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计算机爱好者的不完整回忆(三十二)盖房子的思考

  08年左右,老丈人要在农村的老院子里面盖房子,我们这些儿女只要没事就去帮忙——实际上那段时间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请假去帮忙干活的。妻曾经跟我说过,老丈人很惊讶于我的表现,多次在背后夸我,大概就是我对很多建筑相关的东西都很懂,干活从来不瞎干。老丈人原来是搞建筑出身的,很倔的一个老头,在干活上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当然也就很难听到从他嘴里夸人,因此能得到他的夸奖自然是很高兴。
  这次盖房子,首先要对院子进行一下测量,然后规划如何布局,因为有老房子在,所以要尽量布置得合理。我测量完尺寸后用AutoCAD绘制了许多个方案,然后作为建议交给了老丈人。老丈人是不太相信别人的,特别是在建筑上,后来老丈人说我还不错,测量的尺寸还是很准确的——我晕,连这个他也不相信别人,自己重新复测了一遍——实际上他不相信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还真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尺准确的量出尺寸。最后在我设计的布局中老丈人选了一个做了一些微调定稿。然后就是房子具体怎么布置,每间房多宽,前面进行布局时只是大概给了一个占地的图纸,具体到墙多厚(墙壁多厚不是随便决定的,有规定,主要是根据砖的摆放所能组合出来的尺寸来决定,比如三七墙还是二四墙)、地面多高都得在这时候进行确定。于是就跟老丈人唠,把所有的尺寸都记住,然后又是用AutoCAD给老丈人画了几张施工图。我在工厂就是搞设计的,用AutoCAD画图那是小菜一碟,图纸画得还是相对比较规矩的,门窗的表示也都还按照建筑图纸来的——我没见过建筑图纸,只是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曾经教过我一次怎么画房子的图纸,门应该怎么画,窗应该怎么画。这份图纸老丈人表示很惊讶,总体上不错,不过说我墙的表示方式错了——他一说我就知道了,我直接用机械设计上的斜剖面线表示墙了,正常应该用砖墙和石子那种图案表示,没想到老丈人居然要求这么严格,好,重新画。最后的图纸老丈人几乎没什么不满意的了,妻还特地用家里的压膜机把一张主图给塑封了起来,这张塑封的图纸不怕脏,也不容易损坏,放在施工现场非常合适。老丈人几乎逢人便显摆:老X,你干了一辈子建筑了,你见过这么好的图纸么?
  然后就是划线,这个工作我以前没做过,不过老丈人一说我就清楚了。然后就是挖基础,垒地基等,一般是老丈人和另一个老瓦匠干,我和大舅哥等人打下手,做建筑工地上所有小工都要干的那些工作。从码砖、筛沙、和灰、舀灰等等,虽然受制于身体多年不锻炼,可能干活速度没那么快,不过每样都干得很好,不要觉得这些工作很简单,给你2000块砖让你码起来你还真就未必能行,筛沙子也是,不是用锹把沙子往筛子上随便一扬就行的,行行出状元还真是挺正确的。整个房子在我的建议下最后采用的是混凝土房顶,当时我还给他算了一下如果用混凝土大概需要多少沙子、水泥、石子,相当专业了(百度么,呵呵)。在与老丈人一起绑钢筋的时候,老丈人还偷偷考我,看我是否知道钢筋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难不住我,房顶上的钢筋应该放在混凝土的下方,而雨达(就是口上方支出来用来挡雨的一块水泥板)和房檐则钢筋应该放在混凝土的上方。我偷笑,居然还偷偷考我,很小的时候跟着父亲盖房子,那时候不是混凝土,一般都用预制板,在上预制板的时候就要注意把钢筋的一面朝下,这样才会有强度,否则很容易就断。
  在房子盖完后老丈人曾经语重心长的跟妻子说了一大通话,主要内容当然还是很肯定我这个女婿的,甚至还说不知道我有什么经历(我猜大概是怀疑我当年是不是因为生活所迫曾经去建筑工地打过工之类的)。
  至于为什么对盖房子这事了解比较多,自然要感谢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个瓦匠,极聪明的一个人,若不是文化大革命,可能不会只是一个瓦匠吧。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看着父亲干活,偶尔还打打下手,基本上所有小工的活俺都接触过,虽然干得不多,不过人聪明没办法,干过了就记住了。可能有人觉得这种小工的活还不是很简单,大部分干建筑的农民工出去不都是干这类工作么。是的,这种小工的活是不需要太多技术和知识,但即便是给瓦匠舀灰的活(在我们这里称之为Dao勺,就是用一个长把灰勺将地上和好的水泥灰舀给正在干活的瓦匠),其实也有干的好和干的差的,小时候有时会听父亲与其他瓦匠唠嗑谈到谁谁舀得好谁谁不行,通过他们的谈话,你就会知道该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小工。瓦匠在把灰板上的灰都用光后,会用抹子敲一下灰板,这就提醒小工应该给他送灰了,那么什么样才是最好的呢?那自然是瓦匠刚敲完灰板回手接灰的时候灰勺正好到达灰板的上方最理想,瓦匠不用等,马上就可以继续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你只要时刻注意瓦匠的动作就行了,看他快要用完的时候就在灰槽中舀好灰,等他要敲灰板的时候起勺,当他敲完灰板回手的时候灰勺正好赶到,然后翻勺,让灰落下。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完全不去想,根本没想过一件事怎么干才是最好的。应付一个瓦匠尚且不能及时,那么应付三四个瓦匠的话,可想而知会让瓦匠等多久。
  我第一次舀灰的时候只应付父亲一个人,那时候也就十岁左右,前面提到的那些我都很注意,应该还算比较及时吧,不过还是挨父亲批评了,父亲批评我灰勺碰到他的灰板了,他说:你不能把灰勺砸到我的灰板上。一般人舀灰一定都会有这样的习惯,在灰板上震一下灰就会落下。但父亲批评我后,我一想也是,瓦匠都是单手端着灰板,如果舀灰的时候把灰勺砸到灰板上,瓦匠的胳膊会很累的。于是,灰勺提前翻,然后在灰板上方几厘米的地方猛然停住,这样灰就会全部落下,而灰勺不会碰到灰板,瓦匠也不会受到灰的太大冲击。根据我听到父亲他们唠嗑谈到的,有一个小工曾经一个人顶了7个瓦匠抹墙,说这个人后来几乎都不抬头了,就是玩命的一勺一勺的舀,全凭听声把灰送过去,那天把他是累坏了。能够被夸奖的舀灰的小工没有几个,大概也符合什么二八原则吧。
  
