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0年职业生涯,重新启航
临近2022年春节。因为我们这边项目上,已经封板了,没有新的需求上线,自然基本上也没什么事儿了,我就提前请假了,现在已经在老家了,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一下自己职业生涯10年的时间发生了哪些变化。
与此同时正好把这10年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点,自己去回顾和分享一下,以及如何开启下一个10年?
同时也非常感谢这一路帮助过我的人,也非常幸运能遇到你们。从第1份工作到现在第4份工作,遇到的领导、同事,除了个别,大部分都是非常好、非常nice的人。虽然我没有公开去说过我自己的一个博客,就是这里,但是我在这里由衷的感谢你们一路上的帮助和支持。
开始接受社会的毒打
回到10年前,2012年刚刚毕业的时候。我们学校属于地远人稀,校企合作资源就没有那么丰富,自然就没有好的校招单位来宣讲。我个人注意到的,来的企业、公司大部分都是工厂性质。
当时在学校里面,我属于一种经常逃课,然后也有挂科,导致找工作的时候,本来就不多的企业,这下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作为一个正常人面试官,肯定是选优秀的人,比如不会选经常挂科,逃课的人。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的话,也会考虑到这个人可能会对自己不负责,也不会考虑这样的人,所以导致我在学校里面只签了一个第三方,具体公司我都记不住了,大概是做水泥加工的,当时已经签了协议,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也没去,还是到成都这边。
网速经常看到有人开玩笑说,高考选学校一定要选大都市,网速好的地方
,这个是有一定道理,大城市的资源本来就比小城市的丰富,比如北上广一定比二三线城市好。如果回到高考填写志愿,我一定会优先选择好学校,再选好专业。
说回来,来到成都,要从零开始去找工作。身边有优秀的人,甚至是亲戚,但是脸皮薄,没有向他们请教人生路如何选择。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记得向他们请教,我想没有任何人想走弯路。
试想你站在他们的角度,有这么一个上进、努力的人,如果你有资源可以帮助他,难道你不愿意么?利他就是利己
。站在上帝的角度,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路就越走越宽。相反……
记得当时毕业后,正好是暑假,成都的天气特别热,如果中午不睡,下午一定崩溃,我都不知道在公交车上睡过几次了,好几次都错过了站。每天除了找工作,还是找工作,大概就2个人才市场,一个是南边的会展中心,会遇到一些有头有脸、好一点的上市公司,类似百度这种,不过是销售,不是做技术,还有很多优秀的公司,我记不得了。另一个是北边太升南路的人才招募中心,我都不知道去过几十次了,每个岗位看上去自己都可以胜任,但是简历投出去之后,真的是石沉大海。
找了很多岗位,甚至还有房地产销售,如果是能看到后面房地产市场的话,进入房地产现在也应该暴富了。除了销售,还有一部分岗位,工资就是1000~2000左右,这部分工作都是门槛极低,我都怀疑都对不起这个人才市场名字。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拉勾、BOSS直聘这类app喃?不好意思,那会儿还真没有这类app。
找了快一个月工作了,心力交瘁,自信被打击,否极泰来。
第一份工作 - 工厂
记得在会展中心,刚好遇到一个高中同学,他也在找工作,就唠嗑下他投递了哪些公司,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资源共享。我们一起吃完午饭之后,顺便再去逛一下,当时就看到富士康在招人,当时情况对富士康的印象不是特别好,后来才知道因为当年正好 iPhone4 横空出世的时候,有一个富士康同事因为丢失了iPhone4样机,来自x果等各方面的压力,最后承受不了自己跳楼。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其实在之前也有员工跳楼,只是没有被大范围转播报道,没有引起关注而已。
所以说富士康跳楼很严重,口碑不好,所以说当时一直没考虑的原因之一,每天总要吃饭,要生计。迫于生计,就去试一试,当时也特别想找一份工作去养家糊口,先拿到一个OFFER再说,这个经验告诉我,千万不要裸辞
,家里有矿的另当别论。
记得当时收我简历的人,叫陈明科,都江堰的有钱人,就简单和聊了几句。然后就语重心长的说了几句,大意就是:好好干,未来可期,希望至美
。不知道他是不是对每个人都这么说。
后来大家也猜到了,结果漫长的等待,我去富士康入职了,入职的第一件事就是分部门。也很随意,富士康这边没有一个很固定的匹配,不是说这个岗位招进来就做这个工作的,就是看自己的意愿,还有就是哪里缺人,就去哪里,后者偏多。
我依稀记得我们大概有十来个人同时入职,就是那边缺人就派遣到那边去,比较人性的就是,是女生的话,可能就是留在办公室做一些文职类的工作,然后男生的话可能就会去现场维护一些设备,比如说自动化机器臂,射频设备硬件维护,还有就是其他设备的维护。
我是自动化专业的,所以就选了一个自动化维护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个相对技术匹配更高的地方,后来证明自动化相对是事最少的,感谢自己的明智选择,工作内容就是可以去做机器人上位机的一个编程,控制其运动轨迹等。
那后来因为什么原因,去做新产品导入(NPI)喃?
