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IT企业各阶层的员工而言,压力那么多,而主观感受的快乐却那么少。满怀激情地走出校园,就被湮没在“蚁族”群中,成为挣扎底层的“蚁 民”(见本报第9期《逃离蚁族》); 在城市中刚刚立足,卖PC为生,成为自轻自贱的“P民”(见本报第19期《P民这口饭》); 跻身白领,在多年疲于奔命的奋斗中,成为自我迷失的公司人,我们称之为“公民”。
跳楼不如跳槽,你已懒得跳槽;
罢工不如辞职,你已懒得辞职;
拼命不如拼爹,你已懒得拼命;
你也懒得结婚,
你甚至懒得 说话,
你甚至懒得起床……
是什么让你变得如此麻木?
如果绝望都无法让你绝望,
如果悲伤都无法让你悲伤,
那 么你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是因为压力。压力就像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棍,一个挥之不去的梦 魇,一场比永远还要远的长跑。它摧毁你的精神,使你沮丧或者暴躁,无助或者颓废,伤人或者自毁。
IT 公司的“公民”已经成为高危人群——《计算机世界》在对包括微软、英特尔、戴尔、百度、金山、浪潮等20余家公司的293位员工的调查中发现: 公司白领层普遍充满了职业枯竭感; 暴躁、沮丧等负面情绪弥漫; 由于长期的工作重压使得他们正经受着失眠、头疼等生理疼痛的折磨; 有些个体还表现出诸如“暴食”、“暴走”等极端行为。
他们说,“即使睡眠充足我还是 感到工作特别累”; “我容易在小事上发脾气、烦躁、缺乏耐心”; “我很想从当前这种持续不断的精力消耗中解脱出来”; “我常常感到身体不适”; “工作使我对别人的需求变得麻木不仁”; “我感到有些健忘”; “我觉得自己很容易抱怨自己的工作”; “我之所以去上班是迫不得已”……
高压力不仅给他们带来生理疼痛,更带来心理问题——57%的“公民”最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缓 解工作压力”; 50.6%是“调适自己的心理健康”; 31.7%是调适人际关系; 31.7%是解决家庭压力。超过50%的人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心理机构的辅导和治疗。
人 有病,天知否?
什么都懒得做
6月11日上午11点,北京东直门银座。坐在记者面前的肖莉是 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销售总监。尽管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日子,肖莉还是很精心地修饰自己,藏饰的耳环和项链使她别有一番风韵。
肖莉自信很会控制自己,“不要为难自己”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她酷爱越野,七次自驾车进藏。她的生 活似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冒险和刺激。下个月,她的自驾车目的地是可可西里。
访谈中, 肖莉一直双手扶肩,把自己瘦弱的身体窝在沙发里。你很难想像,如此孱弱的身体能支撑她一次又一次的彪悍旅程。
“我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就要放弃很多东西!” 肖莉说。
比如结婚。她相信爱情,只是这个37岁的“剩女”,懒得结婚。
6月13日上午10点 ,北京知春路。“你知道什么是炮灰团 吗?我现在就是白领炮灰团。”高华有些无可奈何地说。“炮灰团”出自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是一群溃败的散兵游勇,他们是没有选择的人,高华说自己 就是这样的人。
高华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在一家软件外包公司做工程师, 去年刚刚结婚,每个月要还3000元的房贷。刚毕业时的高华对“工程师”这个字眼充满了崇拜和敬意。逐渐地,高华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IT“民工”。软件外 包公司经常会在项目交付阶段集中赶进度,高华就和同事们被关到宿舍集中“闭关”,多则一个月,少则一个星期,“我们不洗澡,不刮胡子,每天早上有人叫我们 起床,睁开眼就开始编程,一直写到凌晨一两点,然后倒头就睡,一日三餐都有专人送上来。”
这种机械性的编程和流水线的工人没有什么区别,理想越美好,现实越残酷。“拼命不如拼爹。”高华说,“一想起刚毕业时热血沸腾地要献身IT事 业的样子,就觉得很可笑。”如今,高华只能在公司熬资历。“等熬到5年以上,就能混个月薪5000元~8000元; 做了初级主管,可能拿到1万元以上。”
25岁的高华,已经懒得拼命。
