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基础之常用模块介绍

1 常用模块

1.1 collections

collections是Python内建的一个集合模块,提供了许多有用的集合类。

1.1.1 namedtuple

我们知道tuple可以表示不变集合,例如,一个点的二维坐标就可以表示成:p = (1, 2)
但是,看到(1, 2),很难看出这个tuple是用来表示一个坐标的。

定义一个class又小题大做了,这时,namedtuple就派上了用场: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namedtuple
>>> Point = namedtuple('Point', ['x', 'y'])
>>> p = Point(1, 2)
>>> p.x
1
>>> p.y
2

namedtuple是一个函数,它用来创建一个自定义的tuple对象,并且规定了tuple元素的个数,并可以用属性而不是索引来引用tuple的某个元素。
这样一来,我们用namedtuple可以很方便地定义一种数据类型,它具备tuple的不变性,又可以根据属性来引用,使用十分方便。

可以验证创建的Point对象是tuple的一种子类:

>>> isinstance(p, Point)
True
>>> isinstance(p, tuple)
True

类似的,如果要用坐标和半径表示一个圆,也可以用namedtuple定义:

# namedtuple('名称', [属性list]):
Circle = namedtuple('Circle', ['x', 'y', 'r'])

1.1.2 deque

使用list存储数据时,按索引访问元素很快,但是插入和删除元素就很慢了,因为list是线性存储,数据量大的时候,插入和删除效率很低。

deque是为了高效实现插入和删除操作的双向列表,适合用于队列和栈: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 q = deque(['a', 'b', 'c'])
>>> q.append('x')
>>> q.appendleft('y')
>>> q
deque(['y', 'a', 'b', 'c', 'x'])

deque除了实现list的append()和pop()外,还支持appendleft()和popleft(),这样就可以非常高效地往头部添加或删除元素。

1.1.3 defaultdict

使用dict时,如果引用的Key不存在,就会抛出KeyError。如果希望key不存在时,返回一个默认值,就可以用defaultdict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
>>> dd = defaultdict(lambda: 'N/A')
>>> dd['key1'] = 'abc'
>>> dd['key1'] # key1存在
'abc'
>>> dd['key2'] # key2不存在,返回默认值
'N/A'

注意默认值是调用函数返回的,而函数在创建defaultdict对象时传入。除了在Key不存在时返回默认值,defaultdict的其他行为跟dict是完全一样的。

1.1.4 OrderedDict

使用dict时,Key是无序的。在对dict做迭代时,我们无法确定Key的顺序。
如果要保持Key的顺序,可以用OrderedDict: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OrderedDict
>>> d = dict([('a', 1), ('b', 2), ('c', 3)])
>>> d # dict的Key是无序的
{'a': 1, 'c': 3, 'b': 2}
>>> od = OrderedDict([('a', 1), ('b', 2), ('c', 3)])
>>> od # OrderedDict的Key是有序的
OrderedDict([('a', 1), ('b', 2), ('c', 3)])

注意OrderedDictKey会按照插入的顺序排列,不是Key本身排序:

>>> od = OrderedDict()
>>> od['z'] = 1
>>> od['y'] = 2
>>> od['x'] = 3
>>> od.keys() # 按照插入的Key的顺序返回
['z', 'y', 'x']

1.1.5 Counter

Counter 是一个简单的计数器,例如,统计字符出现的个数: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 c = Counter()
>>> for ch in 'programming':
...     c[ch] = c[ch] + 1
...
>>> c
Counter({'g': 2, 'm': 2, 'r': 2, 'a': 1, 'i': 1, 'o': 1, 'n': 1, 'p': 1})

Counter实际上也是dict的一个子类,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字符'g'、'm'、'r'各出现了两次,其他字符各出现了一次。

1.2 base64

Base64是一种用64个字符来表示任意二进制数据的方法。
用记事本打开exe、jpg、pdf这些文件时,我们都会看到一大堆乱码,因为二进制文件包含很多无法显示和打印的字符,所以,如果要让记事本这样的文本处理软件能处理二进制数据,就需要一个二进制到字符串的转换方法。Base64是一种最常见的二进制编码方法。

