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基础技术设施成为稳定性瓶颈

昨天星球群里大家聊起了云服务性能测试相关的话题。有同学提出了这两个问题:

1、为什么压测集群和被测服务要保持在同一个网段?

2、为什么网络作为基础技术设施需要保持资源冗余?

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即测试环境服务部署和网络带宽如何配置。

简单来说,无论是测试环境还是网络带宽,本身都可以视作基础的技术设施建设,所有的研发和测试活动都是基于此展开的。

如果基础技术设施不够稳定或者频繁出问题,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发活动的开展,以及最终的交付质量。

这篇文章,聊聊基础技术设施相关的话题。

 

先回答本文开头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压测集群和被测服务要保持在同一个网段?

可能会有同学说,实际的用户请求来自于多个网段和IP,测试要模拟真实场景,因此在压测时也要模拟这种多网段和IP的场景。这种想法没错,但在真实测试活动中,更需要考虑系统实际的请求调用逻辑

诚然真实的用户请求来自于多个不同的网段和IP,但用户请求的入口基本都是固定的,即域名(通过负载均衡将用户请求路由到不同的应用服务)。

简单来说就是:用户请求来自外部,但请求通过网关进来之后,都是在系统内部各个服务之间流转。

对于一个复杂的IT系统来说,内部服务之间的调用频次是很高的。

为了降低内部互相调用(这里也分短链接和长链接,现在大多数微服务架构下的内部请求都是通过RPC协议和相关组件实现)之间的时延,在环境搭建和服务部署时,都会尽可能的将应用服务集群部署在同一个网段或可用区。

当然,有时候为了提高系统可用性和出于容灾方面的考虑,会将同一应用服务集群分批次部署在不同可用区或者机房,这就是另外一个范畴了,此处暂且不表。

基于上述原因,在开展日常的测试活动时,应尽量将测试服务(或者压测集群)和被测服务部署在同一网段。

 

再聊聊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网络作为基础技术设施需要保持资源冗余?

以盖房子为例,都是先设计定义好各项指标和图纸,然后才是施工。根据对房屋设计的高度和使用建筑材料的不同,房屋地基的宽度和深度也会不同。在地基之上,才是墙壁门窗和各种软装硬装。

切换到IT系统建设视角,网络带宽、服务配置、环境搭建就可以视其为地基。而业务运营的载体,即各种前后端应用服务则是在基础技术设施之上的墙壁门窗,高性能高可用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则是精装修。

建筑物在设计时都会保留一定的冗余空间,即设计阶段定义的指标需要超过实际使用所需。比如一座学校所在区域可能发生的地震强度为8度,则学校设计和建设的抗震能力需要在8度以上(比如9度)。

同理,切换到IT系统视角,作为基础技术设施的网络带宽、服务配置和环境稳定性,也需要大于业务稳定性的要求。只有保留一定的冗余空间,才能更好的为业务运营和商业目标达成提供支撑。

 

以电商双十一大促为例,聊聊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的一些技术实践。

假设预估的网关总QPS为10W,则整个网关集群的处理能力一定要大于这个值,且要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冗余空间。

确定入口QPS的技术指标后,接着就是按照业务场景、调用链路,对涉及到的各个技术组件进行容量评估工作(即为了满足预期技术指标,最少需要多少服务资源)。然后才是各项技术改造、性能测试优化和监控告警。

现在很多企业的服务都部署在云服务上,类似网络带宽等资源都支持弹性伸缩容。而服务器硬件配置很难临时升配置,只能横向扩容。特别是数据库这种存储组件,想要升配扩容,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操作。

问题来了,升配置升到多少,扩容扩多少,都需要通过性能测试验证和不断优化,才能得到一个明确的数值。

最后才是线上的容量规划,以及服务治理和成本治理。

 

最后回到本文标题,基础技术设施对研发活动开展和交付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基础技术设施也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建设和不断迭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技术团队到了中后期,会开展系统重构和各种技术治理的原因。

posted @ 2024-11-06 10:17  老_张  阅读(1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