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人士观点(4)知道什么样算好

  这个观点来自于我的父亲,无论做什么事情你首先要知道做成什么样才算好。一个连好的标准都不知道的人是不可能做好的。
  
  小时候经常挨父亲揍,其实我不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很多的挨揍都是父亲不对。不过有一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自己受惠于父亲的东西越来越多。
  
  我在不完整回忆(三十二)中写到了关于瓦匠和小工的事情,其实这些只是无数细节中的一个。比如瓦匠抹墙,什么样算好?从结果上来看,首先要平,整个墙面必须平,用我学过的机械方面的术语来说平面度要好,其次就是不能有印记,也就是抹子(瓦工刀)不能在墙上留下痕迹,如果用那种吸附式擦玻璃的工具擦过玻璃就知道,每一次运动通常都会在边缘留下一些印记,当年没有刮大白,通常都是水泥底,白灰罩面,平整的墙面都是瓦匠一抹子一抹子抹出来的。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瓦匠,一种是完全不思考,把水泥灰上墙抹得差不多就交工的,整个墙面不那么平,有抹子运动之间的印记;还有一种是思考了,但是能力所限,没有能力做得那么平和消除痕迹;最后就是既思考了最后也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做得不好的瓦匠那是真的会被鄙视的,当年的瓦匠也是属于手艺人那种,对自己的手艺也是很看重的。不过现在好像就宽松多了,好像只要会把砖用泥砌起来就算瓦匠了,基本上就是一个工作,没有手艺人那种热爱和珍视自己的手艺那种感觉了。所以现在的墙面都是靠后期装修来完成墙面,不过有些也太糊弄了一些,我买的房子墙面就很差,我父亲看到后哼了一声说道:这也算人干出来的活?确实,整个墙面不平,很多地方都类似于补丁一样,不夸张的说,我去抹这个墙都比他们干的好。后来父亲和小舅到底自己重新给抹好了,不过父亲还是不满意,因为整个墙还略有一点歪,上下偏差有4厘米,砌墙的瓦匠明显不用心,可能连线锤都懒得吊。
  冬天的时候田地里面没有活干,母亲一般会找一份在菜窖的工作,主要是码白菜什么的,母亲总是码得又快又好,连我这个小孩都能明显看出好坏。有的人真就是干活不用脑子,盲目的瞎干。
  三叔是一个木匠,跟高手比应该是水平一般吧,这个我没比较过,只不过听父亲评价的,因为父亲把不知道什么样算好这个评价给了三叔。有一次我家要打几个凳子,刚打完一个,父亲直接告诉三叔,不行,重新打,要求如下:一、不能在凳子面上看到榫卯结构,整个凳子面必须是平整的;二、不能使用一根钉子;三、不能使用一根楔子。前两个条件大家很容易明白,说一下第三个,木匠进行两件东西进行拼接时一般会使用榫卯结构,榫卯如果配合正合适(用机械设计上的术语叫过盈配合),那么就会非常稳定,只不过当时的木匠为了施工方便,通常会将榫做得小一点,方便插入到卯中,但是这样就会结合不紧密,完全没有强度,然后木匠会用木楔子挤入榫卯之间的缝隙中,把楔子强行挤进去完成连接,这种做法施工很方便,但是时间一长接头处就容易松。最后三叔做出来了六个凳子,没用一根钉子,没用一个楔子,甚至连白胶都没用,这个凳子用到现在二十多年了,仍然牢固异常。如果用木楔子,估计早就散架了。那时候我经常跟着三叔干活玩,打个下手啥的,觉得三叔还算是一个很好的手艺人了,每一根木料的加工都是瞄了又瞄的,确保绝对平直,所有的拼接也都保证直角,只不过可能没想到做木匠活居然可以不用楔子。
  后来我家装修的时候,我老婆非要做一个小桌子(只有约25厘米高,60厘米见方),我给那些木匠也提了同样的要求,他很吃惊,木匠活可以这么干么?跟瓦匠也差不多,后期我接触到的木匠都没有那种把自己的手艺当成信仰那种精神了。整个桌子是我设计的,最后在我的指导下也算是做出来了,老婆超喜欢,不过用的是装修剩下的木料,都是红松,偏软,其实不太适合做桌面,现在成了我闺女专用的桌子了。那个木匠是三叔的朋友,给我家装完修老佩服我了。因为我家的装修我几乎是全程参与的,木匠想糊弄我那是不可以的,我经常会纠正他们错误的施工方式,还有一些要求他们说他们不能实现,我直接上手先给他们实现一下看看。