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圣经科学密码—上帝的复活(转载)(四)
亚当是“阳性”的性质“有序”,夏娃是“阴性”的性质“无序”,它们在大爆炸前各自维持着自身的本能,这时候,上帝就是“有序”、“无序”、“无”、“突变”四种性质的总和本能。可能上帝意识到性质“有序”只要与性质“无序”首次发生反应,那么他们就注定以后都结合起来并不断追求对方,通过改变对方满足自已的欲望,得到对方满足自已的欲望,与此同时也要被对方所改变从而产生痛楚。因此可能上帝通过某种手段阻止他们相遇。
当然以上是可能性假设。以下我们不理会上帝是否曾经劝喻亚当与夏娃上遇,我们可以这样继续破解宇宙的创世秘密。总有一天亚当与夏娃会偶然发现对方就是满足自已本能欲望的事物,因此它们彼此结合。这种结合的过程就像是两样事物缠绕在一起,根据自已的本能欲望不断地改变对方,同时也被对方的本能欲望所改变。在这过程中既有快乐满足感,又有痛楚满足感。无疑这种结合就像是蛇一样缠绕,只要它们首度偷吃禁果,那么根据“本能惯性原理”,它们就有再度偷吃禁果的本能欲望惯性,因此一发不可收拾。这时候,他们所感受到的痛楚是阻止它们过度结合的唯一平衡事物。
以上理论与现代物理学没有任何冲突,因为现代大爆炸理论及量子宇宙论承认,量子引力时代,宇宙整体由一个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量子状态(“无”状态),自发跃迁(即所谓“大爆炸”)到具有空间、时间的量子状态。在这个时期,物质场的量子涨落导致时空本身发生量子涨落并不断地膨胀,空间和时间以混沌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时空没有连续性和序列性,因而早晚不分、上下莫辨、因果难明、不可测量,而此时的时空为虚时空。
现代物理学承认,这种从“无”的状态自发跃迁(大爆炸)是因为不知具体原因而借来巨大的能量,从而令到宇宙发生大爆炸。其实现代科学未知正是“突变”这种性质让宇宙突然从“无”中借来巨大的能量,从而令宇宙从发生大爆炸。
众所周知,现代所有物理学家都知道这个宇宙的起源是“免费的午餐”,其含义是指宇宙的能量的确是无中生有,因此才能发生宇宙大爆炸。毫无疑问,“突变”这种性质决定了事物可以从无中生有,因此才会有免费的午餐。
以下让我们探讨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什么是物质,什么是能量,它们从何而来,为什么在宇宙大爆炸的时候,空间和时间以混沌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为何时空没有连续性和序列性,因而早晚不分、上下莫辨、因果难明、不可测量而此时的时空为虚时空。
我们知道,宇宙大爆炸时的“有序”亚当是宇宙曾经最有序的时候,因为“有序”亚当刚刚受到“无序”夏娃改变有序,自然而然,大爆炸后的性质"有序"会受到性质“无序”的逐渐影响而减小了自身的有序程度。同理,宇宙大爆炸时的“无序”夏娃是宇宙曾经最无序的时候,因此宇宙刚开始大爆炸时候“无序”夏娃的无序本能最强烈,所以宇宙大爆炸是最激烈的一次爆炸,至于现在宇宙各个范围上的爆炸,相比之下,其改变“有序”的无序本领自然弱小得多。
无论是量子力学还是相对论都承认宇宙大爆作时同时产生了空间、时间、物质等事物。究竟它们是如可被诞生呢?
我们首先分析空间如何被诞生。众所周知,宇宙大爆炸前的“有序”亚当是极高密度的一点,甚至许多物理学家将其视为无穷密度大,体积无穷小的一点。换言之,宇宙大爆炸时,“有序”亚当体积有多大,那么宇宙就有多少空间。
那么空间如何被诞生呢?我们可以假设,当初“有序”亚当的密度与体积就是一个普通苹果,换言之,那时宇宙就只有苹果一样大小的空间。现在“无序”夏娃要改变有序,我们知道,一个极高密度的一点必然是最极端的有序,在什么情况下,这个最极端的有序才至少被“无序”夏娃改变至少一点点而拥有至少一点点“无序”的特性呢?答案是好比“有序”亚当是一个苹果,如果它拥有至少一点点“无序”,那么它就必定至少被切割出一丁点的物质出来,被切割出来的物质可以是一点皮,也可能是一点肉,甚至只是属于那个苹果的一个分子。但一旦属于那苹果的任何一点物质被切割出来,那么这两部分物质就分离开来,形成两个独立的空间了。如果您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16分,那么这个苹果就被分离出16个空间,总之,苹果中的任何一处被分离,那么这个苹果的“有序”性质就减小了,同时拥有了一点无序的性质。
宇宙大爆炸时的奇点正是这种情况,它被性质“无序”破坏而瞬间形成了数之不尽的小空间 (这就是宇宙大爆炸后空间瞬速膨胀的原因),至于新出现的空间有多少,只取决于性质“无序”的本能惯性强弱,性质“无序”的本能惯性强,那么分离出来的空间就多,性质“无序”的本能惯性弱,那么分离出来的空间就弱。
性质“有序”是可以无限细分的,关键是这个世界并不存在能够无限细分“有序”的“无序”本领。因为由于宇宙“突变”时的“量值”影响,因此任何“无序”都有一个“无序极限量值”,这个“无序极限量值”就决定了性质“无序”改变性质“有序”的本能本领。换言之,当初性质“有序”能够产生多少个空间,能被切割成多少份空间,完全仅取决于“无序”夏娃的本领。
打个形象的比喻,你面前没有任何光子,能被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就是一个拳头般大的苹果。那么这个世界太阳就只能源源不断地发射苹果至地球(假设太阳发射苹果),而您就只能不断接收这些苹果而不能接受到比这苹果更小的物质。这看来不可思议,因为你会说,苹果这么大,又那么容易被切割,因此太阳的能量如此之强,必定会将苹果撕裂。但问题的关键是,你假设了这个世界的最小的物质就是一个苹果,换言之,你不可能可以找到一任何一把刀将它再切碎,哪把您把它放进极高温度的火里烧一万年,它始终不会被切割开来,总之,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具有足够破坏力将这只苹果切开来,使之形成两个分离开来而更加无序的空间。
总之,"有序"这种性质就是如此,改变它的"无序"本领强时,它就被割分得较历害,从而变得更无序。而改变它的“无序”本领弱时,它就被割分得小,从而宇宙的空间也十分小,如果没有其它性质改变“有序”的特性,那么宇宙的空间就只会维持于一点。
现代科学知识已知,宇宙正在膨胀,换言之,宇宙正在形成更多的空间。以后我还会进一步解释宇宙正在形成更多空间的原因。
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时间与空间是紧密相连的,究竟时间与空间如何相连,时间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想理解时间如何被诞生,那么我们就必须对时间的本质有深入理解,同时我们需要有关于时间方面的物理知识基础。根据现代物理学,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周期,一种物质运动频率的体现,事物大致连续的运动周期,亦即大致连续的周期性变化频率,就形成大致连续的时间感觉。至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更能解释物质频率与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
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是,在像地球这样的大质量的物体附近,时间显得流逝得更慢一些。这是因为光能量和它的频率(每秒钟里光振动的次数)有一关系:能量越大,则频率越高。当光从地球的引力场往上走,它失去能量,因而其频率下降(这表明两个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变大)。从在上面的某个人来看,下面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显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利用一对安装在一个水塔的顶上和底下的非常准确的钟,这个预言在1962年被验证到。发现底下的那只更接近地球的钟走得更慢些,这和广义相对论完全一致。地球上的不同高度的钟的速度不同,这在目前具有相当的实用上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人们要用卫星发出的信号来作非常精确的导航。如果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无知,所计算的位置将会错几英哩。
