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一)——设计原则、单例
iwehdio的博客园:https://www.cnblogs.com/iwehdio/
1、设计原则
-
软件工程中,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对软件设计中普遍存在(反复出现)的各种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
编写软件过程中,面临着来自耦合性,内聚性以及可维护性,可扩展性,重用性,灵活性等多方面的挑战,设计模式是为了让程序(软件),具有更好的:
- 代码重用性(同种功能一次编写);
- 可读性(编程规范性);
- 可扩展性(方便增加新功能);
- 可靠性(新增功能与原有功能没有影响);
- 使程序呈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特性。
-
设计模式常用的七大原则(设计模式的依据):
- 单一职责原则;
- 接口隔离原则;
- 依赖倒转原则;
- 里氏替换原则;
- 开闭原则;
- 迪米特法则;
- 合成复用原则。
-
单一职责原则:
- 对类来说的,即一个类应该只负责一项职责。
- 如果类A负责两个不同职责:职责1,职责2。当职责1需求变更而改变A时,可能造成职责2执行错误,所以需要将类A的粒度分解为A1,A2。
- 目的:
- 降低类的复杂度,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
- 提高类的可读性,可维护性;
- 降低变更引起的风险。
- 通常情况下,我们应当遵守单一职责原则,只有逻辑足够简单,才可以在代码级(类级)违反单一职责原则;只有类中方法数量足够少时,可以在方法级别保持单一职责原则。
-
接口隔离原则:
-
客户端不应该依赖他不需要的接口,即一个类对另一个类的依赖应该建立在最小接口上。
-
例:
-
类B和D都是接口Interface1的实现类。A通过Interface1依赖于接口中的1、2、3号方法(就是在类中使用接口的方法)。C通过Interface1依赖于接口中的1、4、5号方法。
-
类B是作为A中方法的传入参数而设计,类D是作为C中方法的传入参数而设计。
-
接口Interface1对于类A和类C来说不是最小接口,类B和类D必须去实现他们不需要的方法。
-
将接口Interface1拆分为独立的几个接口,类A和类c分别与他们需要的接口建立依赖关系,类B和类D对应实现方法。也就是采用接口隔离原则。
-
-
-
依赖倒转原则:
-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模块依赖的应该都是抽象。
- 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
- 依赖倒转(倒置)的中心思想是面向接口编程。
- 依赖倒转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相对于细节的多变性,抽象的东西要稳定的多。以抽象为基础搭建的架构比以细节为基础的架构要稳定的多。在java中,抽象指的是接口或抽象类,细节就是具体的实现类。
- 使用接口或抽象类的目的是制定好规范,而不涉及任何具体的操作,把展现细节的任务交给他们的实现类去完成。
- 例:
- 为具体的实现类抽象出一个接口。
- 在方法接收的参数中,不写具体的实现类,而是写这个实现类所抽象成的接口。
- 依赖关系传递的三种方式:
- 用所调用的方法传递。
- 用构造方法传递。
- 用setter方法传递。
- 本质都是传入了一个接口类型的实例对象,只不过传入的时机不同。
- 细节:
- 低层模块尽量都要有抽象类或接口,或者两者都有,程序稳定性更好。
- 变量的声明类型尽量是抽象类或接口,这样我们的变量引用和实际对象间,就存在一个缓冲层,利于程序扩展和优化。
- 继承时遵循里氏替换原则。
-
里氏替换原则:
- 继承关系增加了对象中的耦合性,里氏替换原则就是为了正确的使用继承,
- 如果对每个类型为T1的对象o1,都有类型为T2的对象o2,使得以T1定义的所有程序P在所有的对象o1都代换成o2时,程序P的行为没有发生变化,那么类型T2是类型T1的子类型。换句话说,所有引用基类的地方必须能透明地使用其子类的对象。
- 在使用继承时,遵循里氏替换原则,在子类中尽量不要重写父类的方法。
- 在实际编程中,我们常常会通过重写父类的方法完成新的功能,这样写起来虽然简单,但整个继承体系的复用性会比较差。特别是运行多态比较频繁的时候。
- 通用的做法是:将原有的继承关系去掉,原来的父类和子类都继承一个更基础的基类,通过聚合,组合,依赖来解决问题。
- 例:
- 类B原本继承于A,但是需要重写方法。将A和B都继承于基类Base。
- 组合:指在B类中创建一个类A的实例作为成员变量,然后使用这个对象调用A的方法。
- 聚合:指在B类中创建一个类A的引用作为成员变量,然后使用setter方法将引用指向实例。
- 依赖:指在B类中的方法的传入参数为类A的实例。
-
开闭原则:
- 开闭原则(Open Closed Principle)是编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 一个软件实体如类,模块和函数应该对扩展开放(对提供方),对修改关闭(对使用方)。用抽象构建框架,用实现扩展细节。
- 当软件需要变化时,尽量通过扩展软件实体的行为来实现变化,而不是通过修改已有的代码来实现变化。
- 编程中遵循其它原则,以及使用设计模式的目的就是遵循开闭原则。
- 例:
- 类似于依赖倒转原则中类似,通过在使用方中传入一个接口类型,调用接口中的方法。
- 这样扩展时只需要创建一个该接口新的的实现类即可。
-
迪米特法则:
- 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少的了解。类与类关系越密切,耦合度越大。
