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今史杂谈

     这段时间连续看了两部关于明朝的历史文章,一是金庸先生在小说《碧血剑》后所写的《袁崇焕评传》,一是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应该说两篇文章各有千秋,前者因为金大侠深厚的文学功底铺垫,写出的文章可谓妙笔生花、点墨似金。后者又是因为新奇的文学体裁,真实的历史典故让人读之不忍释卷。除此之外,他们都有着相同的一个特点,就是用现代人的口吻来讲历史,好像《明》书开头的一幕,是这样介绍朱元璋的生平: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 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 1344 年放牛

1344年—— 1347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 年—— 1352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 1368 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 1398 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服了吧,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把这样一个众多正史、杂记、小说中难以讲清楚的东西用这么一个简历总结了一番,立刻让大家一目了然。以前读史记,总是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部经典之经典,让我产生了很大压力,这么经典的书籍,我却读得十分吃力,确实严重影响了我学习历史的信心,让我总觉得历史名著这些文邹邹的东西似乎与平民百姓无关的,而是那些坐在学院里的学者、教授的专利。但在我看过《袁传》《明事》(前面两部的简称)两书后,彻底的转变了这种观念,其实历史和我们很近、很近。

     这句话矛盾吗,不,这要看你如何看待历史。用一句经典的话来描述,“历史是一面镜子,他能照耀过去、现在和将来“。历史人物和我们很相近,他们都有七情六欲,都有悲欢离合。历史的每一幕在现在同样不断上演,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也许我们没有留意到,但它确实发生在你生活的一分一秒当中。因此你需要去阅读历史,思考历史。前车之鉴,后人之师。我们的祖祖辈辈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鲜明深活的教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它、感悟它啦!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据争议的一个阶段。它经历了开国时的战乱,洪武时期的强盛,永乐大帝的文治武功,文宣之治的繁华,再到万历的黑暗,天启的无为,崇祯的愚蠢。开头与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何一个拥有如此举世无双功业的帝国,就这样逐步覆灭了啦?借用《袁传》开头的那段对比:明朝的覆灭就像《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封面所绘的两根大理石柱子一样,开始是有些残缺,逐渐变为残损,最后垮塌。而在此文中,金庸也说到:这样的历史在中国每一个朝代都不断的上演着,为何会如此?只因为那时的人民,只有碰运气遇到好的国君时,才能享有一定的平安生活。国家成败都决定在一个人手中,当缺乏权利的监督之时,悲剧就会降临到全国人民身上。因此,金庸才在文章一开头写道:在距离香港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地区之中,过去三百多年内出了两位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关系的人物。最重要的当然是孙中山先生。另一位是出生在广东东莞县的袁崇焕。孙中山则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先驱人物。袁崇焕却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二人的命运可谓之相关而又悬殊。

     其实看过这两篇文章后,你会感觉两位作者要表述的观点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明事》一文中,作者写道: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任何个人都无法阻挡历史的潮流,无论你是一国之君,文臣武将,还是才子佳人,凡夫俗子。最终你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将淹没在滚滚波涛之中。

     而《袁传》一文虽重点描写袁承志的伟大和悲怆,却仍体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感叹。一个人,无论多么伟大,无论多么卑鄙、狭隘。无论拥有多大的权利,他终究会在历史中湮没,但那些正真拥有执着信念,不畏惧强权之人,历史会永远留下他的光辉。

     最后我想说的是,任何知识,文化,技术只有和时代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真正的生命价值。《明事》中写朱元璋,虽然他开创出了盛世伟业,但在治国过程中,他却违背时代规律,妄图制定一套不变的方针,永世不断地沿袭下去。这种错误注定不能长久,实事也证明,在他刚刚去世后,后人就丢弃了他穷其一生辛劳制定的那套枷锁。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符合时代潮流的事物才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看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看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们,你们是不是也该有所变革啦?

          

posted on 2009-02-21 18:02  刑天  阅读(802)  评论(4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