6月18日下午2点,上海五角场。每天上班都要面对一堆代码, 周而复始15年,这就是某IT公司技术主管韩旭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工作中无法找到乐趣,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像我这样的人也就只能混到这样 了。我也想过跳槽、创业,但是我老了,跳不动了。”30出头的韩旭显得暮气沉沉,他说他现在喜欢上了养花,摆弄那些花花草草比编代码有意思多了。
IT行业有一种“35岁危机”现象。据统计,有70%的人表示35岁后不再从事IT行业,于是就 有了IT“35岁临界点”之说。35岁的IT人员常常要面临一个转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开始跟不上新员工,除了少部分能进入管理层的员工,大部分 人都要考虑转行问题,但是在这个年龄重新再来,很多人又没有勇气,于是,“上不能上,退不能退”,“35岁危机”由此产生。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韩旭也曾经冲动过。但是,工作的枯燥磨平了他的热情,这个刚刚 35岁的技术天才,甚至连槽也懒得跳。
懒得跳槽、懒得拼命、懒得辞职、懒得结 婚……IT公司白领中那种深深的职业倦怠感和枯竭感让我们感到惊讶。
根 据《计算机世界》对293名IT“公民”的调查,21%的人认为“我之所以去上班是迫不得已”; 而在对“我很想从当前那种持续不断的精力消耗中解脱出来”一项的调查中,有18.7%的受访者选择“经常是”,选择“有时候”的比例也达25.7%。
IT“公民”的消极怠工情绪已不容忽视。这些表面风光的IT白领,大都有着良好的修养和极高的个 人期望,尽管他们不会选择富士康蓝领工人跳楼这种极端的方式,但是,在长期的高压环境下,他们正在变得懈怠、委曲求全,用疲惫不堪的周末应对疲惫不堪的工 作。
高压下的高危人群
“这是一个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熊汉忠在接受《计算机 世界》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熊汉忠曾为很多知名的企业做员工压力管理培训,但 在一次“压力”联想中,竟然有IT人员想到“崩溃”甚至“死亡”,令他印象深刻甚至担忧,因为“这一症状在其他行业并不多见”。同样,在绘画测验中,IT 人员会从“红色”直接联想到“鲜血”以及“暴力”。这些心理投射出的消极反映是来自这个人群心底的呼声—我们已在崩溃的边缘!
IT公司白领阶层往往被打上高学历、高素质、高智商的标记,他们的失落和潜藏的恐慌往往被繁忙而有 序的工作所掩埋; 他们经得起熬夜摧残、经得起加班蹂躏,但是一道简单的压力测试题,却让他们暴露出最脆弱的内心。
这些都是源于压力。压力就像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棍,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像一场比永远还要远的长 跑。它摧毁你的精神,使你沮丧或者暴躁,无助或者颓废, 伤人或者自毁。
负 面情绪弥漫
“我厌烦这种被逼着开发程序的工作,索然无味。”刚毕 业的陈峰年轻气盛,然而在一次又一次无聊项目的消磨中,陈峰已经散失了对程序员这份看起来得体的工作的热情。
“编写代码是极费脑筋的事,一旦思路打断就很难续上,必须得一鼓作气地干。”一个小时的采访 里,陈峰抽了5支烟,尼古丁对他而言,已经无法刺激神经、提神醒脑以及安抚情绪了,“我上大学那会儿不抽烟,现在不得不抽。”陈峰说。
“不安感是现在这些程序员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能力的成长速度远快于薪水的成长速度,一旦能力成长 到一定时候,而薪水却仍旧无法攀升,那么这份工作的吸引力会降低。”做过几年程序员的刘涛,如今已是一家公司老总,经历了创业的10年风雨,他能理解这种 心态。
除了厌烦与焦虑,还有一种情绪正在侵蚀着IT“公民”,那就是——无聊。
韩旭正在无聊与跳槽中徘徊,因为所在单位不接大型的项目,只为公司内部开发程序,他少有加班、熬 夜,还拿着不菲的工资,在上海这座压力城市中,悠哉地过日子。但无聊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吗?我也经常问自己,可是转念一想,到哪 里找这样的工作还房贷?还是就这样吧。”
厌烦、焦虑、百无聊赖,IT“公民”正被这 样的负面情绪缠绕着。
在《计算机世界》的调查中,有37.4%的人 表示经常感到“厌烦、缺乏耐心”; 厌烦与缺乏耐心随之带来的是焦虑与抱怨,调查中,经常抱怨自己的工作的有25.8%,46.1%的人会“偶尔”抱怨。
身体疼痛的折磨
我们想到自己的情绪,偏颈痛便会发作;
我们吞下自己的情绪,胃溃疡便会形成;
我们背负着情绪的担子,背痛就来 了;
我们坐在自己的情绪上,连痔疮也会长出来了!
