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头部结构

      IPv4首部一般是20字节长。在以太网帧中,IPv4包首部紧跟着以太网帧首部,同时以太网帧首部中的协议类型值设置为080016。 IPv4提供不同,大部分是很少用的选项,使得IPv4包首部最长可扩展到60字节(总是4个字节4个字节的扩展)

0 4 8 12 16 19 24 31
版本 首部长度 服务类型 长度
认证 标志 段偏移量
TTL 协议 校验和
源IP地址
目的IP地址
选项 ...

 

IP包头字段说明

版本:4位,指定IP协议的版本号。

包 头长度(IHL):4位,IP协议包头的长度,指明IPv4协议包头长度的字节数包含多少个32位。由于IPv4的包头可能包含可变数量的可选 项,所以这个字段可以用来确定IPv4数据报中数据部分的偏移位置。IPv4包头的最小长度是20个字节,因此IHL这个字段的最小值用十进制表示就是5 (5x4 = 20字节)。就是说,它表示的是包头的总字节数是4字节的倍数。

服务类型:定义IP协议包的处理方法,它包含如下子字段

        过程字段:3位,设置了数据包的重要性,取值越大数据越重要,取值范围为:0(正常)~ 7(网络控制)

        延迟字段:1位,取值:0(正常)、1(期特低的延迟)

        流量字段:1位,取值:0(正常)、1(期特高的流量)

        可靠性字段:1位,取值:0(正常)、1(期特高的可靠性)

        成本字段:1位,取值:0(正常)、1(期特最小成本)

        未使用:1位

长度:IP包的总长

认证:

标志:是一个3位的控制字段,包含:

        保留位:1位

        不分段位:1位,取值:0(允许数据报分段)、1(数据报不能分段)

        更多段位:1位,取值:0(数据包后面没有包,该包为最后的包)、1(数据包后面有更多的包)


段偏移量:当数据分组时,它和更多段位(MF, More fragments)进行连接,帮助目的主机将分段的包组合。

TTL:表示数据包在网络上生存多久,每通过一个路由器该值减一,为0时将被路由器丢弃。

协议:8位,这个字段定义了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使用的协议类型。常用的协议及其十进制数值包括ICMP(1)、TCP(6)、UDP(17)。

校验和:16位,是IPv4数据报包头的校验和。

源IP地址:

目的IP地址:

选项(IP Options):本书不讨论。

填充(Padding):当IP报文头长度不是32比特的整数倍时,填充0来凑齐32比特整数倍,没有实际意义。

数据(Data):来自第4层的数据段。

 

IPv4的头部结构如图2-1所示。其长度通常为20字节,除非含有可变长的选项部分。


 

4位版本号(version)指定IP协议的版本。对IPv4来说,其值是4。其他IPv4协议的扩展版本(如SIP协议和PIP协议),则具有不同的版本号(它们的头部结构也和图2-1不同)。

4位头部长度(header length)标识该IP头部有多少个32bit字(4字节)。因为4位最大能表示15,所以IP头部最长是60字节。

8位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TOS)包括一个3位的优先权字段(现在已经被忽略),4位的TOS字段和1位保留字段(必须置0)。4位的TOS字段分别表示:最小延 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和最小费用。其中最多有一个能置为1,应用程序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它。比如像ssh和telnet这样的登录程序需要的是 最小延时的服务,而文件传输程序ftp则需要最大吞吐量的服务。

16位总长度(total length)是指整个IP数据报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因此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65535(216-1)字节。但由于MTU的限制,长度超过MTU 的数据报都将被分片传输,所以实际传输的IP数据报(或分片)的长度都远远没有达到最大值。接下来的3个字段则描述了如何实现分片。

16位标识(identification)唯一地标识主机发送的每一个数据报。其初始值由系统随机生成;每发送一个数据报,其值就加1。该值在数据报分片时被复制到每个分片中,因此同一个数据报的所有分片都具有相同的标识值。

3位标志字段的第一位保留。第二位(Don’t Fragment,DF)表示“禁止分片”。如果设置了这个位,IP模块将不对数据报进行分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IP数据报长度超过MTU的话,IP模 块将丢弃该数据报并返回一个ICMP差错报文。第三位(More Fragment,MF)表示“更多分片”。除了数据报的最后一个分片外,其他分片都要把它置1。

13位分片偏移(fragmentation offset)是分片相对原始IP数据报开始处(仅指数据部分)的偏移。实际的偏移值是该值左移3位(乘8)后得到的。由于这个原因,除了最后一个IP分 片外,每个IP分片的数据部分的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这样才能保证后面的IP分片拥有一个合适的偏移值)。

8位生存时间(Time To Live,TTL)是数据报到达目的地之前允许经过的路由器跳数。TTL值被发送端设置(常见的值是64)。数据报在转发过程中每经过一个路由,该值就被路由器减1。当TTL值减为0时,路由器将丢弃数据报,并向源端发送一个ICMP差错报文。TTL值可以防止数据报陷入路由循环。

8位协议(protocol)用来区分上层协议,我们在第1章讨论过。/etc/protocols文件定义了所有上层协议对应的protocol 字段的数值。其中,ICMP是1,TCP是6,UDP是17。/etc/protocols文件是RFC 1700的一个子集。

16位头部校验和(header checksum)由发送端填充,接收端对其使用CRC算法以检验IP数据报头部(注意,仅检验头部)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损坏。

32位的源端IP地址和目的端IP地址用来标识数据报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地址在整个数据报的传递过程中保持不变,而不论它中间经过多少个中转路由器。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4章进一步讨论。

IPv4最后一个选项字段(option)是可变长的可选信息。这部分最多包含40字节,因为IP头部最长是60字节(其中还包含前面讨论的20字节的固定部分)。可用的IP选项包括:

记录路由(record route),告诉数据报途经的所有路由器都将自己的IP地址填入IP头部的选项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跟踪数据报的传递路径。

时间戳(timestamp),告诉每个路由器都将数据报被转发的时间(或时间与IP地址对)填入IP头部的选项部分,这样就可以测量途经路由之间数据报传输的时间。

松散源路由选择(loose source routing),指定一个路由器IP地址列表,数据报发送过程中必须经过其中所有的路由器。

严格源路由选择(strict source routing),和松散源路由选择类似,不过数据报只能经过被指定的路由器。

关于IP头部选项字段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考IP协议的标准文档RFC 791。不过这些选项字段很少被使用,使用松散源路由选择和严格源路由选择选项的例子大概仅有traceroute程序。此外,作为记录路由IP选项的替 代品,traceroute程序使用UDP报文和ICMP报文实现了更可靠的记录路由功能,详情请参考文档RFC 1393。

posted @ 2014-07-16 11:19  咚咚锵锵  阅读(2194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