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量化入门--基本原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最近打算写一个关于神经网络量化的入门教程,包括网络量化的基本原理、离线量化、量化训练,以及全量化模型的推理过程,最后我会用 pytorch 从零构建一个量化模型,帮助读者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之所以要写这系列教程,主要是想帮助初次接触量化的同学快速入门。笔者在刚开始接触模型量化时走了很多弯路,并且发现网上的资料和论文对初学者来说太不友好。目前学术界的量化方法都过于花俏,能落地的极少,工业界广泛使用的还是 Google TFLite 那一套量化方法,而 TFLite 对应的大部分资料都只告诉你如何使用,能讲清楚原理的也非常少。这系列教程不会涉及学术上那些花俏的量化方法,主要是想介绍工业界用得最多的量化方案 (即 TFLite 的量化原理,对应 Google 的论文 Quantization and Training of Neural Networks for Efficient Integer-Arithmetic-Only Inference )
话不多说,我们开始。这一章中,主要介绍网络量化的基本原理,以及推理的时候如何跑量化模型。
背景知识
量化并不是什么新知识,我们在对图像做预处理时就用到了量化。回想一下,我们通常会将一张 uint8 类型、数值范围在 0~255 的图片归一成 float32 类型、数值范围在 0.0~1.0 的张量,这个过程就是反量化。类似地,我们经常将网络输出的范围在 0.0~1.0 之间的张量调整成数值为 0~255、uint8 类型的图片数据,这个过程就是量化。所以量化本质上只是对数值范围的重新调整,可以「粗略」理解为是一种线性映射。(之所以加「粗略」二字,是因为有些论文会用非线性量化,但目前在工业界落地的还都是线性量化,所以本文只讨论线性量化的方案)。
不过,可以明显看出,反量化一般没有信息损失,而量化一般都会有精度损失。这也非常好理解,float32 能保存的数值范围本身就比 uint8 多,因此必定有大量数值无法用 uint8 表示,只能四舍五入成 uint8 型的数值。量化模型和全精度模型的误差也来自四舍五入的 clip 操作。
这篇文章中会用到一些公式,这里我们用 \(r\) 表示浮点实数,\(q\) 表示量化后的定点整数。浮点和整型之间的换算公式为:
其中,\(S\) 是 scale,表示实数和整数之间的比例关系,\(Z\) 是 zero point,表示实数中的 0 经过量化后对应的整数,它们的计算方法为:
\(r_{max}\)、\(r_{min}\)分别是 \(r\)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q_{min}\)、\(q_{max}\)同理。这个公式的推导比较简单,很多资料也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过多介绍。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定点整数的 zero point 就代表浮点实数的 0,二者之间的换算不存在精度损失,这一点可以从公式 (2) 中看出来,把 \(r=0\) 代入后就可以得到 \(q=Z\)。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在 padding 时保证浮点数值的 0 和定点整数的 zero point 完全等价,保证定点和浮点之间的表征能够一致。
矩阵运算的量化
由于卷积网络中的卷积层和全连接层本质上都是一堆矩阵乘法,因此我们先看如何将浮点运算上的矩阵转换为定点运算。
假设 \(r_1\)、\(r_2\) 是浮点实数上的两个 \(N \times N\) 的矩阵,\(r_3\) 是 \(r_1\)、\(r_2\) 相乘后的矩阵:
假设 \(S_1\)、\(Z_1\) 是 \(r_1\) 矩阵对应的 scale 和 zero point,\(S_2\)、\(Z_2\)、\(S_3\)、\(Z_3\)同理,那么由 (5) 式可以推出:
整理一下可以得到:
仔细观察 (7) 式可以发现,除了\(\frac{S_1 S_2}{S_3}\),其他都是定点整数运算。那如何把 \(\frac{S_1 S_2}{S_3}\) 也变成定点运算呢?这里要用到一个 trick。假设 \(M=\frac{S_1 S_2}{S_3}\),由于 \(M\) 通常都是 (0, 1) 之间的实数 (这是通过大量实验统计出来的),因此可以表示成 \(M=2^{-n}M_0\),其中 \(M_0\) 是一个定点实数。注意,定点数并不一定是整数,所谓定点,指的是小数点的位置是固定的,即小数位数是固定的。因此,如果存在 \(M=2^{-n}M_0\),那我们就可以通过\(M_0\)的 bit 位移操作实现 \(2^{-n}M_0\),这样整个过程就都在定点上计算了。
很多刚接触量化的同学对这一点比较疑惑,下面我就用一个简单的示例说明这一点。我们把 \(M=\frac{S_1 S_2}{S_3}\) 代入 (7) 式可以得到:
这里面 \(P\) 是一个在定点域上计算好的整数。
假设 \(P=7091\),\(M=0.0072474273418460\) (\(M\) 可以通过 \(S\) 事先计算得到),那下面我们就是要找到一个 \(M_0\) 和 \(n\),使得 \(MP=2^{-n}M_0 P\) 成立。我们可以用一段代码来找到这两个数:
M = 0.0072474273418460
P = 7091
def multiply(n, M, P):
result = M * P
Mo = int(round(2 ** n * M)) # 这里不一定要四舍五入截断,因为python定点数不好表示才这样处理
approx_result = (Mo * P) >> n
print("n=%d, Mo=%d, approx=%f, error=%f"%\
(n, Mo, approx_result, result-approx_result))
for n in range(1, 16):
multiply(n, M, P)
输出:
n=1, Mo=0, approx=0.000000, error=51.391507