——有人这样形容情绪在身体内的反映。
毋庸置疑,IT是一个高压力的职场,从2005年年仅38岁的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猝死,到2010年37岁的腾讯网女 性频道主编于石泓因脑溢血去世,“过劳死”已经成为IT界一个可怕的梦魇。有数据显示,公安、IT、文化演艺等职业已经成为“过劳死”的高发区,“过劳 死”时的平均年龄为44岁,其中IT阶层年龄最低,仅仅为37.9岁。
除了过劳死的 威胁,IT“公民”所面临的身体疼痛在此次调查中超出了所有人预料。
失眠,是最可怕 的梦魇。在采访的人群中,无一人没经历过失眠。公司老总烦躁业务、市场总监烦躁分析报告、公关人员烦躁人际关系、程序员烦躁编写代码……在烦躁的纠缠 下,IT“公民”成了睡不着的人。
睡眠障碍已经折磨肖莉十几年,每晚到凌晨3、4点 才能睡着,“夜猫子”的生活日复一日,留下的是消不掉的眼袋和黑眼圈以及日渐消瘦的脸庞。
而作为大型IT公司市场总监的许帆,则曾有过一个月内每天只能入眠两小时的经历,满脑子的报告、市场分析,要让业绩达到多少百分点,否则领导 的脸色不好看,甚至饭碗不保,再加上长期的出差,许帆经常迷迷糊糊,“我常在起床后想,‘谁把我搁这地儿了?’”许帆说这段话时,调侃了一下。
2005年的时候,刘涛出现偏头疼,经常落枕,好几天都好不了。现在他35岁,作为一家创业型公 司的老总,在公司经历了生存期的磨砺后,已经进入正轨。而那个时候的生理疼痛,几乎使得他抬不起头,一次落枕后,和人谈话竟然只能鼻孔相对。
《计算机世界》的调查数据显示: 经常失眠的比例达到38%; 而遭受生理疼痛的比例则高达76.3%,有88.1%的人需要进行辅助治疗; 工作使免疫力降低的人群高达30.1%; 28%的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到不满意。
“公司体检的时候,你要不是过度疲劳,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许帆调侃说。
极端的行为表现
面对身心的双重焦虑,有人在寻找减压,一不小心跑偏,就到了另外的极端,而极端的行为也让IT“公 民”们付出另外的代价。
熊汉忠曾经接触过一个40岁的职场女性,她的压力值在熊汉忠 所做的职场测试中是最高的。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她如何解压?一是疯狂购物,刷爆自己最后一张卡,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二是暴饮暴食,一直吃到肚子疼,躺在床上,慢慢地消化,慢慢地睡着。
熊汉忠认为,这 些极端的行为不仅不能有效减压,反而会导致新的循环压力出现,“这可以看成是强迫症。”
许帆则用挑战体能极限的“暴走”来缓解压力。
“暴走”族,是现代社会催 生出来的一个新兴族群,用来减轻生活中各种身心压力,这曾是娱乐圈人士喜好的方式,因为“暴走”后让身体体能达到极限,大脑进入休眠状态,什么都不想,放 空身心。
许帆在两年前加入“暴走一族”,几乎成为了狂人,“不暴走不舒服”。这个在 工作上风风火火、事无巨细的人,在下班后却找不到情绪的发泄口,该怎么办?喝酒、抽烟、泡吧都试过,但还是无法解脱疲惫与烦躁。现在,他一年要出去暴走 10来次,先慢跑,一直跑到喘不上气,再快走,一走就是十来个小时。“极度的疲惫才能让我极度地放松。”许帆说。
在某一项关于中关村企业员工的心理调查显示,46%的被调查者存在心理健康轻度异常,58%的人承 认自己有强迫症状、敌对情绪,而这种强迫症状的倾向,就是过度释压的危险信号。
不同的压力源
IT“公民”普遍有着良好的自我认知,无论是工作技能、还是外貌长相,都“自视清高”。
尽管已经对工作麻木不仁,依然有41.4%的受访者认为“工作从未使我的决策能 力降低”; 有23.5%的受访者“非常能够接受自己的外貌”,42.4%的人选择“比较能够接受自己的外貌”; 在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一项调查中,有8.2%的人选择“非常满意”,55.6%的人选择“比较满意”。
“这些数据都可以反映出IT群体是一个对自我能力相当肯定的群体。”熊汉忠认为,这一群体大多接 受过较高教育,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因此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但是,工作能力强不代表内心的认可度高,对自我的高度期待与现实差强人意的表现恰恰是他们所 不能忍受的落差,由此导致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著名压力研究专家Kenneth Pelletier认为,“知觉到的自我与理想自我形象之间的分歧”,是人格的独特架构,这类压力源最可能引发压力,而精神层面的影响在各种压力源中占据 最大的比重。