- 迪米特法则(Demeter Principle)又叫最少知道原则,即一个类对自己依赖的类知道的越少越好。也就是说,对于被依赖的类不管多么复杂,都尽量将逻辑封装在类的内部。对外除了提供的public方法,不对外泄露任何信息。
- 目的:降低类直接不必要的依赖。
- 迪米特法则还有个更简单的定义:只与直接的朋友通信。
- 直接的朋友:每个对象都会与其他对象有耦合关系,只要两个对象之间有耦合关系我们就说这两个对象之间是朋友关系。耦合的方式很多,依赖,关联,组合,聚合等。其中,我们称出现在成员变量,方法参数,方法返回值中的类为直接的朋友,而出现在局部变量中的类不是直接的朋友。
- 就是说,对于一个类中的操作,最好将细节都封装到这个类内部,对外只暴露方法;尽量避免将非直接的朋友作为局部变量使用。
-
合成复用原则:
- 尽量使用合成/聚合的方式,而不是使用继承。
-
设计原则核心思想:
- 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之处,把它们独立出来,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混在一起。
-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 为了交互对象之间的松耦合设计而努力。
2、UML类图
-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统一建模语言),是一种用于软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语言工具,它用于帮助软件开发人员进行思考和记录思路的结果。
-
UML本身是一套符号的规定,就像数学符号和化学符号一样,这些符号用于描述软件模型中的各个元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如类、接口、实现、泛化、依赖、组合、聚合等。
-
UML类图:描述类与类之间的关系。
-
依赖:
-
只要是在类中用到了对方,那么他们之间就存在依赖关系。如果没有对方,连编绎都通过不了。
-
包括:成员变量、方法接收参数、方法返回类型、方法中局部变量(不推荐)等其他被使用的类。
-
例:
-
代码:
public class PersonSepiceBean { private PersonDao personDao; void save(Person person){} public IDCard getIDCard(Integer personid){ return null; } public void modify(){ Department department = new Department(); } } public class PersonDao {} public class IDCard {} public class Person {} public class Department {}
-
UML类图(尖头虚线):本类指向依赖的类。
-
-
-
泛化:
-
即继承,是依赖的一种特例。
-
UML类图(三角头实线):子类指向父类。
-
-
实现:
- 即接口实现,是依赖的一种特例。
- UML类图(三角头虚线):实现类指向接口。
-
关联:
- 类与类之间的联系,是依赖的一种特例。
- 是成员属性层面的依赖。
- 具有导航性,即单向关系和双向关系。
- 具有多重性,即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 UML类图(实线):两方平等连接。
-
聚合: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可以分开,是关联的一种特例。
- 具有导航性(即谁聚合谁)和多重性。
- UML类图(空心菱形实线):部分指向整体。
- 整体与部分可以分开是指,A聚合了B和C,但是A与B和C分开后还具有原本的功能。比如B和C是A中的成员属性,但是没有直接初始化,而是只能用setter方法之后在进行初始化。
-
组合: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整体与部分是不可以分开的,是关联的一种特例。
- UML类图(实心菱形实线):部分指向整体。
- 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开是指,A组合了B和C,但是A与B和C分开后失去了原本的功能。比如B和C是A中的成员属性,而且是直接初始化new的。
3、单例模式
-
设计模式分类:
- 创建型模式:单例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原型模式、建造者模式、工厂模式。
- 结构型模式: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装饰模式、组合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代理模式。
- 行为型模式:模版方法模式、命令模式、访问者模式、迭代器模式、观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职责链模式(责任链模式)。
-
单例模式:
- 所谓类的单例设计模式,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保证在整个的软件系统中,对某个类只能存在一个对象实例,并且该类只提供一个取得其对象实例的方法(静态的)。
- 八种写法:
- 饿汉式(静态常量)
- 饿汉式(静态代码块)
- 懒汉式(线程不安全)
- 懒汉式(线程安全,同步方法)
- 懒汉式(线程安全,同步代码块)
- 双重检查
- 静态内部类枚举
-
饿汉式(静态常量/静态代码块):
-
步骤:
- 构造器私有化(防止被new)。
- 类的内部创建对象(类加载时)。
- 向外暴露一个静态的公共方法。
-
代码:
