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数据结构与算法(二)——向量

数据结构与算法(二)——向量
  iwehdio的博客园:https://www.cnblogs.com/iwehdio/
Github:https://github.com/iwehdio/DSA_THU_DJH_asJava

导图

向量的Java实现见:https://www.cnblogs.com/iwehdio/p/12558435.html

1、接口与实现

向量(Vector)是最基本的线性结构,与列表一同称为线性序列。

  • 抽象数据类型(abstract data type) = 数据模型 + 定义在该模型上的一组操作。

  • 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 = 基于某种特定语言,实现抽象数据类型的一整套算法。

  • 抽象数据类型只关心使用的功能不关心实现即使用者,数据结构关系算法实现即开发者。

  • 向量是数组的抽象与泛化,由一组元素按线性次序封装而成。

    • 各元素与[0,n)内的秩一一对应。

    • 元素类型不限于基本类型。

    • 向量 ADT 接口:

  • Vector模板类

    • 构造:

      Vector (int c = DEFAULT_CAPACITY){
          _elem = new T[_capacity = c]; //默认
          _size = 0;
      }
      

      其他重载方法:

    • 析构:

    ~Vector(){
        delete [] _elem;	//释放内部空间
    }
    
    • 基于复制的构造(copyFrom):

2、可扩容向量

  • 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容量的原因:

    • 最初的向量采用静态空间管理,并不具有可扩容性。而且可能出现上溢或下溢(装填因子 = 规模 / 容量 << 50%)。
    • 一般的应用环境难以准确预测空间的需求量。
  • 动态空间管理:

    • 即将上溢时,适当扩大内部数组的容量。

    • 即将上溢 > 申请新的更大的内存空间 > 将原来的向量内容复制入新的内存空间 > 释放原有的向量的内存空间。

    • 加倍扩容算法实现:

    • 容量递增策略:每次扩容增加固定大小的容量。

      • 最坏情况:在初始容量为0的空向量中,连续插入 n = m*I >> 2个元素。
      • 总体耗时O(n^2),每次扩容的分摊成本为O(n)。效率较低。
    • 容量加倍策略:每次扩容容量翻倍。

      • 最坏情况:在初始容量为1的满向量中,连续插入 n = 2^m >> 2个元素。
      • 总体耗时O(n),每次扩容的分摊成本为O(1)。损失了一部分空间效率。
    • 分摊复杂度:(如果对单次扩容进行分析,上述两种最坏情况都是O(n))。

3、有序向量和无序向量

  • 无序向量:没有排序,或无法排序的向量。

  • 无序向量的操作:

    • 元素访问,下标运算符 [ ] 重载。

      template <typename T>  // 0 <= r < _size
      T &Vector<T>::operator[](Rank r) const {
          return _elem[r];
      } // 返回值为引用,因此 V[r]可同时用于右值的访问和左值的修改。
      
    • 插入操作:先判断是否需要扩容。然后从后往前,后继元素顺次后移一个单元。最后插入新元素,返回容量和秩。

      template <typename T>  // 0 <= r < _size
      Rank Vector<T>::insert(Rank r, T const &e){
          expand();
          for(int i=_size; i>r; i--){
              _elem[i] = _elem[i-1];
          }
          _elem[r] = e;
          _size ++;
          return r;
      }
      
    • 区间删除:如果要删除区间 [lo, hi) 中的元素,将 [hi, _size) 中的元素顺次前移 hi - lo 位。最后更新规模,必要时缩容。

      template <typename T>  // 0 <= lo < hi < _size
      int Vector<T>::remove(Rank lo, Rank hi){
          if(lo == hi) return 0;
          while(hi <_size){
              _elem[lo++] = _elem[hi++];
          }
          _size = lo;
          return hi -lo;
      }
      