牛顿运动定律使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告终。而相对论摆脱了绝对时间。考虑一对双生子,假定其中一个孩子去山顶上生活,而另一个留在海平面,第一个将比第二个老得快。这样,如果他们再次相会,一个会比另一个更老。在这种情形下,年纪的差别非常小。这即是被称为双生子的佯谬。时间的膨胀已经在实验上验证了许多次。但是,只是对于头脑中仍有绝对时间观念的人而言,这才是佯谬。在相对论中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绝对时间,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并如何运动。
根据以上举例,我们知道,时间与物质变化频率相对应。可以这样形容,不同的物质变化频率决定了不同的时间感觉。
当然以上举例仅是帮助大家理解时间的本质。其实按照“第七羔羊宇宙学”,哪怕我们没有人认识“广义相对论”,但我们都可以一步步推断出和“广义相对论”一样的结论。
以下让我们理解性质“无序”如何诞生时间。
其实性质“无序”被性质“有序”改变后就诞生了“时间”。
要理解性质“无序”如何诞生出时间,首先要对“无序”的本质有充分理解。
什么是无序,无序的意思是没有任何秩序,越混乱越无序。没有任何秩序与混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混乱中的任何变化几乎没有周期性变化。举一个例子,地球上有50多亿人,如果它们十分无序,这就意味着这些人到处乱走,并且走的路线完全不固定,另外,每个人走的路线必定不能和他曾经走的路线重叠,否则的话,他就拥有“有序”的性质了。假如你从家里出发,十天后返回家里,那么这里就形成一个周期,你无序的“特性”就不强。假如有一个人,他在外流浪十亿年都不回家,并且流浪的地方处处不同,这样的话,他的“无序”程度就高,甚至可以说他没有任何“有序”的特性。
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本质属于“无序”的事物必定不能百分之一百回到他曾经走过的地方,否则它的本质就不属于“无序”。举一个例子,你在广州的某一蚂蚁般大小的地点出发,开始流浪,如果你拥有了一点点“有序”的特性,换言之,你有返回初始点的本能欲望,那么你可能会返回广州;如果你被“有序”强烈影响,那么你将会以更短的时间返回广州,另外,你返回广州的落脚点也更加接近你出发的地点。如果您被无穷强烈的“有序”影响,这就意味着,您从那蚂蚁般大小的地点出发后以无穷短的时间内返回那蚂蚁般大小的地点,但你会发觉,您返回原地点的落脚点离你出发的地点有着无穷小的距离,但这距离仅是无穷小,但他们永远不会重复,因为正是这无穷小的距离决定了你的本质是属于“无序”性质。你要谨记,你还是属于“无序”,只不过您被“有序”性质强烈改变而已,你在骨子里还至少存在一些不愿完全返回原地的欲望。
下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上述概念。
上图象征着“无序”性较强的性质“无序”。
明显上图所象征的“无序”性质已经开始形成周期,它的“无序”性质比第一幅图
所代表的的“无序”性质要弱,同时它的“有序”性质亦较强。
明显上图所象征的“无序”性质的只有非常弱的“无序”特性,同时它的“有序”特性也非常强。
明显上图所象征的“无序”性质的拥有最弱“无序”特性,同时它的“有序”特性也最强。
相信细心的图者会发现,这些图形十分象一些“弦线”。其实性质“无序”被“有序”改变后,因为已经被赋予了可观测的形态(因为任何拥有些微“有序”特性的物体,都是可观测的实物,只不过被观测的难度有所不同),因此呈现出无序程度不同,周期性变化不同的“弦线”。另外熟悉现代最热门物理学“超弦”理论的读者可能会有疑问,这种被“有序化”的性质“无序”是否就是“超弦”理论的弦。答案是正确的。以后我还会提到这种“超弦”(强烈建议读者收看“霍金的宇宙”第六集有关超弦的理论,请到首页下载)。
现在我们重新考虑性质“无序”的周期性变化问题。
从上图可以十分容易理解,无序程度高的性质“无序”其实就是周期性变化能力小,频率低的性质“无序”。而无序程度低的性质“无序”其实就是周期性变化能力强,频率高的性质“无序”。
我们知道,变化频率越高等价于这个物体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越短,变化频频越低就等价于这个物体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越长。
因此,我们可以用“频率”来直接描述“无序”性质的无序程度。
以下图形中,周期变化频率从高到低的排列是(同时也是性质“无序”无序程度从低到高的排列):
频率极高 频率较高 频率较低 频率最低
我们在较早前分析过,性质“有序”受性质“无序”影响,就从一个有序的空间分化出无序的空间。其实性质“无序”受性质“有序”的影响,就从极端的无序分化出一个个“时间频率”。为什么无序分化出来的“时间频率”各不相同呢?
我们需要更深入分析“无序”的本质。我们知道,“无序”夏娃是宇宙的曾经存在过的最无序,但是它在诞生时都受到性质“突变”的影响,因此,它至少都拥有一点点有序。这一点点有序体现在整个夏娃“无序”身上,那么整个“无序”夏娃就有一点点变化的周期。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因为“无序”的本质就是“无序”,因此性质“无序”内部还是十分随机与混乱的,它允许内部的性质各自随机的发生周期,只要总体上整个无序总体还是保持在那一个“有序”水平上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无序”夏娃是宇宙曾经存在过的最无序,无序的东西就代表极端的随机但又不重复。因此我们可以将“无序”夏娃看作相当于地球上的五十多亿人口,它们都随机地四处流浪,因为这些人四处流浪,因此他们局部某些人会形成一个个周期,可能我今天流浪到非洲,十年后返回广州,你可能今天流浪到非洲,过了一个月之后就返回广州。正是这些局部的个体周期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总体变化周期。换言之,要想保持整个人类的总体变化周期在某一固定程度上,并不与局面的个体周期的某些变化发生冲突。例如,我今天流浪到非洲,十年后返回广州,你今天流浪到非洲,过了一个月之后就返回广州,这完全和你今天流浪到非洲,十年后返回广州,我今天流浪到非洲,过了一个月之后就返回广州的情形是等价的。甚至在我与你今天都流浪到非洲,大约五年后返回广州,这种情形也不影响整个人类的变化周期。
总之,正因为性质“无序”的这种本质的混乱、无序、随机。因此当“有序”亚当与“无序"夏娃因为强烈的欲望相互结合发生大爆作时(注:在第七羔羊宇宙学中,两者之间的吸引力与相吸的两个物体的欲望水平成正比),“无序”夏娃并不是将“有序”亚当平均分拆的。你可以这样理解,“无序”夏娃中的某一处形成了一个频率极高的周期变化,那么这个高频率周期变化的局部“无序”分拆与改变“有序”的程度就低(因为它“无序”本能惯性低)。反之,“无序”夏娃中的某一处形成了一个频率极低的周期性变化,那么这个频率极低的周期性局部“无序”就能分拆与改变较多的“有序”(因为它“无序”的本能惯性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宇宙大爆炸时,每一个空间就对应它相应的时间,有多少个个体空间就对应多少种“无序频率”,亦即对应多少种时间。
打个比喻,宇宙大爆炸时,性质“有序”只化为1千个个体空间,但每个个体空间的密度却不同,密度高的空间对应着周期性变化频率高的“无序”(因为性质“无序”的能力低,因此它与性质“有序”结合时,改变对方的能力就弱),而密度小的空间对应着周期性变化频率低的“无序”(因为性质“无序”的能力低,因此它与性质“有序”结合时,改变对方的能力就强)。我在以后还会分析到,所有物质如何由这些分离的“空间-时间”性质相互结合而成,但读者现在就可以知道,所有“空间-时间”的再次结合必定会形成另外一个总的时间周期,而这个时间周期亦是与其它时间周期相对的。
