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反常识
常识思维带来的四大误区
1. 用常识解释个体行为
- 导致器官捐献率不同的原因
- 被忽视的默认选项
- 理性选择其实是偏好选择
- 到处都是“看不见的大猩猩”
- 注重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 填充想象,人类思考的本质
如果我们从结果反推原因,我们会发现很多原因在其他的结果中也出现过,但是我们只会看到我们希望看到的原因。我们会为自己的想象进行丰富的填充。
很多事情的发生充满了偶然性,但是我们总会为它找到发生的原因。
自圆其说。
理性的选择并非是理性的,存在着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锚定效应: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讲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就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2. 用常识解释集体行为
- 逃不出循环论证的怪圈
- 微观-宏观问题,缺失底层的解释
- 格兰诺维特的暴动模型
- 累计优势,足以引发蝴蝶效应
- 实验社会学:代表性个体的影响力悖论
循环论证在探究事物成败缘由的常识解释中随处可见。
在自然科学中,整体行为不能轻易的与自身个部分的行为联系起来。
3. 用常识解释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 六度分隔,我们都生活在很小的世界中
- 米尔格拉姆的悖论
- 影响者,只代表社会和层级关系
- 社会感染=偶然感染者+大量易受影响者
- 社会名人的影响力真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吗?
- “普通影响者”完胜“金·卡戴珊”
- 再遇循环论证
我们总是感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比普通人的影响力大很多,但是参考拼多多的成功,我们在使用或购买一件商品时,同事或朋友的推荐更能让我们下定决心。微信的使用也是,不是因为好用,而是身边的人都在用,影响者是我们身边的人;当然,他们的成功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反证是直播、明星带货。再反证:直播总是会说是家人们,和我们拉近距离,做我们身边的朋友。
朋友圈营销。
有些人确实比其他人能具影响力,有些人的影响力是在感染的过程中被增强的。
潮流的兴起需要具备很多适当的条件。
4. 用常识解释历史事件
- 历史只有一次,但可以“重演”
- 取样偏差,让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
- 后见之明,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
- 正在发生的历史无法讲述
- 能讲出好故事的都是赢家
对于我们根据常识推测出来的结果,我们总能很好的找到很多原因去论证:能吃苦,领导英明,符合市场等等,但是失败的案例可能也有这些原因。
常识可以对特殊的人、事、条件作出合理的解释。
历史总是会摒弃很多相关的事情,留下的只是故事的主线。
反常识思维带来的红利
1. 从常识思维到反常识思维
- 拉普拉斯妖:无法预测复杂系统
- 不确定的未来:只能预测概率,而非准确性
- 做重要事情的预测和预测准确同样重要
- “黑天鹅”事件根本不能预测
- 常识思维无法帮助我们应对复杂的世界
我们总是将符合我们预期的事情记下来,然后放大它的影响力。
2. 常识让你先预测,但你应该快速反应
- 我们能预测的,往往是模式固定的事件
- 市场、民调和模型,效果无差的预测方式
- 尝试对自己的预测进行跟踪记录
- 与其靠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不如专注当下
- 伟大的预测源于不可预知的远见
- 建立灵活性,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
- 从预测到迅速反应
我们很难对没有发生的事件进行准确的预测,但是可以进行少量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快速的反应,类似于敏捷开发吧。
战略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战略不好,而在于“正确”的战略碰巧出错了。
比赛的根本原因。
3. 常识让你先规划,但你应该系统思考
- 我们尝尝忽略偶然性对结果的决定性作用
- 否定组织中的光环效应
- 摒弃个人成功中的运气成分
- 打破马太效应:能力是能力,成功是成功
- 是拯救公司的神话,还是被过誉的领导者
- 公正社会,将偶然性降到最低
- 对抗系统风险,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 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社会系统之外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而我们经常忽视偶然性的作用。
不是导致结果的过程质量决定了对结果的评估,而是观察到结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对过程的评估。
成功可以带给你更多的声望和认可,这反过来又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你获得更多实现成功的资源,使得你接下来的成功更有可能被人关注到并归功于你。
结语
越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越需要警惕。
思考不应该有终点,我们不应该只在乎结果,过程也是组成结果的一部分。
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断的推翻和论证自己的思考。
常识就像是我们利用现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之后,我们会停止思考,但是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作出的预测很难准确;反常识要求我们对一件事物进行不断的思考和论证,从多方面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