    • 查找:对于无序相邻,泛型 T 必须为可判等的基本类型,或已重载操作符 == 或 != 。查找 区间 [lo, hi) 中的元素。

      template <typename T>  // 0 <= lo < hi <= _size
      Rank Vector<T>::find(T const &e, Rank lo, Rank hi) const {					
          //有多个值匹配时返回秩最大的
          while((lo < hi--) && e!=_elem[hi]);	//逆向查找
          return hi;			//如果找到,返回匹配的秩
      }
      

      输入敏感:复杂度最好 O(1),最差 O(n)。

    • 单元素删除:就是删除区间 [ r, r+1 ) ,即区间删除的特例。

      template <typename T>  // 0 <= r < _size
      T Vector<T>::remove(Rank r){
          T e = _elem[r];		//备份
          remove(r, r+1);
          return e;			//返回被删除的元素
      }
      
    • 无序向量的唯一化:去重操作。

      • 繁琐版:从头部开始遍历,查找第 i 个元素在其前缀中是否有重复的。如果有重复的则删除这个元素,如果没有则 i++ 。当前元素的后缀长度单调下降并且最终到0。由于 find() 和 remove() 操作每次累加的复杂度为线性,最坏的情况为 O(n^2) 。
    • 遍历操作:对向量中的每个元素分别实施 visit 操作。

      • 局部性修改,函数指针: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Vector<T>::traverse(void (*visit)(T&)){
            for(int i=0; i<_size; i++)
                visit(_elem[i]);
        }
        
      • 全局性修改,函数对象:

        template <typename T> template <typename VST>
        void Vector<T>::traverse(VST& visit){
            for(int i=0; i<_size; i++)
                visit(_elem[i]);
        }
        
      • 将向量中的所有元素加一,例:

        template <typename T>
        struct Increase{	// 函数对象:重载运算符 ()
            virtual void operator()(T &e){
                e++;
            }
        }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increase(Vector<T> &V){
            V.taverse(Increae<T>());
        }
        
  • 有序向量:相比无序向量,还需要有比较操作,比较是否有大有小。而且其中的元素顺序要按序排列。

  • 向量逆序程度的度量:向量逆序对的数目。

  • 有序向量的去重操作:

    • 在有序向量中,重复的元素必然相互紧邻构成一个区间。

    • 低效算法:从头部开始,从前往后,逐一比对各对相邻的元素。如果雷同则删除后者,否则转至后一个元素。复杂度为 O(n^2) 。

    • 高效算法:

      • 低效的根源:同一个元素可作为被删除元素的后继多次前移。则可考虑成批的删除和移动。

      • 从头部开始向后扫描,发现雷同者时,一直跳过,直到发现不同元素。然后将不同的元素前移至紧邻于前者右侧。

        template <typename T>
        int Vector<T>::uniquify(){
            Rank i=0, j=0;
            while(++j < _size){		// 边界
                // 没有显式的删除操作,而是直接把不同的元素进行移动。如果调用 remove 方法,仍然不能达到高效率
                if(_elem[i] != _elem[j]) {
                    _elem[++i] = _elem[j];
                }
            }
            _size = ++i;	// 按向量规模删除元素
            return j - i;	//返回被删除的元素数量
        }
        

        通过 j 可知共进行 n - 1 次迭代,每次常数时间,时间复杂度为 O(n)。改进策略是一步到位,从全局考虑。

4、有序向量的查找算法

  • 有序向量的查找功能:

    • 统一接口:

      template <typename T>
      Rank Vector<T>::search(T const &e, Rank lo, Rank hi) const {
          return // 具体的二分查找或Fibonacci插值的结果
      }
      
    • 语义约定:

      1. 便于有序向量自身的维护(有序插入):V.insert(1 + V.search(e), e)。即使失败或有重复,也给出插入位置。
      2. 约定返回值为不大于 e 的最右一个元素的秩。
      3. 若 e 小于最小的 lo 上的元素,则返回 lo - 1 (左侧哨兵)。若 e 大于最大的 hi 上的元素,则返回 hi - 1 (右侧哨兵左邻)。
      4. 如果有多个重复元素,则插入到重复元素结束后的下一个位置。
  • 有序向量的二分查找功能:版本A——原理:

