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是面向对象的23种设计模式中的一种,属于行为模式范围。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见名知意:就是每一个处理请求的处理器组合成一个链表,链表中的每个节点(执行器)都有机会处理发送的请求。
大致的结构是这个样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某公司有一名新员工要入职,则入职过程大致分为三步:
1、签订劳动合同
2、员工信息入库
3、下发工卡
我们按照责任链模式的思路来设计这块业务:
类图如下:
代码如下:
处理器接口
1 package com.example.demo.learn.pattern.behavior.responsibilitychain; 2 3 public interface IHandler { 4 boolean handle(Employee employee); 5 }
合同处理器
1 package com.example.demo.learn.pattern.behavior.responsibilitychain; 2 3 /** 4 * @discription 5 */ 6 public class CardHandler implements IHandler{ 7 @Override 8 public boolean handle(Employee employee) { 9 System.out.println("制作工牌:工号"+employee.getId()+" 姓名:"+employee.getName()); 10 return true; 11 } 12 }
协议处理器
1 package com.example.demo.learn.pattern.behavior.responsibilitychain; 2 3 /** 4 * @discription 5 */ 6 public class ContractHandler implements IHandler { 7 @Override 8 public boolean handle(Employee employee) { 9 System.out.println("签订合同:" + employee); 10 return true; 11 } 12 }
系统流程处理器
1 package com.example.demo.learn.pattern.behavior.responsibilitychain; 2 3 import java.util.Date; 4 5 /** 6 * @discription 7 */ 8 public class SystemHandler implements IHandler { 9 @Override 10 public boolean handle(Employee employee) { 11 long id = new Date().getTime(); 12 employee.setId(id); 13 System.out.println("员工信息登入到系统中: " + employee); 14 return true; 15 } 16 }
员工类:业务实体
1 package com.example.demo.learn.pattern.behavior.responsibilitychain; 2 3 import lombok.Data; 4 5 /** 6 * @discription 7 */ 8 @Data 9 public class Employee { 10 private Long id; 11 private String name; 12 }
主类:责任链的编排和请求调用
1 package com.example.demo.learn.pattern.behavior.responsibilitychain; 2 3 /** 4 * @discription 5 */ 6 public class PatternMain { 7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8 ContractHandler contractHandler = new ContractHandler(); 9 SystemHandler systemHandler = new SystemHandler(); 10 CardHandler cardHandler = new CardHandler(); 11 12 13 EntryChain entry = new EntryChain(contractHandler, systemHandler, cardHandler); 14 String name = "小z"; 15 boolean result = entry.process(name); 16 if (result) { 17 System.out.println(name + "的入职流程已经处理完"); 18 } 19 } 20 }
执行效果如下:
Connected to the target VM, address: '127.0.0.1:63269', transport: 'socket' 签订合同:Employee(id=null, name=小z) 员工信息入库: Employee(id=1724316937102, name=小z) 制作工牌:工号1724316937102 姓名:小z 小z的入职流程已经全部处理完 Disconnected from the target VM, address: '127.0.0.1:63269', transport: 'socket'
来具体说下设计的核心思路: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好一个接口,这个接口规范每一个执行器(责任链节点)的执行方法。在本例中就是IHandler接口。
接着我们定义3个实现类(也就是所谓的执行器,即责任链的节点),(防盗连接:本文首发自http://www.cnblogs.com/jilodream/ )每个执行器中实现接口的方法,编写当前执行器要做的事。
最后我们需要一个链表来编排当前各个执行器的执行顺序。
当我们将请求下发,系统就可以按照责任链编排的顺序,依次执行了。
有些文章也这样定义:
抽象接口---->抽象处理器(Handler)角色
具体执行器实现---->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角色
责任链模式一般应用在:
1、流程编排(如电子流工单处理)
2、资源的使用(依次申请资源--->使用资源--->释放资源)
3、日志记录、权限过滤、请求预处理 (如在aop切面编程执行顺序的编排)
那么为啥要搞责任链模式呢?
我们直接从头到尾写一套流程不就行了么,这样还比较直接,易懂。
如果是简单的使用,那么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是业务流程复杂,又经常变动,以满足开闭原则为初衷,则从头到尾写一套流程就很难维护了。
所以我们可以将各个执行节点(执行器)为对象,按照具体场景,随意的调整顺序,随意的增加新的场景。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逐渐就有了一点面向对象的意思。
设计模式除了举得这个简单的例子外,还有很多的变形:
1、有些场景将责任链的节点,保存在每一个责任链节点的next引用处,(防盗连接:本文首发自http://www.cnblogs.com/jilodream/ )从而形成一个逻辑上的单链表结构,而不是依赖某一个list来保存。
2、责任链模式既可以从中途结束返回,也可以依次的每个节点都执行,这个没有强制的约束。
3、责任链模式是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并不是某几个固定方法,比如我们的OA流程,就是一个大的流程,可能跨多个服务,并不是某几个方法简单编排一下就可以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掌握呢?个人觉得设计模式本来就是一个设计思路,没必要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的来。要根据核心思路,以实际情况为场景,来灵活的实现和使用。
如果你觉得写的不错,欢迎转载和点赞。 转载时请保留作者署名jilodream/王若伊_恩赐解脱(博客链接:http://www.cnblogs.com/jilo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