  我家是农民,菜农,从还没上学就跟着母亲去田里种菜,上学后每天下学也要去田里,周末则经常去卖菜。因为父亲是瓦匠,所以田里的活就只有母亲一个人干,很是辛苦。每到大田农忙的时候我们全家还都要去姥爷家帮忙种花生、收花生、收玉米等等。总的来说,农活干得很多。但只有一样始终做得不太好,掌握不了诀窍——就是卖菜,虽然也总能卖得差不多,但明显没入门,至少不会吆喝,那时候也偶有别的小孩来卖菜,明显比我和弟弟要强,实力有差距啊。所有的农活生涯在我考上高中结束,中考结束卖了一个假期的菜,是我最后干的农活——后来偶尔帮忙干点活不算,基本上农活与我的生活脱离就是在那个超长的卖菜假期之后。之后母亲在市场租了一个肉摊开始卖猪肉了,一直到现在60多岁了还不愿意停下来。
  我不想说吃苦是一种福,也不想说吃苦会让人学到很多东西,我总觉得这二者未必就有必然联系。我确实通过那么多的农活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家庭条件好一些,我觉得可能也应该还是会学到这些东西吧,当然如果条件特别好连父母都不怎么干活那种情况除外。我真的无法评估我到底真正从吃苦中得到了什么,很多知识和技能与吃苦本身并没有直接联系。比如我跟着三叔干木匠活,就不算吃苦,但是对木匠工作的每一细节我也都知道了,除了电刨子从来不让我用外,剩下的所有木工工具我都玩得比较溜;再比如跟着二叔干一些金属加工以及铝合金方面的活,也不算吃苦,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各种工具以及一些工程方面的思想。但我又隐隐觉得我从吃苦中必然得到了什么,至于是什么,不清楚。
  其实这本来是准备写在非专业人士观点中的文字,不过写着写着有点跑偏,所以写到这里的时候决定发在不完整回忆中了,这是一篇与计算机完全无关的不完整回忆,大家可略过不看——继续邪恶,别人都看完了才告诉别人不用看。
  这段文字本来是要做为非专业人士观点中的一个支撑论据的,想要说明无论干什么都要知道怎么干才是最好的,同时也想说明无论什么工作都会有人干的好有的人干的差,而这与掌握知识多少有时候关系不大,主要看你是否真的用心去思考你的工作。更详细的观点会写在非专业人士观点中。

posted on 2012-07-11 17:11  java课程设计例子  阅读(12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