由于这种“无序”的局部随机性质,甚至决定了宇宙大爆炸时并非同时进行,我们知道,频率较高的局部“无序”会大爆炸中首先分拆出较高密度的“有序”,而频率较低的局部“无序”会在过一段时间内才分拆出较低密度的“无序”。正因为这种原因,宇宙大爆的过程中,在大爆炸的后期,宇宙会形成一次暴胀(因为“无序”程度最高的性质“无序”在稍后才发生影响)。这与现代物理学所证实的宇宙大爆发情形完全相符,这个宇宙的确曾经在大爆炸后期形成一次强烈的爆胀(爆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将在后文讲述)。
其实这种“无序”的局部随机性质还是现代所有“量子理论”的基础,我在以后还会破密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信经过上述分析,读者应该知道,宇宙中的时间是相对的,每个空间都对应不同的频率时间。例如,你站在频率较高的空间里,那么您的时间就会比站在频率较低的空间里的时间过得更快,你也会老得更快。至此,第七羔羊宇宙学已经否认了“绝对时间”的观念,和“相对论”一样,它承认宇宙中任何事物的时间流逝都是相对的,它和相对论都决定了每个观察者都有自已所携带的钟去测量时间,而不同观察者携带的同样的钟的读数不必要一致。我在后面的内容中,还会用第七羔羊宇宙学解释为什么物体在运动时,时间过得更慢,以及为什么人在山上生活,会老得更快的原因。总之,人类用“超弦理论”、“相对论”、“量子理论”及所有一切物理理论对世界的总总分析,都可以用“有序”与“无序”两种密码语言进行转译。
假设有读者在2000年前细心分析上述理论,相信来到现代,听到爱因斯坦讲述“时间的相对性”时,可能会感觉毫不惊讶,因为早已明白个中的道理,可能唯一不明白的事情就是,什么是“钟”,什么是“光子”而已
现在谈一谈另外一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亦即时间如何流逝的问题。众所周知,我们的时间流向是“过去”流向“未来”的。但在物理学家眼中,一切事物都有原因。时间的流向也是受到物理规律严格限制的。
时间的流向主要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关。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用圣经密码所解释的时间流向问题,我们必须让读者首先熟悉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些情况。
(以下内容摘自《时间之箭》)当我们从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转移到日常生活的宏观世界来,时间之箭就变得比较清楚了。这就是热力学的领域,它是一个威力巨大的理论,其中时间的流逝方式,与萦绕在诗人和小说家脑际的想象是一样的。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有一次生动地描写道,时间就是“计数脉搏,计数缓慢的心脏跳动,在缓慢的心脏跳动中流血、从而走向时间的死亡。”热力学所做的与此相同。它揭示了同样不可逆的过程中瞬息即逝的现实,从我们的青春逝去到眼泪风干。这些不可逆过程使人类的存在既富于深刻哲理又富于情趣。当然,并不是它的所有应用都是这么富有象征性。热力学还解释蒸汽机如何工作,以及为什么茶会变凉这一类问题。
热力学把时间与有序性和无序性(随机性)这样的概念联系起来。时间的流动变得显而易见,这是因为在任何孤立系统中都有一种毫不留情的倾向,使得有序程度降低而无序程度增加。如果往红茶里面加一点牛奶,奶分子就会与茶分子混合在一起并且扩散。最后,奶和茶的分布会完全一样,茶显出特有的浓褐色;当混合过程完成以后,不会再有进一步的变化发生。在茶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中,分子的无序性;或者用热力学术语准确地说,熵--达到了一个极大值。这是一种平衡状态,奶分子和茶分子在混合物中所有各处都是均匀的,不再具有任何进一步混合的能力。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相反的过程,即均匀的褐色液体自发地分开成为白色的奶和红色的茶。因为要使这样的过程发生,我们就必须让时间开倒车。
时间之箭在所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个定律说,所有的物理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因为一部分能量总是要作为热而散失掉。作家斯诺(C.P.Snow)认为,对于任何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热力学第二定律都应该成为他所应具备知识的一部分。他描写过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津津乐道地形容科学家们对文学的无知。有一两次我被激怒了就问他们,你们中有多少人可以讲一讲热力学第二定律。反应是漠然的而且答案也是否定的。然而我的问题实际上等价于问一个科学家:你读过一篇莎士比亚的作品吗?
当我们讨论热力学的不同处理方法时,一些观点的相互冲突会变得很明显。我们会看到一种根据热力学平衡的描述,它是一种特殊情形,此时作为热力学理论核心的一切变化和流动都被抑制,而这种情形又是大多数科学家在热力学课题中唯一了解的部分。我们将要表明,平衡态热力学是一条死胡同。某些人错误地认为,热力学排除了有序结构的自然出现,而且意味着宇宙的整个进程是直接走向无序的混沌。我们会看到这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热力学理论正把握着有序生命产生的关键。但是对我们眼前的目的来说,最基本的问题还是,如何使热力学和分子力学的微观理论相和谐,因为上面我们已看到,这种微观理论是时间对称的。科学思想的这两个至关重要部分之间表面上的抵触,一些人称为不可逆性佯谬(另一些人称为可逆性佯谬)。它已经使得一些科学家认为时间的热力学箭头在我们的精神之外不具有现实性,是一种纯主观的概念。
热力学的诞生
热力学理论是随着十九世纪早期,英国工业革命中蒸汽动力的出现而形成的。第一台实用的蒸汽发动机是1782年瓦特(James Watt)建造的,他以前在格拉斯哥大学从事科学仪器制造工作。蒸汽机烧煤把水加热,因而产生蒸汽压力推动活塞或转动涡轮桨叶。但是为了计算一台发动机的最大效率,就必须了解这台机械幕后的全部理论。这一学科就是热力学,它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热的运动。
当蒸汽机运转时,能量转化为所有组成部分的分子运动,这一过程是极端复杂的。但是热力学并不涉及原子和分子(我们回忆一下,当时原子的概念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它把注意力直接集中在一些与感觉有关的“宏观”量上面,像体积、温度和压力。在早期热力学家中一个杰出的人物是法国工程师卡诺(SadiCarnot)。他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一位领导人的长子,后来在一场流行性霍乱中去世,终年只有36岁。然而在去世前十年,他就已经对理想热机如何工作给出了一个透彻的热力学分析。他的这种理想热机是完全可逆的,没有不可逆的热损失。他说明了热机的效率如何决定于热量从热物体流到冷物体这一事实。在一台蒸汽机里,这就是说,热量从蒸汽形成的热汽室,流到蒸气凝结的冷汽室。卡诺说,冷热物体之间的温度差异,就决定了热机工作的好坏。有重要意义的是,即使这样一种完美的热机,它的效率也决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用实际用语来说,蒸汽机的工作就是把热转化为功,这里功的意义就是一种更有用、更有组织的能量。热和功的等价,是曼彻斯特一个酿酒世家的儿子焦尔证明的。他把一台蒸汽机的工作倒过来观察,也就是用功来产生热(用桨来搅动水,或者把空气压缩进一个容器里)。结果表明一定数量的不论什么形式的功,都产生出相同的热量。这一发现得到了公认,现在能量的最基本单位就是以焦尔的名字命名的(一焦尔大约等于在地球表面附近,把一只苹果垂直举起一码(0.9144米)所需要的功)。