“与自然、他人以及自我的分离,是导致IT白领抗压能力下降的几个主要 原因。”熊汉忠这样总结。IT行业以往被看作是高收入、高认知度产业,现在光环褪去,IT从业人员的心理落差也动摇了最初的动力。在这个PC当白菜卖,程 序员当民工用的产业里,自我困惑折磨着曾经充满理想的IT“公民”。
而社会层面的影 响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多个动物试验证明,当动物数量超过一定界限,即使食物充足,也会造成看似健康的动物死亡。人面临拥挤的城市、交通堵塞、收银台长 长的队伍以及个人空间的被侵犯,同样会表现出挫败。其他如金融风险、搬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等都是社会层面施加给人的压力。
整个社会进取的动力和机制保障的缺失,如未富先懒、未富先撤、未富先奢、未富先剩、未富先痞的社会 现象横流,更是动摇了人们努力奋斗的决心。现在,有房有车成了人生的第一个追求目标,大多数青年觉得毕业以后必须有一套房子,这种共性的思维,很容易对工 作产生功利心态,继而将兴趣放在后位,为了高薪跳槽,为了高薪不动,因而失去兴趣得过且过。
著名的压力研究专家理查德·扎拉斯勒认为,日常琐事的积累也会形成慢性压力源,“一个人如果老是体验不到生活的快感和情绪的振奋,也一样容易 生病。”而且,这种影响相对于急性压力来说,对身体的影响更为不利。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迷失自我而带来的压力更隐性,也更危险,更令人忧虑的是,这正是 IT产业中坚力量的真实写照。
在人际关系中与他人割裂也是 形成压力的主要原因,而人际关系冷漠恰恰是IT行业的特质。“我不善于和人打交道。”在采访中,不只一个受访者这样对《计算机世界》的记者说,他们大多是 被别人喻为技术天才的工程师和技术主管。
“我很害怕管理类型的工作。领导和下属必然 有一定的利益冲突,在面临冲突的时候,有时候我会碍于情面,对人不严厉; 当碰到很差劲的下属时,我下不了狠心,说不出狠话; 而该严厉的时候,又顾虑很多,无法直接指出其缺点。”尽管已经做到技术主管,韩旭依然非常头疼公司的人际关系,好在他的职责只需要对团队人员进行技术考 核,不用做那些考核、 发工资的麻烦事。
“我只喜欢宅。”陈峰对记者说,他下班后最 大的乐趣便是玩游戏,或者看场NBA。 “宅”几乎成为IT技术人员共同的生活方式。
韩旭也如此,陪老婆、下厨做菜是他的一 大乐趣,相比和同事一起去酒吧聊天,他更喜欢“宅”在家里,从淘宝上搜罗一些小玩意。
《计 算机世界》此次调查结果也显示,有28.4%的受访者感觉到“有时候工作使我对他人的需求变得麻木不仁”,而在“我感到与同事、朋友或家人的交流变得越来 越少”一项中,有29.5%的受访者选择了“有时候”,50%的人则选择“偶尔”。
“完善的社会支持是应对各种压力的有效资源。然而,用真实情感维系关系的越来越少,人与人的联接 通过各种利益来维系,这会让人疲于应付,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疏远,这样的社会支持体系显然是不完善的,不足以在需要的时候分担人们的各种压力。”熊汉忠 表示,因为工作量和其他现实压力,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的人际关系缺乏足够的连接与真情投入,是IT行业人员的另一特征。
图注:旅行是IT“公民”比较普遍的解压方式。
学会享受压力
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汉斯·塞利曾经在其畅销书《压力无烦恼》中这样说: “我不能也不应该消灭我的压力,而仅可以教会自己去享受它。”
在压力管理研究中,缓 解压力的第一步是自我认知的重构,这是最重要也最艰难的部分,而在自我认知中,自我肯定是重构自我的基础。IT“公民”是自我认知非常高的群体,高度的自 我认知决定了IT“公民”在压力来袭时,多半不会选择极端、悲观的泄愤方式,而是试着和“自己说说话”,试着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
回归自然
2009年,刘涛和一帮朋友花了20多天时间自驾车穿越青藏。在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刘涛每天 只能靠服用“百服咛”才能睡得着觉,“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沱沱河的藏民却悠然自得地生活着,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有着‘高原红’,但那又怎么样,放羊、 放牛,生活平静得像水一样。”
