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学习基决策树学习基本算法

决策树学习基本算法

输入:训练集;

     属性集.

过程:函数

1: 生成结点node;

2: if 中样本全属于同一类别 then

3:     将node标记为类叶结点; return

4: end if

5: if 中样本在上取值相同 then

6: 将node标记为叶结点,其类别标记为中样本数最多的类; return

7: end if

8: 从中选择最优化分属性

9: for 的每一个值 do

10: 为node生成一个分支; 令表示中在上取值为的样本子集;

11:     if 为空 then

12:     将分支结点标记为叶结点,其类别标记为中样本最多的类; return

13:     else

14:        以为分支结点

15:      end if

16: end for

输出:以node为根结点的一棵决策树

Table3 天气数据集

No.

outlook

temperature

humidity

windy

play

1

sunny

85.0

85.0

FALSE

no

2

sunny

80.0

90.0

TRUE

no

3

overcast

83.0

86.0

FALSE

yes

4

rainy

70.0

96.0

FALSE

yes

5

rainy

68.0

80.0

FALSE

yes

6

rainy

65.0

70.0

TRUE

no

7

overcast

64.0

65.0

TRUE

yes

8

sunny

72.0

95.0

FALSE

no

9

sunny

69.0

70.0

FALSE

yes

10

rainy

75.0

80.0

FALSE

yes

11

sunny

75.0

70.0

TRUE

yes

12

overcast

72.0

90.0

TRUE

yes

13

overcast

81.0

75.0

FALSE

yes

14

rainy

71.0

91.0

TRUE

no

 

信息增益

假定当前样本集合中第类样本所占的比例为,则的信息熵定义为:

    假定离散属性有个可能的取值,若使用来对样本集合进行划分,则会产生个分支结点,其中第个分支结点包含了中所有在属性上取值为的样本,记为. 计算出的信息熵,再考虑到不同的分支结点所包含的样本数不同,给分支结点赋予权重,即样本数越多的分支结点的影响越大,于是可计算出用属性对样本集进行划分所获得的"信息增益"

ID3算法选择属性.

以天气数据集为例,在决策树学习开始时,根结点包含中的所有样例,其中正例占,反例占.于是可计算出根结点的信息熵为

我们要计算出当前属性集合{outlook, temperature, humidity, windy}中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以属性"outlook"为例,它有3个可能的取值:{sunny, overcast, rainy}.若使用该属性对D进行划分,则可得到3个子集,分别记为:(outlook = sunny),(outlook = overcast),(outlook = rainy).

子集包含编号为{1,2,8,9,11}的5个样例,其中正例占,反例占包含编号为{3,7,12,13}的4个样例,其中正、反例分别占,反例占包含编号为{4,5,6,10,14}的5个样例,其中正、反例分别占.根据公式计算出用"outlook"划分之后所获得的3个分支结点的信息熵为

可计算出属性"outlook"的信息增益为

类似的,我们可计算出其他属性的信息增益。

对连续属性"temperature",C4.5采用二分法对连续属性进行处理。

首先找出训练样本在"temperature"属性上的最大和最小值,在最大和最小值限定的取值区间上设置多个等分断点;分别计算以这些断点为分裂点的信息增益值,并比较;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断点及最佳分裂点,自该分裂点把整个取值区间划分为两部分,相应的依据记录在该属性上的取值,也将该记录集划分为两部分。

以64.5为例,属性"temperature"可看做有两个取值

 

增益率

信息增益准则对可取值数目较多的属性有所偏好,为减少这种偏好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C4.5算法使用"增益率"来选择最优划分属性. 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增益率定义为:

,

其中

称为属性的"固有值"。属性的可能取值数目越多(即越大),则值通常会越大。

对天气数据集,以属性"outlook"为例,

图 在天气数据集上基于信息增益率生成的决策树

 

基尼指数

CART决策树使用"基尼指数"来选择划分属性。采用相同的符号,数据集D的纯度可用基尼值来度量:

 

反映了从数据集中随机抽取两个样本,其类别标记不一致的概率。因此,越小,则数据集D的纯度越高。

属性a的基尼指数定义为

最优划分属性

剪枝处理

决策树剪枝的基本策略有"预剪枝"和"后剪枝"。预剪枝是指在决策树生成过程中,对每个结点在划分前先进行估计,若当前结点的划分不能带来决策树泛化性能提升,则停止划分并将当前结点标记为叶结点;后剪枝则是先从训练集生成一棵完整的决策树,然后自底向上地对非叶结点进行考察,若将该结点对应的子树替换为叶结点能带来决策树泛化性能提升,则将该子树替换为非叶结点。

