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员备考之经济管理篇(二) |
高艳明(转载自51CMM) 2003年05月12日 |
我有话说…… |
摘要: “掌握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基础知识”是对系统分析员的要求,本文将根据系统分析员考试大纲,向广大系分考友提供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将主要分为两块来介绍,《系统分析员备考之经济管理篇(一)》中已经介绍了基础经济知识,本文将继续介绍基础管理知识。希望对你的系分考试有所帮助,谢谢。 关键字: 系统分析员 系分辅导 经济管理 参考资料 作为未来的企业的CIO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系统分析员当然少不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况且,即使不是企业的CIO和经营管理人员,将来作一个软件企业的项目经理等职位也少不了管理自己的部门;尤其是将来有可能致力于开发企业应用、管理软件的朋友,增加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快速而准确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完成需求分析工作,使自己成为一位合格的系统分析人员。 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广泛地学习、探索和推广科学的管理知识,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计算机和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学也进入了高科技领域。人们的时间发现,技术不是万能的,有了科学的管理技术才能更为有效的为人类服务,也就是说管理租金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凡是一个由两个人以上的组成的、有一定活动目的的集体都离不开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活动的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管理,是为实现预期目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即管理的基本活动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等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既定目标。企业管理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供销各个环节,从人财物各个要素所进行规划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活动。本文将从企业计划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企业质量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基础的管理学知识。 一、 企业计划管理 (一)、企业计划管理的任务与分类 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起到设立目标、明确活动内容、规定任务期限、落实执行责任的作用。企业的计划工作实际上是企业经济决策的一个过程,它是通过寻求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方向、调整企业内部的资源结构来确定发展目标和策略,统一地对各部门及其活动进行任务规定和协调指导,因此企业的计划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但涉及高层战略性决策,而且包含着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及其相互联系。计划管理工作的任务主要有:(一)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提供依据,制定业的长远规划,并通过近期计划组织实施。(二)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能力,签订各项经济合同,编制企业的年度、季度计划,使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工作在企业统一的计划下协调进行。(三)充分挖掘及合理利用企业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务,不断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指标,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计划按照制定计划的制定层次不同可以分为战略计划(一般由企业高层领导人制定,时间跨度大,内容也比较抽象概括;其目的在于是本企业的资源的使用与外界环境的机会和冒险相适应)、策略计划(一般由中层管理层制定,时间跨度较短,内容也较具体,它是实施总战略计划的步骤和方法)和行动计划(是为帮助企业逐步且系统地实施战略计划、策略计划而编制的短期的、具体的计划);按涉及的时间跨度来分,可分为长期计划(一般是指时间跨度为5年以上的计划,)、中期计划(时间跨度多为1-5年,一般说来,策略计划属于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一年以内的计划,与长期、中期计划相比,它是最具体、最细节化的计划,与企业中的每个成员都密切相关,它的实施是实现组织整体目标和战略计划的基础)。 从企业计划的体系上看,它由三部分组成: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计划、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和各部门的专项业务计划。它们之间明确的管理层次差别和统一的内容体系反映出企业特有的性质:一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全面的计划管理;加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老企业和新生企业都在努力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发展,为追求经济利益,计划管理成为其也不可取少的一部分。 (二)、企业经营战略系统的管理 企业的经营战略是有关企业大政方针的决策,也是企业通过内外部条件分析,确定了企业发展目标后进行的高层次、大范围的行动计划,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更强的对外竞争优势。所以企业经营战略作为一个决策系统和一项战略计划,既包括了企业的经营方向、战略目标、步骤及策略等多项决策内容,同时又涉及战略计划的分析、制定过程,决策支持系统及其结构。这里涉及三个概念:①、企业的经营方向是面向企业的外部需求提出的企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将要从是的主要活动,它涉及企业的经营范围、特点以及所属行业和社会中的分工与地位。②、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在特定时期内沿着其经营方向发展所要取得的成果,是经营方向在时间区段上的分解和具体化。它一般包括提高企业外部竞争地位和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两个方面。