立性。
灵狐要分析
团队人数6人左右,计算机大学毕业生,并有专业UI 支持,如果是android端那样的,大概六个月吧,如果是web端那样的,我觉得要两年……。
优势:
优势在于它功能强大,基本囊括了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到的工具功能,集成度高,而且使用方便,不需要一下子开很多个软件。
劣势:
虽然它的集成度高,但是毕竟是新产品,也就是说它的每一个功能都比不过其他专用工具,比如代码管理和版本控制,显然比不过github。它单挑不行,但是能打群架,就是这个意思。
建议:
简单来说就是保优补劣,扬长避短。劣势在于单挑不行,所以首先肯定要加强每一个功能的特性,但是要想后来居上显然是很有难度的。但是,自己毕竟是有优势的,优势就在于打群架厉害。所以要保证各个集成的功能之间的兼容性,并且加强用户体验,如果祸起萧墙,那就失去了这个优势。而且相比于加强每一个功能的特性,显然保持自己的优势是更加重要而且更加简单的。
逻辑图:
评分:
户体验: 70
UI界面美观度: 99
核心功能: 80
灵狐给建议
这个软件有很多可以提高的部分。
-
如果你是项目经理,如何提高从而在竞争中胜出?
加强不同功能之间的兼容性的同时加强各个功能特性。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在同一条购物街上,有好多店铺,水果店、服装店、书店、玩具店等等,这些店已经都是老字号了,深受大家欢迎。后来又开了一家百货商店,百货商店里面什么都有卖。灵狐想要给小狐狸买一件玩具,给自己买本书,给爸爸买件衣服,给妈妈买点水果,灵狐只要去百货商店就能买到所有东西,而不用跑好几家店。但是,百货商店里面的衣服质量没有服装店好,水果没有水果店甜,没有卖我想要的《红楼梦》,玩具的种类也没有玩具店丰富,这时候灵狐就不想在百货商店买东西了,宁愿多跑几家店。百货商店为了能够加强竞争,就要改善自己所卖的衣服的质量,扩充书籍和玩具的种类,引进更甜的水果,不断地加强自己每一个商品区的商品质量。同时,还要保证自己卖的东西之间不相互影响,比如如果把水果和衣服放在一起卖,那么会使得衣服上面有怪味,导致衣服卖不出去。卖书的地方需要相对安静,可能顾客会在那里阅读书籍,但是如果旁边在卖玩具,一堆小孩吵吵闹闹,就会影响书籍的销售。所以,要保证内部不会互相影响。
-
目前市场上有什么样的产品了?
微软全家桶Visual Studio Team Services ,Redmine,DotProject,禅道
refer to http://www.cnblogs.com/thousfeet/p/7955737.html
-
你要设计什么样的功能?
1、在版本控制的时候能够随时更改每一个commit信息。
2、在仓库里面直接修改代码并且能加commit信息。 -
为何要做这个功能,而不是其他功能?
随时修改commit信息是为了让部分不规范的commit信息和错误的commit信息得到修改。能够在仓库里面直接修改代码并且添加commit信息是为了在代码只有一行错误或者是一个变量的错误反正就是一些很小很小的错误时能够直接修改。添加这些功能而不加其他功能,是因为这些功能被需要但又做得不够好。随时修改commit信息,github只能修改最新的commit信息,如果要修改之前的,需要reset到之前的版本,这样会导致后面的commit信息丢失。github也可以直接编辑代码文件,但是无法编写commit信息,会自动加上一些commit信息,不够人性化。
-
为什么用户会用你的产品/功能?
因为我的功能被需要,而且只有我的产品能够完美的提供这些功能。具体见上一条。
-
你的创新在哪里?可以用 NABCD 分析。
我的创新在于在不丢失其他commit信息的前提下修改其他commit信息。
-
如果你来领导这个团队,会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我觉得就是我领导的团队做不出来这个系统。
-
如果你的团队有5个人, 4个月的时间,你作为项目经理,应该如何配置角色(开发,测试,美工等等)?
开发四个人,测试加美工一个人。如果5个人包括PM的话,那就三个开发,一个测试加美工,反正就是测试跟美工一个人,剩下的除PM外全部参与开发。
-
描述你的团队在16 周期间每周都要做什么,才能在第16周如期发布软件,大小里程碑绩点设定。
第1周:确定需求,商讨整体框架
第2周:分配任务
第3周:开发人员根据自己的模块初拟接口文档,美工开始设计
第4周:开发人员开会商讨并修正接口文档,美工完成设计
第5周:开发人员开始编码,测试人员根据接口文档编写部分测试代码。
第6-12周:开发人员持续开发,测试人员对已经完成的模块进行预测试
第13周:完成开发,测试人员对这个系统进行正式测试
第14-15周:开发人员修改bug,优化代码,优化性能,测试人员持续测试
第16周: 完成开发,完成测试,发布
- 项目发布后,有没有考虑过项目该怎么部署才能满足需求。分析16周后你所完成的项目上线需要哪些配套设备(服务器、带宽、数据库需求数量与配置) 。
灵狐有话说
最后,我来吐槽一下这一次的作业。我觉得这次作业特别不科学。首先是软件的选择。其实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选择这个软件进行评测。这个软件想要进行评测,肯定是要在具体的项目开发过程中来试用的,不然的话就只能停留在用户体验上,而不是功能评测。没有试过,就不知道会出什么问题,不知道它的版本控制好用吗,冲突怎么解决,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和做开发和个人开发会有什么不同等等,这些我们都无法给出评测,所以,其实这次作业的大部分内容是无法完成的。当然,如果真的选择这个软件,也不是不行,这就要说这次作业的第二个不科学的地方了,那就是定的时间。如果真的要评测这个软件,那么完全可以把这次作业放到Beta阶段后再布置,让我们在Beta阶段用这个软件进行尝试,这样也能跟Alpha阶段不使用的情况进行对比,显然评测结果更加真实科学。第三个不科学的地方是评测这样一个软件竟然是一份个人作业,这个我很不解。我个人是觉得这个软件大多数是用在团队开发中的,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人头到尾的开发一个大项目,包括写文档、写用户需求、写代码、做测试……如果是一个人开发的小项目,其实用不用这个软件差别都不太大。如果是个人作业,想要完全的体验这个软件的所有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我觉得是不可能的。所以显然是要布置成团队作业啊。最后要吐槽的是,为什么要采访。如果有认识已经在用这个软件的人还好,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没有认识这种人,而让他去使用这个软件,然后给我反馈,那问题就跟上面的一样,没办法用真实项目来测试啊,自己的话时间给久一点,还有可能会拿项目去尝试,但是别人的话并不现实,所以我觉得这样得到的反馈并不具有科学性。而且这种软件基本上就是给计算机相关的人使用的,那么可采访的范围就更小了。就是觉得这次作业很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