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跳出疯狂的忙碌
上周末开展了一次面向知识星球内部同学的直播分享,聊了很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话题。有这样一个提问:
跟领导汇报时要注重预期价值和明确的指标,但是这种价值在实践前没法量化,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觉得也是体现一个人做事情思维方式的问题。
这篇文章,聊聊我对于这个话题的一些延伸想法。
预期管理
我们做一件事,一般都会有一定的目的性。
这个目的可以是获得物质上的收益,也可以是周围人的赞同,甚至仅仅是想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情绪愉悦感。
特别是在工作中,做一件事,完成一项领导安排的任务,肯定要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对领导来说,他更看重的是你能否完成这项任务,任务最终的结果是否达到他的心理预期。
而对个人来说,了解这项任务的背景,明确领导的心理预期,分析这项任务需要的资源投入,潜在风险,然后制定方案去做事情。在过程中收集数据,处理出现的问题,尽可能达成预期的结果,这才是个人应该关注的。
向上汇报,并不是说只能在完成任务拿到结果后才汇总量化数据向领导汇报,而是在任务开始的时候,就要有一个分析和对预期结果的评估过程。
面临的风险,需要多少资源投入,耗时多久,如何才能达成预期结果,汇报后让领导做决策,以及必要的争取权益。
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中间,是过程。而过程中的任何因素,都可能会对预期目标造成影响。
向上汇报不是一锤子买卖争取领导认可和好的绩效,更多的是向上的预期管理。这是一个不断磨合和统一认知的过程,也是预期和最终结果达成一致的手段。
于个人而言,做事目的性太强,终被反噬。但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目的去做事,结果往往不会太好。
目标和结果
如何将目标和最终结果,尽可能达成一致呢?电影《无问西东》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梅贻琦: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吴岭澜: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梅贻琦: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吴岭澜:什么是真实?
梅贻琦: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在我看来,这段对话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解答。
很多同学把自己陷入忙碌的工作中,在无尽的琐碎事情里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这样做确实能让自己感觉到每天是充实的,但只顾着埋头工作,时间久了很容易模糊最初的目标。失去了目标的引导,最终达到的结果,又有多大概率和目标相一致呢?
我们都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个人的核心能力。但是很多人忽略的一点是,思维逻辑,才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
技术是实践的手段,方法是实践的指导,技术+方法=经验。经验背后需要知识体系支撑,而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思维逻辑能力,俗称的认知能力。
认知,才构成了你对这个世界,或者某个知识领域&行业的理解,人只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做选择和行动。
这也是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想表达的超脱于技术和方法之上的思维逻辑体系:你的判断,你对事物的理解,你的行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就像我自己写文章一样,很少写详细的解题步骤和细节,我都是说,我从什么角度出发,认为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应该如何做,会达到什么效果,解决什么问题。
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我颇为认同。
成年人,最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思维逻辑,而不是只追求知识量的增加,提升增量,而不是存量。
学习,永远是学习能快速变现的,对现在的工作生活能带来帮助的,而思维逻辑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坚持的刻意练习来习得。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需要我们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需要我们能快速的学习掌握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并加以利用。
长此以往,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变成了个人的经验,而从经验里不断的抽象总结归纳,辅以持续的学习积累和思考,最终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
有了自己的思维逻辑,在看待事物、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上,才能变得从容不迫,从疯狂的忙碌中跳出来。
最后,推荐几本我个人看过的觉得不错的书籍,供大家参考。
《第一性原理》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