在西藏的日子里,刘涛每天都能看到虔诚的朝拜者,他们 三步一扣首,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匍匐在地,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圣地拉萨。“这些朝拜者大多衣衫褴褛,可他们却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知道自己执着地向 前走。”刘涛深有感慨地说。
一次极偶然的机会,刘涛参观了天葬仪式,那种心灵的震撼 令他一辈子难忘。“我没有觉得恐怖,在那种情境下,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人生就是这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命尽头,终要回归自然。”
从青藏线入藏,经由川藏线返京,刘涛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去过了西藏,你就会明白生活没有什么 事是解决不了的,回到北京,我觉得自己就像重新活了一回。”
像刘涛这样通过旅行解 压,特别是选择生命极限地区作为旅行目的地的IT“公民”不在少数,在七位深度受访者中,有三位就曾经去过西藏,酷爱越野的肖莉甚至七次进藏,每一次西藏 之旅都能给她带来全新的人生感悟。
对话自我
从薇则选择和“自己说说话”,在最困难的人生时期学会重新审视自己。
2002年是从薇人生的低谷,那一年她离婚了,工作面临重大转折,从公关转做销售,人际关系一下子 复杂起来。还是在这一年,从薇的父亲因为癌症去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从薇都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有好几次,她都觉得自己过不了这一关。
从薇是一个外向型的人,和她说话一点也不觉得累,开启一个话题便会滔滔不绝; 从薇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们这些‘70后’是信仰混乱的一代,读书能帮助我确立自己的人生观。”
这一年,从薇读了一本书《你以为你是谁》,书里列出了500多个人生观的词条,从薇每周都选几个, 再淘汰一些上个星期选的词条,一个月后,从薇留下了5个词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健康、富足、仁爱、成长、美丽。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用这5个词来鼓励自己,坚持每个月读一本好书,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坚 持游泳。其实,你拥有什么,什么就拥用你。你悲观,绝望的情绪就会始终笼罩着你; 你乐观,再难的人生低谷也会逾越。”从薇用了整整两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现在的她,又拥有了一个美好的婚姻,工作也步入正轨。
和从薇一样,刘涛也通过和“自己说话”的方式来解压,不过,他迷上了太极拳。2005年的时候,刘 涛经常出现偏头疼,身体拉响了警报,他不断地寻找锻炼方法,在同事介绍下认识了一位太极拳老师,从此开始了5年的太极拳生涯,这是个养身又养心的运动。
“每天一小时,每周与老师一起练习。”刘涛谈起太极拳时,兴致颇高。“太极的本质讲求生命与自然 界的和谐与平衡,非常适合躁动的职场人。太极的精华和瑜伽相似,但现代人都更为注重外型,而忽略了练习过程中的放松和愉快。”5年的坚持,消除了刘涛身上 的旧疾和疼痛,坐在记者面前的他气定神闲,充满活力,很难想像他是一个40岁的中年人。
旅行、读书、锻炼,IT“公民”似乎很会解压。
《计算 机世界》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在“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一项中,有24.1%的人选择“很符合”,比较符合为34.6%; 在“我对自己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的选择中,很满意的比例为11.2%,较满意则高达49.6%。
“判断解压方式是否科学有两个原则,一是达到自我 放松的目的,二是不危害自我、他人和社会。这两个原则看似简单,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熊汉忠说。用过于放纵的生活方式来减压,在IT人群中也并不少 见,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用刺激的体验来填补空虚的心情,刺激过后,带来的将是更大的失落。
(文中主要人物均为化名)
评 论
谁的错?
