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成长还是追求“高薪”?
前几天和星球一位同学进行了一对一沟通,给了他一些关于当下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建议。其实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职业规划,对普通打工人来说,核心无非就是薪资的问题。
提升专业能力,跳槽去更大的平台更高的岗位,赚更多的钱,大部分普通人的职业生涯,几乎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样没错。
但很多人忽视了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说在一些关键节点的选择上除了差错,结果就导致大厂没进去,薪资很快摸到了天花板,个人能力也随之困在了某个台阶上不去。
这些因素概括起来,就是一个选择题:追求成长?还是追求高薪?
先聊聊成长的话题,一般来说成长有下面几点重要因素:
环境和平台:个人的成长一定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和平台,这是很客观的因素,如何理解呢?比如:公司的文化和制度是否会给予员工更多的发挥空间,是否鼓励员工去主动owner事情,并且有与之对应的奖惩机制,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机遇和能力:机遇很好理解,譬如你的岗位是在核心业务团队的核心岗位,做的事情更受上层领导关注,能得到更充分的资源支撑,有好的结果也能得到更多的激励。当然,能力也很重要,这关系到你是否能进入核心团队的核心岗位,以及在机会来临时能否抓住并且解决问题拿到好的结果。
领导和同事:好的领导有更大的概率放权给下属,及时的给予工作指导并提供支撑,甚至能包容下属有犯错空间,这对于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隐性因素。而优秀的同事既可以在沟通协作配合上有更高的效率,还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更多优秀的能力,提高个人的能力广度和阈值上限。
回到个人成长这个本质的问题上,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根据现实所处的阶段,短期内应该注重弥补能力短板,快速学习然后通过实际应用解决问题,能力变现。但长期来说,更应该侧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先在擅长的领域做的足够深,成为至少前20%,然后将侧重点放在能力广度方面。
知识和能力之间都是有关联的,通过延续性改变来不断积累自己的优势,降低学习关联知识和能力的难度,聚焦自己的核心能力,有计划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特性,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和能力体系。
聊完成长,再说说我对于薪资报酬的看法。
首先需要理解能力和薪资之间的关系,能力和薪资之间并不是成正比例且强相关的,市场机制的筛选下,一定是奖励那些在更具备商业价值领域,能解决关键问题提供更好服务的人。
简单理解就是首先做的事情要能提供价值,其次是市场更认可这个价值,再次是你正好在提供价值的这个领域,最后才是你的能力在这件事中正好处在关键位置。
在关键的位置,解决关键的问题,提供的服务更被市场认可,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奖励。
兜兜转转,对普通人来说,要想获得更多的薪酬收益,关键还是在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对个人来说,才是在长期的职场生涯中,拥有选择权利和更大概率被更优秀平台选择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薪资报酬呢?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下面是所谓的互联网大厂和中小型公司的优劣势分析,仅供参考。
互联网大厂的优势在于:
- 更好的平台,镀金;
- 和更优秀的人共事,提高能力阈值上限;
- 薪资水平和待遇福利相对更好,流程规范更完善;
- 学会更多的职场生存法则,以及更丰富的软技能;
- 更宽广的业务广度和更复杂的业务深度,能拓宽个人视野;
但是对个人来说,大厂的不足也很明显:
- 入职即巅峰,普通员工就是流水线螺丝钉;
- 工具/平台/流程更方面都很完善,能做出差异性价值的点基本没有;
- 竞争压力更大,指标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制更加明显,心理压力更大;
而中小型公司的优势在于:
- 流程规范、技术设施不规范不完善,有大量技术实践的机会;
- 有很多从零到一的机会,只要你能解决具体的问题,就有加薪晋升机会;
以当下的就业环境来说,断崖式的裁员和求职难问题,预计短期2-3年内很难明显好转,因此普通人更应该抓住能做事能解决问题的机会。只要你能表现出更高性价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求活还是不难的。
个人的能力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思考复盘中提升的,当小平台的成长到了天花板时,再考虑去大厂镀金,学习软技能,这是更适合普通人的打怪升级之路。
普通人这一辈子虽然赚的钱有限,但也不是30岁就能赚够一辈子的钱。前期多积累多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才能拖到大后期超神,拥有逆风翻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