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思维如何重构互联网金融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提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制造的物品越来越多,每个个体都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不完的东西,一切都开始显得过剩,于是,人们的需求开始更多地反应自我价值和个性释放。这个时候,能够连接过剩的工业制造能力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企业便应势而起。

  过去十几年,基于互联网的方式来满足人们在商品消费上的个性化需求,诞生了诸如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公司;基于互联网的方式来满足人们在大众信息获取上的个性化需求,诞生了诸如谷歌、百度等公司;基于互联网的方式来满足人们在旅游、出行、餐饮、娱乐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诞生了诸如携程、滴滴、美团等公司。

  沿着这个清单往下列,自然还能找到一些新的红利点,比如为满足人们对个性化问题解决和学习的需求,催生了现在的知识付费业态;为满足人们对于个性化购物的需求,诞生了一批细分领域的电商企业……

  在这个逻辑架构下,我们会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崛起逻辑可以被重新界定,沿着这个架构,我们也可以更好地预测下互联网金融的下一波红利点。

  互联网金融崛起的逻辑及现阶段问题

  从利用新技术手段去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角度来看,P2P的崛起,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满足人们个性化的借贷和理财需求。余额宝之所以成为明星产品,也是因为用创新的产品模式满足了人们对活期、高息和安全理财的需求,同时也盘活了像亦融在线这种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再来看看第三方支付,则是满足了人们在互联网上便捷支付的需求。

  但是,需求只是一端,需求能否被充分满足,还要看看供给侧。

  就P2P而言,例如亦融在线等需求(理财)和供给(借款)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具有自我壮大、自我强化的进化能力,不过随着监管对借贷限额和接入第三方资产端的限制,这一行业的发展空间必然面临供给侧资产端的限制,空间有限。

  就第三方支付而言,则是一方面自己成为供给方,同时也依托支付账户绑卡的模式连接银行等传统支付工具,得以突破了供给侧的瓶颈实现了快速增长。不过,随着监管对行业普惠、小额化的定位,行业的发展空间也会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就互联网理财而言,基于货币基金的各种宝宝们,基本已经获得充分的发展;而人们对于更高息(即超过4%以上,4%是现阶段宝宝类理财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的定期理财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则面临供给不足的瓶颈,即资产端的瓶颈。只有小额的消费金融是合法合规的资产来源,而连接大额非标资产的通道已经被斩断,恰恰后者才是资产的主要来源。

  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大额资产的流转被限定在正规的持牌金融机构内部,所以,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要做好互联网理财业务,便要首先成为一家持牌金融机构,从而打通大额非标资产的供给侧通路。

  金融领域未来的红利在哪里

  接下来,再讲讲关于未来的一些想法。未来的社会,已经由物权独占(专利独占、物资独占、经营权独占)转向物权共享,所有权和使用权变得可以分离,而在金融业,很多情况下依旧停留在物权独占时代,但物权共享也是必然是趋势。

  在金融领域,还有很多没有被满足的潜在需求,同时也有很多针对性的闲置供给盈余,机会便产生于这种需求与供给侧的连接和资源整合上,而这种资源的重新整合,不仅体现在C端,在B端也很明显。

  比如,一边是低成本的个性化理财咨询需求大量存在,另一边庞大理财师队伍则有大量闲置时间,苦于找不到出口。

  比如,低成本借贷需求依旧很旺盛,而同时,大型银行中的手握大量的低成本资金无处投放。

  比如,面临快速变化的社会,很多人都需要为未来买个保险,锁定一部分确定性,潜在需求很大;而同时,大量的保险公司手握各种资源,却不能推出几款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爆款产品。

  比如,一些金融机构具有盈余的风控能力;而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却苦于风控不得力,导致不良飙升。

  比如,一些金融机构拥有海量的用户,但生产金融产品的能力单一;而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具有优秀的产品生产能力,却苦于找不到用户。

  ……

  相信,这种资源逐步共享的过程,也是金融业进行重构的过程,现在,这一趋势正在发生,一种新的模式正在金融业兴起,只是尚未流行。

posted @ 2017-05-13 00:42  Jara  阅读(21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