    • 减而治之:以某一元素 x=S[mi] 为界,都可将查找区间分为,该元素的左侧、本身和右侧三部分。

    • 将目标元素 e 与 x 做比较,即可进行进一步处理:

      1. 若 e < x,则 e 若存在在 x 左侧 S[ lo, mi );
      2. 若 e > x,则 e 若存在在 x 右侧 S( mi, hi );
      3. 若 e = x,则命中返回。前两种情况递归深入。
    • 二分策略:mi 总是取为中点,每经过至多两次比较,或者命中,或者将问题规模缩减一半。

    • 实现:

      // 版本A
      template <typename T>
      static Rank binsearch(T *A, T const &e, Rank lo, Rank hi){
          while(lo < hi){
              Rank mi = (lo + hi) >> 1;	//向下取整
              if(e < A[mi]) hi = mi;	//多用 < 表示从左到右的顺序意义
              else if(A[mi] < e) lo = mi + 1;	//lo移动到mi的右侧
              else return mi;
          }
          return -1;
      }
      
    • 时间复杂度:O(log n)

      • 线性递归:T(n)=T(n/2)+O(1)=O(log n)
      • 递归跟踪:轴点取中的,递归深度 O(log n),各个实例均耗时 O(1)
    • 查找长度:考查关键码的比较次数( if语句)。

      • 对于版本A,查找成功或失败的平均查找长度大致为O(1.5log n)
    • 改进思路:

      • 转向左、右分支前的关键码比较次数不等,但递归深度却相同。可据此进行优化。
      • 通过递归深度的不均衡,对转向成本的不均衡进行补偿。
  • 有序向量的 Fibonacci 查找功能:

    • 原理:如果向量长度为斐波那契数减一,即 n = fib(k) - 1,则可取 mi = fib(k - 1) - 1。这样前、后子向量的长度分别为 fib(k - 1) - 1、fib(k - 2) - 1。

    • 这样 Fibonacci 查找的查找长度,在常系数意义上优于二分查找。

    • 实现:

      // Fibonacci 查找
      template <typename T>
      static Rank fibsearch(T *A, Tconst &e, Rank lo, Rank hi){
          Fib fib(hi - lo);	//创建Fib数列
          while(hi - lo < fib.get()){
              fib.prev();		//获取当前项的前一项
              Rank mi = lo + fib.get() - 1;	//黄金比例切分
              if(e < A[mi]) hi = mi;	
              else if(A[mi] < e) lo = mi + 1;	
              else return mi;
          }
          return -1;
      }
      
    • fib 查找的最优性:

      • 通用策略,选取的轴点 A[ λn ] 不同,二分查找对应 λ=0.5,fib查找对应 λ=0.6180339...。

      • 平均查找长度实际上是 λ 的函数 α ( λ ) 。

      • 可以构造函数 α ( λ )的递推式,用 λ 表示进入左侧区间的概率:

      • 可以由求极值的方法证明,λ 为黄金分割数时, α ( λ )即平均查找长度最小。

  • 有序向量的二分查找功能:版本B——改进:

    • 改进思路:如果每个分支只有两个方向,则每次只做一次关键码比较即可。

    • 将轴点归入右侧区间:

      • e < x 时进入左侧;
      • e >= x 时进入右侧;
      • 当 hi - lo = 1时,才判断与目标元素是否相等。
    • 实现:

      // 版本B
      template <typename T>
      static Rank binsearch(T *A, Tconst &e, Rank lo, Rank hi){
          while(1 < hi - lo){	//有效长度为1时退出
              Rank mi = (lo + hi) >> 1;	
              (e < A[mi])? hi = mi : lo = mi;
          }
          return (e == A[lo])? lo : -1;
      }
      
