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也得懂市场:读《跨界》——(一)现象总述

本来想保持博客的“专业化”,只写与技术相关的内容。但是不得不说,只想做一只小技术,是永远不可能成为大牛的。

机缘巧合下,随手在地铁上开始翻看腾讯的《跨界》,书也不厚,几天就看完了。不得不说,它极大的丰富了我对行业的认识。(大概因为本来就是小白吧:P)

废话少说,下面总结一些阅读《跨界》的心得笔记,希望能帮到其他小白吧~

 

什么是跨界?

“界”是哪儿?—— 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的边界,由技术和内容堆砌出来的壁垒。

跨界的途径?—— 互联网。

 

为什么会有“跨界”?

互联网企业裹挟着技术与资本,站在传统行业的门口,成为了所谓的“门口的野蛮人”(有同名书籍)。互联网行业觊觎着传统行业,传统行业也希望通过互联网化来保持竞争力甚至提升业务,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跨界行动开始了。

 

跨界的基础条件:

1、硬件提升(摩尔定律)

2、网速提高(吉尔德定律)

3、网络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增长(梅特卡夫原则) 个人觉得这条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为互联网商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4、一项服务或一个事件以几何级数扩散

5、六度分隔理论(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

6、巨头企业的诞生(国内BAT,马太效应的体现)

 

跨界的动力:

总而言之,中国的互联网商业发展是跨界的最大动力。(of course, money!)

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商业路径是C2C(Customer to Customer)。年轻人,是Copy to China! 什么百度搜索、人人、微博、团购。。。都是C2C!

当然,这显然不是copy & paste那么简单,符合中国国情的微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新CEO王兴之前模仿Twitter的饭否就因为“某些原因”失败了)

这被称为Golocalization,Global+Localization,意为概念是全球化的,操作是本土化的。

 

下面是关于C2C的两大精华总结

1、C2C的根本原因和最大的内在逻辑就是——风险投资

投资方肯定是希望你最快的速度做大上市然后他好变现收益的,出于许多国情原因,互联网公司大多选择国外上市,号称中国版的Facebook、Groupon、XXX的话,IPO就会容易的多。(汗)

2、互联网创业团队能否活到最后基本取决于——融资能力

你没看错,跟技术没关系。。。程序员们估计要low了,具体的案例可以参考优酷和土豆的例轮融资表。显然C2C对投资者而言风险小,预期收益高。

 

跨界的引爆点:

是的,不得不说作者的用词真心精准。不是说以前没有跨界,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没有尝试学习和融合,之前的融合规模和体量比较小。

真正引爆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处理消息的习惯:

1、更多的人接入互联网了

2、平均每人接入互联网的时间更长了

3、人开始“移动”了,LBS开始兴起

 

移动互联网催生或助攻了以下商业模式:

1、娱乐经济:更多的人更长时间的浏览网页、观看视频和玩移动游戏

2、移动广告

3、移动商务/LBS:例如手机逛淘宝:就目前的数据而言,移动成交量是大于PC端的

4、移动社交

 

移动互联网催生或助攻了以下技术:

1、搜索与推荐:小屏幕上已经不可能使用web时代门户网站堆信息的方式了,搜索与推荐必不可少

2、物联网:移动设备可能会成为物联网的指令终端,或中心(小米就想着么干)

 

目前已知的互联网行业内,单个用户的获取成本急剧增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互联网开始合并,以期降低成本,所以有人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寒冬。

但是《跨界》的作者乐观的认为以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和车联网为代表的物联网会成为下一轮热点,其单个用户的获取成本应该不高,可以成为下一轮增长点,而且传统行业依然有很大的渗透空间。

我个人很看好VR,Facebook收购了Oculus VR之后,可以视为领头羊,国内这一块还很弱。

 

结语

我觉得做技术的也应该懂点行业特性、懂点市场逻辑,技术说到底是实现idea的工具,必要但不是全部。

这次公司的整合正好是一次提醒,在互联网时代,不闻窗外事,埋头做技术是件挺危险的事。用游戏玩家的话来讲,不能乱点技能树,但是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下面一篇将会分别介绍一下当前比较火热的处于跨界风暴中行业,包括O2O、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旅游等。我是一个勤劳的搬运工~

敬请期待;)

 

posted @ 2015-11-11 21:07  CodeBaker  阅读(2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