Base64的原理很简单,首先,准备一个包含64个字符的数组:['A', 'B', 'C', ... 'a', 'b', 'c', ... '0', '1', ... '+', '/']
然后,对二进制数据进行处理,每3个字节一组,一共是3x8=24bit,划为4组,每组正好6个bit,这样我们得到4个数字作为索引,然后查表,获得相应的4个字符,就是编码后的字符串。
所以,Base64编码会把3字节的二进制数据编码为4字节的文本数据,长度增加33%,好处是编码后的文本数据可以在邮件正文、网页等直接显示。

如果要编码的二进制数据不是3的倍数,最后会剩下1个或2个字节怎么办?Base64用\x00字节在末尾补足后,再在编码的末尾加上1个或2个=号,表示补了多少字节,解码的时候,会自动去掉。

Python内置的base64可以直接进行base64的编解码:

>>> import base64
>>> base64.b64encode(b'binary\x00string')
b'YmluYXJ5AHN0cmluZw=='
>>> base64.b64decode(b'YmluYXJ5AHN0cmluZw==')
b'binary\x00string'

由于标准的Base64编码后可能出现字符+和/,在URL中就不能直接作为参数,所以又有一种"url safe"的base64编码,其实就是把字符+和/分别变成-和_:

>>> base64.b64encode(b'i\xb7\x1d\xfb\xef\xff')
b'abcd++//'
>>> base64.urlsafe_b64encode(b'i\xb7\x1d\xfb\xef\xff')
b'abcd--__'
>>> base64.urlsafe_b64decode(b'abcd--__')
b'i\xb7\x1d\xfb\xef\xff'

还可以自己定义64个字符的排列顺序,这样就可以自定义Base64编码,不过,通常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
Base64是一种通过查表的编码方法,不能用于加密,即使使用自定义的编码表也不行。Base64适用于小段内容的编码,比如数字证书签名、Cookie的内容等。
由于=字符也可能出现在Base64编码中,但=用在URL、Cookie里面会造成歧义,所以,很多Base64编码后会把=去掉:

# 标准Base64:
'abcd' -> 'YWJjZA=='
# 自动去掉=:
'abcd' -> 'YWJjZA'

去掉=后怎么解码呢?因为Base64是把3个字节变为4个字节,所以,Base64编码的长度永远是4的倍数,因此,需要加上=把Base64字符串的长度变为4的倍数,就可以正常解码了。

去掉=的base64解码函数:

>>> base64.b64decode(b'YWJjZA==')
b'abcd'
>>> base64.b64decode(b'YWJjZA')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TypeError: Incorrect padding
>>> safe_b64decode(b'YWJjZA')
b'abcd'

1.3 struct

准确地讲,Python没有专门处理字节的数据类型。但由于str既是字符串,又可以表示字节,所以,字节数组=str。而在C语言中,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用struct、union来处理字节,以及字节和int,float的转换。

在Python中,比方说要把一个32位无符号整数变成字节,也就是4个长度的str,你得配合位运算符这么写:

>>> n = 10240099
>>> b1 = chr((n & 0xff000000) >> 24)
>>> b2 = chr((n & 0xff0000) >> 16)
>>> b3 = chr((n & 0xff00) >> 8)
>>> b4 = chr(n & 0xff)
>>> s = b1 + b2 + b3 + b4
>>> s
'\x00\x9c@c'

非常麻烦。如果换成浮点数就无能为力了。好在Python提供了一个struct模块来解决str和其他二进制数据类型的转换。
struct的pack函数把任意数据类型变成字符串:

>>> import struct
>>> struct.pack('>I', 10240099)
b'\x00\x9c@c'

pack的第一个参数是处理指令,>I的意思是:

  • >表示字节顺序是big-endian,也就是网络序,I表示4字节无符号整数。
  • 后面的参数个数要和处理指令一致。

unpackstr变成相应的数据类型:

