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0 德米安: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 读书笔记

  《德米安》完整原作名: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中文译名《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又翻为《彷徨少年时》,是德国小说家赫塞所著的文学,1919年由菲舍尔出版社fischer Verlag)出版  。

 

    因为看阮一峰的博客,得知了这本书,今天(此刻应该是昨天了)一口气看完了。这本200页的书,说了一个少年从10岁到20几岁参军的心路历程,跟书名字的彷徨少年时很是一致。书中的德米安是一个作为主角辛克莱的成长的指路人,是一个实体的人,但是我觉得在现实世界中,德米安可能是一句话,一本书,一件事,当然,也可能是一个人。

 

    写这个笔记的主要原因是我当我看别人的阅读笔记的时候,发现没有一个写的让我满意的。我当然希望自己能写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但是因为我没有写作的训练,甚至可以说没有养成刻意地锻炼自己的大脑,随波逐流地度过了我的青春期,所以肯定写出来也不能让自己满意。但是我还是必须写出来,理由如下:1.感觉有的人书评写的太过简单,只是抒发感情,并没有深入思考;还有一些人写的太复杂,我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2.做事可以做一个最差的版本,那么我以后还能修改,尽量地完善它。3.要写出更多更好的书评,必须从1+1 开始做起,当前就是我的1+1练习。4.尤瑟纳尔女士借阿德里安之口云,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

 

    第一次准备认真写一篇读书笔记,虽然我只读了一遍,但是应该可以写出来一个V1版本。采用的方法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的阅读一本书必须要回答的四个问题,第一次练习就拿 黑塞的这个《德米安》来做吧。

    1.这本书说了什么?

    这本书描述了主人公辛克莱的成长历程。运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水平式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十岁孩子走向成熟,自我反省的过程。

              上面是维基百科的总结,我的总结:辛克莱的寻找自我的过程。

    2.这本书细节上说了什么?

        全书分为序言与八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各自的标题。由两条平行的线索进行叙述,一条是外部世界的故事与冲突;另一条是主人公埃米尔·辛克莱的内心反省与情绪变化。

        序言: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两个世界:生活在家庭的光明世界以及由家庭延伸出去的黑暗世界。

        该隐:人们害怕英勇而又个性的人,为了补偿自己的恐惧,所以在寓言中诋毁英雄。主角辛克莱在这里第一次怀疑权威,该隐的印记,弑兄,成了他追求知识,疑惑和批判的路径。

        强盗:强盗在死前被感化,痛哭流涕地要洗心革面,是圣经中典型的劝善故事,这个故事甜蜜虚伪,多愁善感,一心要劝人学好。

        贝雅特里斯:神曲中叫贝雅特丽齐,但丁对他是柏拉图的爱情。贝雅特里斯(圣女)成了我远离酗酒和夜游的动机。   

        鸟奋争出壳: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生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鸟飞向神。神的名字叫阿布拉克萨斯(亦正亦邪的神)。

        雅各有天使的摔跤:雅格与天使摔跤时说的话:“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最后天使给雅格改名‘以色列’,并给了他祝福。(这里我并未理解,看了一点圣经的背景,感觉像是辛克莱一次次面对画像,希望能得到认识自己一样,如果不能认识自己,那么认识自己的这个过程就不会停止)

        艾娃夫人:我的梦中人,魔鬼、母亲、命运和情人的化身就是艾娃夫人——德米安的母亲

        结束与新生:人性在冲破旧世界(战争),新的世界正在形成

    3.作者说的有道理吗?

       这个问题要暂停回答,因为读了德米安我获得了一个新的认识世界的概念,或者说认识世界的新的模型,目前还没有能力和经验去评判作者说的是否有道理,但是书籍本身提出的想法我已经见到了。

    4.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原来每个人都是在寻找和认识自我的途中,那么我也不会那么孤独了。如果把自己放进人群中,去寻求温暖和统一的理想,那么就是逃避的表现,为了不成为双脚的鱼羊虫豸,还请自己努力学习创造。

 

    5.摘录的句子

        序言: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人们从来都无法以绝对的自我之相存在,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变成绝对自我,有人迟钝,有人更洞明,但无一不是自己的方式。人人都背负着诞生之时的残余,背负着来自原初世界的黏液和蛋壳,直到生命的终点。很多人都未能成人,只能继续做青蛙、蜥蜴,蚂蚁之辈。有些人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然而每个人都是自然向人投出的一掷。所有人都拥有同一个起源和母亲,我们来自同一个深渊,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跃出深渊。我们可以彼此理解,然而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我内心的想法却是,我逃脱了克罗默和魔鬼的毒手,却并非凭借自身之力。我已试过跋涉这个世界,然而世道于我太过艰险,于是我头都不回地飞奔到母亲怀中,回到纯真无忧的童年的佑护下。我变得比从前更幼稚、更软弱、更懵懂。我只能以另一种软弱来替代面对克罗默的软弱,因为不想落得孤独。之所以没有投奔德米安,其实那只是我的畏惧。因为德米安对我的要求更甚于父母,他激励我,提醒我,嘲虐我,以让我更独立。    啊,今天我才知道,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洽洽是通往自己的道路。

  

        我所渴求的,无非是将心中脱颖而出的本性付诸生活。为什么竟如此艰难呢?

