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的团队建设
前段时间,一直想组织一个工作室,名字都起好了 ,"ThinkBox工作室",主要想利用业时间来作一个比较有创意的Web2.0站点,联系了几个同学和朋友,他们的热情度也比较高,纷纷献策献力,同学龙叔还拉拢了他几个中科院同学,这样团队马上充实了很多。但是大家在项目的选择上一直有所迟疑,提出了几个方案,都难达成统一,加上最近工作太忙,一时也抽不出时间来作进一步的工作,所以虽然工作室有了名字,人员上也配备了但是一直没有真正运作起来,上篇文章“web2.0盈利模式”发表后,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和回复,其中dudu提到了团队建设的问题,结合这段时间的组织工作室的些许经验和近段工作中一些感想,发表一下自己对于创业公司团队建设的一些领悟。
1.最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同舟共济。
创业公司不象大型公司那样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能提供非常高的薪资作为诱饵来吸引人才,相反,创业公司往往会在经济上捉襟见肘,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日常开支外,创业公司是能省得就省,对待团队成员的待遇也是能低就低,好的创业公司不是说不想给,是给不起,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凭什么吸引人才来为公司服务呢?最主要的就是找那些与公司发展志同道合,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而且最好事先调查一下他目前的经济情况,如果他现在朝不保夕,食不果腹,最好也不要,因为他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由于经济原因而不得已放弃兴趣爱好,而屈从于金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以后公司的运营中,与公司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任何一家公司,都要经历成立,发展,成长,壮大,其间必然有高潮,肯定也有低谷,在高潮的时候,员工的忠诚度肯定比较高,而低潮的时候,部分意志不坚定,对公司发展方向没有信心和兴趣的成员就很可能离开公司,据听说,当年百度公司处于低谷的时候,员工都拿半数工资,当时很多人离开,最终坚持下来的,大多是对搜索有浓厚兴趣,并且深信公司日后会有大发展的与公司志同道合者。 这次组织创办工作室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工作室成员,从结构和个人水平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团队,因为既包括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技术和策划人员,还包括基础非常扎实的研究人员,还包括技术支持人员,但在项目的选择上,团队成员之间比较难以达成统一,这大部分也归根于我们兴趣爱好不太一样吧。
2.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于形式主义
有些创业公司前期往往踌躇满志,觉得自己应该和大公司一样,正规一些,经历过两家这样的单位,一家在项目还没有头绪的时候,就招了3个测试人员,结果这些人也没什么事,老板又看不惯他们拿钱不干活,所以逼着他们找问题,结果是这些人整天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网页页面的按钮今天改到这儿,明天看着不合适,就再改回来。另外一家,搞得更恐怖,任职期间,至少看到10几套系统,没一个上线的,都窝在手里面自娱自乐,然后市场:策划:技术大概比率为3:3:1,产品还没开发,这么多人员,开发人员却明显不足。这样产品前期肯定是需求一堆但实现的却没有几个。造成供需不成正比,影响产品成功上线。
3.团队人员要拉开层次结构,不能太多的大拿
每个团队都希望能将一些大拿,高手招至麾下,但是一个团队的建设,并不是大拿越多,团队效率越高。一句古话说得好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一技之长,大拿往往在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但是在为人处事上非常有可能有问题,比如技术高的一些人往往性情古怪,特立独行,固执己见,这些可以说即是他们的优点,正是这些性格特征,成就了他们在技术上面的造诣,但同时也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一些团队成员,他们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对于技术可能不能过于执着,但他们非常善于和人沟通,对于业务的掌握也会快一些。一个团队中,如果都是水平相差无几的高手,高手之间往往会因为一些办事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上面起一些争执,而且由于大家水平相似,所以很难说服对方,造成争论不休,影响项目正常进度。 一个合理的团队应该是金子塔形的,大拿只是一两个,然后各个层次的都有些,也能体现优势互补的原则。
4.团队创始人且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公司用人应该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在创业的前期,的确亲朋好友更好达成统一,但是当团队原来越大,应该是任人唯贤,不能偏信某些人,因为即使是亲戚好友,站在不同的礼遇立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决策,而一个团队中,如果过多地都是亲朋好友,那别人看来这个团队就是一个家族企业,其他人在这个团队会有担心自己受到排挤,个人能力也不能公平的得以发展,因此降低对团队的忠诚度,直到最后离开。形成恶性循环,那么这个团队就很难再吸收新鲜血液,听到过德州皇明太阳能集团老总黄明讲他挥泪斩马谡的事情,他就说一些旧部下,他们做到一定的职位之后,一般会有一定的保守和消极,造成公司业绩下降,尽管这些人都是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创始人,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辞掉他们,其实并不是他从心里愿意这么做,而是考虑到公司大局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正体现了上面的道理。
