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晟人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 李世民

胡林翼(1812—1861),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胡达源曾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俗称“探花”,考完直接进入翰林院,授编修。

胡文忠公(1812年7月14日—1861年9月30日),本名胡林翼,文忠是他的谥号,,字贶生,号润芝,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

 

胡林翼(1812—1861),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胡达源曾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俗称“探花”,考完直接进入翰林院,授编修。

 

有的人有背景,有的人只有背影。

 

比起曾国藩、左宗棠这些私塾教师家庭出身的孩子,胡林翼是个妥妥的京官二代。

 

但这个“背景”,对胡林翼的影响有好有坏。

 

好的影响是,他打小在皇城根下成长,起点很高,眼界非凡。据说,他年少时就说过一句话:“今天下之乱不在盗贼,而在人心。”

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在武昌咯血死,谥号文忠。有《胡文忠公遗书》等。任职贵州7年间,胡林翼辗转多地,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积累了丰富的带兵作战经验,并编成《胡氏兵法》

湖北—胡林翼;湖南—左宗棠;江西—曾国藩。《胡林翼集》

 

以《胡氏兵法》为基础,到民国年间,蔡锷融合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编了《曾胡治兵语录》。这本书滋养了黄埔军校、八路军一代代军事将领的成长。国共两党的军事大佬,均奉胡林翼的治军思想为圭臬。此是后话。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般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8月-1937年7月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是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严重危机时刻,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2]  。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李德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派李德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3]  。会议通过了《中国伟大的政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在革命中前进了一大步。 [1] 
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伟大的政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1927年9月19日。起义部队的余部师、团负责人召开了重要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余部何去何从的问题。会上两种意见,一种是师长余洒度为代表的多数人的意见,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一种是以李德胜为代表的少数人的意见,主张把部队拉上井冈山去做“山大王”。

会议就何去何从的问题争论不休,李德胜的意见没能占上风。但是李德胜的意见却得到了一个人的坚决支持。他就是起义部队的总指挥卢德铭同志。总指挥卢德铭的表态终止了余、毛的争论,卢德铭的个人表态,才使李德胜“井冈山道路”主张得以实现。中国革命没有再走弯路。

仅在三天后,起义军余部在向井冈山转移途中,遭遇了国军的追击。卢德铭作为总指挥,亲自断后,为了保存这支“井冈星火”,血染芦溪,牺牲时年仅22岁。

这次部队伤亡惨重,李德胜不得不把部队从芦溪带到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休整,视情况再上井冈山。这就是党史上称为“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李德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李德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
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同时,三湾改编的三项重要内容之一——实行民主主义,也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湾改编又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德胜创造性地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三湾改编是中国伟大的政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主要内容是:第一,资遣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部队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第三,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管理,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士兵委员会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在党支部指导下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组织领导士兵的文化娱乐生活,监督部队的经济开支和伙食管理。

三湾改编历史意义

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伟大的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德胜亲自上阵的唯一一场战斗:大柏地战斗

大柏地战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场战役,1929年2月9日,在江西省瑞金市北部的大柏地,作战双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和湘赣国民党军,红军采用诱敌深入的伏击战术,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一次国内革命1924年1月-1927年7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伟大的政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伟大的政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破裂。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其次,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第三,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与俄国二月革命存在相似之处,主导方向是资本主义的,但又由于相似的国情,在革命中,无产阶级显示出了惊人的能量,而最后革命的领导权都落入资产阶级之手,而接下来中国确实是走了十月革命的道路,这就忽视了中国的国情。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8月-1937年

十年内战

1928年,朱毛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李德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原宁冈龙市镇)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井冈山会师后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929年3月-1930年10月:国民党军阀混战,群雄逐鹿,问鼎中原

 

posted on 2021-08-06 01:56  王润知  阅读(346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