n=2, Mo=0, approx=0.000000, error=51.391507
n=3, Mo=0, approx=0.000000, error=51.391507
n=4, Mo=0, approx=0.000000, error=51.391507
n=5, Mo=0, approx=0.000000, error=51.391507
n=6, Mo=0, approx=0.000000, error=51.391507
n=7, Mo=1, approx=55.000000, error=-3.608493
n=8, Mo=2, approx=55.000000, error=-3.608493
n=9, Mo=4, approx=55.000000, error=-3.608493
n=10, Mo=7, approx=48.000000, error=3.391507
n=11, Mo=15, approx=51.000000, error=0.391507
n=12, Mo=30, approx=51.000000, error=0.391507
n=13, Mo=59, approx=51.000000, error=0.391507
n=14, Mo=119, approx=51.000000, error=0.391507
n=15, Mo=237, approx=51.000000, error=0.391507
可以看到,在 n=11、\(M_0=15\) 的时候,误差就已经在 1 以内了。因此,只要 \(M_0P\) 的数值范围在 21(32-11) 个 bit 内,就可以通过对 \(M_0P\) 右移 \(n\) 个 bit 来近似 \(MP\) 了,而这个误差本身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样一来,(8) 式就可以完全通过定点运算来计算,即我们实现了浮点矩阵乘法的量化。
卷积网络的量化
有了上面矩阵乘法的量化,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尝试对卷积网络的量化。
假设一个这样的网络:
这个网络只有三个模块,现在需要把 conv、fc、relu 量化。
假设输入为 \(x\),我们可以事先统计样本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计算出 \(S_x\)(scale) 和 \(Z_x\)(zero point)。
同样地,假设 conv、fc 的参数为 \(w_1\)、\(w_2\),以及 scale 和 zero point 为 \(S_{w1}\)、\(Z_{w1}\)、\(S_{w2}\)、\(Z_{w2}\)。中间层的 feature map 为 \(a_1\),\(a_2\),并且事先统计出它们的 scale 和 zero point 为 \(S_{a1}\)、\(Z_{a1}\)、\(S_{a2}\)、\(Z_{a2}\)。
卷积运算和全连接层的本质都是矩阵运算,因此我们可以把卷积运算表示成 (这里先忽略加 bias 的操作,这一步同样可以量化,不过中间有一些 trick,我们在之后的文章再仔细研究):
根据之前的转换,我们可以得到:
其中 \(M=\frac{S_{w1}S_{x}}{S_{a1}}\)。
得到 conv 的输出后,我们不用反量化回 \(a_1\),直接用 \(q_{a1}\) 继续后面的计算即可。
对于量化的 relu 来说,计算公式不再是 \(q_{a2}=max(q_{a1}, 0)\),而是 \(q_{a2}=max(q_{a1},Z_{a1})\),并且 \(S_{a1}=S_{a2}\),\(Z_{a1}=Z_{a2}\) (为什么是这样,这一点留作思考题)。另外,在实际部署的时候,relu 或者 bn 通常是会整合到 conv 中一起计算的,这一点在之后的文章再讲解。
得到 \(q_{a2}\) 后,我们可以继续用 (8) 式来计算 fc 层。假设网络输出为 \(y\),对应的 scale 和 zero point 为 \(S_y\)、\(Z_y\),则量化后的 fc 层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然后通过公式 \(y=S_y(q_y-Z_y)\) 把结果反量化回去,就可以得到近似原来全精度模型的输出了。
可以看到,上面整个流程都是用定点运算实现的。我们在得到全精度的模型后,可以事先统计出 weight 以及中间各个 feature map 的 min、max,并以此计算出 scale 和 zero point,然后把 weight 量化成 int8/int16 型的整数后,整个网络便完成了量化,然后就可以依据上面的流程做量化推理了。
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矩阵量化的原理,以及如何把矩阵量化运用到卷积网络中,实现全量化网络的计算。这中间忽略了很多细节,比如 relu 和 conv 的合并、激活函数的量化、量化训练的流程等。后面的文章会继续补充一些细节,并通过从零搭建一个 pytorch 的量化模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间的过程。
参考
- 神经网络量化简介
- Building a quantization paradigm from first principles
- Post Training Quantization General Questions
- 量化训练:Quantization Aware Training in Tensorflow(一)
- How to Quantize an MNIST network to 8 bits in Pytorch from scratch (No retraining required)
- Aggressive Quantization: How to run MNIST on a 4 bit Neural Net using Pytorch
- TensorFlow Lite 8-bit quantization specification
- Post-training quantization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大白话AI」,立志用大白话讲懂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