>>> struct.unpack('>IH', '\xf0\xf0\xf0\xf0\x80\x80')
(4042322160, 32896)

根据>IH的说明,后面的str依次变为I:4字节无符号整数和H:2字节无符号整数。
所以,尽管Python不适合编写底层操作字节流的代码,但在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地方,利用struct就方便多了。

struct模块定义的数据类型可以参考Python官方文档:https://docs.python.org/2/library/struct.html#format-characters

Windows的位图文件(.bmp)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文件格式,我们来用struct分析一下。
首先找一个bmp文件,没有的话用“画图”画一个。读入前30个字节来分析:

>>> s = '\x42\x4d\x38\x8c\x0a\x00\x00\x00\x00\x00\x36\x00\x00\x00\x28\x00\x00\x00\x80\x02\x00\x00\x68\x01\x00\x00\x01\x00\x18\x00'
>>> struct.unpack('<ccIIIIIIHH', s)
(b'B', b'M', 691256, 0, 54, 40, 640, 360, 1, 24)

BMP格式采用小端方式存储数据,文件头的结构按顺序如下:
两个字节:'BM'表示Windows位图,'BA'表示OS/2位图; 一个4字节整数:表示位图大小; 一个4字节整数:保留位,始终为0; 一个4字节整数:实际图像的偏移量; 一个4字节整数:Header的字节数; 一个4字节整数:图像宽度; 一个4字节整数:图像高度; 一个2字节整数:始终为1; 一个2字节整数:颜色数。
结果显示,'B'、'M'说明是Windows位图,位图大小为640x360,颜色数为24。

1.4 hashlib

Python的hashlib提供了常见的摘要算法,如MD5,SHA1等等。
什么是摘要算法呢?摘要算法又称哈希算法、散列算法。它通过一个函数,把任意长度的数据转换为一个长度固定的数据串(通常用16进制的字符串表示)。
举个例子,假如写了一篇文章,内容是一个字符串how to use python hashlib - by Michael,并附上这篇文章的摘要是'2d73d4f15c0db7f5ecb321b6a65e5d6d'。如果有人篡改了你的文章,并发表为'how to use python hashlib - by Bob',可以一下子指出Bob篡改了文章,因为根据'how to use python hashlib - by Bob'计算出的摘要不同于原始文章的摘要。
可见,摘要算法就是通过摘要函数f()对任意长度的数据data计算出固定长度的摘要digest,目的是为了发现原始数据是否被人篡改过。
摘要算法之所以能指出数据是否被篡改过,就是因为摘要函数是一个单向函数,计算f(data)很容易,但通过digest反推data却非常困难。而且,对原始数据做一个bit的修改,都会导致计算出的摘要完全不同。

我们以常见的摘要算法MD5为例,计算出一个字符串的MD5值:

import hashlib

md5 = hashlib.md5()
md5.update(b'how to use md5 in python hashlib?')
print (md5.hexdigest())
计算结果如下:
d26a53750bc40b38b65a520292f69306

如果数据量很大,可以分块多次调用update(),最后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md5 = hashlib.md5()
md5.update('how to use md5 in ')
md5.update('python hashlib?')
print (md5.hexdigest())

试试改动一个字母,看看计算的结果是否完全不同。
MD5是最常见的摘要算法,速度很快,生成结果是固定的128 bit字节,通常用一个32位的16进制字符串表示。

另一种常见的摘要算法是SHA1,调用SHA1和调用MD5完全类似:

import hashlib

sha1 = hashlib.sha1()
sha1.update(b'how to use sha1 in ')
sha1.update(b'python hashlib?')
print (sha1.hexdigest())

SHA1的结果是160 bit字节,通常用一个40位的16进制字符串表示。
比SHA1更安全的算法是SHA256和SHA512,不过越安全的算法越慢,而且摘要长度更长。