③、经营决策和经营政策:经营决策是实现企业全部经营目标所应采取的发展途径、方式与步骤;经营政策则是实现经营目标而具体采取的策略和重大措施,以及为衡量策略方案有效性而制定的准则。即策略倾向于表示是向目标的多种途径,而政策则是对这些途径的优化抉择,政策直接保证企业经营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企业经营战略将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和控制当作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加以管理,以便提高这一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评价和控制被看作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三个主要内容,一个也不能少。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过程可以用图1来说明。 图 1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图 (三)、企业经营计划系统的管理 企业经营计划的制定是以经营方向为基础,通过内外部条件分析,确定经营目标,制定经营策略及政策,直至策略的实施、绩效评价及策略有效性评价的全过程。企业的经营计划是通过不断寻求是应外部环境的方向,调整自身的经营结构,确定经营目标策略,在统一的计划下对企业各部门及其经营活动进行指挥和协调,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计划体系,既涉及高层战略性决策,又包含着各部门的业务活动计划及其相互联系性。 年度综合经营计划是企业在经营战略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营销计划、产品生产大纲、企业研究与开发计划、生产费用和成本计划及资金计划制定的制定的,以最终达到年度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的综合平衡。年度经营计划的综合平衡是根据计划指标的内在比例关系对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做出的合理配置,体现着各计划间的联系和比例协调关系,所以综合平衡过程也是整个计划的制定和优化的过程。年度综合计划是企业全体职工在计划年度内的行动纲领,又是安排季度、月计划的重要依据。年度综合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一)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及指导性计划;(二)公司提出的年度方针目标;(三)产品订货合同和市场预测资料;(四)长远发展规划;(五)前期预计完成数字及本企业历史统计资料;(六)经审定过的各种技术经济定额等。 企业年度计划的综合平衡主要涉及: 1、 对企业经营战略的综合平衡:即年度计划对长远规划战略指标的分解,包括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技术更新、利润增长、职工福利等方面,其中资金的来源及分配更为重要。 2、 目标利润、销售、生产任务之间的平衡:主要包括目标利润与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与产品销售量、产品销售量与产品产量、商品产值与总产值等之间的关系。 3、 生产任务与企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任务与劳动力、设备能力、生产面积、物资供应、能源供应、生产技术设备、资金安排等方面的平衡关系。 4、 一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只要经济指标间的平衡:其中主要涉及企业利润、成本、产量、费用消耗、效率及效益等指标间的数量平衡关系。 在进行综合平衡过程中要注意挖掘企业的潜力,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措施来改进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努力来使计划指标与企业能力在更先进、更合理的水平上达到平衡。 二、 企业生产管理 (一)、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 生产管理的对象是生产过程。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 生产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控与考核。 影响企业生产过程运行方式的主要因素有:1、产品的使用特征,2、产品的结构特征,3、产品的工艺特征,4、每种产品的生产批量,5、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数,6、企业产品变换更新的速度等。 产品对生产系统提出的功能要求主要有六项:创新、质量、柔性、成本、继承性和交货期。这六项功能要求形成了生产系统的基本功能目标,并作为一个整体,必须达到当时社会需求的基准水平,才能使生产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实现。 企业生产系统的结构内容包括结构化要素和非结构化要素。生产系统的结构化要素是指生产系统物质形式的硬件及其组合关系,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生产能力和生产系统的集成等要素。生产系统的非结构化要素是指在一定的结构要素的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起支持和控制系统运行作用的要素。非结构化要素大部分是以软件的形式出现的,包括人员组织、生产计划、库存控制、质量管理等要素。 生产过程的组成形式包括工艺专业化和对象专业化。工艺专业化是指在同一生产单位内,集中了同类工艺设备和相同工种的工人,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工件从事相同工艺方法的加工。对象专业化是指在一个生产单位内,配备了为加工某种产品所需的全套设备、工艺装备和各有关工种的工人,是该制品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能在该生产单位内封闭完成。对象专业化的优点:1、由于其加工对象相对稳定,可以采用专用设备和专用工装,以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2、生产单位内的生产设备可以按照加工对象的工艺过程排列,使产品制造过程在空间上紧密衔接,可以缩短制品的运输路线,节约运输费用,并有利于实现供需之间运输机械化和自动化,有利于减小运输批量,实现“一个流”,从而减少在制品量,节约生产面积,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资金占用。3、从管理工作角度分析,由于一项制品的全部或大部分制造过程在同一个生产单位内完成,各工序的工作地紧密相邻,是生产作业计划大为简化。4、对象专业化的单位贵管理干部的要求较高,要求干部懂得本单位所应用的全部生产工艺,并且要求它有较强的组织、计划能力。 (二)、企业生产管理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年复一年的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不灵了,那些导致企业往昔成功的做法在今天则成了企业失败的原因。过去的成功常使得一些企业故步自封,不求创新,所以,当他们发现竞争者以一种新的方式进入自己的业务领域时,就显得相当被动。