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_命名空间解读

Objective-C 一个一直以来令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没有命名空间,在应用开发时,所有的代码和引用的静态库最终都会被编译到同一个域和二进制中。这样的后果是一旦我们有重复的类名的话,就会导致编译时的冲突和失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Objective-C 的类型一般都会加上两到三个字母的前缀,比如 Apple 保留的  NS 和 UI 前缀,各个系统框架的前缀  SK (StoreKit),  CG (CoreGraphic) 等。Objective-C 社区的大部分开发者也遵守了这个约定,一般都会将自己名字缩写作为前缀,把类库命名为  AFNetworking 或者  MBProgressHUD 这样。这种做法可以解决部分问题,至少我们在直接引用不同人的库时冲突的概率大大降低了,但是前缀并不意味着不会冲突,有时候我们确实还是会遇到即使使用前缀也仍然相同的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可能你想使用的两个不同的库,分别在它们里面引用了另一个相同的很流行的第三方库,而又没有更改名字。在你分别使用这两个库中的一个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你将这两个库同时加到你的项目中的话,这个大家共用的第三方库就会和自己发生冲突了。 

在 Swift 中,由于可以使用命名空间了,即使是名字相同的类型,只要是来自不同的命名空间的话,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和 C# 这样的显式在文件中指定命名空间的做法不同,Swift 的命名空间是基于 module 而不是在代码中显式地指明,每个 module 代表了 Swift 中的一个命名空间。也就是说,同一个 target 里的类型名称还是不能相同的。在我们进行 app 开发时,默认添加到 app 的主 target 的内容都是处于同一个命名空间中的,我们可以通过创建 Cocoa (Touch) Framework 的 target 的方法来新建一个 module,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两个不同的 target 中添加同样名字的类型了:

// MyFramework.swift
// 这个文件存在于 MyFramework.framework 中
public class MyClass {
  public class func hello() {
    println("hello from framework")
  }
}

// MyApp.swift
// 这个文件存在于 app 的主 target 中
class MyClass {
  class func hello() {
    println("hello from app")
  }
}

 

在使用时,如果出现可能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在类型名称前面加上 module 的名字 (也就是 target 的名字):

    MyClass.hello()
    // hello from app

    MyFramework.MyClass.hello()
    // hello from framework

 

因为是在 app 的 target 中调用的,所以第一个  MyClass 会直接使用 app 中的版本,第二个调用我们指定了  MyFramework 中的版本。 

另一种策略是使用类型嵌套的方法来指定访问的范围。常见做法是将名字重复的类型定义到不同的 struct 中,以此避免冲突。这样在不使用多个 module 的情况下也能取得隔离同样名字的类型的效果:

struct MyClassContainer1 {
  class MyClass {
    class func hello() {
      println("hello from MyClassContainer1")
    }
  }
}

struct MyClassContainer2 {
  class MyClass {
    class func hello() {
      println("hello from MyClassContainer2")
    }
  }
}

 

使用时:

MyClassContainer1.MyClass.hello()
MyClassContainer2.MyClass.hello()

 

其实不管哪种方式都和传统意义上的命名空间有所不同,把它叫做命名空间,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上的宣传。不过在实际使用中只要遵守这套规则的话,还是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的,至少唾手可得的是我们不再需要给类名加上各种奇怪的前缀了。

posted @ 2016-01-21 14:29  ItsApe  阅读(27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