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基础系列(八)| 偏差和方差
当我们费劲周章不断调参来训练模型时,不可避免地会思考一系列问题,模型好坏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改善模型的依据何在?何时停止训练为佳?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引入偏差和方差这两个概念,理解他们很重要,也是后续了解过拟合、正则化、提早终止训练、数据增强等概念和方法的前提。
一、概念定义
- 偏差(bias):偏差衡量了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离关系。通常在深度学习中,我们每一次训练迭代出来的新模型,都会拿训练数据进行预测,偏差就反应在预测值与实际值匹配度上,比如通常在keras运行中看到的准确度为96%,则说明是低偏差;反之,如果准确度只有70%,则说明是高偏差。
- 方差(variance):方差描述的是训练数据在不同迭代阶段的训练模型中,预测值的变化波动情况(或称之为离散情况)。从数学角度看,可以理解为每个预测值与预测均值差的平方和的再求平均数。通常在深度学习训练中,初始阶段模型复杂度不高,为低方差;随着训练量加大,模型逐步拟合训练数据,复杂度开始变高,此时方差会逐渐变高。
二、图形定义
这是一张常见的靶心图。可以想象红色靶心表示为实际值,蓝色点集为预测值。在模型不断地训练迭代过程中,我们能碰到四种情况:
- 低偏差,低方差:这是训练的理想模型,此时蓝色点集基本落在靶心范围内,且数据离散程度小,基本在靶心范围内;
- 低偏差,高方差:这是深度学习面临的最大问题,过拟合了。也就是模型太贴合训练数据了,导致其泛化(或通用)能力差,若遇到测试集,则准确度下降的厉害;
- 高偏差,低方差:这往往是训练的初始阶段;
- 高偏差,高方差:这是训练最糟糕的情况,准确度差,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差。
三、数学定义
我们从简单的回归模型来入手,对于训练数据集S = {(xi , yi)},令yi = f(xi) + ε,假设为实际方程,其中ε是满足正态分布均值为0,标准差为σ的值。
我们再假设预测方程为h(x) = wx + b,这时我们希望总误差Err(x) = ∑i [yi - h(xi)]2 能达到最小值。给定某集合样本(x, y),我们可以展开误差公式,以生成用方差、偏差和噪音组合的方式。
在此之前,我们来引入一个辅助公式,令z为满足正态分布的随机值集合,再令z = E(z),即z 为z的平均值。
则E [(z - z)2] = E [z2 -2zz + z2]
= E [z2] - 2E [z]z + z2 注:E[z] = z,因为z是一个均值,其误差即是自己
= E [z2] - 2zz + z2
= E [z2] - z2
可以得到一个辅助公式: E [z2] = E [(z - z)2] + z2 ,最后让我们来开展误差公式:
E [y - h(x)]2 = E [y2 - 2yh(x) + h(x)2]
= E [y2] - 2E[y] E[h(x)] + E[h(x)2]
= E [(y - y)2] + y2 - 2E[y]h(x) + E [(h(x) - h(x))2] + h(x)2
= E [(y - (fx))2] + f(x)2 - 2f(x)h(x) + E [(h(x) - h(x))2] + h(x)2
= E [(h(x) - h(x))2] + (h(x) - f(x))2 + E[(y - (fx))2]
= variance + bias2 + noise
注:y = E[y] = E[f(x) + ε] = E[f(x)] + E[ε] = E[f(x)] = f(x),ε均值已经被假定为0,对于具体的x,其E[f(x)] = f(x)
由此可见,误差 = 方差 + 偏差2 + 噪音 组成,一般来说,随着模型复杂度的增加,方差会逐渐增大,偏差会逐渐减小,见下图:
四、过拟合、欠拟合和恰好
偏差的变化趋势相信大家都容易理解,随着模型的不断训练,准确度不断上升,自然偏差逐渐降低。但方差的变化趋势却不易理解,为何训练初始阶段是低方差,训练后期易是高方差?
注意方差的数学公式为:E [(h(x) - h(x))2] ,也就是说为每个预测值与预测均值差的平方和再求平均数,可以表现为一种波动变化,低方差意味低变化,高方差意味高变化。那我们可以通过训练的不同阶段来直观感受方差的变化:
上图为训练初始阶段,我们的模型(蓝线)对训练数据(红点)拟合度很差,是高偏差,但蓝线近似线性组合,其波动变化小,套用数学公式也可知数值较小,故为低方差,这个阶段也称之为欠拟合(underfitting),需要加大训练迭代数。
上图为训练的后期阶段,可明显看出模型的拟合度很好,是低偏差,但蓝线的波动性非常大,为高方差,这个阶段称之为过拟合(overfitting),问题很明显,蓝线模型很适合这套训练数据,但如果用测试数据来检验模型,就会发现泛化能力差,准确度下降。
因此我们需要两者之间的一个模型。
上图这个蓝色模型可认为是“恰好”的一个模型,既能跟训练数据拟合,又离完美拟合保持一定距离,模型更具通用性,用测试数据验证会发现准确度也不错。
这个模型怎么来呢?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手段,比如:
- 加大数据量,数据越多,自然其泛化能力也越强。但现实情况我们不能像大公司那样拥有很多资源,那怎么办?一种可行的办法就是根据已有的数据做数据增强,比如旋转、反转、白增强等操作造出很多数据;
- 正则化(regularization,个人感觉中文翻译未能表达英文原义,应该是表达约束、调整的意思),通常来说有dropout、L2、L1等正则化手段;
- 提早结束训练,防止训练过拟合化。
五、结论
由此看出,深度学习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像是一门艺术。我们选择一个好的模型,不断调整参数来跨越欠拟合,避免过拟合,建立心目中理想的“恰好”模型。这看上去更像一个不断升级打怪的经验之学,需要我们多多练习,但其背后支撑的数学原理也是需要我们去好好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