21世纪企业生产管理的新趋势集中表现为:生产价值定向从面向产品到面向顾客;生产战略重点不仅仅是重视成本、质量,更重视时间;生产原则从分工、专业化到生产资源快速集成;生产指导思想从技术指导到组织创新和人员发挥。 21世纪企业生产管理的态势,表现之一就是新的柔性观。柔性意味着企业必须把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有机结合起来,超前引导甚至驾驭环境变化,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战略和策略,并随内外条件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调整,使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增强适应环境变化的柔性。包括组织方式高弹性组合及组织生产的柔性化。企业要向立于不败之地需要重新审视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包括物流、业务流)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法进行“彻底的、根本性的”重新设计,以适应当今市场发展和信息社会的需求。而且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设计应该要从面向功能转变成为面向过程,强调要从“作业流程”为中心,依照跨部门的作业流程,将分散于各部门的职务重新组合等等一系列企业重构的原则。除此之外,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分形组织和自组织系统,学习型组织等,都是未来高效组织的基本形式。生产的柔性化主要表现有:建立虚拟企业,实现虚拟生产(Internet使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零距离”“零时间”可以使过去不敢想象的业务外包成为现实。网络时代企业间的技术联盟、知识联盟、战略联盟等形式,可以将别的企业的零件加工视为在自己企业生产一样,还可以通过不同企业的工艺过程整合实现价值链的“无缝链接”);定单决定产量(柔性生产模式承认,只有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价格与质量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而只是部分竞争手段,要不断地研制开发新产品,创造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来满足用户,根据定单来确定生产量及小批量品种,这就是柔性生产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三、 企业市场营销管理 (一)、基本概念 市场营销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现代工商企业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应用科学。市场营销的目标是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要求来获取利润,即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可见市场营销实质是一种经营观念,是以消费者(市场)为中心进行全部经济活动的经营观念。 现代市场营销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存在着各种不同要求和欲望。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满足所有需求和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选择某个部分或某几个部分的需求与欲望加以满足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为此就必须进行市场细分(Market Sagmentation)。市场细分是在西方国家一些企业市场营销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市场营销是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营销观念和策略的新发展,它是目标市场营销的基础。有些交换机厂商专门按照中小型企业有信息化的需要而资金不足的这样一个需求环境而生产低端交换机产品销售给中小型企业就是目标市场营销的一个例子。市场细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各方面的条件:①、它能够被明确定义和测量;②、它具有重组的现实和潜在需求;③、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④、它能使企业达到经济性要求;⑤、可以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 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和关系,而对设计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就是为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而调节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性质。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一般要设定一个目标市场上预期要实现的交易水平,然而,实际需求水平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这个预期的需求水平。换言之,在目标市场上,可能没有需求、需求很小或超量需求。 (二)、市场营销管理 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对付这些不同的需求情况。 负需求。负需求是指绝大多数人对某个产品感到厌恶,甚至愿意出钱回避它的一种需求状况,在负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改变市场营销,即分析市场为什么不喜欢这种产品,以及是否可以通过产品重新设计、降低价格和积极促销的市场营销方案,来改变市场的信念和态度,将负需求转变为正需求。 无需求。无需求是指目标市场对产品毫无兴趣或漠不关心的一种需求状况。通常,市场对下列产品无需求:(1)人们一般认为无价值的废旧物资;(2)人们一般认为有价值,但特定市场无价值的东西;(3)新产品或消费者平常不熟悉的物品等。在无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刺激市场营销,即通过大力促销及其他市场营销措施,努力将产品所能提供的利益与人的自然需要和兴趣联系起来。 潜伏需求。潜伏需求是指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某物有强列的需求,而现有产品或服务又无法使之满足的一种需求状况。在潜伏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开发市场营销,即开展市场营销研究和潜在市场范围的测量,进而开发有效的物品和服务来满足这些需求,将潜伏需求变为现实需求。 下降需求。下降需求是指市场对一个或几个产品的需求呈下降趋势的一种需求状况。在下降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重振市场营销,即分析需求衰退的原因,进而开拓新的目标市场,改进产品特色和外观,或采用更有效的沟通手段来重新刺激需求,使老产品开始新的生命周期,并通过创造性的产品再营销来扭转需求下降的趋势。 