我从来没有在公开跟任何人提起过这个事情,因为也是职业生涯的一个黑点,不过经历过这次事情后,我就没有再犯过了。
富士康大家都愿意加班,只有加班才能提高工资,因为领导给员工、下面的兄弟的福利,就是让我们多加班,平时加班,应该没有人和钱过意不去吧。周末加班的话是2倍,工作日加班是1.5倍。大家都愿意周末去加班,说实话周末也没什么事,就是来打个卡就完了。
随着时间的积累,自己也比较放荡。我当时做的特别过分,我把我的工卡然后给另外一个同事给我打卡,其实我没有去公司,这个应该是公司底线,也是企业的高压线。
刚好那天周六下午有事情,新到的机器手臂到货了,需要我找人运到楼上去。由于去的比较早,属于组内的元老,组长也比较看重我。到货之后,组长给我打电话,我当时看他的电话我就懵了,因为我不在公司。肯定是有事才给我打电话,是不是穿帮了,被代打卡发现了。
组长应该是给我打了十几个电话,我没接。头嗡嗡的响,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个事情,只有逃避,假装没有看到电话。那个情况很难受,后来实在是瞒不下去,接了电话就直接跟他说我,我把卡交给谁给我打卡,我今天不在现场。
我能明显感觉到组长当时很气愤的,当时的情况我也没什么办法,你只能去跟他说事实。结果就是后来的影响就是没有重用,在工作方面,领导知道我在这方面有一些消极的情绪,也找我谈话。
不得不佩服领导,在工厂工作了10余年,从一个初中生能干到组长,真的是人中龙凤了。后来当面找我谈话,也没有骂过我,语气超好那种,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他给我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领导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听话而且还有能力的人。就是说能力和听话两个方面,这两个词去构建一个坐标系的化,横坐标代表听话,纵坐标代表能力。
理想情况下,老板肯定是愿意去用第一个象限的员工。实际上我们在工作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第一象限的,比如我可能就是属于第二象限的。他就跟我讲的很简单的,就是一个员工听不听话,基本上这个是很难去改变他的,但是这个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后天去培养的
,我觉得这句话非常触动。
因祸得福。有一个软件部门叫做NPI(新产品导入),还在招新,当时领导看我这边也对这个非常感兴趣,估计老板也不希望一个不听话的在他下面做事吧,说不定那天就把他给出卖了,把我安排到那边去,在那边接触一些软件测试的相关知识,当时那个部门也不用上夜班,相对原来的部门是一个小优势。
换到新部门后,我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就是一些知识的积累,然后慢慢地成为了小组的一个核心员工,不管是能力、还是效率,以及沟通都做得很好,顺带提一下,为什么会有沟通,做验证需要暂停整条产线,来做验证,一般情况下,没有那个一线的人会愿意来支援你。做好了这些,然后顺理成章的也受到领导的重用,绩效也非常的不错。
业务大概流程,A发布一个工厂版本,会更新主板的一系列固件,比如WIFI、BT、CELL、GRAPE等,然后通过探针测试板子的固件响应值是否达到预期,涉及Lua脚本、Objective-C开发的测试工具、Shell脚本、以及macOS系统。
我个人感觉就是如果在一个部门,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受到重用,身边的同事和领导都很欣赏你,那有可能会被麻痹。从而沉浸在这个氛围中,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自己的绩效(付出)和工资(回报)没有成一个正比
,实际收入并没有提高,可能会陷入一个自嗨的境界。
离职无非就2个原因,一个是做的不开心,一个就是待遇没有给到位。我也只因为第2点,后来我选择了离开富士康。去了华为的外包公司-中软-做存储业务。
第二份工作 - 外包
由于在富士康的工资本来就很低,那个时候还没有跳槽涨幅只能在xx%之内,估计HR也是为了绩效吧,硬生生的把我的工资压的特别低,这个是后来才知道的。
因为工资实在是太低了,做了一年多,后来就找华为业务方合作领导,谈了一下这个工资,问了我自己的一个预期是多少,我期望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4000,没想到华为那边想都没想,直接同意了。估计我还是太年轻了,直到我离职的时候,中软这边一分也没有给我涨过,不过中间出过一次网上问题。