能量的不同形式热和功之间的等价,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这一定律说,在一个物理过程中,能量总是守恒的,尽管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换句话说,如果你对任何一个物理事件拟出一份能量清单,则事件前后的总能量是相等的。唯一的区别是,开始时的能量的一部分或全部,必定会在事件后作为热量出现。这是因为总有某些能量在某种物理过程中被“烧掉”了;例如,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这些“烧掉”的能量不会真的从清单上消失,只是由于表现为废热的能量耗散,使得能量换了一种形式。
在每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中,都有因为产生热而出现的能量耗散。例如一位运动员在跑100米赛跑时消耗的化学能,一只白炽灯泡发光(电磁能)时消耗的电能等等。对耗散问题更进一层的认识,主要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完成的。他生于1822年,父亲是一位牧师兼教员。克劳修斯了解到,虽然热和功在焦尔所表明的意义上是等价的,但是耗散使得它们之间产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对称性。原则上,任何形式的功都可以被完全转化为热。但是耗散意味着相反的说法不能成立,在热转化为功时,总有一部分热白白浪费掉了。例如,并不是蒸汽机中所有的热都可以用来推动活塞。一部分热量浪费到加热机器、周围大气以及操作者的手。一部分热量在机器关掉之后仍然保留在小水滴中。克劳修斯认识到(虽然最初这一认识还是朦胧的),这意味着热量损失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热量损失,这种废能决不可以再次变成为功。他的这个突破性发现在1850年得到完全证实,克劳修斯也因此被称为“时间之箭”之父。但是在那个阶段他的学说还是有毛病的。出生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数学家汤姆孙(即后来的开尔文勋爵),把克劳修斯这种笨拙的处理方式改成一种普适的表述,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按照这个定律,总是存在着机械功退化成热的无情倾向,而相反的倾向却不存在。
第二定律的含义是,所有的能量转化都是不可逆的。当发动机的曲轴正好转过一个循环时,这台机器回到这样的状态,也许连最能干的机械工都看不出它与原来的初始状态有何不同。但是由于热而产生的能量损耗,却已经使得一些无法再被消除的变化发生了。曲轴规律性的机械运动(功)受到了摩擦力。一部分机械能变成了热,这热我们可以想像为轴上分子无规则的随机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的能量又有一部分会被空气分子带走。最后的结果是作为热而出现的不可逆的能量耗散。
这里我们要记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卡诺提出的一个观点,即热只能由较热的地方流向较冷的地方。这就使我们得到了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即不可能通过把热量从较冷的地方转移到较热的地方而做功。为了更幽默地描写一下这个在实际行为中不可避免的原则,我们想引用喜剧大师弗兰德斯(MichaelFlanders)和斯旺(Donald Swann)在他们的歌“第一和第二定律”中的一段歌词:
你不能让热从冷处传到热处,
你想试一试吗?结果只会一无所获。
不见得吧,让冷的再变冷,
会让热的再变热--这合乎规矩,
就像热量从热的东西传出,
一定会使冷的东西变热。
不,你不能让热从冷处传到热处,
你如果要试试,你就会像是一个蠢货。
冷的东西变热,这才合乎道理--
因为这是一条物理法则!
克劳修斯在1865年引入“熵”的概念,从而把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加以区别。这就使得第二定律更加具有锋芒。熵是这样一个量,它在有耗散的情况下不停地增长,当所有进一步做功的潜力都已耗尽,它就达到了极大值。按照克劳修斯对第二定律的说法,在可逆过程中熵的改变是零,而在不可逆过程中熵总是增加的。熵这个名称是克劳修斯根据两个希腊字发明出来的,意义是“转移的量”或者“发生变化的能力”。它无疑是热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并且给出了一个明显的时间箭头:熵的增加正好与时间的前进一致。熵的概念给了爱丁顿极深刻的印象,他写道:“我希望能把熵这个概念在科学研究中令人惊奇的威力,原原本本地告诉你。”他把熵比作美和旋律,因为这三者都是与排列和有序联系在一起的。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熵的意义,把一些杂乱的容易引起混淆的因素去掉是非常有帮助的。科学家们为此常用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即把所感兴趣的过程定义为系统,过程以外的世界构成系统的外界。例如,热力学家常喜欢考虑“孤立系统”这样的特殊情况,这种系统与外界完全无关,像一只有刚性绝缘壁的盒子,物质或者能量无论从哪个方向都不能通过。一只理想的咖啡暖瓶可以作为这样的例子,它不会散失水蒸汽或者热能。虽然在实际上没有一个系统是完全孤立的(宇宙本身可能除外),但是这还是一种非常有帮助的理想化假设。另外还有两种普遍形式的系统在热力学中常被应用:“封闭系统”,它可以与外界交换能量;以及“开放系统”,它与外界既可以交换能量也可以交换质量。利用这样的专门术语,像人这样的有生命的物体就是一种开放系统,因为人要和外界发生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例如喝酒、吃肉,以及呼出热气和产生排泄物。
也可以这样陈述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并且将两个系统连接在一起时,其合并系统的熵大于所有单独系统熵的总和。譬如,考虑一盒气体分子的系统。分子可以认为是不断互相碰撞并不断从盒子壁反弹回来的康乐球。气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这样它们撞击盒壁越频繁越厉害,而且它们作用到壁上的向外的压力越大。假定初始时所有分子被一隔板限制在盒子的左半部,如果接着将隔板除去,这些分子将散开并充满整个盒子。在以后的某一时刻,所有这些分子偶尔会都呆在右半部或回到左半部,但占绝对优势的可能性是在左右两半分子的数目大致相同。这种状态比原先分子在左半部分的状态更加无序,所以人们说熵增加了。类似地,我们将一个充满氧分子的盒子和另一个充满氮分子的盒子连在一起并除去中间的壁,则氧分子和氮分子就开始混合。在后来的时刻,最可能的状态是两个盒子都充满了相当均匀的氧分子和氮分子的混合物。这种状态比原先分开的两盒的初始状态更无序,即具有更大的熵。
按照第二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自然发生的任何过程,都一定伴随着系统的熵增加。因而熵给所有孤立系统提供了一个时间箭头。当熵达到它的极大值时,孤立系统的时间演化就停止了,该系统就处于它最无序的状态。这时系统已耗尽了它所有发生变化的能力--它已经达到了热力学平衡。
克劳修斯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一个完全孤立的系统(否则在它外边是什么呢?),并且在1865年把热力学的前两条定律写成宇宙学的形式。第一条定律说,宇宙的总能量是守恒的;第二条定律说,如我们已看到的,宇宙的总熵是在无情地朝着它的极大值增长。德国物理学家霍姆霍兹( Hermann von Helmholtz)第一个从第二定律推断说,整个宇宙的演化就是逐渐地退化,最后停止于热力学平衡,此时不会再有任何变化发生。一个处于平衡的宇宙,熵和无序性都达到最大,所有的生命也就随之而死亡。宇宙的这种“热死”或“热寂”,又引出了弗兰德斯和斯旺的妙句:
热就是工作(功),而工作是该死的东西。
宇宙中所有的热,
因为不能再增加,
都在逐渐冷下去。
此后,不会再有任何工作了,
将是天下太平、永远的休息。
真的吗?