不规则需求。不规则需求是指某些物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在一年不同季节,或一周不同日子,甚至一天不同时间上下波动很大的一种需求状况。在不规则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协调市场营销,即通过灵活定价,大力促销及其他刺激手段来改变需求的时间模式,使物品或服务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协调一致。 充分需求。充分需求是指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目前需求水平和时间等于预期的需求水平和时间的一种需求状况。这是企业最理想的一种需求状况。但是,在动态市场上,消费者偏好会不断变化,竞争也会日益激烈。因此,在充分需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维持市场营销,即努力保持产品质量,经常测量消费者满意程度,通过降低成本来保持合理价格,并激励推销人员和经销商大力推销,千方百计维持目前需求水平。 过量需求。某种物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超过了企业所能供给所愿供给的的一种需求状况。在过量需求情况下,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降低市场营销,即通过提高价格,合理分销产品,减少服务和促销等措施,暂时或永久地降低市场需求水平,或者是设法降低来自盈利较少服务需要不大的市场的需求水平。需要强调的是,降低市场营销并不是杜绝需求,而是降低需求水平。 有害需求。有害需求是指市场对某些有害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对于有害需求,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反市场营销,即劝说喜欢有害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放弃这种爱好和需求,大力宣传有害产品或服务的严重危害性,大幅度提高价格,以及停止生产供应等。降低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采取措施减少需求,后者是采取措施消灭需求。 (三)、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所谓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也就是企业为实现企业任务和目标而发现、分析、选择和利用市场机会的管理过程。更具体地说,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如下步骤:发现和评价市场机会,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确定市场营销组合的决定市场营销预算,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市场营销学认为,寻找和分析、评价市场机会是市场营销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也是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首要步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需要不断变化,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因此任何企业都不能永远依靠其现有产品过日子。正因为这样,所以每一个企业都必须经常寻找、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可采取以下方法来寻找、发现市场机会:1、广泛搜集市场信息。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可经常通过阅读报纸、参加展销会、研究竞争者的产品、召开献计献策会、调查研究消费者的需要等来寻找、发现识别未满足的需要和新市场机会。2、借助产品/市场矩阵。市场营销管理人员也可利用产品/市场发展矩阵来寻找、发现增长机会。经验证明,这是企业寻找、发现市场机会一种很有用的方法。 (四)、建立市场营销决策系统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如何把握好航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工作并进行营销决策呢?在研究市场营销系统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将计算机技术中的信息系统之一——决策支持系统DSS技术运用到市场营销决策上,开发MDSS(Market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以满足企业间日益激烈竞争的需要。 由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而市场营销决策系统是一种半结构化系统,这类系统的决策含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缺乏程序化的工作范式。可以看到市场营销系统因受到企业外部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也反映出市场营销系统有如下特点:1、“市场营销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有机地结合的系统。” 市场营销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诸多具体决策应该在企业总的营销战略指导下,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营销策略应在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协调的基础上共同发挥作用。2、市场营销系统是一个灵敏的反应系统。市场营销系统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既有企业内部因素又有企业外部因素,而这些因素无一例外都在发展变化着。因此企业的营销策略及其组合应能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适时作出相应调整。如果企业的营销策略的调整落后于环境的变化,必将带来企业营销工作的失败。 3、面向市场营销系统的工作及决策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及突发性。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市场营销问题,需要企业进行解决。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含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在全面系统的分析基础上,采取灵活的对策加以解决。 四、 企业质量管理 (一)、基本概念 质量(Quality)是指:“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和”。定义中的“实体”是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定义中的“需要”一般指顾客的需要,也可指社会的需要和第三方(非供方,也非顾客)的需要。为使“需要”可以实际应用,一般应将其转化为质量要求。所谓“质量要求”(Requirements for quality)是指“对需要的表述或将需要转化为一组针对实体特性的定量或定性的规定要求,以使其实现并进行考核。”