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的滑动窗口算法
本文出自 https://blog.csdn.net/ly695908698/article/details/97259436
转载用于学习参考,方便查阅,尊重原创 !
IP层协议属于不可靠的协议,IP层并不关系数据是否发送到了对端,TCP通过确认机制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它本质上是描述接收方的TCP数据报缓冲区大小的数据,发送方根据这个数据来计算自己最多能发送多长的数据,如果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窗口大小为0的TCP数据报,那么发送方将停止发送数据,等到接收方发送窗口大小不为0的数据报的到来
假设A和B之间新建立了一条TCP连接。设备A需要传送一长串数据流,但设备B无法一次全部接收,所以它限制设备A每次发送分段指定数量的字节数,直到分段中已发送的字节数得到确认。之后,设备A可以继续发送更多字节。每一个设备都对发送,接收及确认数据进行追踪。
如果我们在任一时间点对于这一过程做一个“快照”,那么我们可以将TCP buffer中的数据分为以下四类,并把它们看作一个时间轴:
- 已发送已确认数据流中最早的字节已经发送并得到确认。这些数据是站在发送设备的角度来看的。如下图所示,31个字节已经发送并确认。
- 已发送但尚未确认 已发送但尚未得到确认的字节。发送方在确认之前,不认为这些数据已经被处理。下图所示14字节为第2类。
- 未发送而接收方已Ready 设备尚未将数据发出 ,但接收方根据最近一次关于发送方一次要发送多少字节确认自己有足够空间。发送方会立即尝试发送。如图,第3类有6字节。
- 未发送而接收方Not Ready 由于接收方not ready,还不允许将这部分数据发出。
四种类型TCP buffer的数据
发送窗口与可用窗口
整个过程关键的操作在于接收方允许发送方一次能容纳的未确认的字节数。这称为发送窗口,有时也称为窗口。该窗口决定了发送方允许传送的字节数,也是2类和3类的字节数之和。因此,最后两类(接收方准备好而尚未发送,接收方未准备好)的分界线在于添加了从第一个未确认字节开始的窗口。本例中,第一个未确认字节是32,整个窗口大小是20。
可用窗口的定义是:考虑到正在传输的数据量,发送方仍被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实际上等于第3类的大小。左边界就是窗口中的第一个字节(字节32),右边界是窗口中最后一个字节(字节51)。概念的详细解释看下图。
发送窗口与可用窗口示意图
窗口滑动过程
初始状态
关于窗口的滑动过程:初始状态假设如下图所示,即当上图中第三类的6字节立即发送之后,这6字节从第3类转移到第2类。字节变为如下:
- 已发送已确认字节1至31。
- 已发送但尚未确认字节32至51。
- 未发送而接收方已Ready字节为0。
- 未发送而接收方Not Ready字节52至95。
初始状态
传输过程
例如,假设已发送未确认字节(32至45)分为4段传输:32-34,35-36,37-41,42-45。第1,2,4段已经到达,而3段没有收到。接收方只会发回32-36的确认信息。接收方会保留42-45但不会确认,因为确认42-45会表示接收方已经收到了37-41(默认采用累加的确认方式)。这是很必要的,因为TCP的确认机制是累计的,只使用一个数字来确认数据。这一数字是自上一次成功接收后的最长字节数。假设目标设备同样将窗口设为20字节。
调整窗口
当发送设备接收到确认信息,则会将一部分第2类字节转移到第1类,因为它们已经得到了确认。由于5个字节已被确认,窗口大小没有改变,允许发送方多发5个字节。结果,窗口向右滑动5个字节。同时5个字节从第二类移动到第1类,5个字节从第4类移动至第3类,为接下来的传输创建了新的可用窗口。因此,在接收到确认信息以后,看起来如下图所示。字节变为如下:
- 已发送已确认字节1至36。
- 已发送但尚未确认字节37至51。
- 未发送而接收方已Ready字节为52至56。
- 未发送而接收方Not Ready字节57至95。
滑动后的窗口
处理丢失确认信息
但是丢失的42-45如何处理呢?在接收到第3段(37-41)之前,接收设备不会发送确认信息,也不会发送这一段之后字节的确认信息。发送设备可以将新的字节添加到第3类之后,即52-56。但是发送设备之后会停止发送,窗口停留在37-41。
TCP包括一个传输及重传的计时机制。对于丢失的seg3,如果超过一定时间,TCP就会重新传送(重传机制),重传成功会seg3 seg4一块被确认,不成功,seg4也将被丢弃。TCP重传丢失的片段,但有一个缺陷是:因为它不会对每一个片段分别进行确认,这可能会导致其他实际上已经接收到的片段被重传(比如42至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