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这座围城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去。对于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IT技术岗位,这句话依然适用。
固然在行业风口正值巅峰时,号称互联网IT岗位是唯一在薪资报酬上媲美金融行业的岗位,但“35岁失业危机”的阴影笼罩下,这群曾经的收入巅峰人群,也要接受后继乏力的巨大现实落差。
满打满算,国内互联网行业真正的寿命,至今才20来年,薪资和普通行业真正拉开差距的时间段,更是只有10年左右。
有赖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互联网IT岗位的薪资迎来了真正的爆发期,从一万出头的薪资,在几年的时间内快速达到了三四万,甚至在某些风口岗位和大厂,年薪百万的技术岗位比比皆是。
但很快,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在18年基本就到头了,就业招聘市场在惯性趋势下,最后的巅峰应该是21年8月,接着就是一轮又一轮的裁员,降薪。
失去了往日的高收入和体面的光环后,留给这群从业人员的,就是巨大的现实落差,以及除了技术之外别无它长的尴尬局面。
人都是看预期的,甚至大部分人都是短视的。在行业风口上,大家蜂涌进入互联网行业,一线城市落户买房,将几十上百万的年薪看作个人的能力体现,却忽略了相比于其他行业的人,自己或许只是赶上了行业的红利。
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注好了价格,凭运气获得的东西,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那也很难守得住。
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一茬又一茬高学历的年轻大学生步入职场,能加班薪资低还听话,自然要淘汰这些35岁效率低有想法的老家伙。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上了年纪的人不早点退位,如何给每年一千万的大学生提供岗位和机会?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社会和企业老板最终要的是结果,相比于什么高性能高可用,人效、成本、收益才是最重要的。
知乎上有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年薪90万的阿里p7和副处级干部选哪个?
不知道是该嘲笑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太过天真,还是自嘲互联网技术岗位的人太过理想化。
最初互联网的口号是改变世界,后来的结果证明了,互联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但是改变世界的这些从业人员,最后的大多数寂然于人群之中。
以MOBA游戏为例,互联网技术岗位的人,都是前期强势英雄,靠着机制和行业风口可以快速积攒资源,于人前显圣。但拖到大后期,以医师公和体制内为代表的大后期人群,才会展露自己在人脉资源各方面的优势。
这种优势无法以直接的金钱衡量,但在遵循现实法则的生活面前,互联网围城里的这些人,在被社会毒打之后才会明白。
除了技术一无长处,转岗转行面临的行业壁垒,以及学历和年纪所带来的就业鸿沟。
开个很现实的玩笑,开网约车,是互联网围城里的人,最后的挣扎和体面。
当然,互联网围城里的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接受了更高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做事方式,比如很有逻辑和条理。简单理解就是更能快速学习和接受新的东西,适应性更强,更具备冒险精神。
但是,社会真正的主体,往往是没那么讲逻辑的,而社会整体的变迁,更是以年代为纪。在更希望稳定的社会集体意志面前,用更悲哀的一种说法,互联网围城里的人,充当了敢死队和炮灰的角色。
围城里的人,确实不乏成功转型和具备多种能力的人,但围城的人群底色,依然是低技术低学历低收入的外包人员。
大部分人都是时代的炮灰,大部分人都是短择的。
时代的风口是一茬接一茬的,但从来不是普通人可以选择的。
风口,只会通过很多条件筛选出幸运儿,铸造一座座新的围城。
而旧时代的围城,最终的结果,就是慢慢变成社会的底座,静默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