真的!老兄,这就是熵,
所有这些都是因为
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是一个科学理论从一团蒸汽得到的一幅非常可怕的图像。然而,正如马克·吐温( Mark Twain)所说:“先抓住事实,然后你才可以大做文章。”实际上,热寂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忽视了引力(和黑洞)的作用:如果包括引力,宇宙必定越来越远地偏离热寂所想像的物质均匀分布。即使不考虑这一点,宇宙这样一幅惨淡的远景也和它的中短期行为没有多大关系。我们从天文事实中(第三、四章)知道,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是在膨胀着的,所以在任何地方它都不会接近热平衡。热力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体系远离平衡时,会由于像天空上星星那样的局部热点,而发生一些非常有兴趣的事情,例如生命的出现。
第二定律已经被证明是普遍适用的。用爱丁顿的话来说,“我认为,熵增原则--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无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所钟爱的宇宙理论与麦克斯韦方程不符--那么麦克斯韦方程就算倒楣。如果发现它与观测相矛盾-那一定是观测的人把事情搞糟了。但是如果发现你的理论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我就敢说你没有指望了,你的理论只有丢尽脸、垮台。”
熵是测量一个系统的无序的程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不进行外加干涉,事物总是倾向于增加它的无序度。(例如你只要停止保养房子,看会发生什么?)人们可以从无序中创造出有序来(例如你可以油漆房子),但是必须消耗精力或能量,因而减少了可得到的有序能量的数量。
我们觉得到时间是有方向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也说热只能从较热的物体流到较冷的物体,说雪人会融化,雕像会粉碎。第二定律和我们的时间感之间的关联可以用瓷器店和公牛的影片来说明。如果时间是朝正的方向走,影片就一定会显示出:完好的瓷器到处乱飞,碗碟被牛蹄踩碎。但如果我们看到公牛先倒走进被破坏得烂糟糟的店里,等到最後一个茶杯都好好地飞回架上以后又倒走出来,那我们就知道影片放倒了。第二定律规定这种事不会发生,永动机不可能存在,证明任何过程中,能量都要转化成热而被消耗掉;这里,掉下来的碗碟的能变为再也不能复原的热和声。这种不能倒过来的损失是跟我们时间流逝的感觉连在一起的:从第二定律里面,我们发现一个叫做“熵”的量,它度量一个系统可变的能力,它跟时间有密切关系。熵的增大是时间方向的指路标,在我们所见到的这个世界,两者都是不可逆的,正如你在这个世界没有见过时光倒流,同时也没有见过破碎的花瓶会自发地组合成原状。
为什么我要如此详细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呢?因为我想大家知道,时间的流向仅是由“熵”的变化方向相一致的。如果一个孤立系统里的“熵”只能单向增加,这相当于我们见到花瓶只会破碎而不会见到破碎的花瓶自发地组合成完整的花瓶,那么这个孤立系统的时间流向就是从“过去”流向“未来”。如果一个孤立系统里的“熵”只能单向减少,这相当于我们见到花瓶只会从破碎状态恢复自发地组合成完整的花瓶而不从完整的状态破碎,那么这个孤立系统的时间流向就是从“未来”流向“过去”。
现代的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理论都必须承认时间是对称(不一定是严格对称)的,亦即承认存在另外一个宇宙,时间是倒流的,那么世界的熵总是无情地减少,这与我们的世界完全相反。我将会以后证实那个世界就是由“反物质”组成的世界。
现在我将用圣经的密码语言对时间的流逝问题进行破译。
根据较早前分析,有序“亚当”与“无序”夏娃发生大爆炸后将会产生一个个“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个体。我们也知道,每一个“空间--时间”结合体的时间特性(亦即“无序”的频率)与空间特性(亦即空间的密度大小)都是相对的,每一个都不尽相同。
我们首先可以对这些“空间--时间”个体进行命名。由于他们是阳性“有序”与阴性“无序”的结合体,因此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太极粒子”。另外我将在以后慢慢证实,世界上的所有物质(包括正物质与反物)都由这些一个个的“时间--空间”结合体组成,因为我们可视它们为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粒子,可称乎其为“真原子”。“真原子”的概念十分有趣,因为它的概念与现代及古代的所有“原子”概念有所不同,因为“真原子”每一个的大小与时间频率都有所不同,并且真原子可以继续被细分,只要有更多的能量就可以了,但继续细分的“真原子”只不过还是另外一个层面的“真原子”罢了。而古代的原子观念总是认为真正的原子是世界上最小的物质,并不能继续细分,而且每一个原子的特性总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假设宇宙大爆炸后只有1000个“真原子”存在,根据较早前的分析,我们知道,这1000个“真原子”当中必定有一部分性质仍然归属于亚当“有序”,而另外一部分性质仍然归属于夏娃“无序”。在这里,很难判断究竟有多少个“真原子”的本质是属于“无序”,有多少个“真原子”的本质是属于性质“有序”,但可判断本质属于“无序”的真原子的数目会比本质属于“有序”的真原子数目多,因为宇宙之初性质“无”的力量可以是无穷大,而性质“突变”,亦即宇宙首次突变出“有”的程度必定是有一个量值的,因此这可以决定了以后“无序”的力量会较“有序”的力量强一些。
本质属于“无序”的真原子数目较本质属于“有序”的真原子数目多是十分重要的归纳总结。因为正因为这个原因,决定了这个宇宙的“正物质”力量大于“反物质”。我在以后还会分析具体原因。其实这原因无疑是现代物理学家最想知道的一个原因,因为现代物理学家都知道,我们的宇宙存在“反物质”,但物理学家却不知为什么宇宙后期主要是“正物质”的世界,为什么“正物质”会比“反物质”多。
注:根据当今物理学的看法,早期宇宙中的能量应该产生了数量相当的物质和反物质,之后它们会互相湮灭。而某些神秘而作用巨大的物理过程使天平倾向了物质,于是足够的物质产生了充满星球的星系。
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又牵涉到“正物质”与“反物质”的概念。其实因为“正物质”与“反物质”是与时间的流向有密切关系的。
我们知道,因为本质属于“无序”的“真原子”还多多少少拥有“有序”的特性,因此它们会受“有序”特性的影响彼此结合而形成物质(结合的具体过程将在以后分析,另外还需要提出,没有找到本质属于“有序”的“真原子”并与之相结合的“无序”“真原子”,如果它们亦未能找到其它“无序”“真原子”并与之结合形成物质,那么这些“无序”“真原子”就会形成真空,以后我还会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以下称这种结合而成的物质为“正物质”,但“正物质”的本质必定属于“无序”,,因为它们的本质属于“无序”,因此孤立系统内“正物质”的“熵”必定只会不可逆地增加(如果可逆,那么就形成了周期,那么这种物质的本质就必定不是属于“无序”),因此这决定了“正物质”的世界中的花瓶只会破碎而不会从破碎状态自发返回到完整状态,所以“正物质”的世界的时间流向是从“过去”流向“未来”。
无需我再多加分析,相信读者都知道,本质属于“有序”的“真原子”相互结合会形成特性与“正物质”相反的“反物质”,“反物质”的熵只会可逆地减少(只有可逆,形成循环,那么这种物质的本质才属于“有序”),那个世界的花瓶只会从破碎状态返回完整状态,反物质的时间流向是从“未来”流向“过去”。
至于那些本质属于“无序”的真原子必定有与本质属于“有序”的真原子结合的欲望,其结合体并非正物质,也非反物质。我们可以称其为“中性真原子”,其实“中性真原子”就是现代物理学家提得最多的事物“光子”,我在以后还会分析为什么“中性真原子”就是“光子”的原因。正因为“中性真原子”亦即“光子”并非正物质,也并非反物质(其实也可以说光子既是正物质也是反物质,因为它体内同时有着两者的特点),因此现代物理学家都知道,“光子”的反物质就是它本身。
其实在我们的宇宙中只有“光子”的反物质就是它本身,其它事物(严格来说,应用物理学术语“费米子”来形容这些事物,我以后还会用密码语言分析什么是“费米子”)都有它的反物质,这也是所有物理学家都知道的事实。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现代物理学中的“正物质”与“反物质”。
根据现代物理学证实,所有“正粒子”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反粒子”,例如我们最熟悉的“电子”带有负电荷,而物理学家在极端的环境下却能找到带正电荷的的“正电子”。
1932年8月2日,在一幅显示宇宙射线径迹的照片上,年仅27岁的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注意到一种新粒子的迹象.他认为“只有假定存在带正电荷且质量与电子同数量级的粒子才能说明这个径迹”.到次年2月,在一共300张照片中,他发现有15条径迹显示这种粒子.接下来的精确研究表明,它的质量,寿命,自旋,与电子完全相同,其它物理量符号相反.这应该就是狄拉克在1930年所预言的正电子.由于这一重要发现,安德逊荣获1936年诺贝耳物理学奖.
