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那么久还是小趴菜,看看你是否也是假学习
我的疑问
工作之后每天都要花时间学习技术,技术水平却没有预想的提升,离大佬也还是所差甚远。
我一直在反思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学习方法不对,还是学习的内容不够好。而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你的学习是否只是一场行为艺术》,我发现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假学习!!!
回顾过往
回顾我自己的学习经历:
从刚开始接触工作的时候,朝九晚五,工作时间比较清闲,从来不加班,所以每天时间比较多。当时的想法是打游戏一天也是过,学习一天也是过,不如每天学一点技术,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一两年之后就能有很大的提升。幸运的是通过学习我进入了一家科技公司做 Java 开发。
但是后来随着工作年限越来越长,虽然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技术的增长却越来越慢,比身边同事也并没有多大的突出。让我意识到我的学习思维和方式应该改变了。
那篇文章里提到学习不能用【学习时间】这一单一维度衡量。学习效率是否高并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认知效率的问题。
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认知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所谓认知效率,其实就是看你在单位时间里对某件事物投入的注意力资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大学三个室友都考研,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相约图书馆,同频去食堂,同频晚上十点回寝室,但最后只有一个考上了。
按理说她们仨的学习时间是完全重合的对吧?但有一次我去图书馆还书,看见她们面前都摊了四五本书,一个苦着脸在做题,一个一脸姨母笑的在玩手机,还有一个趴书上睡觉……
这就是行为艺术学习法的弊端。它让人养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只要我在学,哪怕只是看着在学,就不算是不务正业」的错误认知。
古典也曾在《跃迁》中提到:
在知识匮乏的时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学什么、怎么学比学就好了更重要。
如果错把学习行为和学习场景的代入看成了学习本身,那么你的学习只能称为是一种行为艺术。
是的,我最开始的想法是只要学习就比打游戏好,到后来只要看了很多本书、很多课程就能变成大佬。可现在事实证明这套已经行不通了。
那究竟要怎么样学习呢?
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是一种提高认知资源的方式。这代表你所检索到的每一行内容都会刻意为你的问题去服务,去结合你的过往经验推陈出新答案,并减少废品知识的摄入。
一个最正宗的学习路径,应该按照这个【DIKW】模型走:
他把学习分为四个层次-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
数据(Data)是死板的,只用来描述客观现实,我们需要筛选、理解获得信息(Information)。然后将多个孤立的信息联系起来可以得到新的定义,这叫知识(Knowledge)。 而如果说「数据」「信息」「知识」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经验思考出来的已知的东西,那运用知识跨界引用,深度思考,脑洞想象未知的东西,就会变成智慧(Wisdom)。
我们能从学习过程中得到智慧,那才是真正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是适应这个时代的学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