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nk 状态一致性
当在分布式系统中引入状态时,自然也引入了一致性问题。一致性实际上是"正确性级别"的另一种说法,也就是说在成功处理故障并恢复之后得到的结果,与没有发生任何故障时得到的结果相比,前者到底有多正确?举例来说,假设要对最近一小时登录的用户计数。在系统经历故障之后,计数结果是多少?如果有偏差,是有漏掉的计数还是重复计数?
1、一致性级别
在流处理中,一致性可以分为3个级别:
- at-most-once: 故障发生后,计数结果可能丢失
- at-least-once: 计算程序在发生故障后可能重复计算,但是绝不会少算
- exactly-once: 发生故障后得到的结果与正确值一致
曾经,at-least-once非常流行。第一代流处理器(如Storm和Samza)刚问世时只保证at-least-once,原因有二:
- 保证exactly-once的系统实现起来更复杂。这在基础架构层(决定什么代表正确,以及exactly-once的范围是什么)和实现层都很有挑战性。
- 流处理系统的早期用户愿意接受框架的局限性,并在应用层想办法弥补(例如使应用程序具有幂等性,或者用批量计算层再做一遍计算)。
最先保证exactly-once的系统(Storm Trident和Spark Streaming)在性能和表现力这两个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为了保证exactly-once,这些系统无法单独地对每条记录运用应用逻辑,而是同时处理多条(一批)记录,保证对每一批的处理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这就导致在得到结果前,必须等待一批记录处理结束。因此,用户经常不得不使用两个流处理框架(一个用来保证exactly-once,另一个用来对每个元素做低延迟处理),结果使基础设施更加复杂。曾经,用户不得不在保证exactly-once与获得低延迟和效率之间权衡利弊。Flink避免了这种权衡。
Flink的一个重大价值在于,它既保证了Exactly-once,也具有低延迟和高吞吐的处理能力
从根本上说,Flink通过使自身满足所有需求来避免权衡,它是业界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技术飞跃。尽管这在外行看来很神奇,但是一旦了解,就会恍然大悟。
2、端到端(end-to-end)状态一致性
目前我们看到的一致性保证都是由流处理器实现的,也就是说都是在 Flink 流处理器内部保证的;而在真实应用中,流处理应用除了流处理器以外还包含了数据源(例如 Kafka)和输出到持久化系统。
端到端的一致性保证,意味着结果的正确性贯穿了整个流处理应用的始终;每一个组件都保证了它自己的一致性,整个端到端的一致性级别取决于所有组件中一致性最弱的组件。
具体可以划分如下:
- source端 —— 需要外部源可重设数据的读取位置
- flink内部 —— 依赖checkpoint
- sink端 —— 需要保证从故障恢复时,数据不会重复写入外部系统
(1)幂等写入
所谓幂等操作,就是一个操作,可以重复执行很多次,但只导致一次结果更改,也就是后面再重复执行不起作用了
(2)事务写入
需要构建事务来写入外部系统,构建的事务对应着checkpoint,等到checkpoint真在完成的时候,才能把所有对应的结果写入sink系统中
对于事务性写入,具体又有两种实现方式 :
- 预写日志(WAL)和
- 两阶段提交(2PC)
DataStream API 提供了GenericWriteAheadSink
模板类和TwoPhaseCommitSinkFunction
接口,可以方便的实现这两种方式的事务性写入
不同 Source 和 Sink 的一致性保证可以用下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