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目标距离测量

目标到雷达的距离 [公式] 可以通过测量电波往返一次所需时间 [公式] 得到:

[公式]

时间 [公式] 就是回波相对于发射信号的延迟,因此,目标距离测量就是要精确测量延迟时 [公式]

根据雷达发射信号的不同,测定延迟时间通常可以采用:

  • 脉冲法
  • 频率法
  • 相位法

一,脉冲法测距

1,基本原理

有两种定义回波到达时间 [公式] 的方法:一种是以目标回波脉冲的前沿作为它的到达时刻;另一种是以回波脉冲的中心(或最大值) 作为它的到达时刻。

如果要测定目标回波的前沿,由于实际的回波信号不是矩形脉冲而近似为钟形,此时可将回波信号与一比较电平相比较,把回波信号穿越比较电平的时刻作为其前沿。用电压比较器是不难实现上述要求的。用脉冲前沿作为达时刻的缺点是容易受回波大小及噪声的影响。

后面讨论的自动距离跟踪系统通常采用回波脉冲中心作为到达时刻。回波脉冲中心估计如下图所示。

image

当微分器的输出经过零值时便产生一个窄脉冲,该脉冲出现的时间正好是回波视频脉冲的最大值,通常也是回波脉冲的中心。

2,影响测距精度的因素

根据公式:

[公式]

可知, [公式][公式][公式] 有关。

分析精度通常使用高等数学里面的全微分的概念。对上式做全微分得:

[公式]

用增量代替微分,可得到测距误差为:

[公式]

其中, [公式] 为电波传播速度平均值的误差, [公式] 为测量目标回波迟延时间的误差。

(1)时间差的影响--------> \(dt_{R}\)越小,\(dR\)越小

(2)电波传播速度变化的影响--------->\(\frac{dR}{R}=\frac{dc}{c}\)

(3)大气折射的影响

(4)测读方法的影响

3,距离分辨率和测距范围

1)距离分辨力

距离分辨力(或距离分辨率)是指同一方向上两个大小相等点目标之间的最小可区分距离。用 [公式] 表示。

[公式]

[公式] :光电直径(单位:m)

[公式] :扫掠速度(单位:m/s)

\(d/v_{N}\):考虑光电的宽度之后得到的距离分辨率

我们希望距离分辨力 [公式] 越小越好。根据上面的公式可知,这时对应的脉宽 [公式] 就应该越小。 [公式] 小之后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根据能量表示的雷达方程, [公式] ,如果 [公式] 过小,信号能量就小,雷达最大作用距离就会下降。这就是说存在距离分辨力和最大作用距离的矛盾问题。

该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发射脉冲压缩波形,比如线性调频信号,接收时对回波进行匹配滤波。匹配滤波除了能提高信号的输出信噪比,还可以完成脉冲压缩的功能。这就可以解决距离分辨力和最大作用距离的矛盾问题。

image

如果不做特殊处理,两个回波信号在时间轴上就叠加到了一起,无法区分开两个目标。如果将两个回波信号通过匹配滤波器,就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波形。匹配滤波器是一个线性系统,根据线性系统的叠加性,将两个回波信号叠加之后通过线性系统的输出,可以看成回波 1 通过线性系统的输出加上回波 2 通过线性系统的输出。

本来无法区分的两个目标,经过匹配滤波器之后变得可以区分,也就是说匹配滤波器有提高距离分辨力的作用。

那么提高之后的距离分辨力是多少呢?

这就跟图中两个辛克函数形状波形的宽度有关。如果这两个波形再靠近,直到相互交叠,目标也就无法区分开了。所以,距离分辨力也不说可以无限制的提升。

对于辛克函数,我们往往采用 -3dB 宽度来表示其宽度。但是,-3dB 的点往往不太规整,而 -4dB 的点反而比较规整,正好是 [公式] 。所以,这里采用 -4dB 的点的宽度来表示辛克函数的宽度。

对于脉压雷达:

[公式]

这里的 [公式] 相当于前面的 [公式][公式] 为线性调频信号带宽。

线性调频信号:

[公式]

对于频率:

[公式]

线性调频信号带宽为:

[公式]

对于普通雷达, [公式] 增大, [公式] 增大; 对于线性调频信号, [公式] 增大, [公式] 增大, [公式] 减小。

匹配滤波对于普通雷达而言,可以达到输出信噪比最大的作用。对于脉压雷达,可以提高距离分辨力。

关于 -3dB 的说明: 在角度、时间和频域三个维度都有 -3dB 的说法。-3dB 衡量的是最大值往下落 3dB 点位置之间的间隔。

a)如果间隔的单位为,就代表时间维度上的 -3dB,比如这一节中线性调频信号通过匹配滤波器之后的波形; b)如果间隔的单位为,就代表角度维度上的 -3dB,主要用来衡量天线波束宽度; c)如果间隔的单位为赫兹,就代表频率维度上的 -3dB,比如门函数的频谱。

