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linux内核模块时的make -C M= modules的参数说明

在linux下编译可加载内核模块形成.ko文件的makefile中的核心语句是:

$(MAKE) -C $(KERNEL_DIR) M=(PWD) modules
这句是Makefile的规则:这里的

$(MAKE)就相当于make;
-C 选项的作用是指将当前工作目录转移到你所指定的位置,一般都是内核源代码目录或者内核headers目录,如/usr/include/linux-5.1.1-headers/类似的位置;-C $(KERNEL_DIR) 代表切换工作目录,因为内核源码顶层的Makefile文件定义了伪目标 modules,所以要先将工作目录切换到内核源码顶层 Makefile 所在位置;
“M=”选项的作用是,当用户需要以某个内核为基础编译一个外部模块的话,需要在make modules 命令中加入“M=dir”,程序会自动到你所指定的dir目录中查找模块源码,将其编译,生成KO文件。
注释:这个是编译linux核外模块必备的makefile中的核心语句,相当于先跳转到-C 指定的内核目录,然后执行这个目录下的makefile M=XXX modules(这个有点不好理解,一般都是在某个目录下执行makefile就行了,这里是执行makefile M=XXX modules),相当于在当前系统内核根目录下执行make M= XXX modules 进行XXX目录下的模块的编译,编译成xx.ko.这样你的modules就可以在任何其他位置,而不用必须在内核文件下面了。
例如:

obj-m := hello.o
KVERSION:= $(shell uname -r)

all:
$(MAKE) -C /lib/modules/$(KVERSION)/build M=$(PWD) modules
clean:
$(MAKE) -C /lib/modules/$(KVERSION)/build M=$(PWD) clean
---------------------------------------------------我是分割线------------------------------------------------------------

新的(一般指>2.6.18的内核版本)内核模块编程中的make命令里有个M选项,如下:

make -C /lib/modules/$(shell uname -r )/build M = $(PWD) modules
M=$(PWD) 意思是返回到当前目录继续读入、执行当前的Makefile。
请参考:从 2.4 到 2.6:Linux 内核可装载模块机制的改变对设备驱动的影响-CSDN博客

这个M是kbuild的东西呢,还是make本来自己就有的东西呢?
按理说,它是make的一个参数,应该是make的东西,但是make的doc里又找不到,如果是kbuild里的东西,它应该怎样来实现呢?经查证这个M是内核根目录下的Makefile中使用的变量。M是makefile脚本中的一个变量(variable):

Use make M=dir to specify directory of external module to build.
Old syntax make … SUBDIRS=$PWD is still supported.
Setting the environment variable KBUILD_EXTMOD take precedence
ifdef SUBDIRS
KBUILD_EXTMOD ?= $(SUBDIRS)
endif
ifdef M //如果没有定义或赋值M,此处M未定义(undefined)

ifeq ("$(origin M)", “command line”) //如果定义了,此句用来判断M是否从命令行来
KBUILD_EXTMOD := $(M)
endif
endif
以下是来自:从 2.4 到 2.6:Linux 内核可装载模块机制的改变对设备驱动的影响

清单3:2.6 内核模块的Makefile模板

#Makefile 2.6
ifneq ($(KERNELRELEASE),)
#kbuild syntax. dependency relationshsip of files and target modules are listed here.
mymodule-objs := file1.o file2.o
obj-m := mymodule.o
else
PWD := $(shell pwd)
KVER ?= $(shell uname -r) KDIR:=/lib/modules/$(KVER)/build
all:
$(MAKE) -C $(KDIR ) M=(PWD) modules
clean: rm -rf .*.cmd *.o *.mod.c *.ko .tmp_versions
endif
KERNELRELEASE是在内核源码的顶层Makefile中定义的一个变量,在第一次读取执行此Makefile时,KERNELRELEASE没有被定义, 所以make将读取执行else之后的内容。

如果make的目标是clean,直接执行clean操作,然后结束。

当make的目标为all时,-C $(KDIR ) 指明跳转到内核源码目录下读取那里的Makefile (解决M这个变量的定义问题,和KERNELRELEASE变量赋值问题); M=(PWD) 表明然后返回到当前目录继续读入、执行当前的Makefile。当从内核源码目录返回时,KERNELRELEASE已被被定义,kbuild也被启动去解析kbuild语法的语句,make将继续读取else之前的内容。else之前的内容为kbuild语法的语句, 指明模块源码中各文件的依赖关系,以及要生成的目标模块名。mymodule-objs := file1.o file2.o表示mymoudule.o 由file1.o与file2.o 连接生成。obj-m := mymodule.o表示编译连接后将生成mymodule.o模块。

补充一点,"$(MAKE) -C ( KDIR ) M=(PWD)“与”$(MAKE) -C (KDIR ) SUBDIRS=(PWD)"的作用是等效的,后者是较老的使用方法。推荐使用M而不是SUBDIRS,前者更明确。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到,从Makefile编写来看,在2.6内核下,内核模块编译不必定义复杂的CFLAGS,而且模块中各文件依赖关系的表示简洁清晰。

针对要编译的模块的过程,我猜测应该是:(1)读取模块的makefile,因为没有定义KERNELRELEASE变量,所以先走else分支,获得KDIR等信息;(2)然后执行make all,发现需要走make -C $(KDIR) M=$(PWD) modules;(3)跳转到$(KDIR)目录,读取该目录下的makefile,得到KERNELRELEASE变量和M的定义和值,以及其他所需要的内容;(4)跳转到模块代码目录,再读取makefile,发现if已经成立,走if;(5)走make modules编译模块代码生成ko文件。至于为什么这样,参考linux KBuild MakeFile介绍 之二-CSDN博客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土豆西瓜大芝麻」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jinking01/article/details/133863045

 

posted @ 2023-10-20 17:35  imxiangzi  阅读(98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