从“质量”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质量不仅包括活动或过程的结果,还包括使质量形成和实现的活动及过程本身;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它们形成和实现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质量不仅要满足顾客的需要,还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使顾客、从业人员、业主、供方和社会都受益;质量问题不仅存在于工业,还存在于服务业和其他各行各业。 比较重要的细分的质量概念有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等。产品质量就是“产品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特性之和”。服务质量是指服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总和。过程质量是“讲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工作质量是指与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过程质量的保证程度。 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其职能是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的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策划是指“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改进是指“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更多的收益,在整个组织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种措施”。质量保证是指“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质量管理、内部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体系等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可描述为:质量管理包括指定质量方针,是对所有质量质量职能和活动管理。质量管理涵括了内部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实施质量管理时的组织、程序、资源等的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和载体。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则是实施质量管理时在组织内采用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手段,在概念上从属于质量体系。 (二)、产品质量形成规律 产批质量是产品生产全过程管理的结果,也就是说,产品质量由一个从产生、形成到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为了表述产品形成的这种规律性,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提出了一个质量螺旋模型。所谓质量螺旋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该曲线把全过程中各质量职能按照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用以表征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及其规律性,通常称之为“朱兰质量螺旋”,,见图2。朱兰质量螺旋反映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对于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朱兰质量螺旋模型深刻而形象的解释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型,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质量循环图和质量环。 质量循环图是瑞典的质量管理专家桑德霍姆(L.Sandholm)提出见图3。质量环是指“从识别需要到评定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得概念模式”。见图4。 图 4 质量环图 (三)、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通常认为,近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以前的所谓的质量管理就是所谓的质量检验阶段,特点是“事后把关”。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统计质量管理,它将以前的质量管理中的“事后把关”变成实现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并开创了把树立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新局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节约了资源。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即可靠性要求愈来愈高。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产生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概念和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为了能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种有效的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所体现的经营哲理可概括为质量第一和顾客第一。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途径,既不是某种狭隘的概念或简单的方法,也不是某种模式或框架;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一个组织必须以质量为中心来开展活动,既不能一其他管理职能来取代质量的中心地位,也不能放任自流;全面质量管理必需一全员参与为基础;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方得益但其他方受损;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一个组织的长期成功,而不是短期的效益或哗众取宠的市场效应。 (四)、质量信息系统(Quality Information system) 质量信息是指产品形成过程以及质量管理中的各种数据、资料、报表、文件、消息和情报等。质量信息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为使质量信息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质量信息系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建立质量信息系统,形成一种收集、存贮、分析和报告质量信息的组织体系,以便支持质量信息管理帮助各级决策机构和决策者做出决策和迅速传递指令。