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log in AI ---神经网络,神经元(neural network,nervecell)

尽管我们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软件开发人员,但是利用hard code的方法,要解决一些问题,我们的程序员还是优点捉襟见肘,这些问题包括,识别手写数字照片上的数字;分辨一张彩色照片上是否有一只猫咪;准确理解老婆说的“男人说话要是算数,母猪也会上树”这句话的真实含义,等等。这些我们人类处理起来得心应手的问题,计算机程序处理起来却显得很笨拙。

当然,有问题就要去寻找解决方案。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计算机科学家前辈们就开始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提出的理论和算法有SVM,神经网络等。但是在那个GPU还没有发明,移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相关的算法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方面的研究也就没有引起业界的重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增强和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爆发性增长,神经网络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例如,像google alpha战胜李世石这样的标志性事件。神经网络在向未来的AI时代开进的过程中,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前景一片光明。

 

对于神经网络,全称应该是人工神经网络,是对生物神经网络的模拟。大概的,对生物神经网络的模拟主要分为3个部分,即结构,神经元和突触。首先,我们从神经元聊起。

 

1神经元

1.1 感知器

要理解一个事物,我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理解他的发展过程。从他的发展历史来看,就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对神经元,我想从感知器聊起。感知器是早期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的模型,用来模拟神经元对事件的决策。感知器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Frank Rosenblatt发明,虽然现在使用更为广泛的是S型神经元、ReLU等,但是了解感知器,能够对这门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感知器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感知器接受若干个输入,产生一个输出,输出的计算方式如下:

, 这是一个向量的形式,表示对所有的输入给不同的权重,输入到感知器中;b是一个阈值(偏置),可以用来表示感知器输出0或者1的难易程度。

例如,我们要用感知器来决策周末要不要去爬山,输入有这么3项,分别为周末的天气晴朗(x1),女朋友想去(x2),有基友相约开黑(x3)。输出1表示要去爬山。

如果我们觉得天气晴朗是最关键的因素,那么我们可以设置w1 = 5, w2=1, w3=-1, b= -1

如果我们觉得有基友约开黑这种事情千万不能错过的话,可以设置权重和偏置为 w1 = 1 w2=1, w3=-5, b= -1

总的来说,通过感知器,设置不同的权重和偏置,我们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决策。通过修改权重和偏置,我们可以找到最适合我们应用的感知器模型,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但是感知器有它的问题,因为训练神经网络的核心在于得到网络中合适的权重和偏置,通常我们需要不断的调整权重和偏置,使得训练样本的结果不断的接近正确的结果。这就需要一个对权重和偏置的微小调整对输出的影响也是微小的(是不是感觉有点懵,没关系,先跳过,后面介绍了梯度下降和反向传播算法你就豁然开朗了)。我们把输入Z=wx+b, 画出输入与输出的曲线,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感知器的曲线是非连续的,在Z=0时有一个阶跃。当我们改变权重和偏置使得Z从正数变成负数或者从负数变成正数时,会对输出造成一个反转。这样会使得神经网络的训练变得非常困难。由此,S型神经元随之提出。

 

1.2  S型神经元

 S型神经元其实与感知器非常的相似,模型也大致如下:

 

区别在于,S型神经元引入了一个激活函数,sigmoid function, 该函数的定义为:

对S型神经元,可以更为清晰的表示其输出为:

我们先看看S型神经元的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S型神经元是连续的,比感知器要平滑。

S型神经元有很多的优势:

 

posted on 2017-09-22 15:01  小Dream  阅读(52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