    • 相比版本A,最好的情况下更坏,最坏的情况下更好,相对比较稳定。

  • 有序向量的二分查找功能:版本C——语义约定实现:

    • 实现:

      // 版本C
      template <typename T>
      static Rank binsearch(T *A, Tconst &e, Rank lo, Rank hi){
          while(lo < hi){
              Rank mi = (lo + hi) >> 1;	
              (e < A[mi])? hi = mi : lo = mi + 1;	//左侧区间[lo, mi),区间右侧(mi, hi)
          }
          return --lo; 		//考虑一些mi的问题
          //循环结束时,lo为大于e的元素的最小秩,故lo - 1即不大于e的元素的最大秩
      }
      
    • 与版本B的差异:

      • 查找区间缩短至 0 而并非 1 时,算法才结束。
      • 转入右侧区间时,左边界取 mi + 1 而非 mi 。
      • 实现了约定的返回的秩的语义约定。
    • 正确性:

      • 不变性:总有 A[ 0, lo ) <= e < A[ hi, n ) ,也就是说左边界 lo 的左侧总有 <= e,包括右边界的右侧总有 > e。在查找区间 [ lo, hi ) 之外,lo - 1总是小于 e 的最大者,hi 总是大于 e 的最小者。
      • 单调性:问题的规模递归的成半减小,最后缩减到 1。
      • 最终,lo = hi 将整个区间分为左右两侧,[ 0, lo ) 中的元素总有 <= e,[ lo, n )中的元素总有 > e,则取返回值为[ 0, lo ) 中的最后一个元素 lo - 1。

5、排序算法

  • 排序器统一接口: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Vector<T>::sort(Rank lo, Rank hi){
        switch(rand()%5){
            // 冒泡排序(第二章)
            case 1:bubbleSort(lo, hi);break;
            // 选择排序(第二章习题)
            case 2:selectSort(lo, hi);break;
            // 归并排序(第二章)
            case 3:mergeSort(lo, hi);break;
            // 堆排序(第十章)
            case 4:heapSort(lo, hi);break;
            // 快速排序(第十二章)
            case 5:quickSort(lo, hi);break;
        }
    }
    
  • 冒泡排序的原始思路:

    • 每两个相邻的元素比较大小,并按比较结果决定是否交换位置。对向量进行扫描,这样每次比如会将最大的元素交换至向量末尾。
  • 改进思路1:

    • 长度等于扫描次数的向量的末尾部分一定是有序的,但是向量的前缀部分未必是无序的。
    • 可以通过记录向量的前缀部分是否有序(即上一次扫描时是否经过了交换)来改进。
    • 设置一个标志位,记录在上次扫描中是否发生了交换,没有发生交换时表示排序已完成,退出递归。
    • 时间复杂度与改进前相比,是同底不同高的梯形与三角形的关系。
  • 改进思路1的缺陷:

    • 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向量的前缀部分是完全乱序的,而末尾部分是完全顺序的,则浪费了一些操作。
    • 如果取前缀长度是总长度的平方根即 r = √n,则对于改进后的算法需要 O(n*r) = O(n^1.5) 的时间,而对完全乱序的长度为 r 的向量排序所需的最小时间为 O(√n^2) = O(n) 。说明还有改进空间。
  • 改进思路2:

    • 多消耗的时间,是对末尾部分中已经排好序的部分进行了多次无用的扫描。

    • 设置一个标志位 f ,记录在上次扫描中最后一次发生交换的位置,初值为 lo ,记录了最右一对逆序对的位置。然后将 hi 置为 f ,因为 f 的右侧已经是有序的。