有没有可能两个不同的数据通过某个摘要算法得到了相同的摘要?完全有可能,因为任何摘要算法都是把无限多的数据集合映射到一个有限的集合中。这种情况称为碰撞,比如Bob试图根据摘要反推出一篇文章'how to learn hashlib in python - by Bob',并且这篇文章的摘要恰好和你的文章完全一致,这种情况也并非不可能出现,但是非常非常困难。

1.5 itertools

Python的内建模块itertools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用于操作迭代对象的函数。
首先,我们看看itertools提供的几个“无限”迭代器:

>>> import itertools
>>> natuals = itertools.count(1)
>>> for n in natuals:
...     print (n)
...
1
2
3
...

因为count()会创建一个无限的迭代器,所以上述代码会打印出自然数序列,根本停不下来,只能按Ctrl+C退出。

cycle()会把传入的一个序列无限重复下去:

>>> import itertools
>>> cs = itertools.cycle('ABC') # 注意字符串也是序列的一种
>>> for c in cs:
...     print (c)
...
'A'
'B'
'C'
'A'
'B'
'C'
...

同样停不下来。

repeat()负责把一个元素无限重复下去,不过如果提供第二个参数就可以限定重复次数:

>>> ns = itertools.repeat('A', 10)
>>> for n in ns:
...     print n
...

打印10次'A'
无限序列只有在for迭代时才会无限地迭代下去,如果只是创建了一个迭代对象,它不会事先把无限个元素生成出来,事实上也不可能在内存中创建无限多个元素。

无限序列虽然可以无限迭代下去,但是通常我们会通过takewhile()等函数根据条件判断来截取出一个有限的序列:

>>> natuals = itertools.count(1)
>>> ns = itertools.takewhile(lambda x: x <= 10, natuals)
>>> for n in ns:
...     print (n)
...

打印出1到10

chain()可以把一组迭代对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迭代器:

for c in itertools.chain('ABC', 'XYZ'):
    print (c)
# 迭代效果:'A' 'B' 'C' 'X' 'Y' 'Z'

groupby() 把迭代器中相邻的重复元素挑出来放在一起:

>>> for key, group in itertools.groupby('AAABBBCCAAA'):
...     print (key, list(group)) # 为什么这里要用list()函数呢?
...
A ['A', 'A', 'A']
B ['B', 'B', 'B']
C ['C', 'C']
A ['A', 'A', 'A']

实际上挑选规则是通过函数完成的,只要作用于函数的两个元素返回的值相等,这两个元素就被认为是在一组的,而函数返回值作为组的key。如果我们要忽略大小写分组,就可以让元素'A'和'a'都返回相同的key:

>>> for key, group in itertools.groupby('AaaBBbcCAAa', lambda c: c.upper()):
...     print key, list(group)
...
A ['A', 'a', 'a']
B ['B', 'B', 'b']
C ['c', 'C']
A ['A', 'A', 'a']

imap()map()的区别在于,imap()可以作用于无穷序列,并且,如果两个序列的长度不一致,以短的那个为准。
python2中是imap,python3中依然还是map函数

#python2
>>> for x in itertools.imap(lambda x, y: x * y, [10, 20, 30], itertools.count(1)):
...     print x
#python3
for x in map(lambda x, y: x * y, [10, 20, 30], itertools.count(1)):
    print (x)
10
40
90

在python2中,注意imap()返回一个迭代对象,而map()返回list。当你调用map()时,已经计算完毕:

>>> r = map(lambda x: x*x, [1, 2, 3])
>>> r # r已经计算出来了
[1, 4, 9]

当你调用imap()时,并没有进行任何计算:

>>> r = itertools.imap(lambda x: x*x, [1, 2, 3])
>>> r
<itertools.imap object at 0x103d3ff90>
# r只是一个迭代对象
必须用for循环对r进行迭代,才会在每次循环过程中计算出下一个元素:
>>> for x in r:
...     print x
...
1
4
9

