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boost的意义

    Adaboost是广义上的提升方法(boosting method)的一个特例。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等领域。

    它的基本思想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即用多个弱分类器的线性加权,来得到一个强的分类器。弱分类器到底有多“弱”呢?在某些情境下,xi>v就是一个弱分类器,它只对输入特征的某一个维度做判断,真是够弱了。

    首先,弱分类器是一个一个的学习的,而且,根据这些弱分类器的表现,配以不同的权重,表现好的弱分类器,权重就大一点,表现不好的弱分类器,权重就小一点。

    其次,在每一次学习时,每个弱分类器其实处理的都是不一样的数据,what?因为在学习时,我们会给不同的样本配以不同的权重,若这个样本对于当前的弱分类器来说比较重要,权重就大一些,反之权重就小一些。

    现在我们大概知道了,Adaboost就是通过不断调整样本权重,来学习不同的弱分类器,然后将这些弱分类器,按照它们各自的表现配以不同的权重,线性加权得到最终的分类器。看来,“权重”这个概念在Adaboost方法中显得非常重要。

    具体的来说,在学习第一个弱分类器时,各样本的权重都是一样的,且加和为1。在我们学习到第一个弱分类器f1之后,计算f1的分类误差,注意,这里的分类误差是基于样本权重来计算的,然后我们根据这个分类误差,确定第一个弱分类器的权重。最后,我们需要根据当前弱分类器的分类结果,对样本权重进行调整。被正确分类的,权重调低,被错误分类的,权重调高。然后继续学习下一个弱分类器。

    我们打一个比方,一群学生不服管教,校长从警官学校请来一批教员,依次给学生上课,每个教员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第一个教员上完课之后,一部分学生变乖的,另一部分学生仍然不听话。于是第一个教员把不听话的学生列了一个名单,交给第二个教员,让他对这些“问题学生”格外关注,第二个教员教完后,首先,这些“问题学生”之中,有一部分变乖了,还有一部分仍然不听话,其次,之前的乖学生,也有一部分不服第二个教员,于是第二个教员把他所遇到的不听话的学生,又列了一个名单,交给了第三个教员。第三个教员拿到的名单,包含了两部分“问题学生”,一部分是仅不服第二个教员的,他们的名字用普通字体标识,另外一部分是前两个教员都不服的,他们的名字加粗显示。于是第三个教员就心中有数了,他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重点关注那些“问题学生”,尤其是对前两个教员都不服的“问题学生”。依次进行下去。最后,学期结束校长验收,当这批教员同时出现时,绝大多数学生都变成了听话的学生。

    以上是Adaboost的通俗解释。我们看Adaboost算法细则时,经常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个权重这样调整?为什么这个参数这样设置?看似巧妙,实际上背后有深刻的理论支撑。这个理论就是,可加性模型。可加性模型听起来高大上,但它的一个例子很亲民,就是决策树。

    可加性模型可以这样表示 Fm = f1+f2+...+fm。其中fi表示一些弱分类器,我们把这些弱分类器线性组合起来,就能构成一个强分类器。但是,同时求解这些弱分类器,比较困难,因此我们通常采用前向分步算法。具体是,先求F1 = f1,在一定的损失函数下,确定f1,然后,求F2 = f1+f2,在一定的损失函数下,确定f2,依次类推。可以看出,我们每次都是在前一次学习的基础上,再学习下一个弱分类器。这里的f2,可以针对f1分错的样例进行纠错和补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比决策树,如果我们在父节点对样本的分类不够纯粹,可以在子节点进行修复和纠错,这一点上来看,决策树和可加性模型是同一个思路。事实上,可加性模型中,就有一种以决策树作为弱分类器的模型,称为提升树(boosting tree)。

    对于可加性模型,我们再举一个回归树的例子。仍然假设Fm = f1+f2+...+fm,此时,我们用f2去拟合f1和y之间的残差,从而得到对y更准确的估计。这里仍然遵循了上面的思路,用后面的弱学习器对前面的弱学习器进行补充和纠错。

    再回到Adaboost,如果我们把模型选作可加性模型,损失函数选作指数损失,算法选择前向分步算法,那么得到的就是Adaboost模型。

posted on 2016-03-22 22:37  jicanghai  阅读(51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