外包就是这样的,不是个人,是看整体,你不做还有其他人来做。
到中软外包公司,做存储协议相关的一些测试工作,除了自动化就是手动执行。因为核心工作肯定不会拿给我们去做,比如研发基本上99%都是华为自己的员工,只有像这些重复类的工作,才会给外包团队去做。
我个人建议,没有其他的选择,去了外包公司之后不要待太久的时间,因为你在这里做重复的事情,得不到太大的提升
。而且外包是一个赚差价的公司,甲方给的是固定的,怎么才能利润最大化,这个算术很简单。
也是在这里熟悉了自动化测试框架RF,也是我唯一看过的开源代码库。业务就是存储的NAS和SAN,协议包括HTTP、SMB、NFS等,对于业务没有太深入,比如Linux是如何通过NFS协议访问到本地磁盘上的文件。当时的想法就是努力的提升自己的技术,业务只是一部分,主要把技术掌握了,业务只是时间问题,也给后来埋下了伏笔。我理解的技术是服务于业务的
,把存储做好了,现在也有很多方向做一个存储大牛。
在这家公司业务没有太多分享的东西,想分享一下在那边的小插曲。
大概是在2016~2017年,时间太久了,具体日期记不住了。我和亲戚三个人准备做一个创业项目,从今天来看,属于应用流量的一个范畴,比如地推、分销等。我们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包括这个设备、服务器、场地的租赁,我们都做好了。
但是家里面出现了一些事情,我考虑了很久,决定还是退出这次创业机会。很庆幸的是我跟合伙人提出要退出的时候,他们也没说什么,也非常的理解,然后也把我投的钱全部退给我了,我不善于表达,从来没有当面说过对不起,今天就默默说声对不起吧,好像也没啥用,或许能挽回心里的一点愧疚。
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我差点转去做开发了。当时认识的一个老乡(老乡这个资源真的很不错,我也愿意帮曾经一起生活过在同一片土地的人),在华为当领导,他们组做通讯的(后来的5G如日中天),外包正好缺一个Lua开发工程师,之前不是在富士康也搞过一点么,我也过去面试了,面试也过了,薪资也谈妥了。问题就是那边的外包和这边是同一家 - 中软,当时还没有平移的说法。
外包项目成立的时候,一般就会确定项目人员,如果有人员变动,会对项目的扣分,导致最终的项目款,不能全部拿到。所以由于种种原因,还有就是我个人特别看中情分,熟人给我说好话,容易动心。有点类似对人不对事,这个是不好的,要改。最终我还是留下来了,对我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带领了协议小团队。
在这个公司我收获的是自动化技术、做事的态度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如何与上面的人Battle,虽然没有赢过。
第三份工作 - 车载
由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外包,做重复性的工作,没有太大的一个提升,做的产品没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第二个就是待遇方面,确实没有达到一个预期,所以我考虑了换工作。可以看出我对钱一直是如何的渴望,从不避讳,但是也不要为了自己欲望冲昏了头脑。
当时车载,智能驾驶都是一个风口特别火热的赛道。去了一家外企哈曼卡顿,这边做智能驾驶座舱的业务。
这家公司我就差一点没去成,由于前期我工资期望预期太高,超出了这个岗位的预算,比如这个岗位预算是100,那么给到员工工资最后大概是50~60,可见能开公司的都是大佬。HR后来就没有再联系我,我也考虑到离家那么近,要不自己打电话试一试。后来又再重新谈判一下,HR给了一个我能接受的一个薪资范围。在这里感谢Tracy和Judy,虽然现在没有一起共事,但是还是要感谢你们对我的薪资申请作出的一些建议,非常感谢你们。
在哈曼卡顿做的车载的业务,主要是嵌入式,里面涉及的知识点,对我来说很多是盲区,都需要我去学习。这家公司是我目前呆过工作环境,最让人舒服的地方。就是没有人任何人会去嘲讽你、会去Diss你。还有就是RD和QA的地位,是平等的,同级别,也不会受到什么区别的对待。同时当你遇到什么问题,身边的人都会尽全力的帮助你,帮你找资源,这种感觉太爽了,感觉自己就是老板。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Bruce给我讲,什么是MediaCoreService,太直白了。