这说明imap()实现了惰性计算,也就是在需要获得结果的时候才计算。

1.6 XML

XML虽然比JSON复杂,在Web中应用也不如以前多了,不过仍有很多地方在用,所以,有必要了解如何操作XML。

操作XML有两种方法:DOM和SAX

  • DOM会把整个XML读入内存,解析为树,因此占用内存大,解析慢,优点是可以任意遍历树的节点。
  • SAX是流模式,边读边解析,占用内存小,解析快,缺点是我们需要自己处理事件。

1.6.1 大型xml解析

正常情况下,优先考虑SAX,因为DOM实在太占内存。
在Python中使用SAX解析XML非常简洁,通常我们关心的事件是start_element,end_element和char_data,准备好这3个函数,然后就可以解析xml了。

举个例子,当SAX解析器读到一个节点时:

<a href="/">python</a>

会产生3个事件:

  • start_element事件,在读取<a href="/">时;
  • char_data事件,在读取python时;
  • end_element事件,在读取</a>时。

用代码实验一下:

from xml.parsers.expat import ParserCreate

class DefaultSaxHandler(object):
    def start_element(self, name, attrs):
        print('sax:start_element: %s, attrs: %s' % (name, str(attrs)))

    def end_element(self, name):
        print('sax:end_element: %s' % name)

    def char_data(self, text):
        print('sax:char_data: %s' % text)

xml = r'''<?xml version="1.0"?>
<ol>
    <li><a href="/python">Python</a></li>
    <li><a href="/ruby">Ruby</a></li>
</ol>
'''
handler = DefaultSaxHandler()
parser = ParserCreate()
#parser.returns_unicode = True
parser.StartElementHandler = handler.start_element
parser.EndElementHandler = handler.end_element
parser.CharacterDataHandler = handler.char_data
parser.Parse(xml)

需要注意的是读取一大段字符串时,CharacterDataHandler可能被多次调用,所以需要自己保存起来,在EndElementHandler里面再合并。

1.6.2 中小型xml解析

xml.etree.ElementTree 是 Python 标准库中用于处理 XML 的模块。
以下是 xml.etree.ElementTree 模块的一些关键概念和用法:

ElementTree 和 Element 对象:

  • ElementTree: ElementTree 类是 XML 文档的树形表示。它包含一个或多个 Element 对象,代表整个 XML 文档。
  • Element: Element 对象是 XML 文档中元素的表示。每个元素都有一个标签、一组属性和零个或多个子元素。

1.6.2.1 解析 XML

fromstring() 方法: 使用 fromstring() 方法可以将包含XML数据的字符串转换为 Element 对象:

import xml.etree.ElementTree as ET

xml_string = '<root><element>Some data</element></root>'
root = ET.fromstring(xml_string)

parse() 方法: 如果XML数据存储在文件中,可以使用 parse() 方法来解析整个 XML 文档:

tree = ET.parse('example.xml')
root = tree.getroot()

1.6.2.2 遍历 XML 树

find() 方法: 使用 find() 方法可以查找具有指定标签的第一个子元素:

title_element = root.find('title')

findall() 方法: 使用 findall() 方法可以查找具有指定标签的所有子元素:

book_elements = root.findall('book')

1.6.2.3 访问元素的属性和文本内容

attrib 属性: 通过 attrib 属性可以访问元素的属性:

price = book_element.attrib['price']

text 属性: 通过 text 属性可以访问元素的文本内容:

title_text = title_element.text

1.6.2.4 创建 XML

Element() 构造函数: 使用 Element() 构造函数可以创建新的元素:

new_element = ET.Element('new_element')

SubElement() 函数: 使用 SubElement() 函数可以创建具有指定标签的子元素:

new_sub_element = ET.SubElement(root, 'new_sub_element')