 

       但是对此是否有知觉是另外一回事!一个疯子能说出类似柏拉图的话来,但他对此毫无知觉!只要他对此没有知觉,他就是一棵树,一块石子,最多称得上是一个动物。然而,当这种知觉开始闪出第一道微光时,他便成了一个人。在你的眼中,或许并非所有走在大街上的两腿动物都能称上为人,虽然他们也能直立行走,生儿育女。你心里明白,其中大多数人仍是鱼羊虫豸之辈,多少人生如蝼蚁!当然,每个人其实都有变成人的无数可能,但只有他了解到这些可能性的存在,甚至有意识地去认识这写可能性时,他才真正拥有了它们。

 

        我已经尝过孤独的滋味。此刻我惘然觉得,世上或许还有更刻骨铭心、无法回避的孤独感。

 

        如果有人真的只追随自己的命运,那他就不再有同伴,他会完全孤立,身边是冷漠的世界。你知道吗?这就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的经历。

 

        一天傍晚,我在城中溜达,秋风拂面,酒馆里传来学生合唱团的歌声。烟雾从敞开的窗户飘进来,歌声此起彼伏,整齐嘹亮,却毫不灵气,死气沉沉。

        我站在街道一角听着,年轻人每天都准时演示自己的朝气,那声音没入了黑夜。所有人都在寻找共同点,所有人都在拉帮结派,推卸命运的责任,躲进温暖的人群中!

 

        我幸福滴走在冷意渐浓的夜色中,朝遥远的家走去。市里到处可见回家的大学生,跌跌撞撞、吵吵嚷嚷。我常觉得,他们那种荒唐的快乐和我的寂寞生活的对比多么鲜明,有时我觉得所有所失,有时却对他们嗤之以鼻。但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心思宁静,怀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觉得这些与我没有干系,这个世界离我竟那么遥远,几乎杳然无迹。我想起了故乡的公务员,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的酒馆时光,就像怀念幸福的天堂一样,像诗人或浪漫主义者缅怀童年一样,缅怀那段风逝的‘自由’。哪里都一样!正是因为生怕想起责任感和自己的路,他们才追忆往日的‘自由’和‘幸福’。他们醉生梦死地耗费几年光阴,然后找一个栖息地,摇身变成道貌岸然的国家公仆。唉,我们的世界太腐朽了,与无数其他愚蠢混账的行为比起来,大学生还远远算不上愚蠢。

   

        我已习惯活在内心之中,我相信自己已丧失了对外界世界的感知能力,相信缤纷已随童年而逝,相信若要自由,解放灵魂,就必须放弃那些美好的色彩。而现在,我欣喜地发现,那些美好只是被埋在了阴霾中,自由的人、放弃童年幸福的人也能重见世界的光芒,尝到稚子看世界的深深惊诧。 

   

        我们的任务是在世界上建起一个岛屿,或是一个榜样,总之是退出另一种生存的可能性。我是一个久尝孤独的人,此时却进入了团体,这是那些品尝过绝对孤独的人们才能结成的团体。我不再渴望幸福的盛宴和愉快的节日,看到旁人结众扎群时,我也不再妒忌或想家。我已慢慢体会到了身带‘印记’的秘密。

   

        我们这些受了印的人是世上的少数派,被视为危险的疯子。我们是清醒者,或者正在清醒的人,我们永远在追求更清醒的状态,而其他人的追求和幸福却在于让自己的见解、理想和义务、生命和幸福向集体靠拢。那也是追求,也有力量和价值。然后我们认为,其他人生活在固步自封的意志中,而我们这些有印记的人却要将自然意志表达为全新的、个人的、未来的意志。我们和其他人一样热爱人性,在他们看来,人性是完善之物,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而对我们而言,人性是遥远的未来,我们还在路上跋涉,人性的面目是未知的,它的法则无处可寻。

  

        以前我常常疑惑,为什么很少有人会为了理想而活着。现在我却发现,许多人,甚至所有人都能为一个理想而赴死。然而这种理想却不是个人的、自由的、选择的理想,而是集体的、被承认的理想。

 

posted on 2018-06-10 02:44  izongjun  阅读(138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