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 面试题
1、对数据库SQL2005、ORACLE熟悉吗?
SQL2005是微软公司的数据库产品。是一个RDBMS数据库,一般应用在一些中型数据库的应用,不能跨平台。
ORACLE是ORACLE公司的数据产品,支持海量数据存储,支持分布式布暑,支持多用户,跨平台,数据安全完整性控制性能优越,是一个ORDBMS,一般用在大型公司。
2、能不能设计数据库?如何实现数据库导入与导出的更新
使用POWERDISINE工具的使用,一般满足第三范式就可以了。EXP与IMP数据库的逻辑导入与导出
3、如何只显示重复数据,或不显示重复数据
显示重复:select * from tablename group by id having count(*)>1
不显示重复:select * from tablename group by id having count(*)=1
4、什么是数据库的映射
就是将数据库的表与字段对应到模型层类名与属性的过程.
5、写分页有哪些方法,你一般用什么方法?用SQL语句写一个分页?
如何用存储过程写分页?
在SQLSERVER中使用TOP分页,在ORACLE中用ROWNUM,或分析函数ROW_NUMBER
使用TOP:
select top 20,n.* from tablename n minus select top 10,m.* from tablename m
使用分析函数:
select * from
(select n.*,row_number() over(order by columnname) num from tablename n)
where num>=10 and num <=20;
使用过程时,只要将分页的范围用两个参数就可以实现。在ORACLE中,要将过程封装在包里,还要用动态游标变量才能实现数据集的返回。
6、ORACLE中左连接与右连接
左连接:LEFT JOIN 右连接:RIGHT JOIN
select n.column,m.column from tablename1 n left join tablename2 m
on n.columnname=m.columnname
用WHERE实现:
select n.column,m.column from tablename1 n, tablename2 m
where n.columnname(+)=m.columnname
7、什么是反射、序列化、反序列化?事务有几种级别?
反射是在程序运行时动态访问DDL的一种方式。序列化是将对象对二进制、XML等方式直接向文件的存储。反序列化是将存储到文件的对象取出的过程。事务的级别的三种:页面级、应用程序级、数据库级。
8、数据测试如何测试?
在PLSQL里对过程或函数可能通过专用的测试工具,通过对
9、用事务的时候,如果在业务逻辑层中,调用数据库访问层中的方法,访问层中有很多类,类又有很多方法,每个方法都要实现,那么如何处理?
通用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10、什么时候会用到触发器
A安全管理、B日志管理、C复杂业务逻辑实现
11、如何在数据库中显示树控制?
用父ID与子ID来实现
12、如何实现数据库的优化?
A、调整数据结构的设计。这一部分在开发信息系统之前完成,程序员需要考虑是否使用ORACLE数据库的分区功能,对于经常访问的数据库表是否需要建立索引等。
B、调整应用程序结构设计。这一部分也是在开发信息系统之前完成,程序员在这一步需要考虑应用程序使用什么样的体系结构,是使用传统的Client/Server两层体系结构,还是使用Browser/Web/Database的三层体系结构。不同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要求的数据库资源是不同的。
C、调整数据库SQL语句。应用程序的执行最终将归结为数据库中的SQL语句执行,因此SQL语句的执行效率最终决定了ORACLE数据库的性能。ORACLE公司推荐使用ORACLE语句优化器(Oracle Optimizer)和行锁管理器(row-level manager)来调整优化SQL语句。
D、调整服务器内存分配。内存分配是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优化配置的,数据库管理员可以根据数据库运行状况调整数据库系统全局区(SGA区)的数据缓冲区、日志缓冲区和共享池的大小;还可以调整程序全局区(PGA区)的大小。需要注意的是,SGA区不是越大越好,SGA区过大会占用操作系统使用的内存而引起虚拟内存的页面交换,这样反而会降低系统。
E、调整硬盘I/O,这一步是在信息系统开发之前完成的。数据库管理员可以将组成同一个表空间的数据文件放在不同的硬盘上,做到硬盘之间I/O负载均衡。
F、调整操作系统参数,例如:运行在UNIX操作系统上的ORACLE数据库,可以调整UNIX数据缓冲池的大小,每个进程所能使用的内存大小等参数。
转自:http://www.cnblogs.com/tanliang/archive/2010/03/07/168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