哈曼擅长做的就是音响,那我值得一提的业务就讲这个,毕竟是通用的。保障整个车载音频子系统的音频质量,对声音好坏评估,不再是主观的感受,可以用过客观的值来衡量质量好坏,比如总谐波失真THD、回音消除的coherence、频响FR、畸变Distortion等,为了学习更深入,我还学习一个实时视频测试框架QoSTestFramework,还有一个是Netflix的vmaf,学这些对当前的短视频、会议软件有非常大的好处。不过后来字节没有面试过,就没用上,也忘了。做车载这个测试的时候,不太需要什么高大上的技能,核心就是耐心
。
因为刚开始做的时候,这个系统不一定稳定,到之后得到的数据不正确,需要做10+次的测试才可以得到想要的数据。除了环境稳定之外,还有就是接线方式,每个vendor的都不太一样,做之前做好笔记,非常有必要。
或许当时正好是我三年的合同就会到期了,我选择去外面看一下机会,也走出自己的偏见。主要是去尝试一下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相关的东西,当时自己在学深度学习、大数据这块的知识,对这个非常感兴趣。
托朋友内推了一个JD测试岗位,他当时是JD科技,他们组当时就是在做人工智能的客服,但是没有坑位了,就去了JD零售。
我是10月份左右面试的,对方期望是双11之前能入职,但是由于没有拿年终奖,领导也希望我待到年底,把年终奖拿了再走,与此同时还能给组内争取一个HC。
最终我是在1月份入职的,这个间隔时间大概就是三个月,我想很少有公司能做到三个月,还能给你保留这个职位,感谢JD同事的信任。
第四份工作 - 互联网
在入职的过程中还是经历了三个HR的交接,估计是年底了,在优化人力,所以导致在不停的更换HR。
上面提到了我为什么想去互联网,是因为自己对这个方向比较感兴趣,做大数据的,以及自己学过2天机器学习的知识,想尽快找个地方献丑。
顺便给TFUG(TensorFlow User Group)打个广告,不管你是哪个城市,都可以联系我。
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履历镀金,这是一个比较自私且现实的想法
,曾经投递了ZS银行的岗位,对方回复:学校较差。估计面试官是一个清北复交的吧。没有名校和大厂的经验,面试机会都不会给你的。
做的项目是JD调研,它是一个重前端的项目,从中台那边交接过来的,这个给后面上线埋下了伏笔。从基础建设我理解来看,是没什么基础建设的,包括一些接口测试、自动化回归等等,所以这个项目正好提高我的基础建设的能力。
从中台交接过来的,导致现有的研发、产品、测试都对这个产品不熟悉,开发、重构什么新功能都需要撸代码。唯一熟悉的这个产品的就是我们组内的一个测试leader,前期经常看到我们测试给研发讲解这个功能的逻辑流程是什么,以及修改建议。
我刚开是测试的时候,每次对比PRD文档,十分小心,生怕漏掉一个功能点,发生线上漏测。对于历史的问题,没有文档、没有沉淀,全部要靠自己来踩坑总结,没有谁指点,比如修改了A功能,可能会影响到其他B、C、D功能,难点是研发(可能)也不知道会影响到B/C/D功能。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就是,大部分上线都要跨夜,就这样熬过了前面6个月。
有时候研发开玩笑说,没有我写这些BUG,你就失业了。有可能是开玩笑,同时也能感觉到研发同事对质量没有太关心。我只要提交了代码之后,我就不用管了,出了什么质量问题都是测试的锅。大部分技术人就是这样的,比较单纯,认为只要做好技术,用高大上的技术,我就牛逼。我个人觉得质量,是团队每个人都要参与的,并不是只有测试才会关注质量
。
如何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估计是项目组的人觉悟高。做法也非常简单粗暴,提测需要保障质量和说明影响范围。首先从如何保证提测质量,提测的时候需要验证通过这部分测试用例;其次就是提测邮件里面说明需要涉及影响的功能范围,这样做下来,下半年基本没有跨页上线。
这些事情做好了对我来说,是本职工作。当我没有做好的时候,和做好之后的绩效是一样的,平庸的绩效。我还了解下,下一个级别的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以为在往这方面靠拢,但是发现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可能真的是屁股决定脑袋
,大意就是先有职位和待遇,才有匹配的能力。
对于自己的绩效的问题,有2个方面,第一个我自己的能力不行,没有把这个问题做到极致,没有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这个东西只是自己在用,没有复用、推广到其他项目中。除了上面能力不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项目可能没有受到老板的重视,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价值吧。