1.6.2.5 修改 XML

修改元素的属性和文本内容: 直接修改元素的 attrib 和 text 属性。

删除元素: 使用 remove() 方法可以删除元素:root.remove(title_element)
简单读取 XML 内容:

import xml.etree.ElementTree as ET

# 定义一个 XML 字符串
xml_string = '''
<bookstore>
    <book>
        <title>Introduction to Python</title>
        <author>John Doe</author>
        <price>29.99</price>
    </book>
    <book>
        <title>Data Science with Python</title>
        <author>Jane Smith</author>
        <price>39.95</price>
    </book>
</bookstore>
'''

# 使用 ElementTree 解析 XML 字符串
root = ET.fromstring(xml_string)

# 遍历 XML 树
for book in root.findall('book'):
    title = book.find('title').text
    author = book.find('author').text
    price = book.find('price').text
    print(f'Title: {title}, Author: {author}, Price: {price}')
以上代码执行输出结果为:

Title: Introduction to Python, Author: John Doe, Price: 29.99
Title: Data Science with Python, Author: Jane Smith, Price: 39.95

以下我们将创建一个包含书籍信息的XML文档,然后使用该模块进行解析和操作:

import xml.etree.ElementTree as ET

# 创建一个XML文档
root = ET.Element('bookstore')

# 添加第一本书
book1 = ET.SubElement(root, 'book')
title1 = ET.SubElement(book1, 'title')
title1.text = 'Introduction to Python'
author1 = ET.SubElement(book1, 'author')
author1.text = 'John Doe'
price1 = ET.SubElement(book1, 'price')
price1.text = '29.99'

# 添加第二本书
book2 = ET.SubElement(root, 'book')
title2 = ET.SubElement(book2, 'title')
title2.text = 'Data Science with Python'
author2 = ET.SubElement(book2, 'author')
author2.text = 'Jane Smith'
price2 = ET.SubElement(book2, 'price')
price2.text = '39.95'

# 将XML文档保存到文件
tree = ET.ElementTree(root)
tree.write('books.xml')

# 从文件中解析XML文档
parsed_tree = ET.parse('books.xml')
parsed_root = parsed_tree.getroot()

# 遍历XML树并打印书籍信息
for book in parsed_root.findall('book'):
    title = book.find('title').text
    author = book.find('author').text
    price = book.find('price').text
    print(f'Title: {title}, Author: {author}, Price: {price}')

以上实例我们首先创建一个XML文档,其中包含两本书的信息,然后,我们将这个文档保存到文件 books.xml 中,接着,我们使用 ET.parse() 方法解析文件中的XML文档,并遍历文档树,提取并打印每本书的标题、作者和价格信息。

1.7 HTMLParser

如果我们要编写一个搜索引擎,第一步是用爬虫把目标网站的页面抓下来,第二步就是解析该HTML页面,看看里面的内容到底是新闻、图片还是视频。

假设第一步已经完成了,第二步应该如何解析HTML呢?
HTML本质上是XML的子集,但是HTML的语法没有XML那么严格,所以不能用标准的DOM或SAX来解析HTML

好在Python提供了HTMLParser来非常方便地解析HTML,只需简单几行代码:

from html.parser import HTMLParser
from html.entities import name2codepoint

class MyHTMLParser(HTMLParser):

    def handle_starttag(self, tag, attrs):
        print('<%s>' % tag)

    def handle_endtag(self, tag):
        print('</%s>' % tag)

    def handle_startendtag(self, tag, attrs):
        print('<%s/>' % tag)

    def handle_data(self, data):
        print('data')

    def handle_comment(self, data):
        print('<!-- -->')

    def handle_entityref(self, name):
        print('&%s;' % name)

    def handle_charref(self, name):
        print('&#%s;' % name)

parser = MyHTMLParser()
parser.feed('<html><head></head><body><p>Some <a href=\"#\">html</a> tutorial...<br>END</p></body></html>')

feed()方法可以多次调用,也就是不一定一次把整个HTML字符串都塞进去,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塞进去。
特殊字符有两种,一种是英文表示的&nbsp;,一种是数字表示的&#1234;,这两种字符都可以通过Parser解析出来。

posted @ 2024-06-30 09:30  上善若泪  阅读(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