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阅读与思考

问题1 关于当初

那时,对其他学校认知的匮乏让自己无助起来,最后的抉择,是希望选择一个好的专业,于是比较热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专业成了自己的首选。计算机这种奇妙的东西,相信没有哪个学理工科的男孩子不热爱吧,于是我就选择了计算机作为自己的专业。根据专业来选择学校,按道理说也算是一种策略吧,但我了解的学校资源实在太少,再加上自己当时是个不愿意与任何人交流的人,于是最终,听从了亲戚的安排,去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所电子类的相当专而小的学校。

    --引用自博客B[1]
   作者的经历和我有几分相似,高中专心于学习无暇考虑专业的问题,高考后的十几天匆匆忙忙就要做出选择,理工科的男生的确很容易就被计算机吸引,除此以外,计算机行业看似美好的前景也让我心动,因此,我在自动化、材料等等专业后将软件报为了自己的一个志愿,最终阴差阳错也就来到了华科软件学院。可是,软件专业和我想象中并不相同,首先要学的是各种各样的基础课程,大一上也只有一门c语言的课程,除此之外,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也让我不很适应,似乎很多问题都要自己去解决,刚进入大学的新奇让我很快就忽略了这些事情,在各种娱乐活动中结束了自己的大一上学期。现在看来,即便曾经有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告诫自己大学虽然很自由,但也不能荒废学业,当时的自己却也听不进去,荒废了许多时间。可能有些时候就要亲自走一些弯路,在有了一定的经验后才能更好的接受别人的建议吧。

我是科班——却没学懂计算机

   --引用自博客B[1]
   在经过大一上后,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缺点,渐渐开始找回学习的状态,可是依然只是按部就班的学习数据结构、面向对象、汇编等等课程,目的也只是想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从未想过这些知识对我未来会起到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代码什么的自然打得也就不多,面对问题时也不是主动思考,能够按照套路模式去做就照搬套路。老师的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 ,更多的知识只能靠自己自学,可我当时就满足于课本上的内容,大二期间,对于java、c++、汇编都浅尝辄止,仅仅学会了最基本的用法,对于各种课设也不去深究技术,抱着差不多就好的心态完事。这段期间,课内的知识和技术学得不算扎实,课外的知识让我眼花缭乱,学习了js、python等等却也是没记住多少,自己的专业技能似乎也没有多大进步。
   大三上的课程更为密集更难,也让我感受到了很久未有的充实感,编译技术课设是我大学期间做过的最难的课设,老师是计算机学院借调过来的,对我们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在课堂上只是讲讲理论方法,但真正的技术上的实现却不多作讲解,当开始做课设时,我也是胸有成竹,毕竟编译器的结构和原理也不算太难,可是实现起来时才发现很多问题自己都没有想明白,很多与特定语言有关的坑也总是阻碍着自己,即便想清楚了代码思路,从零开始编写一个几千行的程序让我感到畏惧,最终,借助同学和网络资源的帮助,还是做出了一个半成品,这次开发经历让我真正认识到多打代码的益处,多多实践才能巩固自己的知识。

问题2 关于未来

现在回想过去,才发现自己当时多么无知、多么机械。其实,不懂的时候,不管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去问老师、同学,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必须在年轻的时候有意地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经常想一想,我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有什么好方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如何改进等,也要与人交流、沟通,讲出自己的想法,请别人指正。我们需要培养的是自己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

   --引用自博客B[1]
   是的,学习从来就不是只有一种方式,自己专研是一件好事,可当我们拥有如此优秀的老师同学时,与他们进行交流也是更快提高的一种方法,除此以外,我深感自己技术的薄弱,即便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我是打算考研的,考研在我看来,是一次转变心态、纠正学习习惯的好机会,几个月的专注学习也能让我心无旁骛,提升自己。

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是你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前提。个人感觉,学生时代不要刻意去追求项目经验。当然如果有机会,适当地进入一线企业做一些实际项目确实对你就业有帮助,但这样去做的前提是你已经掌握好了大学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不要瞧不起大学里开的一些课程,更不要觉得它们太偏于理论

   --引用自D[2]
   对于作者的话我不能苟同,有了编译课设的经历后,我认为项目经验和基础知识同样重要,只有基础而不去动手,很难体会到真正做项目时的心情,也缺少对各种问题的准备,只有动手经历而不管基础,则容易写出大量低质量的代码,所以说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在课外也要多动手做项目,研究生期间更要努力,加深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强化真正运用知识的能力。