对于互联网来说,这个经历是特别的,做WebUI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挑战的,因为之前没有做过这一块的工作。所以说基本上就是从零开始去做,所有的入门都是简单的,但是需要深入的话,还是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痛点和难点,然后找到合适的方案和方法,来继续做,做的更好用,更便捷,更有效率。
比如我刚开始做的webUI的时候,就是用的Playwright来做的自动化,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首页的元素定位也会发生改变,需要对首页做一些适配和改动。了解相关的资料之后,发现还有可以更深入,比如通过深度学习对页面的元素来分类,可以解决webUI定位元素的痛点,类似MABL工具。
好吧,第四份工作经历都大概讲完了,也非常荣幸,大家能看到这里。
最近遇到JD数科老乡(看吧,还是老乡),我们一起闲聊了一下,他问我愿不愿意平移到他们那边,他们哪里正好也有坑位,主要还是做智能客服验证方面的一些工作,后来还是拒绝了。
下一个10年 - 芯片
明显感觉国内近几年的零售行业,包括淘宝、拼多多、京东都处于一个饱和的状态,个人觉得没有太大的发展速度。况且现在我们做的是一个边缘的项目,一年就几千万的收入。对于这样一个大公司的来说,这个真的是太mini的项目了。
除了项目外,还有一个就是互联网35+岁焦虑。世界在变,环境在变,我们不能和世界抗衡,适者生存。比如从219年开始的新冠,去年(2021)的教培行业整改,以及2021年下半年的共同富裕话题。同样在互联网,说不定那天政策,风口一变,基本就等着被优化,非常的被动。
当前有没有一个行业,发展迅速,而且35+岁焦虑还比较小的喃?自从美国打压华为来看,国家从未像现在这样开始重视基建。个人了解的情况来看,半导体和芯片行业
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行业。
上面图片是中科院的陈云霁出版的一本书「智能计算系统」,也是目前正在学习的书籍,里面提到的人工智能技术分层,目前国内的从应用层、算法层都做的不错,但是系统层和芯片层还没有一个好的建树,导致美国直接可以封锁,不让使用,人工智能底层科技的缺失使得智能产业成为空中楼阁
。
同时这个行业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挑战,我了解到的知识点来说,包括不限于智能计算系统、编译、预编译、汇编、图形处理、多媒体应用、CUDA、kernel、AI算子,以及还有矩阵运算等等。
最后
下一个10年,姑且就这么干吧,为什么说姑且喃,对未来没有确定性,未来的唯一确定性就是不确定。大方向没有问题,就在一个方向上死磕,做到有深度,做一个有深度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的废话,就到结尾了。
似乎说了什么,好像又没有说什么。还有什么需要交流,可以加我微信:xiaorik,一起交流学习。
总的来说,这10年走过来,走了很多弯路,也踩过很多坑,值得庆幸的是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心静者不浮躁,沉稳者不轻浮。
我非常喜欢用这句话。当我焦虑,浮躁的时候,我可能会去看一部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当我轻浮的时候,我回去和外面的大佬交流下,比如参加面试,看看自己的短板是什么。
如果站在上帝的视角,或者把时间线拉长。中国科技一定会有新的突破,不限于芯片,不再受限与别国,只是时间问题。那我个人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规划,做好一颗螺丝钉,为社会添砖加瓦,散发自己的一点余热,不要纠结职场困惑和社会内卷。对未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堵上自己的国运,天道酬勤,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机会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作者:叉叉敌
博客:https://chasays.github.io/
微信公众号:Chasays, 欢迎关注一起吹牛逼,也可以加个人微信号「xxd_0225」互吹。
本博客大多为学习笔记或读书笔记,本文如对您有帮助,还请多推荐下此文,如有错误欢迎指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