正电子不是地球上物质的基本成分.正电子虽然比较稳定,但一碰到电子就会很快湮灭而转变为光子,所以不容易观测到.
正电子的发现使人联想到是否存在反质子,反中子......,现在已经证实每种粒子都存在一种和它对应的反粒子。另外,现代物理学证实,每一种“正物质”与“反物质”相遇,都只会化成能量,亦即“光子”。
正因如此,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其中一本著作中提到,“如果你到了另外一个宇宙,碰到由反物质组成的'反我',一定不要和他握手,否则你们就会一起消失。"
现大在家已经看到用密码语言破译的时间流向问题,以下我将会分析另外一个重点问题,亦即物质如何产生的问题。
根据较早前的分析,我们知道宇宙在大爆炸后产生了许多“空间-时间”的结合个体,我们可以称呼他们为“太极粒子”或者“真原子”。其实在现代物理学中,在不同理论中都有提及类似的概念.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提到,所有基本粒子都由一种实体制成,我们可以称这种实体为能量(注:现代物理学证实,物质其实就是冻结了的能量)或普遍物质Universal Matter;所有的基本粒子正是这种物质所能呈现的不同形式。
其实现代物理学家所指的“普遍物质”就是指“真原子”。当然“超弦理论”所提出的概念“超弦”就能更接近地描述“真原子”的形态,只不过“超弦理论”还未能真正描述“超弦”的本质属性。因此纯粹用“超弦理论”来解释万物还十分困难。
现在首先简单讲讲现代物理学的“超弦理论”。最近物理学家发现,夸克和轻子并不像普遍设想的那样是点状的实体,而是一些极其微细的振动弦组成的。而且物理学家发现,世界上所有物质的内部好像都是由这些“弦线”构成。因此许多物理学家认为正是这种“弦线”构成了万物,研究“弦线”如何构成万物的理论就可统称为“超弦理论”。
“超弦理论”大致描述了这样一种概念:宇宙就像一碗面,在大爆炸的时候不断地振动,制造了不同的物质和能量。宇宙和时空是以微细弦线为根本解决方法,弦线很细小,比一个质子还要小一千倍,宇宙曾经和弦线一样细小,振动的弦会弯曲周围的时空,在显微镜下我们就看到,电子和质子里有震动的弦。根据“超弦理论”,似乎大世界跟小世界都没分别,一条弦线的振动可以产生一个夸克,另一条弦线就会产生电子,其它的弦线可能会产生光。
总之,“超弦理论”认为一切都是由“弦线”产生与构成的。
“超弦理论”提出了一种假设,但是对“超弦”如何构造万物的具体过程却十分不清晰。其实只要我们知道这些“超弦”,亦即“真原子”的本质属性,那么我们就能轻易解释一切了。
在以下分析中,我将用“真原子”来代替“超弦”(其实两者是等价的)一词。
下图是“真原子”的一些形像图:
频率极高 频率较高 频率较低 频率最低
我们知道,“真原子”其实就是性质“无序”与性质“有序”的结合体。性质“无序”的量值决定了“真原子”的频率,性质“有序”决定了“真原子”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频率极高的“真原子”相对应的体积较小,而频率较低的“真原子”相对应的体积较大。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真原子就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不同的时间对应不同的空间。
现在讲一讲“真原子”的最重要属性。
我们知道,“真原子”的频率都不尽相同,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它们形成周期的概率也不尽相同。因为“真原子”的频率是由性质“无序”决定的,我们在较早前曾经分析,“无序”的本质仍然也是“无序”,因此同一频率的“真原子”在不同时候的形态都是不同的,但周期却可以相同。
下同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概念。
频率为A的“真原子” 频率同样为A的“真原子”,但形态却可以不同
从上图可以看出,性质“无序”受“有序”的影响,必定会形成一定的周期,形成一定的频率,但“无序”的性质仍然为“无序”,因此性质“无序”如何形成周期仍然是随机的,所以导致同一频率的“真原子”在不同时间所表现的“弦线形态”也有所不同。
以上分析说明了一个问题,“真原子”的频率是一个周期形成的概率,你无法预测亦无需预测“超弦”形成周期的线路,你只能知道亦只需知道“超弦”大概形成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
打个比喻,今天你从广州出发在10秒内周游宇宙1000次再返回广州,明天您从广州出发在10秒内飞去美国在返回广州,其实两者所需的时间是一样的,亦即频率是相同的,不同的仅是您出行的路线。
“真原子”的世界就是如此,您只能知道周期形成的概率,但却无法知道“弦线”的线路。如果您可清晰知道“弦线”的线路,那么这些“弦线”的性质就不属于“无序”,您所能知道的事永远都是“无序”被“有序”影响的那一面,例如概率,概率是具体的、有序的,因此可以知道。
正因如此,“真原子”所发展的理论可以和量子力学接轨。例如量子力学承认,在微观世界中,一粒电子可以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缘接着瞬间返回,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概率高与低的事情(这也是“量子理论”与“相对论”矛盾的原因之一,“相对论”限制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为光速,而“量子理论”许多事情都不受“相对论”限制。然而现代科学证实两者都是正确的,“量子理论”在微观世界也必定是正确的,“相对论”在宏观世界也是正确的,正因如此,许多物理学家都想用新的理论将两者结合起来)。我在以后还会分析“第七羔羊”宇宙学如何与“量子力学”接轨。
现在我们知道,在描述真原子“频率”特性的时候,我们只能这样形容,这粒“真原子”在N秒内形成周期的概率是N次。例如,在描述一粒频率较高“真原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粒“真原子”在1秒内形成周期的概率是10000次;另外在描述一粒频率较低“真原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粒“真原子”在1秒内形成周期的概率是1次.