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年收入在6~50万元的家庭就是中产人群。按照这个划分,连刚毕业4年的高华 都能迈入中产阶层的行列了,IT行业可谓是中产阶层的“集散地”。
中国社会的中坚力 量、民族的精英群体、国家进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安定团结的和谐因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产阶级被戴上了这样的帽子,并与民族兴亡紧紧挂钩。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中产阶级的现状吧。2009年,克莱斯勒联手中国市场调研公司做了一份 《中国中坚力量生存状态调查报告》,调研锁定国家统计局所定义的家庭年收入在6~50万元之间的中产人群。调查结果显示,中坚人群中的34%对未来有担 心,26%对未来感到比较担心,甚至非常焦虑。
“有见过我这样的中产阶级吗?起得比 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工资的一半奉献给房贷,物价飞涨,工资不涨,十年都买不起一个厕所。”在采访中,一提到“中产阶级”,很多受 访者都这样愤愤不平,这些IT白领坚决要与中产阶级划清界线。
更让人忧虑的还是这些 IT“公民”的麻木,这些被压力消磨殆尽的IT界的中产阶层,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出普遍的懈怠,缺乏进取心。要知道,这些中产阶层是IT行业的支柱力量,是 IT创新力的源泉,一旦他们才思枯竭,IT行业就失去了创新的推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IT“公民”的麻木,可能将导致一个行业的衰竭。
这是谁的错?为什么IT“公民”们对工作提不起兴趣?企业为他们提供了怎样的工作环境,又为激发他 们的创造性做了些什么?当我们忧虑富士康会不会出现第14跳的时候,也请来关心关心这些IT白领吧,失去了他们,IT就将失去未来。(文/何源)
测试: 你有多坚韧?
下面12个项目出现在坚韧性问卷中。评估坚韧性仅仅靠这个简单测验是不够的,不过,这个练习还是可 以给你一些关于你有多坚韧的印象。写下你对下列描述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程度。
0=非常 不同意,1=有点不同意,2=有点同意,3=非常同意
A. 在工作上尽我所能是很重要的。
B. 有时候,相信命运是我所能做的一切。
C. 我经常醒来的时候就渴望开始一天的计划。
D. 把自己看作自由的人会导致很多挫折和困难。
E. 如果真的出现一些挑战,我愿意牺牲经济上的安全。
F. 当不得不偏离我为自己设定好的日程表或计划时,我会觉得很烦恼。
G. 一个普通市民也会对政治有所影响。
H. 如果没有好的机会,在我的领域中获得成功是很困难的。
I. 我知道为何要做我在工作中所做的事情。
J. 与人们太过亲密会让我有为他们负责的危险。
K. 经历新的环境是我生活中优先考虑的重要事情。
L. 当我无所事事的时候我并不会介意。
计分: 这些问题测量控制、承诺和挑战。有一半问题高分意味着坚韧,而另一半则是低分意味着坚韧。为了计算你的得分,在下面横线对应的位置上填上你的反应。然后用 第一条横线上的得分和减去第二条横线上的得分和,把结果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在承诺、控制和挑战上的得分相加就是你的坚韧性总分,写在最底下的横线上。总分 在10~18分之间表明你具有坚韧人格; 0~9分为中度的坚韧性; 低于0分为低的坚韧性。
A+G= C+I= E+K=
减去:
B+H= D+J= F+L=
控 制+ 承诺+ 挑战=
坚韧性总分
(摘自《压力管理策略》Brian Luke Seaward著)
支持调查的IT公司名单
微软中国
英特尔中国
IBM中国
戴尔中国
华为
中软国际
百度
东软集团
浪潮集团
大旗网
搜狐网络
金山软件
奥美公关
蓝色光标
东南融通
宇信易诚
广联达软件
世纪同财科技
北京蓝科泰达科技
网御神州 软件
CSDN
GDS
(问卷编制: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