//静态常量 public class Test1 { //构造器私有化(防止被new) private Test1(){ } //类的内部创建对象 private final static Test1 instance = new Test1(); //向外暴露一个静态的公共方法 public static Test1 getInstance(){ return instance; } } //静态代码块 public class Test2 { private Test2(){ } private static Test2 instance; static { instance = new Test2(); } public static Test2 getInstance(){ return instance; } }
-
优点:简单,在类装载时就完成了实例化。避免了线程同步问题。
-
缺点:没有达到懒加载效果,如果没有使用过这个实例也会创建,导致内存浪费。
-
-
懒汉式(线程不安全):
-
当使用到提供的创建实例的方式时,才创建实例。
-
需要判断是否已经创建了实例,如果没有则创建,创建了则直接返回。
-
代码:
public class Test3 { private Test3(){ } private static Test3 instance; public static Test3 getInstance(){ if(instance==null){ instance = new Test3(); } return instance; } }
-
优点:起到了懒加载的效果。
-
缺点:只能在单线程下使用。如果在多线程下,一个线程进入了if (singleton == null)判断语句块,还未来得及往下执行,另一个线程也通过了这个判断语句,这时便会产生多个实例。所以在多线程环境下不可使用这种方式。
-
-
懒汉式(线程安全):
-
最笨重的同步,在获取实例的静态方法上使用同步方法。
-
如果要用同步代码块的话,要写在判断外,写在判断内是无效的。
-
代码:
public class Test4 { private Test4(){ } private static Test4 instance;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Test4 getInstance(){ if(instance==null){ instance = new Test4(); } return instance; } }
-
优点:解决了线程不安全问题。
-
缺点:效率太低了,每个线程在想获得类的实例时候,执行getInstance()方法都要进行司步。而其实这个方法只执行一次实例化代码就够了,后面的想获得该类实例,直接return就行了。方法进行同步效率太低,在实际开发中,不推荐使用这种方式。
-
-
双重检查锁:
-
如果如上一种方法,将同步代码块加在判断外边,效率与同步方法基本没有区别。
-
如果在同步代码块外部再加一个判断,创建实例后,就都不会在进入同步代码块,提高了效率。
-
代码:
public class Test5 { private Test5(){ } private static Test5 instance; public static Test5 getInstance(){ if(instance==null){ synchronized (Test5.class){ if(instance==null){ instance = new Test5(); } } } return instance; } }
-
优点:保证了线程安全,避免了反复进行方法同步,效率较高。实际开发中推荐使用。
-
-
静态内部类:
-
当外部类被装载时,静态内部类不会被装载。
-
在静态内部类被调用时,才会装载静态内部类,而且是线程安全的。
-
代码:
public class Test6 { private Test6(){ } private static class inn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Test6 INSTANCE = new Test6(); } public static Test6 getInstance(){ return inner.INSTANCE; } }
-
优点:借助JVM实现了延迟加载和线程安全,推荐使用。
-
-
枚举:
- 代码:
public class Test7 { } enum enumTest7 { INSTANCE; private Test7 instance; private enumTest7(){ instance=new Test7(); } public Test7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 优点:不仅能避免线程不安全,而且能防止反序列化重新创建新对象。
-
源码分析:
- JDK中的java.lang.Runtime,用的是饿汉式单例。
public class Runtime { private static Runtime currentRuntime = new Runtime(); public static Runtime getRuntime() { return currentRuntime; } private Runtime() {} }
-
注意事项:
- 单例模式保证了系统内存中该类只存在一个对象,节省了系统资源,对于一些需要频繁创建销毁的对象,使用单例模式可以提亮系缤性能。
- 当想实例化一个单例类的时候,必须要记住使用相应的获取对象的方法,而不是使用new。
- 单例模式使用的场景:需要频繁的进行创建和销毁的对象、创建对象时耗时过多或耗费资源过多(即:重量级对象)但又经常用到的对象、工具类对象、频繁访问数据库或文件的对象(比如数据源、session工厂等)。
iwehdio的博客园:https://www.cnblogs.com/iweh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