预剪枝使得决策树的很多分支都没有"展开",这不仅降低了过拟合的风险,还显著减少了决策树的训练时间开销和测试时间开销。但另一方面,有些分支的当前划分虽不能提升泛化性能、甚至可能导致泛化性能暂时下降,但在其基础上进行的后续划分却有可能导致性能显著提高;预剪枝基于"贪心"本质禁止这些分支展开,给预剪枝决策树带来了欠拟合的风险。

一般情形下,后剪枝决策树的欠拟合风险很小,泛化性能往往优于预剪枝决策树。但后剪枝过程是在生成完全决策树之后进行的,并且要自底向上地对树中的所有非叶结点进行逐一考察,因此其训练时间开销比未剪枝决策树和预剪枝决策树都要大得多。

 

缺失值处理

  1. 如何在属性缺失的情况下进行划分属性选择?

    将信息增益的计算式推广为

其中表示D中在属性上没有缺失值的样本子集,表示中在属性a上取值为的样本子集,对属性a,表示无缺失值样本所占的比例,表示无缺失值样本中第类所占的比例,则表示无缺失值样本中在属性a上取值为的样本所占的比例。

 

  1. 给定划分属性,若样本在该属性上的值缺失,如何对样本进行划分?
  • 若样本x在划分属性a上的取值已知,则将x划入与其取值对应的子结点,且样本权值在子结点中保持为.
  • 若样本在划分属性上的取值未知,则将x同时划入所有子结点,且样本权值在与属性值对应的子结点中调整为;

在决策树学习开始阶段,根结点中各样本的权重初始化为1.

随机森林

简单地说,随机森林就是用随机的方式建立一个森林,森林里面有很多的决策树组成,随机森林的每一棵决策树之间是没有关联的。在得到森林之后,当有一个新的输入样本进入的时候,就让森林中的每一棵决策树分别进行一下判断,看看这个样本应该属于哪一类(对于分类算法),然后看看哪一类被选择最多,就预测这个样本为那一类。

随机森林主要包括4个部分:随机选择样本;随机选择特征;构建决策树;随机森林投票分类。

给定一个训练样本集,数量为N,使用有放回采样到N个样本,构成一个新的训练集。注意这里是有放回的采样,所以会采样到重复的样本。详细来说,就是采样N次,每次采样一个,放回,继续采样。即得到了N个样本。然后我们把这个样本集作为训练集,进入下面的一步。

从总量为M的特征向量中,随机选择m个特征,其中m可以等于sqrt(M),然后计算m个特征的增益,选择最优特征(属性)。注意,这里的随机选择特征是无放回的选择!

有了上面随机产生的样本集,我们就可以使用一般决策树的构建方法,得到一棵分类(或者预测)的决策树。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节点最优分类特征的时候,我们要使用上面的随机选择特征方法。而选择特征的标准可以是我们常见的Information Gain(ID3) 或者 Gain Ratio(C4.5)。

4. 随机森林投票分类

  通过上面的三步走,我们可以得到一棵决策树,我们可以重复这样的过程T次,就得到了T棵决策树。然后来了一个测试样本,我们就可以用每一棵决策树都对它分类一遍,得到了T个分类结果。这时,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投票机制,或者该测试样本的最终分类结果。

按照1生成t个决策树之后,对于每个新的测试样例,综合多个决策树的分类结果来作为随机森林的分类结果。

  (1)目标特征为数字类型:取t个决策树的平均值作为分类结果。

  (2)目标特征为类别类型:少数服从多数,取单棵树分类结果最多的那个类别作为整个随机森林的分类结果。

 

5. 优缺点分析

  优点:

它能够处理很高维度(feature很多)的数据,并且不用做特征选择;

由于随机选择样本导致的每次学习决策树使用不同训练集,所以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过拟合;

  缺点:

随机森林已经被证明在某些噪音较大的分类或回归问题上会过拟合;

对于有不同级别的属性的数据,级别划分较多的属性会对随机森林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随机森林在这种数据上产出的属性权值是不可信的

posted on 2016-09-05 08:07  pinweihelai  阅读(325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