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 使用VS05 的理由

[导言]Visual Stuido .NET是适合.NET程序开发的工具。工具是可以越做越好的。在经历了VS.NET2002, VS.NET2003之后,VS05将是第三个版本了。这个版本有很多大的改进,但是也有许多细微之处。完全列举超出了个人能力,就选择一千个理由说明为什么要用VS05吧。

[000] 对于aspx页面,从Design Tab回到Source(以前版本叫做HTML) Tab时,VS05保持原先的文本格式,而不会试图重新格式化,或者修正(往往是错误地修正)已有的代码。

[001] 即使在Source Tab下,仍然可以Drag & Drop工具箱的控件。

[002] 在Design Tab下选中一个控件,回到Source Tab后,光标会停留在对应的位置。当页面很复杂的时候,其优势非常明显。

[003] 右键点击一个文件的Tab,在context menu中提供了比以前版本增加的几个选项。如Save All But This可以把除此以外的文件都保存;Copy Full Path将整个路径保存到Clipboard中;Open Containing Folder把包括此文件的folder在一个新的Windows Explorer中打开。这几个功能都不难实现,但是非常有用。

[004] 打开以前版本的.sln或者.proj文件时,自动启动Conversion Wizard。这样当1000个理由说服你使用VS05的时候,你能够毫无困难的升级。

[005] 自动保存和恢复(Auto Recover)正在开发的项目。缺省情况下是每五分钟保存一次。在Office中早就有的功能终于在VS05中提供。

[006] Intellisense(智能感知) Everywhere,包括ASP.NET的Source Tab(HTML Tab)对HTML Tag的支持。

[007] VS05下的VB.NET实现了一直受到VB程序员青睐的Edit & Continue(编辑后继续运行)的功能。

[008] 作为代码编辑器,支持各种格式的细微要求,从Indentation, NewLine, Spacing到Wrapping等都可以充分定制。

[009] 在VS.NET 2002 和 2003里面,已经有大量的选项供程序员定制。但是没有提供保存,恢复,共享这些选项的机制。

在VS05之中,工具项提供了Import/Export Settings...这一工具。所有的Option都可以保存在一个基于XML的vssettings文件之中。

除了保存和恢复所有的选项,也可以只选择一个子集。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选项,从VS05开始,就是用别人的机器,也可以立刻变成自己熟悉的编程环境。当然最好事先保存一个别人的setting以便最后恢复。Import/Export Settings在Import之前会提醒你备份当前设置(缺省,可以选择不再提醒备份)。

[010] Ctrl+Tab键切换窗口,便利选择。(如下图演示)

VS05 Ctrl_Tab

[011] 注意到上图的Temporary Projects了么?Console, Windows等projects无需事先指定存盘路径,只有到想保存的时候才需要选择路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很快的检查一个API的用法,这样就可以选择不保存而不需要留下一大堆没有什么价值的projects文件夹。

[012] 对Web编程提供了适合Internet和Intranet的模版(template)。

[013] 还可以Go Online得到更多的Template。是Office中受欢迎和为用户熟悉的feature。

[014] Just My Code选项:在Call Stack中只显示My Code。(对我而言,一般是Disable这个Option.)

[015]Interface智能标签(Smart Tag):当一个类实现一个Interface的时候,SmartTag提供了实现Interface的迅捷方式。

Interface Smart Tag

[016] 关键字(如class, static)也在IntelliSense的提示之中。

[017] 开发Web项目不依赖IIS,因为VS05自带了Web Server.

Visual Web Server

[018] 部署Web项目可以有IIS, FTP, File System等多种模式。

[019] 更多集成的Project Templates.包括:SQL Server Project, Excel/Word Application, Excel/Word Template Application.

posted @ 2005-12-25 18:18  行进中开火  阅读(30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