企业的质量信息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模块:质量计划模块(包括企业综合计划,小组质量计划和工序控制计划等),质量统计模块(包括产品质量综合统计、小组质量综合统计、工序质量统计、废品质量统计产品等纪律统计、优质产品产值统计等),质量分析模块(包括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质量变化去时分析、废品原因分析等),质量成本模块(质量成本包括计算和分析两部分,需要时还要分析最佳质量成本),质量评审模块(包括产品质量评审和部门质量评审),质量控制模块,质量报表模块和质量数据的存储、查询、维护和更新模块等。 建立质量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运用质量信息为企业服务,质量信息系统(QIS)可以看作是MIS或ERP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掌握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对于更好的完成企业MIS和ERP系统十分有利,这也是系统分析员的职责所在。 五、 企业财务管理 (一)、基本概念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根据资金运动规律,合理地组织财务活动,正确地处理财务关系,为全面实现企业目标,力求以最小的消耗区的最大的经济效果。 时间价值通常称为货币的时间价值。即使在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今天的1元钱的价值亦大于一年以后1元钱的价值。股东投资1元钱,就牺牲了当时使用或消费者1元钱的机会或权利,按牺牲时间计算的这种牺牲的代价或报酬,就叫时间价值。投资者进行投资就必须推迟消费,对投资者推迟消费的耐心应给以报酬,这种报酬的量应与推迟的时间成正比。因此,但为时间的这种报酬对投资的百分率称为时间价值。日常生活中的存钱要有利息即是基于这一概念。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与方法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过程与方法主要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 财务预测是在认真研究分析有关历史资料、经济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对未来的财务指标做出估计和判断,制订财务计划的过程。通过预测和分析,找到增收的渠道和节支的途径。财务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销售预测、资金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4个方面。企业的财务计划要以货币形式综合反映计划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项资金、预计的收入和经济 效益,也就是说,财务计划是预测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提出资金使用的要求。财务决策则是根据预测的方案和分析结果对其进行审批。 财务经理要制订一系列决策的计划,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并能够充分利用投资机会,即通过财务计划为公司建立一张蓝图。财务计划内容包括:1、明确的战略、经营和财务目标;2、基本假设;3、战略描述;4、应付偶然情况的或有计划;5、按时间、部门和类型等编制的各种预算;6、按自己来源和类型等划分的筹资计划;7、逐期预计的财务报表。财务计划的作用是:1、假定标准化;2、积极进取,定位未来;3、提高组织目标的客观性;4、提高职工的合作性;5、增加债权人、股东投资信心;6、提供评价标准;7、准备或有事项。 财务控制是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符合既定目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财务控制的内 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加强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做好财务控制工作的前提 ,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健全原始记录,加强定额管理,严格计量验收,定期盘存财产物资以及制订企业内部结算价格制度等。(2)组织财务计划的实施。编制财务计划只是财务管理的起点,最终要组织计划的执行和 落实,以达到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约支出的目的。在组织计划的执行过 程中,通过对各项财务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来评价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为决策提供依据。(3)平衡财务收支。平衡财务收支也是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其任务是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调度、合理组织资金,以保证生产的合理需要。平衡财务收支的方法是增加产量、增加收入以平衡支出;降低消耗、节约开支以平衡收入;此外,还可按规定程序向社会融资或向银行贷款。 小结: 以上对基础管理知识进行了简单但并不一定扼要的介绍,希望能对准备考系统分析员的朋友注入一些管理的思想和知识,即使是让你有了那么一点点管理的理念和意识我想我也就十分开心了。在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一些网友的论文,在此我谨代表我自己和广大阅读这篇文章的系分考友向这些网友表示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考资料: 1、 信息产业部人事司 编.2001年度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大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郑人杰 等编.系统分析员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3、 宋承先 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 龚益鸣 编.质量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 郑晓雯.试论21世纪企业生产管理新趋势.http://www.csis.com.cn/xslt/lt020.htm; 6、 延进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入门(1) http://www.ccidnet.com/market/msg/2001/06/08/72_2270.html; 7、 张难 黄想亮. 市场营销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http://www.e-works.net.cn/ewkArticles/Category37/Article8600.htm |