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_notes(失控_kk)
1.1 新生物文明
太空生存试验舱,机器生物化,生物机械化(工程化)。生命维持系统,工程化的管道、绿植、阳光。
人造与天生的联姻是新的生物文明发展方向。
1.2 生物逻辑的胜利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为主。现在网络技术、新兴科技支撑我们不断学习自然运行的内在逻辑。
生物逻辑是不同于简单的机械逻辑,其表现包含但不止于自我修复、自我管理、自我复制、局部学习、适度进化等等。除此以外,目前为止,即使是钟表之类的,再复杂的机械逻辑,也不可能完美映射出非技术性的能思考的设备,更妄论系统。
我们在将自然的原始逻辑融入到机械设备中的同时,也将机械逻辑带入到了现代的生命中。
生物工程的源动因,就是控制有机体,便于对其进行更有利于我们的方向改进。奶牛、胡萝卜等等人工干预农产品就行很好的例子。
基因工程,则是在上面的基础上,让我们的控制手段更加精细,通过设计,加快生命体向我们希望的方向进化的速度。
机械与生命的叠加日趋紧密,方面的融合,在词语表现上也有体现。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将所有结构复杂的东西,称作为机器,同时将所有能自我维系的系统,叫做生命。天然或人造的有“灵魂”的系统,都可以称作“或系统”。
1.3 学会向我们的创造物 低头
将生命逻辑注入到机械系统过程缓慢、波折。一旦实现,我们所创造的系统,就会有学习、适应、自我治愈、自我复制甚至是进化的能力。我们在完善创造的系统的同时,也在不断释放系统的“野性”,进而我们逐渐失去对自己所创造系统的完全掌控能力。
2.1 蜂群之道--分布式管理
养蜂的经验,观察蜂群的敬畏。
有史以来,人们对蜂巢、蜂群系统的认知递进。蜂后既不是蜂群的最终统治者,也不会对蜂群的日常进行监督。
分群蜂群、离巢蜂群都是非常震撼的。新蜂巢的确定过程,就是一个完全民主的选择过程,是民主制度的精髓,也是分布式管理的核心。白痴选择白痴,最后的结果却是惊人的。蜂后在此过程中,基本上就是在确定结果后,跟随蜂群的决定。
蜂群一样的昆虫群体不是像一个有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体,他们能在空间中对抗解体,既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一种事物,而是一种持续的波涌,一种进程。
2.2 群氓的集体智慧
简单的群体行为例子,群体通过纸牌控制大屏的乒乓球游戏。无可以边界指引的情况下,让大家摆出数字5,4,3,2,1。群体共同控制飞机模型起飞降落,没有辅助,没有统一指挥情况下,实现降落。
野鸭群、鸟群、鱼群表现出来的现象中,并非是单一个体的意志聚合。这种群体中的每个单一个体,是很难有全局的概念的。
“群态”正是从一群罔顾其具体形态、大小、序列的生物集合中涌现出来,而群体表现的行为和智慧也与个体有很大差异,甚至远高于个体的思维层级。
2.3 非匀质的看不见的手
超级有机体
群体表现出来的,是单一个体的量变引起质变而涌现的。没有某一个单一个体在控制,但是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从大量的愚钝成员集合而涌现出来的智慧之手。
群体表现出来的“活系统”的复杂性,不是单一个体,或者低层级的存在能够想象的。对单个个体的研究,可以细致到每个部分静态研究,但是对群体的研究,只能是通过运行它进而激发出群体的涌现。
2.4 认知行为的分散记忆
大脑部分损伤,导致人的部分能力受损,例如,阅读能力,读写能力,视觉能力等。大脑的记忆,基础很有可能是极细粒度的分散存储,而记忆、感知等能力是对基础细粒度信息组合而产生的信息涌现。认知科学家道格拉斯·霍夫史塔克曾指出,记忆是高度重建的,过程需要再大量事件信息中,辨别什么有用的什么没用,进而强调有用的内容,忽略无用内容,这个选择过程就是感知。
大脑的记忆、感知运行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是通过分布式完成的。
蜂群思维,实际上是同时进行分布式感知和记忆。单个蜜蜂的记忆时长在6天左右,但是整个蜂群的记忆能保持3个月左右,远超个体。
计算机技术中的分布式计算,不仅能有效解决资源闲置的问题,并且能很好实现容错容灾。
2.5 从量变到质变
水流旋涡就是一个群聚,一个活的系统性的现象。研究任何单个水分子,是无法研究水流旋涡这种群体现象的。
同样的,单粒沙子也不可能引发或呈现出沙崩现象,但是,当沙子积累到足够多的量,就有了沙丘,然后就能涌现出沙崩或者是沙暴现象。
个体积累到一定量,就有了群体、集体、团伙或者更多概念,进而能够实现从量变引发量变的现象,涌现出整体智慧和行为。
2.6 群系统的利弊
对于任何系统,要产生“结果”或者“更多”,在极端情况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线性高效地,给到起因,得到对应的结果,多数机械系统是遵循这个原则实现的;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将部分功能并发拼接在一块儿,形成的群集模型。两种模式,都是极端理想状态下的。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系统,是两者兼顾的。
活的系统常见的表现形式为,分布式网络模型型,有明显的特点,没有强制的中心,单节点高度自治,次级节点之间高度连接,点对点的影响通过网络而非线性的。
群系统的优点在于,可适应,可进化,高弹性,无限制,新颖
对应的缺点主要表现在,非最优,不可控,不可预测,不可知以及非即刻。
综上,我们经常对于必须严格控制的系统,仍然沿用传统的钟控式进行搭建,对于需要终极的适应能力的系统,我们采用失控的群集模式。
我们每每将机器像群系统推进一步,就将机器从冰冷的机械向活着的生命系统推进一步。
2.7 网络是二十一世纪的图标
二十世纪是是原子世纪,代表了确定性、物质力量,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世纪,是群体的象征,分布式系统展示出来的是看不见的手,代表的是一种没有权威的无形的控制。
群的结构是复杂多样的,但是,目前为止只有网络结构,才能很好的包容所有群的拓扑结构,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多样性。
网络既是一个物理存在,也可以理解成一个过程。网络结构中,任何一个节点是什么并非第一重要的,在整个流程中,对接了什么关联了什么才更为重要。流程远高于资源,行为决定话语权。
网络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反直觉的,或者是不符合我们之前的机械逻辑的。例如,增加节点,可能会因此节省资源。在网络通信中,可能因为增加一个可以中转信息的节点,而节省中间的通信路径,从而节省时间和物料成本。
通过网络系统得到的结果,会因为涌现,导致我们难以理解,但这正是其内部的运作逻辑,符合网络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