2)最大无模糊测距范围

测距范围包括最小可测距离和最大单值测距范围。所谓最小可测距离,是指雷达能测量的最近目标的距离。

收发共用天线的雷达系统中,在发射脉冲宽度 [公式] 时间内,接收机和天线馈线系统间是“断开”的,不能正常接收目标回波,发射脉冲过去后天线收发开关恢复到接收状态,也需要一段时间 [公式] 。也就是说在 [公式] 这段时间内,由于不能正常接收回波信号,雷达是很难进行测距的。因此,雷达的最小可测距离为:

[公式]

[公式] :收发转换时间。

雷达的最大无模糊距离由其脉冲重复周期 [公式] 决定:

[公式]

注意这里的 [公式] 指最大无模糊距离。想要增大最大无模糊距离,可以增大 [公式]

根据上一章的结论,积累脉冲数:

[公式]

如果 [公式] 增大,积累的回波数 [公式] 就会减小。积累脉冲数减少,雷达探测距离就会下降(相参积累之后,最大作用距离变为 [公式] ,这个 [公式] 表示雷达最大作用距离)。这里就存在矛盾的地方。

雷达探测目标,首先应该考虑达到最大作用距离,这时 [公式] 就确定下来了。再来考虑是否满足最大无模糊距离。如果不满足,就需要解模糊。

[公式]

[公式] :目标到雷达的距离;

[公式] :假设跨了 [公式] 个周期;

[公式] :回波离它最近主波之间的时间差。

3)距离模糊的判决方法

重频参差(两重频)如下图所示:

image

[公式]

[公式][公式] :对应两组发射脉冲的跨周期数。

[公式]

一般取 [公式] ,上图中 [公式][公式][公式] 可以看成是一个基础频率 [公式] 上的一个倍频量。所以有:

[公式]

根据公式:

[公式]

[公式] 时, [公式][公式] 的关系可能有两种,即 [公式][公式]

假设 [公式] ,可得:

[公式]

假设 [公式] ,可得:

[公式]

如果按前式算出 [公式] 为负值,则应采用后式。

重频参差的最大无模糊距离:

[公式]

还有一个舍脉冲法,每发射M个脉冲,少发1个脉冲,那么接收回波也会在对应位置少一个脉冲,相当于用舍的脉冲做了一个标记,扩大了无模糊距离,扩大了M倍。

二、调频法测距

调频法测距可以用在连续波雷达中,也可以用于脉冲雷达。

调频连续波雷达的组成框图如下所示。发射机产生连续高频等幅波,其频率在时间上按三角形规律或按正弦规律变化,目标回波和发射机直接耦合过来的信号加到接收机混频器内。在无线电波传播到目标并返回天线的这段时间内,发射机频率较之回波频率己有了变化,因此在混频器输出端便出现了差频电压。后者经放大、限幅后加到频率计上。差频电压的频率实际上就与目标距离有关。

image

下面说明三角形波调制测距的数学原理

发射频率按周期性三角波形的规律变化,如下图所示。

image

a)正程

发射频率: [公式]

对应发射信号的时域表示:

[公式]

对应接收信号的时域表示:

[公式]

[公式] :目标相对于雷达的径向速度, [公式] :目标到雷达的初始距离。所以,接收信号的频率可以表示为:

[公式]

[公式] :多普勒频率。由于 [公式]

[公式]

假设目标静止不动,即 [公式] ,上式可以写成:

[公式]

从上式可以看出,接收信号的频率实际上就是将发射信号的频率迟延 [公式]

b)逆程

发射频率:

[公式]

接收频率:

[公式]

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频率变化如下图所示。

image

c)求差频的平均值

正程频率差,用 [公式] 表示:

[公式]

逆程频率差,用 [公式] 表示:

[公式]

频率计测得的差频的平均值,用 [公式] 表示:

[公式]

因此,可得:

[公式]

频率计测频的一种方法

假设能够测频的范围为 [公式] 。一种方法就是在这个范围内设计很多带宽相等的小滤波器,每个小滤波器都有一个中心频率。将差频得到的信号,送入如下的滤波器组。假设滤波器 A 有输出,其中心频率为图中黑点所示,真实信号频率为图中红点所示。我们就将滤波器 A 的中心频率作为该信号频率的测量值。如果滤波器带宽越窄,测频精度就越高。

image

三、距离跟踪的原理

测距时需要对目标距离进行连续的测量称为距离跟踪

1、人工距离跟踪

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锯齿电压波法相位调制法

2、自动距离跟踪

1)系统组成及功能

自动跟踪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

时间鉴别器

时间鉴别器的作用是将跟踪脉冲与回波脉冲在时间上加以比较,鉴别出它们之间的差 [公式] 。其数学模型为:

[公式]

\(\Delta t\) 表示回波脉冲相对于基准发射脉冲的延迟时间。

image

控制器的数学模型如下:

[公式]

跟踪脉冲产生器的数学模型如下

[公式]

上述过程是建立在 \(|\Delta t|\leq \tau_{c}+\frac{\tau}{2}\).

2)自动距离跟踪的步骤

  • 搜索过程
  • 跟踪过程
  • 失锁,重新搜索
posted @ 2021-04-04 13:09  司砚章  阅读(265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