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在很多源码如Linux内核、Glib等,我们都能看到likely()和unlikely()这两个宏,通常定义如下

#define 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 1)
#define un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 0)

可以看出这2个宏都是使用函数 __builtin_expect()实现的, __builtin_expect()函数是GCC的一个内建函数(build-in function).

二、分析

你期望 exp 表达式的值等于常量 c, 看 c 的值, 如果 c 的值为0(即期望的函数返回值), 那么 执行 if 分支的的可能性小,如果为1,则执行if分支的可能性很大。

例子1 :由于期望 x == 0, 所以执行func()的可能性小,编译器优化直接执行else

if (__builtin_expect(x, 0))
{
  func();
}else{ 
  //do someting
}

 

例子2 : 期望 ptr !=NULL这个条件成立(1), 所以执行func()的可能性小

if (__builtin_expect(ptr != NULL, 1))
{   
  //do something
}
else{ 
  func();
}

更加常用的使用方法是将__builtin_expect指令封装为likely和unlikely宏:

#define 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 1)
#define un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 0)

首先,看第一个参数!!(x), 他的作用是把(x)转变成"布尔值", 无论(x)的值是多少 !(x)得到的是true或false, !!(x)就得到了原值的"布尔值"。也就是说,使用likely(),执行 if 后面的语句的机会更大,使用 unlikely(),执行 else 后面的语句的机会更大。

三、__builtin_expect函数的作用
为什么我们在代码中要使用__builtin_expect函数?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现在处理器都是流水线的,系统可以提前取多条指令进行并行处理,但遇到跳转时,则需要重新取指令,跳转指令打乱了CPU流水线。因此,跳转次数少的程序拥有更高的执行效率。

在C语言编程时,会不可避免地使用if-else分支语句,if else 句型编译后, 一个分支的汇编代码紧随前面的代码,而另一个分支的汇编代码需要使用JMP指令才能访问到。很明显通过JMP访问需要更多的时间, 在复杂的程序中,有很多的if else句型,又或者是一个有if else句型的库函数,每秒钟被调用几万次,通常程序员在分支预测方面做得很糟糕, 编译器又不能精准的预测每一个分支,这时JMP产生的时间浪费就会很大。

因此,引入__builtin_expect函数来增加条件分支预测的准确性,cpu 会提前装载后面的指令,遇到条件转移指令时会提前预测并装载某个分支的指令。编译器会产生相应的代码来优化 cpu 执行效率。GCC在编译过程中,会将可能性更大的代码紧跟着前面的代码,从而减少指令跳转带来的性能上的下降, 达到优化程序的目的。

 

posted on 2022-10-04 15:47  背影_墨白  阅读(25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