困了,睡了,欢迎大家踊跃来砸,发表不同意见。
1.最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同舟共济。
创业公司不象大型公司那样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能提供非常高的薪资作为诱饵来吸引人才,相反,创业公司往往会在经济上捉襟见肘,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日常开支外,创业公司是能省得就省,对待团队成员的待遇也是能低就低,好的创业公司不是说不想给,是给不起,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凭什么吸引人才来为公司服务呢?最主要的就是找那些与公司发展志同道合,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而且最好事先调查一下他目前的经济情况,如果他现在朝不保夕,食不果腹,最好也不要,因为他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由于经济原因而不得已放弃兴趣爱好,而屈从于金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以后公司的运营中,与公司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任何一家公司,都要经历成立,发展,成长,壮大,其间必然有高潮,肯定也有低谷,在高潮的时候,员工的忠诚度肯定比较高,而低潮的时候,部分意志不坚定,对公司发展方向没有信心和兴趣的成员就很可能离开公司,据听说,当年百度公司处于低谷的时候,员工都拿半数工资,当时很多人离开,最终坚持下来的,大多是对搜索有浓厚兴趣,并且深信公司日后会有大发展的与公司志同道合者。 这次组织创办工作室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工作室成员,从结构和个人水平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团队,因为既包括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技术和策划人员,还包括基础非常扎实的研究人员,还包括技术支持人员,但在项目的选择上,团队成员之间比较难以达成统一,这大部分也归根于我们兴趣爱好不太一样吧。
2.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于形式主义
有些创业公司前期往往踌躇满志,觉得自己应该和大公司一样,正规一些,经历过两家这样的单位,一家在项目还没有头绪的时候,就招了3个测试人员,结果这些人也没什么事,老板又看不惯他们拿钱不干活,所以逼着他们找问题,结果是这些人整天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网页页面的按钮今天改到这儿,明天看着不合适,就再改回来。另外一家,搞得更恐怖,任职期间,至少看到10几套系统,没一个上线的,都窝在手里面自娱自乐,然后市场:策划:技术大概比率为3:3:1,产品还没开发,这么多人员,开发人员却明显不足。这样产品前期肯定是需求一堆但实现的却没有几个。造成供需不成正比,影响产品成功上线。
3.团队人员要拉开层次结构,不能太多的大拿
每个团队都希望能将一些大拿,高手招至麾下,但是一个团队的建设,并不是大拿越多,团队效率越高。一句古话说得好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一技之长,大拿往往在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但是在为人处事上非常有可能有问题,比如技术高的一些人往往性情古怪,特立独行,固执己见,这些可以说即是他们的优点,正是这些性格特征,成就了他们在技术上面的造诣,但同时也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一些团队成员,他们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对于技术可能不能过于执着,但他们非常善于和人沟通,对于业务的掌握也会快一些。一个团队中,如果都是水平相差无几的高手,高手之间往往会因为一些办事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上面起一些争执,而且由于大家水平相似,所以很难说服对方,造成争论不休,影响项目正常进度。 一个合理的团队应该是金子塔形的,大拿只是一两个,然后各个层次的都有些,也能体现优势互补的原则。
4.团队创始人且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公司用人应该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在创业的前期,的确亲朋好友更好达成统一,但是当团队原来越大,应该是任人唯贤,不能偏信某些人,因为即使是亲戚好友,站在不同的礼遇立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决策,而一个团队中,如果过多地都是亲朋好友,那别人看来这个团队就是一个家族企业,其他人在这个团队会有担心自己受到排挤,个人能力也不能公平的得以发展,因此降低对团队的忠诚度,直到最后离开。形成恶性循环,那么这个团队就很难再吸收新鲜血液,听到过德州皇明太阳能集团老总黄明讲他挥泪斩马谡的事情,他就说一些旧部下,他们做到一定的职位之后,一般会有一定的保守和消极,造成公司业绩下降,尽管这些人都是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创始人,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辞掉他们,其实并不是他从心里愿意这么做,而是考虑到公司大局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正体现了上面的道理。
困了,睡了,欢迎大家踊跃来砸,发表不同意见。
作者:jillzhang
出处:http://jillzhang.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出处:http://jillzhang.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