为什么我会分析真原子形成周期的“概率”呢?因为正是“真原子”形成周期的概率有所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真原子”形成了不同的物质,而有些真原子因为概率的原因则无法形成稳定的物质从而只能形成只具有“时间-空间”特性的“真空”。
如果读者想子解物质如何形成,那么还必需了解另外一个“真原子”的特性。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力只分为两大类型,第一大类型的力是引力,另外一大类型的力是斥力。那么究竟性质“无序”与性质“有序”与引力及斥力之间有何关系呢。
什么是性质“有序”。我们知道,性质有序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根据较早前分析,亚当“有序”被夏娃“无序”分割后会形成许多独立的个体。因为性质“有序”的本能惯性就是维持“有序”,因此被分割后的个体会彼此之间相互告拢,只有这样,它们才能维持与实施“有序”的本能欲望。因为这个原因,在外界观察者当中,这个被分割的个体,亦即“真原子”自发地相互告拢,所以我们都称这种相互告近的效应为“引力”。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有“有序”的性质在里面,因此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引力”,其实这种“引力”就是物理学家所说的“万有引力”。总之,性质“有序”彼此之前必定有一种相互拉近的效应,这种效应可称为“万有引力”,否则,这种性质 的本质就不是“有序”了。
至于性质“无序”,相信无需再多加分析,它们的本能就是互相排斥,正因为它们有互相排斥的本能欲望,所以一大群无序的事物在相互接近时,它们才会显得越来越无序。大家试想想,一大群事物在接近时如果互相告近,那么最终的结果必定聚合成一个密度无穷大的点,可想而知,这种事物的本质就不是“无序”而是“有序”了。
在第七羔羊宇宙学中,力的大小是与本能欲望成正比的。我们知道,在宇宙大爆炸中,性质“无序”的力量是大于性质“有序”的欲望的。(我已在较早前分析了原因,现在再次强调这原因。因为宇宙之初性质“无”的力量可以是无穷大,而性质“突变”,亦即宇宙首次突变出“有”的程度必定是有一个量值的,因此这可以决定了以后“无序”的力量会较“有序”的力量强一些。)
正因为如此,性质“无序”会单方面对性质“有序”施加一种强劲的结合力,同时这种相互结合的力远比“万有引力”大得多,我在以后会将这种“无序”单方面希望与“有序”结合的强劲吸引力命名为“无序改变有序本能结合力”。正是由于这种“无序改变有序本能结合力”比“万有引力”强劲得多,因此在宇宙大爆炸时,夏娃“无序”才能克服亚当“有序”内部的“万有引力”而分拆出亚当“有序”并与之相互结合,形成“真原子”。
因此,宇宙在大爆炸后主要出现了三种力,一种是“无序”之间的“排斥力”,另外一种是性质“有序”之间的“万有引力”,另外一种是比“万有引力”强烈得多的“无序改变有序本能结合力”。
下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概念。
两个“有序”单体之间表现出微弱的“万有引力”
两个“无序”单体之间表出强劲的“排斥力”
性质“无序”对性质“有序”施加了强劲的“无序改变有序本能结合力”
这与现代物理学说也是完全相符的。现代物理学中力主有四种,其中一种是“万有引力”,而另外三种力被物理学家证实都是同一种本质的力,其实这种同一本质的力就是“无序改变有序本能结合力”,我在以后还会对此部分内容进行破译。至于现代物理学,还承认宇宙存在一种“未知的斥力”,现代物理学家知道,正是这种“未知的斥力”令到现在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现在我先不分析这些现代物理学所指的力与第七羔羊守宙学中力的关系。首先讲一讲“真原子”的特性。
正因为“真原子”是性质“有序”与性质“无序”的结合体,因此真原子之间既表现出“万有引力”,又表现出“排斥力”。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不同“真原子”相互靠拢时,由于“无序改变有序本能结合力”的存在,令到多个“真原子”之间会发生“无序”争夺性质“有序”的局面,正时由于这种“无序”争夺性质“有序”的局面存在,才令到“真原子”之间发生一种纠缠不清的结合状态,从而令物质的诞生成为可能。
问题的更复杂之处在于,由于每个真原子的“空间”与“时间”的频率都不尽相同,从而令“真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千变万化,最终诞生出我们现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我们现在具体分析“真原子”之间如何相互结合成为“物质”。
首先我们要对一些事物进行命名。我们将每一个“真原子”中的性质“无序”的大小称为“单个真原子内部无序量数”,然后将每一个“真原子”中的性质“有序”的大小称为“单个真原子内部有序量数”。
这是一个“有序”与“无序”相互结合的“真原子”,数字9代表性质“无序”,我们可称它为“单个真原子内部无序量数”。数字6代表性质“有序”,我们可称它为“单个真原子内部有序量数”
根据较早前分析,“单个真原子内部无序量数”量值大的“真原子”,其形成周期的频率将会低,亦即形成周期所需时间长。“单个真原子内部无序量数”量值小的“真原子”,其形成周期的频率将会高,亦即形成周期所需时间短。然而,“单个真原子内部无序量数”量值大的“真原子”还表示性质“无序”与性质“有序”相互结合紧密(因为性质“无序”较无序,因此其“无序改变有序本能结合力”十分大,所以它与性质“有序”结合较紧密),同时两个“单个真原子内部无序量数”量值大的“真原子”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的排斥力也十分巨大。(因为排斥力与单个“无序”的无序程度成正比)
另外,“单个真原子内部无序量数”量值小的“真原子”还表示性质“无序”与性质“有序”相互结合松散(因为性质“无序”较有序,因此其“无序改变有序本能结合力”比较小,所以它与性质“有序”结合较松散),同时两个“单个真原子内部无序量数”量值小的“真原子”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的排斥力也比较小。(因为排斥力与单个“无序”的无序程度成正比)
有趣的是,当“单个真原子内部无序量数”量值小的“真原子”与“单个真原子内部无序量数”量值大的“真原子”相互接触时,由于“真原子”的“无序改变有序本能结合力”发生泄漏,因此两个真原子就会因为“无序改变有序本能结合力”的“泄漏吸引力”大于“真原子”之间的“排斥力”,所以两个真原子就会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最小质量的物质。
因此可以说,“真原子”的无序量数是“真原子”能否形成物质的关键。
什么是“泄漏吸引力”?我们知道,“真原子”形成周期的时间间隔不尽相同。其实“真原子”、亦即超弦在未形成“周期闭合”时,那么这个“真原子”就主要表现出“无序”的特性,因此它会对其它有序程度高的“真原子”形成额外的“无序改变有序本能结合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泄漏吸引力”不是永远存在的,当“真原子”的“弦线”在形成周期闭合的瞬间,那么这种“泄漏吸引力”会瞬速减小至无穷接近于零(因为“弦线”永无都不能完全闭合,所以不可能完全等于0,这原因已在早前分析过),这时候,真原子之间就会剩下“排斥力”,正是这种““泄漏吸引力”的消失与“排斥力”的存在,从而令到物质再次分开。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设一个“真原子”在1秒内形成周期的频率为1次,那么这个“真原子”形成周期所需的时间就是1秒,换言之,在1秒内,这个“真原子”都可以与其它“真原子”结合,但每隔1秒,这个“真原子”的“泄漏吸引力”就会消失,被物质幅射出来。假设一个““真原子”在1秒内形成周期的频率为0.5次,那么这个“真原子”形成周期所需的时间就是2秒,换言之,在2秒内,这个“真原子”都可以与其它“真原子”结合,但每隔2秒,这个“真原子”的“泄漏吸引力”就会消失,被物质幅射出来。
因此可以知道,“真原子”的“内部无序量数”量值越大,那么这个真原子发生“泄漏吸引力”的机率就越高,换言之,它可同时与越多的“真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物质,另外它需十分长的时间才会被幅射出来。我们可以用“结合饱和度”来形容“真原子”与其它物质的结合能力。“无序量数”量值高的“真原子”的“结合饱和度”就大,反之则小。
需要指出的是,多个“结合饱和度”高的“真原子”却不容易相互结合起来,因为“结合饱和度”高的“真原子”相互间的“排斥力”有十分强烈。因此“结合饱和度”低的“真原子”将成为“结合饱和度”高的“真原子”相互结合的原料。