    • 实现: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Vector<T>::bubbleSort(Rank lo, Rank hi){
          // 直到返回的逆序对为初值 lo 时跳出
          while(lo < (hi = bubble(lo, hi)));
      }
      template <typename T>
      Rank Vector<T>::bubble()(Rank lo, Rank hi){
          Rank last = lo;	//记录最右侧的逆序对位置
          while(++lo < hi){	//从左往右扫描
              if(_elem[lo-1] > _elem[lo]){
                  last = lo;
                  swap(_elem[lo-1],_elem[lo]);
              }
          }
          return last;
      }
      
    • 时间复杂度是多个小梯形的面积和,但总面积一定小于等于改进1中的梯形面积。

  • 综合评价:

    • 各个改进算法的效率,对于最好情况下为 O(n) ,最坏情况下为 O(n^2) ,与改进前相同。
    • 算法稳定性:输入重复元素时,输出序列的相对次序能否保持不变。
    • 冒泡排序是稳定的,因为只有逆序时即严格大于时才会交换位置。
    • 排序算法的效率上界为 O(n^2) ,下界为 O(nlog n) 。
  • 归并排序原理:

    • 运用了分治策略。先将向量一分为二(O(1)),将子序列递归的排序(2*T(n/2)),最后合并子序列(O(n))。

    • 线性递归:T(n)=2*T(n/2)+O(n)。则时间复杂度为O(nlog n)

    • 例:

  • 二路归并思路:

  • 只关注向量中最小的第一个元素,取出其中更小的一个(如果相等则任取一个),然后取出元素的后继顶替成为第一个元素。

  • 二路归并的基本实现: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Vector<T>::merge(Rank lo, Rank mi, Rank hi){
        T* A = _elem + lo;	//合并后的向量A[0, hi-lo) = _elem[lo, hi)
        int lb = mi - lo;	//前子向量B的长度
        T* B = new T[lb];	//创建新的内存空间存储B
        for(Rank i = 0; i < lb; B[i] = A[i++]);
        int lc = hi - mi;	//后子向量C的长度
        T* C = _elem + mi;	//不创建新的内存空间,C存储在原本A的后半部分
        /* i 是所要存入A的索引,j是前子向量B的索引,k是后子向量C的索引。
        当索引j和k均到达末尾时才退出*/ 
        for(Rank i=0, j=0, k=0; (j<lb)||(k<lc);){
            /*当索引j未到达末尾时,进行判断。
            如果 lc<=k,说明C中元素已经全部填入A中。
            如果 B[j]<=C[k],说明B和C的首元素C中的更大,将B的首元素填入A。
            用 ||,在满足lc<=k时短路B[j]<=C[k],防止下标越界。
            认为B的末尾的后继存在一个哨兵,值为正无穷。*/
            if((j<lb)&&(lc<=k||(B[j]<=C[k])))
                A[i++] = B[j++];
            if((k<lc)&&(lb<=j||(C[k]<B[j])))
                A[i++] = C[k++];
        }
        delete[] B;
    }
    
  • 该循环实现紧凑,但效率不如拆分处理。

  • 算法的正确性,运行中不会出现C中的有用信息被覆盖。

  • 归并算法实现: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Vector<T>::mergeSort(Rank lo, Rank hi){
        if(hi - lo < 2) return;	//区间只有一个元素,自然有序,递归基
        int mi = (lo + hi) >> 1;	//中点为界
        mergeSort(lo, mi);	//对前半段和后半段排序
        mergeSort(mi, hi);
        merge(lo, mi, hi);	//归并
    
  • 性能分析:

    • 初始 j = k = 0。最终 j = lb, k = lc 。
    • 每经过一次迭代,j 和 k 中至少有一个会加一,(j + k至少加一)。
    • 推知函数 merge() 中总体迭代不过 O(n) 次,消耗线性时间。
    • 与之前对应,有线性递归方程T(n)=2*T(n/2)+O(n)。则时间复杂度为O(nlog n)

参考:数据结构与算法(清华大学C++描述):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9361421


iwehdio的博客园:https://www.cnblogs.com/iwehdio/

posted @ 2020-02-07 17:39  iwehdio  阅读(94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