甚至在我家楼梯的施工时,他们都认为我的要求是无法完成的(不是精度过分要求,而是各种东西互相牵制),我的要求非常复杂,他们可能也听不太明白,在我设计之初我就考虑了这个问题,毕竟我在工厂也是搞工艺的,我出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施工工艺。我在现场一步一步指导电焊、铺地板的、木匠协同工作,这个干一下什么工作,下一步谁干等等。最开始他们觉得我有点管得多,应该可以更简单不用那么麻烦才能完成,但当最后完成后,他们发现,要完成我要求的情况,只有按我说的那种方式一步一步来。用这种方式完成后,完全看不到踏步上地板的接缝,相对要美观不少,同时还有足够的强度。
  其实玩也一样,当年我玩魔方,大概花3分半钟左右完成,觉得还不错了。不过后来发现世界顶级高手居然只需要10秒钟就可以还原六面!哦,原来完成这样才算是高手啊。于是开始研究魔方,发现首先自己的魔方不行,买个专业点的,然后最关键的就是还原的方式太笨拙,要用更快的还原方式,当了解了较为先进的还原方式后,发现手法还得练习。嗯,这个么,我知道什么样算好了,至于能不能达到,或者是不是一定要达到最高水平,那就要看需求了。最后我也没能达到高手境界,最快大概30秒,平均速度40秒,一般爱好者的水平。不过知道了什么样才算是高手后,至少知道如果自己要进步应该进不到什么样,进步的方向是什么。后来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一个人说自己能够在6分钟之内还原魔方,要向各路高手挑战,真是无语了。至少知道了什么样算好可以避免这种盲目自信的悲剧。
  今年接触了金庸武侠爱好者的圈子,也很有幸见到了被称为金庸武侠爱好者第一人的金庸帝,终于见识到了什么样才算是变态级别的人物。对金庸书中的各种细节简直了如指掌,面对各种***钻问题通常秒杀。试举一例:
  条件1、ABCD名同姓不同,EFGH名同姓不同;
  条件2、AE有一字相同;
  条件3、BF都不是正道中人;
  条件4、CG的出场都在且只在夜里;
  条件5、DH都可以算做主角的属下;
  求:ABCDEFGH。
  这种问题都可以接近秒杀的人,我实在是无语了。我是肯定无法达到这个程度的,不过当了解了真正高手是什么样的,一般爱好者水平是什么样的,对于再做金庸问答类的题目就可以综合考虑各个水平的人,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
  
  前些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她和她同学在一家店卖货,她们俩一共卖出8万多块钱,其中她同学只卖了4000多块钱的,剩下的全是她卖的。有一天她同学被借到楼上去卖货,她自己一天就卖了将近8万多块钱的货。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十年前我开的一个销售陶瓷的小店,当时是我表姐帮我看店卖货,我只负责进货。后来由于工作忙,加上也不怎么赚钱,牵扯精力太多,我就不干了。不过听说我不干了,无数家店主都来找我表姐,要招聘我表姐去卖货。当时我还觉得卖个货至于么,大家能差多少呢。现在想想,任何工作人和人都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可能还很大。
  
  好像又有点跑偏,拉回来。中心思想就是做一项工作首先得知道做成什么样子才算是好的,只有这样当我们希望做好的时候才有一个努力的方向。也许受精力和能力我们并不需要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但知道一件事情好是什么样,坏是什么样,我们就可以将事情做到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的地步,也就是可以做到性价比最好的位置。
  昨天就发现这篇博客写得有点散了,形散神也散了,比较失败。扔掉有点太可惜了,怎么说也敲了三千字呢,大家将就看吧。
  

posted on 2012-07-12 18:07  java课程设计例子  阅读(1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