非常有趣的是,“结合饱和度”低的“真原子”虽然能与“结合饱和度”高的“真原子”相互结合,但由于“结合饱和度”低的“真原子”形成周期的频率十分之高,因此也十分容易在物质中幅射出来。
我们可以打个比喻帮助大家理解“真原子”形成物质的概念。假如有一个人,他有一个女朋友,它每一个星期都要去她的女朋友家一天,那么在剩余的6天内他就可以找6个女朋友,并且可在每个女朋友家里呆一天。如果有7个这样的男人与7个女人,那么他们14人(7男7女)的关系就刚好形成一个“物质饱和”,假如他们之间再渗多一对男女,那么他们之间每天将会有一对男女幅射出来。
再假设有另外一群人,它们刚好也是8男8女,换言之,这群人每天都有一对男妇被幅射出来。当这两群人接近时,因为两群人之中每天永远都有一对男妇被幅射出来,因此这四个男女也会互相结合形成“未饱和”的群体。有趣的时,这四个人的群体也不是固定的。他们也会趁机返回其它两个大群体(7男7女的群体)而将另外一些人排斥出来。被排斥出来的人会如何?答案是他们又加入到小群体中(2男2女),然后再次趁机返回大群体中。在外界观测者眼中,这三个群体(2个大群体与1个“未饱和”小群体)之间会发生力的作用, 从而令他们呈现出稳定的群体关系(亦即相当于物质关系)。
“真原子”的世界就是类似的世界,只不过更加复杂,因为还需考虑“真原子”之间不同的时间频率与不同的“泄漏吸引力”等特性。总之,形成物质的“真原子”世界是如此矛盾,“真原子”的“无序量数高”才能产生大质量的“高结合饱和度”的物质,然而它们之间的“排斥力”却十分大,因此也不容易相互形成物质,另外,“真原子”的“无序量数低”就会成为“无序量数高”的“真原子”争夺的目标,可以讲它们是物质形成的中介与桥梁,然而它们的“结合饱和度”却十分低,因此也容易从物质中幅射出来。大部分这些形成周期的频率十分高“真原子”只能形成真空,而不能构成物质了(小部分这些频率极高的真原子会被“无序量数”极高的真原子结合而形成“夸克”,我在以后还会分析这部分问题)。
以下需加插话题,说一说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第七羔羊宇宙学”的一些事情。
根据较早前分析,“真原子”当中部分是属于本质“无序”,部分是属于本质“有序”,属于本质“无序”的真原子相互结合就形成的“正物质”,属于本质“有序”的真原子相互结合就形成了“反物质”,因为“反物质”的时间流向是从“未来”流向“过去”的,在“正物质”的世界,亦即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十分难观测到这种“反物质”,因此为方便以后的破译工作,我在上文与下文的破译当中,“真原子”的相互结合都是指本质属“无序”的“真原子”相互结合成“正物质”。下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概念。
黑色的“真原子”是本质属于“无序”的真原子,紫色的“真原子”是本质属于“有序”的真原子。在上文与下文中所提到的结合成物质的“真原子”,我省去了紫色“真原子”,而仅指黑色的“真原子”。另外较早前提到,黑色的“真原子”与紫色的“真原子”会相互结合形成既不是正物质与反物质的光子(其实是泛指与光子特性相同的,作为力的传播中介媒体的一些粒子,如光子、胶子等粒子,现代物理学中可统称为“玻色子”)。由于这些“玻色子”是由属于“无序”本质与属于“有序”本质的“真原子”相互结合,因此“玻色子”中属于“无序”的那部分性质也会和正物质发生反应,而属于“有序”的那部分性质也会和反物质发生反应而不能被“正物质”的世界所观测到,因此,在下文的研究中,我将会省去描述“玻色子”属于本质“有序”的真原子,而仅仅保留本质属于“无序”的真原子。
下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概念:
这是无质量的“玻色子”示意图,亦即光子,从上图可以知道,光子是由一粒本质属于“无序”的真原子与一粒本质属于“有序”的真原子相互结合而成的。
为方便研究,下文中所提到的光子,我们只用一棵黑色的“真原子”表示,并且只分析光子当中本质属于“无序”的那粒“真原子”,因为这粒黑色的“真原子”是属于“正物质”世界的,我们可以观察与测量,而且光子与正物质发生反应时,主要也是由这粒黑色的“真原子”与“正物质”的“真原子”相互发生反应的。而紫色的“真原子”则在“反物质”的世界与“反物质”发生反应,由于时间流向不同,因此十分难测量。
这是有质量的“玻色子”示意以大图,读者可致理解为有质量的光子,从上图可以知道,有质量的“玻色子”是由多粒本质属于“无序”的真原子与多粒本质属于“有序”的真原子相互结合而成的。
同样为方便研究,下文中所提到的有质量“玻色子”,我们都省去描述及研究紫色的那些“真原子”。
至于紫色的“真原子”会跑去哪里,为什么我们如此之难观测,我在以后需要提到的时候还会重点分析,并不会完全忽略。
好了。现在我们省去了紫色的“真原子”,那么只剩下黑色的“真原子”,亦即本质属于无序“的真原子“了。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出这些黑色的真原子。
面积大的“真原子”可表示为“无序量数”大的真原子,面积小“真原子”可表示为“无序量数”小的真原子。
我们知道,正因为真原子之间存在“泄露吸引力”,并且无序量数小的“真原子”必定会十分容易幅射出来,因此宇宙之中必定存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真原子”无序量数,这个无序量数是一个指标值,总之,“无序量数”大于这个“指标值”的“真原子”结合成物质后,幅射的概率就会较低,从而令到这个物质总体来说还是呈现出物质的形态(虽然内部还不断幅射出“真原子”,但结合的速度较幅射的速度快),相反,“无序量数”低于这个“指标值”的“真原子”结合成物质后,幅射的概率就会较高,从而令到这个物质总体来说还是呈现出真空的形态(虽然真空中的真原子不断结合成物质,但结合的速度较幅射的速度慢)。我们可称这个物质与真空临界点的“无序量数”为“决定物质与否无序量数指标值”。
上图绿色圈所表示的“真原子”就可以看作处于这个“决定物质与否无序量数指标值”的“真原子”。这粒真原子左边的“真原子”只要结合成物质就不容易幅射,这 粒真原子右边的“真原子”哪怕结合成物质都会十分容易幅射出来形成真空的状态,因而总体来说,真空永远都是真空。(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左边比较大的粒子也会因为强劲的“泄漏吸引力”而将位于右边的“真原子”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特性更奇异的物质,其实这种特殊的物质就是“夸克”,以后我会提到)
这和现代物理学是完全相符的。因为现代物理学证实,真空中也不断产生电子,质子等正物质或反物质,只不过真空中所产生的粒子寿命非常短,很快就消失了,因此真空永远看上去都像真空。我在以后还会讲到真空的一些特性。
这个“决定物质与否无序量数指标值”非常重要,因为正是它决定了“光速”的数值与引力传播的数值,我在以后还会对此内容进行分析。
好了,我们在较早前分析过概率的问题,现在可以大派用场了。正因为“真原子”形成周期的频率其实只能用概率形容,因此由“真原子”组成物质的问题也只能用概率描述。
正因如此,上述的分析也和量子力学完全吻合了。按照上述分析,真空中的“真原子”也会偶然相互结合形成夸克、电子、质子、原子,但由于它们幅射的概率较高,因而整个真空就呈现出真空的状态。量子力学表明,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飘浮不定的,什么事物都只能用概率来形容。在本质上,组合成一个人的物质其实与真空中的物质无异,两者只不过是在宏观状态下不同的概率统计而已。
我们暂且抛开这个问题,再来谈谈物质。
概据较早前的分析,我们知道“真原子”结合成“物质”时,会受到一个“结合饱和度限制”,因此,宇宙中的任何物质都有一个“物质饱和度'。
因此,我们可以将达到了“物质饱和度”的物质称为“费米子”。
正因为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物质饱和度”,所以也必定存在未能达到物质饱和的物质,我们可以将这些正在努力达到“物质饱和度”的物质称为“玻色子”。
按照以上分析,一种“费米子”就必定有与它对应的“玻色子”。
读者可能会有所疑问,为什么我会将他们分别称呼为“费米子”与“玻色子”,其实这是因为在现代理学中,宇宙中的物质粒子分为两类,一类就是“费米子”,而另外一类就是“玻色子”。其实现代物理学中所指的“费米子”与“玻色子”与“第七羔羊宇宙学”中所指的“费米子”与“玻色子”其实都是指同一类事物。为方便第七羔羊宇宙学与传统物理学接轨,我特意将第七羔羊宇宙学中的某些事物的命名与传统物理学一致,以防大家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