问题3 关于当下

也许,最让一个人感到最有成就的事情,不是他做成了什么,而是他选择了什么。
人生短暂,属于自己黄金的时间不多,如果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寻找道路和方向上,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事无成,要及早确定自己的规划,然后照着这个规划坚定不移的去执行。陈皓认为,做规划时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优势和性格;二是确定自己的专业和想从事的行业。只有在确定这两方面后,才能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 引用自博客K[3]
   作者认为人生的关键在于做出规划并按照规划坚定不移的去执行,而做出规划和选择的关键又在于对自己的深刻认识。我很赞同他的这个观点,无论是做任何事,都要事先做好规划,良好的规划能让你的目标更清晰,更明白自己在什么时候改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规划,每天浑浑噩噩,只有事到临头时才会后悔自己过去为何不努力。大学的前两年里,我对自己和这个专业始终缺乏一个清楚的认识,对未来自己的目标也感到迷茫。可是当我多去尝试编程后,我发现自己也能从中获得满足感,也深知此时的自己能力还远远不够,从大三开始,我也在努力学习,希望能考上研究生,同时还要研究一些实用的技术,让自己的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规划已经建立,而在当下,唯有坚定自己的选择,努力学习,多去实践,争取提高。

问题4 关于课程

总体而言,我认为,大学学的是
一、心态的转变,学会适应社会。父母不会成为你的依靠(富,官情况除外),你需要靠自己的自觉与自我驱动来完成成长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只会负责告诉你哪些是你为了毕业,必须要学的重点,并不会负责把你教会。更不会负责教你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

勿在浮沙筑高台!

   --引用自博客E[4]
   这个作者的两个观点我很认同,第一点指出大学的学习首先是学习心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再像高中一样有老师和家长为你制定目标,也不再有人监督你学习,你是否学习只取决于你个人的意愿;除此以外,仅仅如以前一样死学课本也是不够的,大学的课程更多更难,也更注重实践,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去运用,将课本的知识内化自己的一部分。
   第二点“勿在浮沙筑高台”更是点出了软件行业的特点,科班出身的程序员不仅仅是会使用api进行编程的,还要掌握更底层的知识,很多当时看起来用不到的知识却可能成为日后解决问题的基础。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是大二上学期的数据结构,授课老师是沈刚,沈老师为人随和,讲解的数据结构总是清晰又精炼,让我在面对厚厚的课本时也不产生厌烦,同时,沈老师的一个观点也让我颇有启发,他说“我就像是一名书法老师,我教你们书法的艺术,而你们本应在c课程中学会如何写字,可事实是,你们很多人字都没有写好,又怎么学得好书法呢。”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学好数据结构自然是建立在掌握一门语言的语法的基础上的,任何知识都不容轻视 ,很多人认为要学会如何进行软件开发就够了,可是基础永远是重中之重,学好数据系统、操作系统、组成原理等等课程才能紧跟软件行业发展的潮流,在快速的技术变革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问题5 关于师生

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 是 Coach / Trainee (健身教练 / 健身学员) 的关系。
在健身活动中, 谁要做各种运动, 流汗呢? 是学员。 谁在这个活动中对别人指指点点, 提出各种要求,鼓励别人更加努力? 是教练。

   --引用自博客N[5]
   老师就如教练,有教学的资质,有合理的训练方法,有足够的经验,能提供共同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而学生则有他自己学习的动力或目标。两者共生却又绝不对称,学生若想要好好学习,老师自然会尽心尽力,但若学生只想混个及格,老师也不能强迫。每个人都应明白要取得相应的成就就得付出相应的努力,老师只是你学习路上的引导者,他只能给你提供建议,为你找到方向,而不会强迫你努力。做出选择的决定权永远掌握在学生手中,你想要成为行业中的顶尖人才,就要对自己要求更严格,而老师无疑会为你提供最大的帮助,反之,你若是考试只求及格,大学只求毕业,老师也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何乐而不为。在大学中,老师不会再强迫你去学习,师生关系发展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学生手中,想要学习更多,就多与老师交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961/
   [2] https://www.cnblogs.com/xiaozhi_5638/p/4485805.html
   [3] http://blog.csdn.net/haoel/article/details/1688104
   [4] https://www.cnblogs.com/geniusalex/p/4928713.html
   [5] 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5/16/2048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